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社科总论 > 社科总论 > 社会学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 定价: ¥39.8
  • ISBN:978754047882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南文艺
  • 页数:290页
  • 作者:Susan Kuang
  • 立即节省:
  • 2017-01-01 第1版
  • 2017-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Get多项技能,引爆无限潜能。用这本由Susan Kuang著《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重新定义你未来的职业与方式!
    媒体热议、网络疯狂转载的全球生活职业新趋势——Slash/斜杠青年强势来临!
    Slash/斜杠青年概念引入中国、多重身份探索者Susan Kuang一部诚意之作!
    朝九晚五不是必需,自我投资永无止境。Get多项技能,引爆无限潜能,用持续精确的尝试,撬动无限大的可能!
    用这本书重新定义你未来的职业与方式!

内容提要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由Susan Kuang著。
    如果你:不喜欢朝九晚五,不满意现在的专业,不想要一眼望尽的人生,不满足但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
    共享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的多元生活。自由职业者、兼职者,或是利用业余才艺优势做喜欢的事情的人,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Slash/斜杠青年。
    Slash不是简单的身兼数职,而是主业之外拓展多元化的专长,充分挖掘你的职场潜能。现在的业余爱好,未来可能就是你谋生的手段。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完全转换我观念的书——我曾是一个斜杠青年的反对者——你会让一个斜杠摄影师为你拍结婚照吗?一直到看到这本书。Susan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观点:”斜杠青年不仅仅是多重收入、多重身份,而是一种要过上无边界人生的姿态和能力。”更重要的,这不是一本个人成功故事,而是一本有趣的探讨我们这一代人该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如何与组织共赢的书。在过去的职业路径、伦理、发展策略逐渐失效的今天,如果你希望真正理解正在快速变化的世界,打开自己的“无边界人生”,我非常推荐你能好好看看这本书。
    ——古典  生涯规划师/《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新精英生涯创始人
    斜杠青年不活在旧观念里,而是在财富/成本的平衡里,活出ZUI大化的多样人生。看完此书,你也做得到!
    ——慕岩  百合网联合创始人
    年轻人在释放自我与为工作束缚的困境中迷茫,Susan的这本书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角理解这一问题。正如Susan在书中所述,成为斜杠并不意味着去做很多事情,而是刻意练习之后能力边界自然延伸的结果。
    ——成甲  罗辑思维?得到App知识音频节目《成甲说书》作者

作者简介

    Susan Kuang:
    留美MBA,第2身份创始人,Linkedin专栏作者,自媒体人。
    代表作《“多重职业”成为全球新趋势》曾被近千家媒体转载,是将“斜杠青年”概念引入国内。
    关于多重身份的探索,Susan Kuang有着丰富的经验。从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起,她便一直利用工作之余进行不同的尝试。6年来,Susan先后创办了The Thinker Group和兰溪沙龙,举办过两次个人画展,独立运营个人自媒体,写过上百篇文章和四本个人杂志,坚持学习舞蹈,还拿到CrossFit一级教练证。2015年,Susan正式结束职场生涯,成为一名独立创业者,实现了生活与工作的完美结合。
    作为第2身份的创始人,Susan希望通过打造一个专业的自我发展空间,帮助都市年轻人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开启属于自己的多重身份。
    个人公众号: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

目录

序:自己的人生
自序:从此以后,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新时代,新机会
  离职,全新的开始
  生命的意义由自己来决定
  是谁夺走了工作的乐趣
  现代企业还能生存多久
  纽约刮来的“斜杠青年”风
  谁说钱与快乐不可兼得
  告别打工者思维
  合法挣钱,是最有尊严的活法
  财务自由并没想象中遥远
  我为什么不选择融资
开启你的无边界人生
  自卑心理的“罪魁祸首”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该怎么办
  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
  千万别被坚持“绑架”了
  “利己”同样是美德
  走出“成功学”的误区
  生活一定要留白
  内圣外王的哲学
折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天赋的启示
  现在投资自己还来得及
  惰性的根源与解药
  进步的关键——刻意练习
  读书,该怎么读
  通才的自我修炼
  让理性之灯,照亮前行之路
  一千个铁杆粉丝理论:我的自媒体心经
  从0到1
此刻就要幸福
  人生其实就图个内外一致
  学会享受平凡
  “理想生活”长什么样
  没有坏的,就是好的
  极简主义的逻辑
  冥想,自我觉察的开始
  CrossFit与健身
后记  我这一年的“斜杠生活”

前言

  

