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张爱玲与胡兰成,徐悲鸿与蒋碧微,萧红与萧军,三对风光无限的才子佳人,三段跌宕起伏的爱情传奇。品读他们的故事,感悟爱情的真谛。
孔莉萍、张军著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选取民国时代的三对才子佳人:张爱玲与胡兰成、徐悲鸿与蒋碧薇、萧红与萧军的爱情纠葛为表述对象,他们为爱而接近,又因爱而分离,令人扼腕。
内容提要

孔莉萍、张军著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选取了民国时期三对著名的文人爱侣:张爱玲与胡兰成、徐悲鸿与蒋碧微、萧红与萧军,讲述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爱恨离别。甜蜜、猜忌、背叛、挽留、决绝、留恋……他们因爱而相逢,亦为爱而离去,缠绵悱恻、千回百转、令人扼腕、更引人思索,或许比相爱更难的是相知、相守。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他们之间的情路历程,你会对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有新的感悟。
目录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与胡兰成
一 淹然百媚,为君醉
二 花需人慰,成连理
三 繁华浮沉,终生变
四 现世安稳,君予谁
五 多情未央,绝情别
六 枯荷孤影,伴月眠
后记:关于《小团圆》的随想
温情如画隔云端——徐悲鸿与蒋碧微
只为情醉,苦中有乐共相随
二 “慈悲”相遇,早知浮梦难自醒
三 此情不再,纵使相逢愈相离
四 旧去新离,挽情终竟孑一身
五 性情赤子,“水晶”亦需温情暖
六 迷梦方觉,爱河已枯水难盈
七 情断义绝,海峡一水永相离
八 盛妆落幕,清远箫声今何在
后记:一次完成,一次开始
缘结缘分两自明——萧红与萧军
侠义三郎,挽救才女
二 文坛“双星”,患难与共
三 功成名就,此情难在
四 命运捉弄?天性使然?
五 因为相知,所以相离
六 花枝错附,红颜早逝
七 诗意潇洒,“酗爱”终生
后记:众说纷纭忆萧红
后记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壹·淹然百媚,为君醉
1
1992年2月14日,洛杉矶。
每一家花店的玻璃窗上,都打着甜蜜的广告。大街上,间或有男男女女相拥走过,手上有几枝或一捧玫瑰。花香随风飘散,处处浸蕴着爱情的气息。
一间简素的公寓,房间里只有极少的几样家具,主人甚至没有在这里摆放书架。七十二岁的张爱玲,伏在一张小小的桌子上,用枯瘦的手,写下简单的几句话:“一、如我去世,将所有财产遗赠给宋淇和宋邝文美。二、我希望立即被火化(不要存放在骨灰存放处),骨灰应撒在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撒在陆地上,应撒在荒野处。”
在情人节写遗嘱,这几乎可以用诡异来形容。而这就是张爱玲,她从来喜欢参差的对照。遗嘱,也不过是晚年一个凝固了华丽与苍凉的手势罢了。
她只愿与传奇彼此叛逆,可是从上海到美国几十年了,她始终被他们开掘着,演化、罗织成了传奇的海上花。
她没有出门,她可以很久不出门。这一天,窗外的爱隋或疑似爱情,与她无关。
爱情已寂然湮没了吧。半个世纪前,她爱过的,曾欲仙欲死,也曾低至尘埃。
那个男人1981年7月死于日本。
离开上海后,她再也没有见过他。他写信来“撩拨”,她已禅心若定,见字已如泥絮,只淡淡道:“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
她漠然从窗边回身。
今生今世,无有沧桑,亦无生离死别。曾经的临水照花人,今已永结无情契。
快五十年了,曾经,这个男人从静安寺路赫德路口的公寓门洞里,塞了一张纸条进来。
他想见她。
2
1944年2月,当胡兰成从苏青手中接过张爱玲的地址时,自然也注意到她脸上的犹豫之色。苏青说,张爱玲不见人的。
胡兰成颇有几分不以为然。
彼时,胡兰成已在汪精卫的智囊团中失势,不再担任汪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亦辞掉了《中华日报》总主笔一职。却还是因为与汪精卫政见不和,在1943年底被下令逮捕。这对从浙江嵊县乡间走出,自负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胡兰成而言,可谓当头一棒。其后经友人四处奔走,于1944年春节前被释。
失意的胡兰成闲时在南京家里翻书,看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时,赫然读到一篇《封锁》,竟是见之倾心,躺在藤椅上的身体顿时坐直。作者张爱玲让他大为惊艳,当下胡兰成就给苏青写信,打听这张爱玲系何人。
待到《天地》再寄来时配上了张爱玲的小说和照片,望去颇为不俗,更让胡兰成无时或忘。
未料到兴兴头头从南京坐火车来到上海,苏青却说张爱玲不见人。胡兰成只姑妄听之,他自问以他的才情谈吐,当年汪精卫尚且一见心折,何况这个只有二十三岁的小女子张爱玲?
到得张爱玲的公寓,通报一声,张爱玲竟是真的不见。
胡兰成怅然地将写有电话的字条塞到张爱玲公寓的门洞里。不料张爱玲隔天午后竟打了电话过来,说去看他。胡兰成在南京和上海都有居所。不久,张爱玲便姗姗来到位于大西路美丽园的胡家。
在《今生今世》中,胡兰成对与张爱玲的第一次相见所叙甚详,虽然说“张爱玲的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艳亦不是那艳法,惊亦不是那惊法”。可胡兰成到底难掩对她相貌的失望,“我一见张爱玲的人,只觉得与我所想的全不对……我连不以为她是美的,竟是并不喜欢她。”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