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综合性图书 > 综合性图书 >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

新青年(文字卷)/新文化元典丛书

  • 定价: ¥39
  • ISBN:978755590345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河南文艺
  • 页数:328页
  • 作者:编者:张宝明
  • 立即节省:
  • 2016-05-01 第1版
  • 2016-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新青年》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之滥觞与摇篮,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最终使之成为无可否认的新文化元典。编者特别推出《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纪念版。
    目前这套新文化元典丛书(普及版)(10卷),按照内容编排成辑,张宝明编写的《新青年(文字卷)》是其中的一卷。

内容提要

  

    张宝明编写的《新青年(文字卷)》收入钱玄同、胡适等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的大师的文章。在内忧外患之中,他们率先译介西方各种思潮,关于信仰、生死、新旧等人生问题,企图从思想方面对国人进行启蒙,以重焕国家新生。名篇荟萃,思想犀利厚重,乃进步青年不可不读之经典。

目录

西文译音私议
论注音字母
论注音字母(续)
应用文之教授
汉字索引制说明
Esperanto(通信)
新文学与新字典(通信)
四声(通信)
句读符号(通信)
文言合一草议
注音字母(通信)
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通信)
论Espemnto(通信)
论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通信)
致钱玄同先生论注音字母书(通信)
革新文学及改良文字(通信)
论Esperant0(一)(通信)
论Esperanto(二)(通信)
论句读符号(通信)
反对注音字母(通信)
反对Esperanto(通信)
补救中国文字之方法若何?
渡河与引路(通信)
汉文改革之讨论(通信)
中国文字与Esperanto(一)(通信)  
中国文字与Esperant0(二)(通信)
罗马字与新青年(通信)
横行与标点(通信)
新文体(通信)
世界语问题
Esperanto(通信)
Esperanto与现代思潮(通信)
英文“sHE”字译法之商榷(通信)
白话文的价值
关于新文学的三件要事(通信)
同音字之当改与白话文之经济(通信)
写白话与用国音(通信)
中文改用横行的讨论(通信)
国语的进化
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
中学国文的教授
注音字母的讨论
国语文法的研究法
国语文法的研究法(续前号)

前言

  

