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伦理学

于丹趣品人生

  • 定价: ¥39.8
  • ISBN:978755027827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27页
  • 作者:于丹
  • 立即节省:
  • 2016-08-01 第1版
  • 2016-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于丹趣品人生》是于丹的作品。
    为什么想和朋友们谈一谈生活方式呢?为什么想在当下说一说中国人的闲惰雅致呢?不是为了让我们拿出大把时光去浪掷,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是希望大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人生长路漫漫,如何用中国人的方式,从容踏上旅程?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值得去尝试。
    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作者在书中写看山观水、烹水煮茶、听琴辨音,就是要让人们找到一个最低成本的养心方法。

内容提要

  

    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所著的《于丹趣品人生》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盏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实现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人生道路。

作者简介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及《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国外销量达40万册。

目录

一山一水一世界
  生活的艺术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我”到哪儿去了
  且停亭中且停停
  天地有长风,生命自浩荡
  亲山临水听鸟鸣
  看见四季的表情
  嚼一嚼菜根的香
  抓住“不亦快哉”的瞬间
  你的现在在哪里
茶之味(上)
  茶圣与《茶经》
  一杯清茗,十年尘梦
  烹茶煮茗辨世情
  喝出一盏茶的前世今生
  且尽卢仝七碗茶
茶之味(下)
  清醒之茶:洗尽古今铅华
  欢愉之茶:平淡中的回甘
  忧伤之茶:冷暖自知
  格调之茶:面对世界的名片
  力量之茶:临危从容
  柔韧之茶:外化而内不化
  绿茶:凝一点早春的魂魄
  乌龙茶: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
  普洱茶:能喝的古董
  不如吃茶去
酒之品(上)
  人生之酒
  兴亡之酒
  人心之酒
  清醒之酒
  从容之酒
  智慧之酒
  豪情之酒
酒之品(下)
  酒隐一场红尘心事
  醉里乾坤
  斜阳微醺照菊花
  唯有饮者留其名
  且尽生前有限杯
  醉吟千古兴亡事
  一蓑烟雨任平生
  俯仰天地,会心一杯
  千古有真迹,往往醉后得
  酒中之礼,酒中之禁
琴之趣(上)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琴中识文王
  山水移情,以无为师
  命若琴弦
  听音辨意,草木含情
  用一生奏成一曲胡笳悲歌
琴之趣(下)
  魏晋风骨琴上听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治世之音,养修之物
  抚琴七忌,人生庄严
  琴声即心曲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代后记  感悟生活智慧

前言

  

    推荐序  白岩松
    做一些无用的事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啦?
    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
    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
    一
    喝茶、喝酒、听听琴音,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上看,还真没用。
    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作是可怜的。
    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身份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哪一张又因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
    二
    2011年,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是画作《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
    年初,我去了浙江小城富阳。那里的人们,人人都在为出自此地的《富春山居图》而骄傲自豪。仔细一聊,这幅大作,是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在此山居,用三四年时间完成的。那三四年,我想小城里的人们也在为名忙为利忙,而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当年这幅画,黄公望正是画给道友无用师的,因此也有人称这幅画卷为《无用师卷》。然而千百年过去,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却是当年那无用的老人,用清静的心和一根又一根磨秃的画笔,留下的画作显赫起来,终成这座城市的象征和最伟大的记忆,并越来越为这座小城带来资金、带来财富、带来关注。一个无用的人送给无用师的画作却真的有用起来。这该是怎样的一个轮回?无用的事,真的无用吗?
    三
    远方的事,只是一面镜子;当下的路,还得要我们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怎么还不幸福?
    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与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于是,人们都想夯实这个基础,慢慢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物质目标实现了,幸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走着走着,物质基础不差了,国家的GDP成了世界第二,小汽车的销量也成了世界第一,但钱包鼓起来的人们却不幸地发现: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渐行渐远。问题出在了哪儿?仔细想想,除了物质,情感与精神这两个层面,您关照得够吗?情感可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更是幸福的支柱。如果物质是正分,还很高,可情感与精神都是负分,加起来,你的幸福总分,会不会是负数?
    光做与钱与权与名有关的事,看似都有用,就真的够用吗?
    四
    我也是临近中年,才知茶的好处。
    如果单为解渴,茶不是最好的选择。急不得恼不得,让情急口渴的人早已弃它而去,三大杯可乐下肚,马上去忙别的。
    茶也解渴,甚至更解渴,可你要给自己时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酒,我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却也是周围人群中最常见的。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当成了钥匙。
    真正好的酒却让我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名头大小排座次,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
    琴音更是静下来面对自己的妙品。琴为古物,音乐却是到处都有,可太多都是喧闹的背景,有多少是为你的悲喜而响起?新闻于我,是事业是功名,可从现实的角度看,常常是必须坚持的苦役。如若没有强迫自己闲下来的爱乐时光,没有同样看似无用的喝酒喝茶甚至发呆的时光,苦役早已不堪重负。于是我逐渐明白,正是这些无用的事平衡了生活中必有的苦,甚至有时觉得这些事才是人生中最有用的事。人生是条单行线,如若只为目的而忘了过程,人生,其实才真的是苦役。
    到了该多做些无用的事,为无用的事正名也为人生正名的时候了。
    五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做起来太难,可还是要从道理一点点说起。于丹用她的话语文字,在做这件事。
    倒退很多年,她做这件事也许会被人笑话,大教授竟说些无用的事,可今天,面对茶、酒、琴,说历史照当下,却真的该成为教授应做的大事。好的知识分子,应该永远在忧心忡忡中为更好的世态人心做推动。如同好的医生,诊出了病再开药方,虽不一定药到病除,却尽了心力。忙与盲是当下的一种病,做些无用的事,是其中有益的一点儿药方。于丹这件事,做得有用,既反省自己,也提醒众人。在这个时代的折返点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受益。当然不一定是所有的聆听者,但哪怕是其中的十分之一,这提醒,这反省,都是功德。
    六
    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总要有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从看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吧!再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把更好的人生拿起来。我想,这也该是于丹做这件事的缘起与期待吧!

