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中国哲学

于丹--论语感悟

  • 定价: ¥39.8
  • ISBN:978755029215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67页
  • 作者:于丹
  • 立即节省:
  • 2016-12-01 第1版
  • 2016-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问道先贤,从礼赞的文化基因里,寻找到安身立命的心灵起点。
    《于丹——论语感悟》是著名文化学者、千万册级畅销书作家于丹经典力作!
    被读者赞誉为解读《论语》经典之作,推荐必读。
    连续畅销九年,累积销量超过100万册。
    于丹曾说,《<论语>感悟》比《<论语>心得》更系统,材料更丰富。
    新版为全彩四色精美印刷,完美诠释经典之美。
    新增著名作家张大春书法插图,再现《论语》的朴素与温暖。

内容提要

  

    《于丹——论语感悟》:和于丹一起,从孔子的简约朴素中,领略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以身践行。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它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高的真理。
    那么,智慧在人心里是怎么酝酿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各人的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作者简介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及《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国外销量达40万册。

目录

不负初心
孝敬之道
智慧之道
学习之道
诚信之道
治世之道
忠恕之道
仁爱之道
附录一
  本色于丹
附录二
  《论语》原文
出版缘起

前言

  

    不负初心
    自2006年国庆长假在百家讲坛讲完《论语心得》之后,2007年春节讲了《庄子心得》,2008年国庆讲了《论语感悟》。荏苒流光,再回首时,世界和人心都有了许多变化;而自万古观之,还是恒久不变的东西更多。
    我的家也还是原来的模样。阳光灿烂的周末早晨,带着女儿一起读《论语》,我们俩坐在沙发上,姥姥在餐桌边翻着报纸,祖孙三代,一壶淡茶。女儿抱着一个洗旧了颜色的绒毛鸭子,书架在鸭子头顶,童声朗朗。一瞬间,我清晰地看见当初讲《论语》备课时,这个簇新的绒毛鸭子也放在这个沙发上,不满一岁的女儿粉嘟嘟地坐在玩具堆里,和鸭子差不多大小,我常常开玩笑地对客人们说“会动的那个是我女儿”。
    “妈妈,我能问你一个深奥的问题吗?”
    我从恍神儿中被拉回来:“什么问题?”
    “这个世界公平吗?”
    “不公平,孩子。”
    “那,孔子的时候就教人日三省乎己,治国导之以德,为什么到今天还有好人受冤枉?报纸电视上还有那么多不公平?”
    这真的是一个深奥的问题。
    中国的今天不够公平,全人类的今天也不够公平,为了谋求最大公平的努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大家都在寻找一种共同的公约默契,也都在本土寻求着各自的制度出路,问道自己的先贤,从自己的文化基因里探寻着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核心价值。孔子和庄子连始皇帝统一中国都不曾见到,他们更不知道互联网和众筹,但他们仍然是千古风尘之前,站在文明肇始之缘的那个坐标,他们的言语里藏着了我们价值基因的秘密。尽管,孔子简约到述而不作,庄子汪洋恣肆到无端崖之辞,简与繁,殊途而同归。
    “妈妈,那你说为什么孔子今天还能帮到我们?”女儿去给姥姥送了杯茶,从餐桌边端回一盘姥姥刚切的水果。
    “孔子肯定不能像百度作业帮那样帮到你直接的答案,他帮我们的是认清楚一些根本问题。”
    “什么才是根本的问题?”
    “你觉得《论语》里什么是根本问题呀?”
    孩子想了想,清亮地背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为什么一个从小去教堂的西方孩子长大的惊叹词会是“Oh, my God”!而一个中国孩子绊个趔趄都会本能地喊“哎呀我的妈呀”!中国传统家族中的信任几乎等于西方宗教中恒久的神——我搂着孩子的小肩膀,看着笑眯眯的老妈妈,满心感慨。
    约定俗成的表现,大多来自文化基因。中国文化中强大的伦理性价值,也许就是我们今天安顿于仓皇万变中的不变之本。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始终有份乡土中的默契:即使不识文断字,也得通情达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门风不正就会败家。从贵胄到平民,长幼有序,图的是个家和万事兴。
    “妈妈,那咱们平时还说'我的天呐',这又为什么呀?”
    “中国人的'天'可不是简单的sky,这里有天道,有天时,人也得守着天良。想想老子怎么说人跟天地的关系来着?”
    女儿会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作为一个城里长大的孩子,她见过的庄稼还不如园林绿地多。
    “妈妈那你给我讲讲老子和庄子”。
    “这个太难了,再长大点儿咱们讲吧。”
    “不难!妈妈你看大鹏鸟和蓬间雀的对话、还有庖丁解牛的故事我都知道!”
    是啊,我们从小都知道的故事,要用一生去参悟,越成长,越觉得参不透。写完《庄子心得》这八年间,看过多少蜗牛犄角里利益的厮杀纷争,听过多少蓬间麻雀对世相的议论,也看过了多少缄默不语的大鹏襟怀,始知摸索人间世的规则,比认清一头牛的骨骼肌理难得太多。
    唯有敬畏。以一生的时光浸润在文化川流中,愿年华渐长,可以渐次接近文而化之的境界。
    《周易》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化育世道人心之“文”,也许才是中国文明生生不息真正的意义所在。
    一代大儒汤一介先生,即使在恶疾缠身的最后时光里,也一刻都没有停下为“返本开新”的文化理想做努力。卷帙浩繁的《儒藏》,心血累积,一点点呈现出了有序的模样。汤先生在晚期一次住院化疗前夜,研墨拂纸,写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交给乐先生郑重转我,我以此作为先生殷殷托付。我所见到的汤先生辞世前最后一段录像,就是沉静坚定地又一次诵读了宋儒张载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返本问道,可以探寻孔子与庄子的精神气象,远在悠悠千古之前。倘若我们后辈子孙真从他们的身上领悟了智慧,那是先贤文化血脉的传承。倘若我们偏执一端,一味忽略着甚至批判着他们,他们也依旧站在文明的滥觞之缘,不改缄默微笑。而开新宏愿,还靠更多愿意文而化之的天地之心。
    流光无痕,人心有信。孔子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份民族文化的初心一直还在,两千多年的浮沉,经历过太多坎坷困顿,但基因就是基因,但凡对这个民族文化有信有爱的后辈子孙,总还是能从孔子庄子的传世箴言中触摸到一团真气,从往昔中清晰辨识出中华文明的未来。

