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少儿读物 > 儿童文学 > 中国儿童文学

红门/曹文轩美文名师导读

  • 定价: ¥20
  • ISBN:9787534292859
  • 开 本:18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少儿
  • 页数:198页
  • 作者:曹文轩
  • 立即节省:
  • 2016-05-01 第1版
  • 2016-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本《红门》是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综合集。
    如果生活是一片故事的海洋,那么写故事的人就是“采”浪者,而看故事的人呢?哈,不就成了“数”浪的人吗?
    曹文轩先生为我们采撷了几朵生活的小浪花,在故事中,也许你只感悟到一点点寻常中的不凡,但是我相信他的故事,一定能点燃你阅读的热情,装点你心灵的空间。

内容提要

  

    这本《红门》精选著名作家曹文轩的纯美小说代表作《草房子》的精彩章节为主干,配以若干散文和短篇小说,构成三个单元,由具有影响力的中小学语文一线名师进行赏析和阅读指导,并附相关作品的班级读书会或专题读书活动设计,在名家名作与小学生之间架设一条桥梁,实现阅读教育的人文熏陶和审美教育功能。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小学、初中统一语文教材主编之一。出版长篇小说有《草房子》《蜻蜓眼》《青铜葵花》《火印》《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细米》《大王书》《枫林渡》《穿堂风》《蝙蝠香》《萤王》《草鞋湾》《疯狗浪》等,出版系列作品有“我的儿子皮卡”“丁丁当当”“萌萌鸟”“笨笨驴”等,出版绘本有《远方》《飞翔的鸟窝》《羽毛》《柏林上空的伞》《烟》等数十种,出版学术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众多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希腊、匿、韩、瑞典、丹麦、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阿拉伯、波斯等语种。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等重要奖项数十种。2016年4月获国际安徒生奖,2017年1月获影响世界杰出华人奖。

目录

一  短篇小说
  单元导读
  菊花娃娃
  独臂男孩
  水下有座城
  渔翁
  《水下有座城》班级读书会教学设计
二  长篇小说
  单元导读
  红门(上)
  红门(下)
  《红门》阅读教学设计
三  散文
  单元导读
  圣坛
  手感
  李有干先生
  那个很远很高的讲坛——浅析曹文轩的《圣±云》
后记

前言

  

    也许是天意,这些年我于不知不觉之中参与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事业,说“深度介入”,大概也不算过分。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大学老师屈指可数,而我是其中一个。天意即美意。这些年,我沉浸于其中,乐此不疲。我觉得我在事业上有了一种新的方向,而这个方向是我愿意去的。这一事业,很切合我的心情,而我以前所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本不是用在此处的,但现在发现,它们用在此处非常给力,其效果出人意料,我有终于找到一个可用武之地的感觉。无论是参加各种各样的语文教材、语文读本的编写,还是参与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的研讨与讲座,也无论是参与“新课标”的审议,还是听中小学语文老师的讲课而后由我来评课,都觉得这个地方本就是我要来的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我发现一切都变得实在起来,一切都变得很有价值。我很为我涉足这个领域而感精神上的满足,而感全身心的快乐。
    天长日久,我结识了这个领域的一些精英分子——我将结识他们看成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曹文轩美文名师导读”,是我们之间的一次合作,我为能有这样的合作而在心中对他们充满感激。
    这些年,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语文老师纷纷用我的作品作为各种名目语文教学的文本,还有一些学校的老师将我的作品改编为剧本让孩子演出。近两年,我出席有关他们的各种各样的会议,往往都要对他们说同样的话:“《草房子》已三百次印刷,晚于《草房子》六年出版的《青铜葵花》,也已接近两百次印刷,我的其他几乎所有作品都有很大的发行量,这些书究竟哪里去了,被孩子们买去了,可是,是谁让他们买去的呢?是你们——中小学的语文老师们。你们对于我而言,是有恩之人。我愿意在你们需要我的时候出现在你们面前。”我深知,受到中小学语文老师们青睐的作家作品并不很多。他们有他们的标准,他们有他们的眼光。他们的选择甚至是苛刻的。他们会用课堂去检验他们所选择的作品。这是一种最令人信服的检验。我为我的作品能被他们和他们的听众们认可而感到自豪。当我一次又一次听他们向孩子讲解我的作品而孩子们总有非常热烈的反应时,我总有被奖赏的感觉。我很在意他们的认可,甚至超出我在意一项文学奖励。现在,他们又一次选择了我。“曹文轩美文名师导读”系列,无疑是我众多著作中非常珍贵的著作。准确地说,这是他们的著作。我是被解读的。我的文字还是那些文字,但经他们解读之后,这些文字却焕发了又一次青春。是他们成全了我的文字。他们是海峡两岸顶级的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名师。被他们解读,是一种荣耀,一种幸福。
    一年中,我可能要听许多堂他们的语文观摩课。我曾经说过,听他们的课,你才懂得什么叫“讲课的艺术”。那些课非常考究,非常精致。我是一个从事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人,我本以为,我们这些专业出身的人就是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全部。但我在他们的课堂上发现:在中小学,有着另一支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队伍。而他们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是另一种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这种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甚至不只是对我们所从事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补充,而且还是一种矫正。
    当我们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往往只是拿文本说事,心思并不在文本而在涌动于心头的理论上时,他们的目光却由始至终落在文本之上。他们的话题来自于文本,目的只有一个:解读文本。无论纵横,无论大小,说的就是文本。这样的解读,也许是最切近文本的。他们的解读,部分话题是与我们行当里的话题重叠的,但也有许多话题是他们独特的。作为语文老师,他们常常更喜欢从语文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他们会对文本的修辞、篇章结构、字词运用更感兴趣。细读,几乎是他们的阅读习惯,而这个习惯是因为他们的职业养成的。他们不是文学批评家,他们只是扮演一个弓l导读者如何欣赏作品的角色。他们犹如一个解说员面对一件艺术品,不住地向那些观众指点着这艺术品的种种妙处。还有,在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解读儿童文学作品时,我们两者不同的是,我们心中只有那些文学的问题,而他们心目中却始终有个阅读对象——这个阅读对象便是孩子。他们无论说什么,都是说给孩子听的。这就自然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解读作品的文体。贴近,言语虽浅,而含义不让那些深奥的语词,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很亲切。所有这些特点,在这套书中都有体现。
    我喜欢这样被解读。
    谢谢他们,谢谢出版这套书的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曹文轩
    2016年1月20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住宅

