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奔马

  • 定价: ¥35
  • ISBN:978753999187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文艺
  • 页数:292页
  • 作者:红柯
  • 立即节省:
  • 2016-05-01 第1版
  • 2016-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奔马》是红柯的代表作,小说诗情浓郁,叙述了他和她对草原、奔马的热爱,以及他们沉浸在大自然中的自由、快乐,明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赞美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赞美了平凡而伟大的生命力,赞美了美好的爱情。
    《奔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内容提要

  

    短篇小说《奔马》是当代著名作家红柯的代表作,草原、奔马、他和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语言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迷人的新疆风情弥漫全篇。《人民文学》现任主编、评论家李敬泽曾指出:“人在大地上诗意的安居,这是红柯最深的梦想,是他的小说反复弹唱的主题。”

作者简介

    红柯,本名杨宏科,当代知名作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1962年生于陕西关中,1985年大学毕业,之后的三十年间沿丝绸古道四次迁居,数十次田野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草原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乌尔禾》《生命树》《喀拉布风暴》《少女萨吾尔登》等,中短篇小说集《美丽奴羊》《太阳发芽》《额尔齐斯河波浪》等,学术随笔集《手指间的大河》《敬畏苍天》等,另有幽默荒诞长篇小说《阿斗》《好人难做》《百鸟朝凤》等。其中长篇《西去的骑手》《乌尔禾》《生命树》《喀拉布风暴》分别入围第六、七、八、九届茅盾文学奖前十名。曾获冯牧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长篇小说奖、陕西省文艺大奖等。

目录

大漠人家
奔马
吹牛
鹰影
美丽奴羊
阿力麻里
上糖
面面土
老镢头
诊所
好人难寻
疯娃吹喇叭
军酒
奎屯这地方(代后记)

后记

  