    1492年10月11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看见海上漂来一根芦苇,欢呼雀跃地宣布了被称为“救世主”之新大陆的发现。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这就是那个日后易名为《新青年》的月刊,她从此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心目中拨云见日的精神新大陆。
    饶有情趣的是,无论是彼岸还是此岸的“新大陆”,其发现过程都需要有敢于冒险的勇气、勇于担当的气魄、胸怀天下的责任。500年前,哥伦布想方设法说服了西班牙女王得以扬帆;100年前,陈独秀费尽口舌让出版商动心,在那出版业凋敝、萧条的时代,主编那“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全改观”的信誓旦旦背后多少有些心酸。
    一个世纪过去了,重温百年历史记忆,翻阅那一页页泛黄的纸张时,我无法用编选或剪辑来保存这样一个精神存照。
    作为20世纪一轮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新青年》以其鲜活的时代性入世,演绎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思想史专场。她已经在百年的风雨沧桑中固化为一尊灵魂的雕像、一座精神的丰碑。形而下的标本馆可以被肢解、分离,甚至拆卸为齿轮和螺丝钉,可谁若是声称复制出形而上的灵魂标本馆,我们不免顿生疑窦。因为灵魂的雕像和精神的丰碑只能内化于每一个人的心底,存贮于每一个人的心灵。
    回望百年,再也没有这样的思想演绎更值得我们咀嚼了。仿佛,她就是我那无法用肉眼观看的神经末梢。岁月陶铸了文化的沧桑,年龄剪断了思想的记忆。“剪不断,理还乱。”因此,面对沧桑的文化记忆,面对凌乱的思想线团,我们无法用具象化的“编选”或“剪辑”称谓,更无法用当年文化先驱的启蒙来“普及”当下的启蒙。这里的思想静悄悄,这里的灵魂无眠,这里精神永远……我们最好的纪念就是无言面对,默默注目,深深凝望……
    《新青年》,已经不是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新大陆”;回眸《新青年》,无非是想通过那一代知识先驱心中流淌的文字为20世纪中国做一个有血有肉的注脚。发黄的纸张、右行竖迤的文字以及远离的先驱成为朦朦胧胧的追问,我们在回眸中分明看到了自己。我们在解读自己,也在解剖自己,更是在反省着自己。有时,我们又不能不拷问何以如此失去自己。这不是多愁善感,而是因为风雨沧桑的生命之旅招惹了我们的思绪:《新青年》不是一个尘封的历史遗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对象,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更是一曲跌宕的纸上声音:说你,说他,说我……
    风流,不会像诗中说的那样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的倜傥,同样可以因我们的自觉而获得立体的再现。多年之后,长征之后落定延安的毛泽东对埃德加·斯诺吐露心声说:在1916年,我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新民学会……许多团体大半都是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影响下组织起来的。而我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开始阅读这本杂志了,并且十分崇拜陈独秀和胡适所做的文章。他们成了我的模范,代替了我已经厌弃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翻阅、谈论、思考《新青年》所提出的问题。1918年2月,读到《新青年》的周恩来在日记中奋笔疾书:晨起读《新青年》,晚归复读之。于其中所持排孔、独身、文学革命诸主义极端赞成。恽代英从武昌写来肺腑之言,盛赞《新青年》的思想价值: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做《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激。当时在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读书的叶挺也热情洋溢地表达过对《新青年》的仰慕和膜拜:空谷足音,遥聆若渴。明灯黑室,觉岸延丰。最后并以急不可待的心情期盼着“思想界的明星”(毛泽东语)。陈独秀指点迷津:吾辈青年,坐沉沉黑狱中,一纸天良,不绝于缕,亟待足下明灯指迷者,当大有人在也。
    热血的政治青年对此刊有一种天然的偏爱,在校读书的文学青年对此更是欢喜。北大学生杨振声曾这样回忆说:像春雷初动一般,《新青年》杂志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冰心也这样评论《新青年》:“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潮空前高涨,新出的报纸杂志像雨后春笋一样,目不暇接。我们都贪婪地争着买,争着借,彼此传阅。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新青年》里鲁迅先生写的小说,像《狂人日记》等篇,尖锐地抨击吃人的礼教,揭露着旧社会的黑暗和悲惨,读了让人同情而震动。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百年回眸,在演出那场思想史专场的新文化思想舞台上,海归们给沉寂的中国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鲁迅、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沈尹默……“新青年派”同人扬鞭策马、奋笔疾书。本来,学术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学问家应该是他们原汁原味的角色担当。但是,归国后面对中国的现实,让他们有一种坐不住、不安分的冲动,携带着西方文明的种子,他们很快从一身长衫的学问家华丽转身为西装革履的舆论家,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中心人物……
    ……
    百年回眸,新文化元典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在“知识分子到哪里去了”“知识分子还能感动中国吗”“人文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之追问不绝于耳的今天,重读《新青年》是那样的情真意切。只要启蒙还没有“普及”,只要“五四”先驱设计的目标还没有抵达,只要“中国梦”还在路上,我们就不能不读《新青年》!百年回眸,那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大时代。我们只有以这样的方式默行注目礼……
    百年回眸,《新青年》同人打造的“金字招牌”历历在目。当我们手捧10卷本“普及版”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提高”着对自我与这个时代的认知。本来,“普及”和“提高”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无法化约,采用这样的划分完全是为了阅读的需要。我们深知,其中的每一卷都是一个个精神的制高点、诗意心灵的停泊站:“政治卷”‘思潮卷”“哲学卷”“文字卷”“文学创作卷”“翻译卷”“文学批评卷…‘随感卷”的单打以及“青年妇女卷”“文化教育卷”的组合,都能够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想。一杯茶,或一杯咖啡,在原汁原味的隽永文字中咀嚼、品味、思考,唯有这样的互动才能使我们徜徉于心旷神怡的天地。或浓烈,或淡雅,或遥远,或温馨,思想的滋味本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