后记

  

    “清凤,我们正在计划为曹文轩的作品写导读,你有兴趣参与吗?”王乐芬老师问道。怀揣着忐忑的心情,我一方面担心自己未有十足把握完好地诠释曹老师的作品;另一方面却想借此机会,可与海峡两岸暨香港的老师有更深入的交流。为了鼓励自己接受新的挑战,我还是答应了。
    三年过去,此书终于可以出版了,回想起来,可谓是机缘巧合……
    在参与国内千岛湖儿童阅读营中,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其中包括王乐芬、崔雪梅,以及本已相识多年的范姜翠玉和李祖文。“相见恨晚”的我们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个导读计划,更是把我们“拴”在了一起。
    回顾和重温整理好的导读文稿,我庆幸自己参与了曹文轩作品的导读计划,在这过程中收获甚丰。当初,只知道曹老师是个知名作家,写的书确实好看,也就慕名为每个班级的阅读计划添置了他的不同小说作品,也大力地宣传了一番。然而,我并没有带领学生细细地品读过。单单推动学生自己阅读,就能使学生具备文学赏析能力吗?阅读是“孤独”的,一个人读,未必有机会表达对某个细节的看法,亦未必能品尝到书中的精华。我想:不妨,就借此机会用曹老师的书来组织班级读书会吧,每人各捧同一本书,思维在交流中激荡和碰撞,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曹文轩的作品人人赞誉,其语言充满诗样的美感,表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作为读书会的读物,再适合不过了。
    文学教学,老师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领略丰富的精神世界。葛雷译尔说:“文学靠体验,不靠教导。”每个读者的每次阅读都是独特的。在弓J领学生解读作品时,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兼顾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个别差异呢?这使我想起:在香港大学修读硕士课程期间,我遇到了一位好导师——何洵恰博士。她那鲜活的戏剧教学方式赋予我教学的新体验,我对那花样百出、趣味盎然的戏剧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凑巧的是,我任教的学校是以图书作为教材的,在课程的设计上有一定自由和灵活的空间。若以此方法引领学生阅读曹老师的文学作品,便可以尝试把戏剧教学方法运用于小说教学中,同时可检视其教学效果。
    从何入手呢?这本书中,选取了曹老师三种不同体裁的文本,包括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节选和散文。于是,我针对短篇小说《水下有座城》和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红门》,试行了一系列的戏剧教学方法:座谈会、人物快照、良心小巷、问答宝盒、人物独白和朗读剧场等。在这过程,我意外地发现,原来,学生喜欢的精读方式竟是这样的:
    ——初次阅读,读到某处,我想要表达;
    ——反覆研读,读到某处,我想要演绎;
    ——仔细揣摩,读到某处,我想要有人与我争辩; ——读熟读透,我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活,联想到社会…… 文学阅读,就要让读者有所感受,有所思考,有所行动,这才是有价值的阅读经验。曹文轩老师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既有深度又令人喜爱的作品,正因为小说的可读性,再加上行文中蕴合的悲悯情怀,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班级读书会的开展顺畅之余,交流也显得积极和热烈。同时,这也激发了我“发明”了不少的教学小点子。就这样,且行且珍惜,之后的三年来,我继续把尝试过的戏剧教学方法加以琢磨和改良,并在学校中推广,鼓励老师们共同试行,互相反馈和交流。期间,我们又采用了曹老师的待铜葵花》作为七年级的共读教材,我们期望聚合众人之力,有效地将此方法融合于校本课程中,使学习更具趣味性和实效性。可喜的是学生在课业中创造了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当然,只要拥有好的读物,老师就不会再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i只要拥有好的读物,老师就会有更多创恩,与学生共同沉浸于阅读文学的乐趣中。因此,不单是戏剧教学,抑或是其他方法,只要我们一起跳脱思维的框限,共同寻找阅读的真义,教坛上呈现的将是“百花齐放”的缤纷景象。那么,孩子都能体验到:原来阅读是一件多么幸福快乐的事情。而儿童文学作家也能感受到:原来创作好作品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 也许你会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好的作品,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花哨或过多的解说。”或许,一起坐在教室里安静地阅读,聆听心灵的声音,就是最佳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我们的期望:透过平日的弓1导,在研读中激发交流和互动,营造阅读的氛围。这样,每一位学生必能逐步具备自我品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在优秀的作品中且读且思索。来,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开启那道门,让他们走进优秀文学作品的世界,使阅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最后,在此衷心感谢曹文轩老师的信任,感谢王乐芬老师的推荐和鼓励,感谢浙少社金晓光主任的赞赏和帮助,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此书的存在。这是我初次为名家写作品导读,深怀惶恐,囿于学识,不足之处,尚祈各位教学同仁赐教指正。 王清凤 2016年1月29日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