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电灯光(精)/希尼系列

  • 定价: ¥39.8
  • ISBN:9787219097601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人民
  • 页数:138页
  • 作者:(爱尔兰)谢默斯·...
  • 立即节省:
  • 2016-07-01 第1版
  • 2016-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谢默斯·希尼著的《电灯光(精)/希尼系列》是经过著名诗人、翻译家杨铁军先生几年来精心打磨,多人反复审核修订的重磅诗歌翻译作品,诗集附有译者详细注释、解说,为广大读者真正理解希尼提供了一条便捷的路径。本书是希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诗集,晚期代表作,把视野拓宽到爱尔兰的泥沼、政治现实和文学传统的广阔天地,在诗艺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开启了晚期诗歌的新气象。

内容提要

  

    杨铁军编译的《电灯光(精)/希尼系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的第11部诗集,2001年出版,主要收集的是他1995年获诺贝尔奖之后几年的作品。薄薄一本诗集几乎包括了所有诗歌体裁:抒情诗、哀歌、十四行、歌谣、史诗、翻译、沉思性的组诗等,贯穿始终的主题则是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在或明或暗的光照下,显现奇迹和质感。希尼用他一贯的个人视角,咀嚼生活中喜悦或哀痛的片段,点点滴滴,亲切感人,毫无姿态。在个人生活的坚实基础上,更把视野拓宽到爱尔兰的泥沼、政治现实和文学传统的广阔天地之间,在诗艺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开启了他晚期诗歌的新气象。

目录

辑一
  在图姆桥边
  鲈鱼
  羽扇豆
  从包里出来
  巴恩河谷牧歌
  蒙大拿
  马厩
  图尔宾之歌
  边境袭击战
  所知世界
  阿斯图里亚斯的小颂歌
  巴利纳欣奇湖
  衣服的圣殿
  红白蓝
  维吉尔:《牧歌》第九
  格兰默牧歌
  来自希腊的十四行
  讲盖尔语的地方
  真名实姓
  书架
  维特鲁威
  旁注诗十则
  断片
辑二
  关于他的英语作品
  仿奥登
  致齐别根纽.赫伯特的阴影
  “要是他们还活着”
  最后的时光
  阿里翁
  身体和灵魂
  从克劳莫尼到阿哈斯克拉夫
  斯茹斯
  看视病人
  电灯光
译后记

后记

  

