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三十岁的女人/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 定价: ¥34
  • ISBN:978753929012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西教育
  • 页数:258页
  • 作者:(法国)巴尔扎克|...
  • 立即节省:
  • 2016-11-01 第1版
  • 2016-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三十岁的女人/世界名著名译文库》,巴尔扎克最受女性读者喜爱的作品,写出三十岁女人的心声。
    法国小说史上最了不起的原创之一:既可每章独立成篇,也可整体作为一部作品。
    新批判理论的范例之一,普鲁斯特等名家赞誉有佳的作品。
    著名翻译家沈志明倾心翻译。国内优质译本。
    由翻译名家柳鸣九主编,多位著名翻译家、学者编选,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提要

  

    《三十岁的女人/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里的重要作品。本书实际上是不同时间发表的六个短篇的组合,在收入《人间喜剧》时,作者统一了六个故事的主人公姓名,总标题改为《三十岁的女人》。在本书中,作者首次把私人风俗与人物生活的时代接轨,私人生活的冲突与社会生活的矛盾整体上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与公共生活相依相存,相安相得。

作者简介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人间喜剧》中比较著名的小说有《高老头》《驴皮记》和《欧也妮·葛朗台》等。而短篇小说《沙漠里的爱情》《纽沁根银行》和《无神论者做弥撒》同样浓郁、震撼,是阅读巴尔扎克不可或缺的环节。

目录

译本序
三十岁的女人
  一 最初的失误
  二 埋藏心底的痛苦
  三 时年三十岁
  四 上帝的旨意
  五 两次相遇
  六 一个有罪母亲的晚年
假情妇

前言

  

    巴尔扎克名著《三十岁的女人》。成集出版以前分期发表五个短篇时,已经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特别受到妇女读者的喜爱和高度评价,作者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妇女读者的舆论甚至把巴尔扎克推崇为她们的代言人。评论家们,虽然不看好其文学价值,却认为他的小说确实代表妇女的心声。然而,一八四二、一八四三年结集成书后,虽然读者越来越多,评论界的好评却越来越少。连十分自负的巴尔扎克本人也自我否定,比如他谈到《两次相遇》时写道:“这部与我不相称的传奇式短篇小说,我没有时间重写了……我这颗正直作家的心还在流血。”。直到作者去世(1850年8月18日),权威评论家圣伯夫,这个巴尔扎克的宿敌(莫洛瓦语),才在《立宪党人》报(1850年9月2日)指出:“他(巴尔扎克)获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全部出自其第一部小杰作[仅指《三十岁的女人》(1832)单独发表的短篇小说]”。同时在《月曜日谈话》假惺惺宣称今后他将摒弃一切个人恩怨,以全新的眼光来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其中不痛不痒地提到《三十岁的女人》:“这些饱经世故的三十岁女人,以一种模糊的热切心情盼望看到她们自己的画家为她们所画的肖像”。。但笔锋一转,“就整体而言(即合成后的《三十岁的女人》)则是一部失败的小说”。此调一定,批评界的舆论一律长达一个多世纪,从左拉、法盖到朗松、巴代什、阿兰直到非常崇拜普鲁斯特的莫洛瓦于一九八五年出版的((普鲁米修斯或巴尔扎克传》还认为:“它(《三十岁的女人》)能算作一部小说吗?不能,它只是一系列片断……”。尽管他们明明知道《三十岁的女人》从一八五〇至一九〇〇年重版十六次之多,是巴氏作品重版最多中的一种,他们仍沿袭圣伯夫的定论,说什么巴尔扎克是“妇女的小说家”,“妇女的画家”,“妇女们使巴尔扎克获得殊荣”。
    敢于挑战圣伯夫谬论的第一人是普鲁斯特,他在《驳圣伯夫》尖锐指出:圣伯夫竟敢把巴氏小说成功的原因归咎为巴尔扎克吹捧那些青春开始衰退的妇女之短处,如《三十岁的女人》。圣伯夫说:“我严厉的朋友说过,亨利四世靠战胜一个个城市夺取他的王国,而巴尔扎克则靠描写种种缺陷来征服病态的读者。今天三十岁的女人,明天五十岁的女人(甚至已经出现六十岁的女人),后天是患萎黄病的女人,在《绝对之探求》中还有畸形的女人,等等。”责备巴尔扎克是妇女们的画师,说他描绘社会时完全不照传统的方法。普氏认为,这恰恰是巴尔扎克的天才:“他想以各种不同的手法,前后二十次表现同一主题,并要求有某种深沉感,精妙感,力量感,新颖感,强烈感,就像莫奈画的五十幅鲁昴大教堂和四十幅睡莲。”……
    从此,《人间喜剧》总体价值一路看涨,也带动了《三十岁的女人》身价升值,特别遇上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罗兰.巴特为首的文本新批判之后,身价倍增,巴特认为巴尔扎克基本上与所有经典小说相同,文本写得满满当当的,平铺直叙有板有眼地叙述得清清楚楚,最容易用来拍摄电影,不需要读者动脑筋,只要一页页往下舒舒服服读下去就行了,没有给读者留下任何想象的空间。巴特等人提出新文本观念,即文本的“可读性”恰恰不在于完满充盈,不在于写得无懈可击,完美无缺,相反要留下相当大的余地,让读者自由想象,有重写创新的空间,否则要么接受要么唾弃。他们发现相当多的读者嫌巴尔扎克描写和说理太哕唆,干脆“跳读”,了解文本结构和主要情节就算了。巴尔扎克甚至设想小说铺垫演绎体系的完备性,把小说某些结构部分程式化,可适用于一切主题的小说(参见《夏娃女儿》前言)。这是现代人不可接受的,因为现代语言学指出“满则损”:你想说什么时,总难说透,也不必说透,实际上情不自禁地不说透。
    幸亏新批判家们在批判巴氏小说时发现了《三十岁的女人》,如获至宝:这部小说居然成为符合本文新批判理论的范例之一,因为它处在“马赛克状态”,即小说内五个短篇拼凑,镶嵌杂凑的现象有痕有迹,明显可见,给读者留下回味和重新创作的空间。后来又发现,巴尔扎克后期作品尽管每部校改多次,但急于出版挣钱还债,也还是留下不少缺陷,也为读者留下一些充实补缺的余地。这样,巴尔扎克小说的“缺点”反倒成为可供后人阅读研究的“优点”了。难怪伟大人物的缺点往往在常人眼里也变成了优点。这是巴尔扎克本人始料未及的,因为他在创作《三十岁的女人》时根本没意识到连他自己也不看好的小说有这么大的文学价值,真可谓时势造就了天才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