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绘画中的日常

  • 定价: ¥42
  • ISBN:978755001979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
  • 页数:213页
  • 作者:李梦
  • 立即节省:
  • 2017-02-01 第1版
  • 2017-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李梦编著的《绘画中的日常》将那些百多年前、貌似高高在上的名画放在生活中讲述,我们于是发现画中的雨雪阴晴或柴米油盐,桩桩件件都是带着体温的、贴着地面的,亲切而寻常。作者既有宛温的性情与笔触,也因做过多年记者而懂得体贴读者,又有艺术史的专业背景,所以她的讲述方式真切而可靠。作者不仅仅讲述画面的风景与艺术家的故事,更试图带领读者去体会画家在作画的彼时彼刻所感受到的美的感召,进而让读者认识到,绘画之美的源泉还是日常生活。

内容提要

  

    李梦编著的《绘画中的日常》用日常经验品赏绘画,让如许名作重返日常。作者将那些百多年前、貌似高高在上的名画放在生活中讲述,我们于是发现画中的雨雪阴晴或柴米油盐,桩桩件件都是带着体温的、贴着地面的,亲切而寻常。
    委拉斯凯兹笔下吃早餐的人,梵高画中的卧室,以及毕沙罗与西斯莱描画的雪景,虽说隔着数百年时空,却分明就是身旁流动的人事与风景,抬眼可见、触手可及。画中的草木山林与柴米油盐之所以如斯传神,应是画家长久且耐心注视生活的缘故吧,而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互动互通,也足够滋养爱艺术的我们,在寻常日子的边角与缝隙中,找到些感动与启迪。

媒体推荐

    品赏名画是一种冒险,然而,冒险带来了激情和张力。《绘画中的日常》其实说的就是日常中的绘画。用日常的经验去品赏绘画,让如许名作重返日常,如同用日常的经验去品尝烹饪,让我们细细记忆人间真实的美味;用日常的知性去感受生活的细处,让我们回望点点滴滴的人生风景,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儿。
    ——出版家,聂震宁
    看这本书,感觉世界之大,一己之小,然后,对生活,对日常,又雀跃起来。
    ——作词人,周耀輝
    《绘画中的日常》是一本有趣的书。作者将那些百多年前的名画放在生活中讲述,我们于是发现画中的雨雪阴晴或柴米油盐,桩桩件件都是带着体温的、贴着地面的,亲切而寻常。
    ——作家,徐则臣

作者简介

    李梦,大众传播(香港中文大学)及艺术史(多伦多大学)双硕士,曾在香港《大公报》担任文化版记者,现任职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专栏作者,译者,半个艺评人,文章散见于北京、香港与多伦多等地报刊及网站。

目录

自序
谁来描述雪
凭画赏雨
花的情绪
在水边
早餐的味道
梵高画鞋
画家的睡房
除了美女和狗,画室里还有什么
镜子中
蛋壳内外
宴会的美丽与哀愁
母亲在画中
我的身体倒转过来
胖妞在画中
女画家的自恋与自嘲
不如跳舞
画中看书人
画中音乐家
画梦
梯子通向哪里

前言

  

    自序
    两年前的秋天,我离开香港,去到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修读艺术史硕士,课余为香港及北京的报刊写写故事,有时聊聊风景画的灵感从哪儿来,有时提到画家的坎坷爱情。
    说实话,起初有些找不到方向。我不是美学家,也不是艺术史学者,做不到指点或批评百多年前的名家名作;我也不是特别幽默搞笑的那类人,若硬要八卦达·芬奇或调侃伦勃朗,恐怕会东施效颦惹人厌烦。作为艺术写作的初入门者,我始终在寻找一种娓娓道来却又不失寡淡的意味。只是,那“意味”始终躲着我,直到某个冬末春初的日子,才忽地闯到我眼前。
    在多伦多的那一年,我住在市中心的休伦街上。课业忙的时候,常常是两点一线地过日子。早起,沿休伦街,由南及北,约莫一刻钟,走到课室或图书馆;傍晚,拐个弯儿,沿一条与休伦街平行的比华利街,由北向南,再走一刻钟,回到住处。回程,经过华人超市,买一袋青菜、几颗鸡蛋,回家热腾腾煮一碗面。
    这种安静到几乎单调的状态,是我在香港的那些年从不曾体会的。繁忙日子过久了,我们总会或多或少染上急躁的脾气,比谁的步伐快,谁的嗓门大,谁的包包、谁的鞋又多又漂亮,哪有时间关心街边的草绿、屋顶上的一朵云,或傍晚小教堂门前拥吻的情侣?而当我在融雪时的多伦多,在一条时常寂静无人的街上往返,我开始观察身边那些细锁而微小的风景。某天,在休伦街一条油漆剥落的篱笆旁,我见到两株康乃馨,含苞的,将开未开地立在那儿,像是忽然被什么东西击中了。原来所谓的美也好,娓娓道来的意境也罢,从来都在我们身边。
    经了这次偶遇,我在课堂上或图书馆中翻画册、读画家的故事,渐渐不再觉得画中情景遥不可及或与己无关了。委拉斯凯兹笔下吃早餐的人,梵高画中的卧室,以及毕沙罗与西斯莱描画的雪景,虽说隔着数百年时空,却分明就是身旁流动的人事与风景,抬眼可见、触手可及。画中的草木山林与柴米油盐之所以如斯传神,应是画家长久且耐心注视生活的缘故吧,而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互动互通,也足够滋养爱艺术的我们,在寻常日子的边角与缝隙中,找到些感动与启迪。
    感谢磨铁图书的海泉与何寅,将这些自说自话的小文章,集结成书出版。没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便没有这本书。感谢我的家人、爱人和朋友,是你们让我懂得爱与自由,明白美的意义,学会享受平凡日子里的高低起落、喜乐忧愁。
    2016年9月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