    《电灯光》出版于2001年,是希尼的第十一部诗集,其中几首诗,比如组诗《来自希腊的十四行》,写的是他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的情景,当时希尼夫妇和画家德米特里夫妇在希腊旅游。组诗的第三首说早上醒来,感觉好像忒勒玛科斯,“在白石灰粉般的晨光里重又年轻”,表达了一种兴奋、喜悦之后的陌生感,也暗示了诗人的自我认识必须得到更新和发展。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从海平面寻找新方向的起点。《电灯光》这本诗集,从某种角度来说,就代表了这样一种对自我认识的更新和发展的努力。
    诺贝尔奖是一个终生的成就,对于正当盛年的作家来说,如何在获奖之后还能在写作上再进一步,而不被盛名所累,停滞不前,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许是因为他在此前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声誉的原因,希尼并没有表现出多少焦虑,似乎发展和深化对他而言就像河流的自然流动,在到达终点之前,可以改道,却无法中断,还有充足的余量继续吸收下游注入的溪水。《旁注诗》第十节是他获奖后所写的第一首诗:
    你完美地保留了自我就像河水
    如威尔士的杰拉德所说冲入阿克洛港湾
    甚至在涨潮只可能有咸水的时候。
    从这节诗可以看出诗人持续精进的雄心,《电灯光》这部诗集使得他保持了自我的“甘甜”,即使处身于广阔的“咸水”之中。这种对自我的清醒把握是诗人获得深化、发展的根本。
    《电灯光》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个人生活的回忆,主要集中在诗集的第一部分。这些记忆包括童年时医生来家里给母亲接生(希尼是九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中学时演莎士比亚,和后来的妻子玛丽在学生会举办的舞会上跳舞,他们孩子的出生,然后就是接踵而来的生老病死。从某种程度上讲,《电灯光》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片段式的回顾,记忆中的片段似乎还保持着当时的鲜活。在个人生活的片段中,穿插了科索沃的难民悲剧、爱尔兰的暴力冲突等时代背景,再加上贯穿始终的对维吉尔、莎士比亚、但丁和希尼自己翻译的《贝奥武甫》等传统经典的化用和引述,从而在个人审视的基础上,增添了历史的纵深感、时代的相关性,形成一个三维的诗学空间,既有扎实的事实根据,也有高于其上的情怀,在诗歌技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个主题是哀歌,主要收集在诗集的第二部分,纪念去世的前辈诗人和同时代诗人,包括泰德.休斯、布罗茨基、齐别根纽.赫伯特、诺曼.麦凯等,以及诗人的亲友,父亲和祖母,包括高中同学的儿子等。希尼对逝去诗友的怀念旨在让人认识到一个精神传统的生命力,没有因一代一代传承者肉体的消失而丧失其持续性,反而得到了加强;而对亲友生老病死的回忆又在主题上呼应、深化了第一部分的“回忆”主题,尤其是最后一首《电灯光》,想象祖母死后入土为安的情景: 她指甲上的燧石和裂缝吸纳尘土, 如琴拨坚硬,闪闪发光,一定还保存在 德里郡埋着珠子和脊椎骨的地下。 个人记忆、爱尔兰的泥泽的神秘和人类历史在此汇合,得到了最深刻有力的表达。本诗集的名字从这首诗而来,看来并不是偶然,而是希尼对本诗集的主题充满灵感,也极具厚重感的准确把握。 从体裁上来讲,薄薄一本诗集包括了几乎所有的诗歌形式:抒情诗(包括前边几首短诗《鲈鱼》《羽扇豆》,后边的《衣服的圣殿》,以及大部分回忆性的诗)、哀歌(《仿奥登》《致齐别根纽.赫伯特的阴影》《“要是他们还活着”》)、传承自维吉尔的牧歌(《巴恩河谷牧歌>>《格兰默牧歌》)、翻译或对翻译的改写(《维吉尔:(牧歌>第九净,普希金的《阿里翁》)、十四行(《来自希腊的十四行》)、歌谣(《格兰默牧歌》里改写自古爱尔兰歌谣的夏歌)、古爱尔兰旁注诗等。其中,不同诗体也常常出现在一首诗里,比如纪念泰德。休斯的哀歌《关于他的英语作品》,整个第四节就是来自《贝奥武甫》的翻译,另外,回忆诗和抒情诗也很难区分开来。 如此丰富的题材和体裁压缩在一本有机的诗集里,却并不显纷乱,也没有给人以炫技的感觉。这也许是因为整本诗集有一以贯之的东西在,是个自然生长的结果,而不是选集的机械组合。据希尼说,一开始他打算用其中一组诗的题目《真名实姓净作为难以调和的美学取向融为一炉、互为表里,呈现一种有机的整体样貌。希尼的诗风格朴实,一般来说,整首诗的结构不复杂,几乎很少使用现代诗中常见的、用意义的转折或发展来结构一首诗的技巧,但却用最经济的用词把看似松散的材料绷得紧紧的。具体到每一行诗句,往往是一些名词结构的组合,不是现代派那种名词意象的并置交错,而是一些类似句子,但却没有动词的名词结构的组合。这样的句子虽然没有动词,却不会垮塌,似乎动词的力量分散到每一个楔子和结构的细缝之间了,透着一股子生气。细分到每一个词,都有沉甸甸的着力,但并不是笨重的大长词,而是短小精悍的短词,既经济又饱满,每个字母平摊的力道更多了,而不是被分薄了。 这些词,只有极个别的才是地方色彩很浓的词,比如“斯茹斯”(sruth),还有作者称呼帕纳索斯山的那几种爱尔兰语称谓。诗人在用这些词的时候会很小心,在诗的正文里就给以充分的解释,根本不用读者去查专门的词典.不过,一般说来,希尼用词生僻,大量使用非常规词语,虽然这些词基本都很短小,乍一看似乎很容易的样子,但这却是错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当代汉语诗里引入一些先秦两汉之间、现在已经不用的单音节词是什么效果。但是希尼这样用词却并不显得突兀,表现出极为高超的语言能力,这些词虽然不能“横看成岭側成峰”,但那只是因为你身处其中而已,跳出来才能在其上下文之间看到其奇堀瘦硬之处。当然,不可否认,从另一方面讲,这样用词的自由度也是英语语言的巨大可塑性的体现.显然,这个效果汉语是没法再现的;尽管如此,相信希尼的“难度”在翻译中也会有相当的表现,之所以给难度一词加引号,是因为这个难度,正如上文不厌其烦指出的,并不是不可索解,故弄玄虚,都有确定的意义,必须仔细琢磨才行。我想,诗的魅力也不外如此吧。 确实,读希尼的诗,读者的愉悦从每个词就开始了,而不是从句子才开始。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从更宽泛的诗学特征上来讲,希尼的诗始终沉在爱尔兰的低地沼泽里,粗粝,绝对没有丝毫的油滑,也没有平静生活容易导致的自我满足,即使在后期的诗作中也保持并发展了一贯的强力风格,有老年的明悟,却没有老年的妥协,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可能是因为小时候艰苦生活的磨砺,也可能是诗人自己有意识的锻炼。这样的品质既是偶然,因为它的艰难,似乎不大可能找到一个时代的个体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但同时也是必然,因为希尼的生平、天赋、性格、他所付出的努力,都为这些品质的命运式呈现提供了最佳的载体。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胡一红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我把翻译分享在网上,每一首诗出来,她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反馈,包括原文的理解、中文的措辞,也包括编辑校对方面的问题,还帮我查阅了大量的英文资料。另外,我还就一些难点请教了顾爱玲(Eleanor Goodman),得到她慷慨的帮助。老朋友周琰和王敖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编辑吴小龙通读了全书,字斟句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考虑到希尼的难度,我曾请我的老同学柯文(Kevin Lawrence)共同翻译,却因适值他生活变故而无法继续。在此,我想对朋友们的热心帮助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