后记

  

    于丹: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值此佳节,有幸能与泽道法师进行一场特别的对话。我要特别感谢泽道师父,在您闭关期间有所打搅,实在是不恭敬。又让您舟车劳顿,更是愧疚。但是师父表示,其他事都可以放下,这次对话一定要来。在这个时刻对谈,听月观心,是与明月结缘。
    泽道法师:宋代理学家邵雍有一首《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股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我平时就喜欢赏月,又是天心寺住持,所以一直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于丹:今天想来与您聊一聊,有一个缘起。我最近要出一本书,是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直觉得师父是有大智慧之人,大家建议我与您对谈一次。
    在这本书中,我写了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茶,关于中国人烹水饮茶的历史,引用了《茶经》上的一些典故,以及民间一些关于茶的传说。二是关于古琴,探讨琴在古人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古人在琴中寻觅知音的缘由;分析“士无故不撤琴瑟”的历史由来,以及君子“制琴有术”的道理。通过琴与人的故事,挖掘古琴背后的义理。三是关于酒。此外,书中还写了山水。茶、酒、琴大多是室内小空间活动,人只有多亲山近水,才能有胸襟和眼界。
    写了这么多,都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即与古人相比,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感觉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
    人是有动物性的。记得您以前讲过,《西游记》其实是讲人从兽性走向佛性的过程。唐僧不如任何一个徒弟有本事,但目标专一,所以修成了佛。在我看来,红尘是一道法门,法门之中,人心也希望向善,人生也希望美好,但是需要找到载体和路径。生活在一个热闹的时代里,如果不依赖某种仪式,人是很难沉静下来的。所以,我试图从中国人自有的生活方式中寻求一些富于情趣的形式,比如听琴、喝茶、游山历水,并以此作为每个人都可以企及的世俗的仪式。
    此前讲《论语》《庄子》时,多是一些思想性的东西。我写这本书,则是希望把思想装在生活方式的载体里,让大家能够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感悟。可是,我对于自己想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完整,也没有太多的把握,内心忐忑,希望能与您交流,求证于您。
    泽道法师:于老师这么说,让我诚惶诚恐。
    于丹:谈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快”,我们就从这个“快”字开始吧!
    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一个词,叫“中国速度”。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整个中国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大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大家都在提速、加速、超速,效率成为最令人嘉许的指标之一。 这样一定会出现问题的,而问题恰好就出现在“速度”上。今年发生的严重的“动车事故”,就是这种无止境的“快”造成的。事件发生后,大家开始反省与检查,将车速降了下来。儒家所谓“欲速则不达”,道家所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都是一个印证。“动车事故”绝非偶发事件,而是当下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也许在我们个人生活中,也到了该扪心自问的时候:速度就是一切吗? 其实大家已开始意识到速度的问题,2011年的“两会”上,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放低GDP增长的速度,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口号。但对于许多个人来说,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泽道法师:紫砂壶也要养,用心才能把壶养活,养得光润通透。 于丹:珠圆玉润一般。 泽道法师:用道德养,用智慧养,用文化养,用艺术养,养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譬如紫砂壶,养过之后,包浆出来,壶就好像有了生命力。比如佛珠,为什么会闪闪发光?也是养出来的。普通的木头,寻常的玉石,不断地养,就能养出生命来。 于丹:这就是佛家所谓的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灵性,要看我们是否用心对待。如果我们用生命去滋养,就会遇见生命所对应的信息。 泽道法师:串珠戴在手上,常会看到变化。每天有变化,每月有变化,每年有变化,总是在变化。为什么会变化呢?因为它和你的生命合而为一了。 于丹:一串佛珠,一个核桃,一把紫砂壶,所有的一切都有灵性。人心的灵性如果能够转移到物上,物就被激活了。如此看来,世间有多少生命和性灵陪伴着我们?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如果我们学会养壶、养琴、养核桃、养世间万物,个人生命的延伸就变得无边无际了。 生活需要载体,生命需要契机。所以要特别与师父进行这场对话,作为新书的后记。我想用这本新书,触摸传统文化中一些有形的载体,让更多的朋友身处其中,去感受无形、无限的体验。 2011年中秋夜 于江西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