    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边是石河子,军垦第一犁从那里开始,新疆建设兵团有许多的第一犁,真正的第一犁应该在石河子。奎屯的西边是乌苏古城,北疆人口最多的县,小说《玉娇龙》以及许多史书都写过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撤县设市。奎屯就夹在石河子与乌苏之间。内地很少有人知道奎屯,我总是加一句“在石河子的西边,或者乌苏的东边,或者克拉玛依的南边”,人家似乎是听明白了。我生活过的陕西宝鸡,也是一个外地人很少知道的地方。外地一个朋友来看我,在电话里说:你在哪个宝鸡,地图上有两个宝鸡。我懵了半天才明白,宝鸡市的东边有个宝鸡县。古老的游牧民族总是在歌曲或史书里给一个地名后面加这个地方。大漠空旷辽远,碰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日积月累堆成敖包,祭奠神灵,也作路标。西北方言里,对每个人的称呼前面都加一个“我儿×××”,那个在亚欧大陆掀起最后一股草原风暴的帖木尔大帝,给西班牙国王的外交信函是这样开头的:“吾儿菲利普三世”,以示重视和亲近。与奎屯相比,宝鸡的典故太多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宝鸡也叫陈仓,唐玄宗逃亡四川途中在宝鸡的无名小庙里住了一宿,庙就叫卧龙寺。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炎帝,炎帝故里一个很响亮的说法。奎屯就没有这么多说法,天山以北至阿勒泰,自古是乌孙人蒙古人的牧场。
    奎屯最早的名字应该是哈拉苏,乌孙是哈萨克人的祖先,哈萨克人给这块土地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哈拉苏”,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黑色的泉水,新疆的地理常识,那些源自冰川雪峰的河水都是灰白的叫“阿克苏”,白水的意思,源自大地清澈见底,又是草原黑钙土,就叫布拉克或哈拉苏,芦苇遍地,泉眼密如星辰。
    一九八六年我们一家定居奎屯时,还能看到一大片的泉水,在市区东北角,差不多是一片芦苇荡,当地人叫鸭子坝,显然是汉人的叫法,泉眼汇聚成湖水,长满苇子,大群的鸭子游来游去。长满芦苇的地方肯定有造纸厂,造纸厂的污水、臭味跟湖区是那么不协调。鸭子坝还是很吸引人的,三三两两钓鱼的人散布在水边。
    奎屯是蒙古人喊出来的。成吉思汗的大军从阿尔泰山和果子沟分两路西征,又回兵征讨反复无常的西夏,大军途径奎屯,正值隆冬,领略了欧亚大陆无数寒冷的地方,大军沿着天山北麓过精河,过乌苏,有个蒙古兵就叫了起来,“奎屯,奎屯”,译成汉语就是“寒冷”。处在准噶尔盆地最宽阔的地方,毫无遮拦,南面高大的天在这里裂开了一道山口,正对着塔里木北缘的古城库车,寒流全聚集在这里冲向塔里木。阿尔泰草原和准噶尔大漠的马背民族总是挥兵南下,一次次征服温暖的塔里木;有三个达坂通道,东疆吐鲁番过铁门关干沟是一条道,伊犁喀什河上游冰大坂直插阿克苏是一条道,最险要的山口在奎屯库车之间,翻越这条山道的次数很少,蒙古兵感受到的寒冷是实实在在的。从那时起,蒙古人再没有离开过这里,厄鲁特人、土尔扈特人、准噶尔人都是蒙古人的分支,他们都在这个地方感到了世所罕有的寒冷。一九八六年我成为奎屯市民,我也领略了中亚腹地的寒冷,在内地是从来没有过的,太阳穴发疼,额头像要裂开了,气都出不来,寒冷是很有力量的。各个昂诈寿不同时期对寨冷的感受沉淀下来就有了奎屯这个地方。 …… 天山冰川的退化,气候变暖,其主要因素不是对绿洲的开发,而是整个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学者王宏昌认为,西北干旱的原因主要由两点,一是对横断山区森林的过度采伐,影响了西南季风的湿度,一是欧洲森林的减少影响大西洋湿润气流的湿度,来自海洋的气流经过陆地时必须得到森林湿地的补充,否则就影响内陆的降水量,气流相对陆地的影响是远时空的。几个世纪以来号召“返朴归真,返回自然”,常常片面地赞美封闭的大自然,认为只有原始意味才是纯真质朴的,因而排斥一切现代文明,其实现代文明并非一概排斥或违背大自然的本性。绿洲经济的发展就是对自然的人性化的利用。 维系奎屯绿洲的是奎屯河,在新疆它是不能跟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相比的,甚至不能跟玛纳斯河、呼图壁河相比。这条河太独特了,从天山腹地乔尔玛呼啸而下,狂暴如同野马,汛期常常出现冰块堵塞河道的现象,不能用引爆装置也不能用其他机械,只能用十字镐沿途敲打。农七师有一个水工团,这个团几十年就专门护理这条暴戾的河。职工们腰间系一根绳子,下到河面敲打河冰,是很悲壮的一项工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有七十一位职工葬身冰河。我的小说《雪鸟》写的就是水工团破冰人的故事。我的另一个小说《乔尔玛》也是写这条河,奎屯河发源地乔尔玛水文站,只有一个职工,默默工作了一辈子,一直单身,河就是他的女人。我写了三百多万字的西域小说,写奎屯的还不到三万字。过于沉重的东西,笔是难以表达的。 四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新疆国民党十万军队在陶峙岳的率领下宣布起义,即“九二五起义”,编为22兵团。石河子农八师是胡宗南的嫡系,官兵来自江浙一带,后来又来一批上海知青,石河子至今是一座江南味很浓的西部城市。 奎屯的农七师前身是22兵团二十五师,官兵大多来自甘肃、河南,后来又来一批四川支边青年,奎屯居民就以河南人、四川人为主,文化气息较石河子微弱,但发展极快,大街上一看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新建筑。 西北五省区我都走过了,新疆的城镇,生态环境最好,树多,穿过戈壁沙漠,老远看见绿色海洋,就知道那有人家。 原载于《收获》二○○四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