后记

  

    于丹是我的师姐,也是我的老师。1995年,我刚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于丹正在艺术系任教。在校时,我常听艺术系的同学谈起于丹,但一直没见过。后来我从事出版工作,于老师也因为在《百家讲坛》的精彩讲演,成了被整个出版行业追捧的明星作家,这才有了真正的交集。于老师出于对我的信任,将她2012年为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讲座《丹韵词音》所写作的原稿交给磨铁图书策划出版,名为《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对我而言,于丹畅销书作家的身份固然重要,但母校老师的身份更让我不敢有丝毫怠慢。为了做好于丹新书的出版工作,我又重读于丹在《百家讲坛》热播时期出版的三本最重要的图书:《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感悟》和《于丹(庄子)心得》。距离《百家讲坛》时期的那种全民于丹热,已经过去五六年了,这时的阅读,恐怕也才更能读出真实的味道,因此感触良深。
    于丹讲《论语》也好,讲《庄子》也好,为什么能讲得那么亲切,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和图书销量?我在当年看《百家讲坛》时,曾经将此归功于于丹的演讲能力。还曾表达过这样一个看法:《百家讲坛》的成功,是教师这个行业的胜利,是高校里讲课讲得好的教师们千锤百炼的讲课艺术的胜利。但再读于丹这几本书时,有了更真切的阅读感受,才意识到当年这一看法的偏颇。之所以于丹能把《论语》和《庄子》讲得那么亲切和生动,是因为于丹心中装着一个鲜活的孔子,一个鲜活的庄子。她在书中,真是做到了把孔子和庄子还原成了真实的人。我尤其喜欢于丹对《论语》的阅读体会,她反复强调《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她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朴素而温暖的孔子。
    《于丹(论语)心得》也好,《于丹(论语)感悟》也好,都只是心得和感悟,并不是学术研究,是作为一个人在体会另一个人,是于丹在体会孔子的体温,从孔子的言论里,体会孔子这个人。与其说《论语》是朴素和温暖的,不如说孔子是朴素和温暖的。什么是朴素?朴素就是坚持最根本的道理。什么是温暖?温暖就是对这个世界有爱,对人有爱,对生活有爱。于丹的这种对孔子的还原,于我心有戚戚焉。也正是这种将孔子还原成一个朴素和温暖的人的感悟和心得,才会让读者读起来觉得生动和亲切,觉得自己的人生可以遵循《论语》中所说的那些根本的为人道理。更何况于丹在书中还几乎尽了最大努力,试图做到深入浅出,将《论语》中那些根本的道理尽量还原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情景中。
    同样,于丹对《庄子》的阅读,也是贴着庄子这个人而生发感受。所以在她的笔下,庄子是一个充满人生进取心的人,只不过庄子的追求,并非常人所追求的功名利禄,而是在追求精神的自由,追求对人生的超越,追求思想和真理。在于丹看来,《庄子》一书中,之所以很多时候在讨论生死问题时,都显得那么坦然、天真,将生死视为一体,视为自然,是因为庄子理解生命的本质,尊重和热爱活着的过程,并相信和追求精神之自由和无垠。庄子在《秋水》中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普遍的解释当然都是,宁可拖着尾巴活在烂泥中,也不愿意装模作样,失去自由地站在朝堂上。而于丹却从中读出了“曳尾于涂中”另一重意思:哪怕是拖着尾巴活在烂泥中,毕竟也是自由地活着啊。于丹读出了庄子对自由的渴望,也读出了庄子对活着和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热爱。我也很喜欢于丹这样的心得和体会。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庄子》是道家思想的发端之一。因此中国人在谈到《论语》和《庄子》时,几乎同时也在指称儒家和道家。中国人没有普遍信奉的宗教,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代替宗教,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基本人生哲学。对于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而言,他们的人生态度往往非儒即道,时儒时道,儒道交融……但儒家也好。道家也好,都是经过后世无数知识分子的各种解读、注述和集成,而形成了复杂广大的思想体系。有时我们在讲“儒”时,还能回到《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吗?我们在讲“道”时,还能感受到庄子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吗? 我还想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诗人:杜甫和李白。杜甫苦难的一生中,有一种大天真,一种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的根本的热爱,这种热爱,令他即使活在泥淖里,活在哀号中,活在惨烈中,也是一种有温度的,有人生进取心的,有内心根本的活着,最好的那个杜甫是“儒”的!而李白对超拔精神的追求,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又岂是“未就丹砂愧葛洪”式的求仙问道可以概括的?他真是“逍遥游”的信徒,追求的是更超拔的,更无拘的精神遨游式的活着,最好的那个李白是“道”的!一个孔子,一个庄子;一个杜甫,一个李白,几乎是传统中国人的基本灵魂构造。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对于丹前述几本书的阅读感受,当我得知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感悟》和《于丹(庄子)心得》这两本书的版权即将到期时,我再次找到于老师,提出了一个想法,由磨铁图书来完成这两本书的再版工作。感谢于丹老师,再次选择了对我的信任。 磨铁图书沈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