    从此以后,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前阵子,约好友X先生吃饭,问其最近的安排,他眉飞色舞地和我说道:“9月份在北京看故宫“石渠宝笈”书画展,然后去杭州看“丝路之绸”特展,再去广州看“千年风雅”宋元书画展,从那儿前往香港去看汉武帝特展,顺便尝尝米其林三星中餐厅“龙景轩”,中秋节再去维多利亚港湾赏个月,紧接着,就得去台湾看苏东坡《寒食帖》和郎世宁来华300年特展,当然台北的紫艳中餐厅和糖村牛轧糖是不能不吃的;10月中旬去日本,除了吃米其标三星的怀石料理外,要看奈良正仓院特展、京都琳派特展、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国书画特展,当然最重要的是九州国立博物馆10周年特展,有唐代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11月,在去南美和南极旅行之前,还准备先去纽约看大都会博物馆百年中国书画展,能看到唐代韩干的
    “照夜白。”
    虽说我早已习惯了X先生独特的生活方式,但这种“看展生活”还是让我大吃一惊,于是半开玩笑道:“你这种生活也太奢侈了吧!”说其奢侈,并不全是因为他的花费,相比那些奢华的生活方式,这些花费其实也并不算很高,更多的是因为他能够不受钱和时间的限制,随心所欲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似乎才是真正的“奢侈”。
    X先生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狂热爱好者。他自小熟读史书,书上能够读到的,他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因此他目前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亲自体验那些留存下来的世界文化遗产。为此,他把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行走的路上,游走于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哪里有好的展览,就专程飞过去看。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去过近500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也把中外顶级的历史文物看了个遍。
    和X先生相识已经有两年多了,因为彼此身上的一些共同点,我们慢慢地从最初的工作关系变成了无所不谈的朋友。关于他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转变到现在的欣赏和支持。不过,我欣赏的并不是他能够到处游走,而是他敢于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能够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勇于去追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都会有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使我们想要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在原始社会,从众会增加我们的生存概率,因此这种选择是明智的。不过,人类社会从发展到现在,“从众”与“生存”似乎不再有直接关系,但是这种原始的力量依然存在并主宰着我们。从有意识起,我们便开始“模仿”周围的人,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了父辈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并不是坏事,反而使得生活相对简单,因为我们不需要过多地去思考和选择。若生活能够一直这样下去也无大碍,可问题在于,有一天,我们很可能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是有选择的,生活可以有多种可能性。于是,我们陷入了一种困境:是选择继续从众还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去探索?从众是稳定和安全的,但我们很可能会因为某一天的觉醒而生活在遗憾中;探索,毫无疑问,是种“冒险”,因为没有了“模仿”的对象,所以一切都得依赖自己,但这也许会让我们的人生少些遗憾。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这种困境中:我知道自己并不适合那种稳定的上班生活,却没有足够的资本与勇气去摆脱它,更没有想明白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2015年,某种外在因素终于促使我脱离了“正常”的轨道。这时,我才发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直至你过上了这种生活。我原以为自己是个事业型的女强人,渴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野心和志向,我似乎更喜欢这种不慌不忙、有足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去享受生命和发展自我的生活。
    过去,我一直以为像上班那样的生活是必需的,因此对于X先生的那种生活,我一度无法理解。辞职之后,我才慢慢发现,工作只不过是手段而已,不是目的。的确,赚钱十分重要,因为钱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给我们安全感,可是如果已经有足够支撑自己生活的资金,那可不可以不再把赚钱看成当下最重要的目标了呢?
    我绝没有想要否定上班这种生活方式,毕竟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是现在的主流生活方式,但我们需要意识到,它既不是赚钱的唯一方式,也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我们应该允许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的存在,不去过分评判他人的人生选择,因为当我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时,我们也在限制自己,同时也失去了本可以拥有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事实上,有一类人群正在全球范围内崛起,他们被称为“斜杠青年”。“斜杠”一词来源于英文“Slash”,这个概念出自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玛希·埃尔博尔)写的一本书。她在书中提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这种生活方式,而是开始通过多重职业来体验更丰富和更多元化的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于是“斜杠”便成为他们的代名词。
    ……
    我目前就是这种新型生活方式的实践者,但为了避免“斜杠青年”带来的误解,我更愿意把这种生活方式称为“无边界人生”。无边界的含义是广泛的,它可以指职业和收入的无边界,也可以指工作方式的无边界,即没有限定的工作场所,没有固定的雇主,没有固定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心态上的无边界——人生没有必须或者一定,人生有无限可能。我想要打破边界是因为那些所谓的“边界”都是人为定义的,它们并非永恒不变,也并非理所当然。只要我们能够突破心中的自我限制,那么我们就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无数扇窗,带来了无限可能。这样的多元化人生才是真正值得期待和追求的人生。
    尽管我从职场人士过渡到“斜杠青年”的这条路走得十分顺利,但是坦白说,在刚刚离职的时候,我还是经历了一段没有安全感的时期,因为未来要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不过最让我纠结的是,害怕万一哪天遇上花费很高的病,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医治。某天,和好友聊天时,我无意间谈起了自己的顾虑,结果她一句话便彻底打开了我的心结:“如果实在没钱治,那就别治了呗。”我恍然大·晤,是呀,为什么要如此执着于“生”呢?所有生命都将在某个节点结束,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生命是如此无常,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预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所以与其担心未来,牺牲现在去为那些可能的意外做准备,还不如好好地用心把每一天过好。人这一辈子,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当死亡来临时,你突然发现自己从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过。

后记

  

    后记
    我这一年的“斜杠生活”
    很多人对“斜杠青年”的生活充满好奇,想知道那样的生活是怎样的状态。我无法代表所有的“斜杠青年”发言,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会因个人的发展方向、生活理念以及人生追求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只能谈谈自己过去这一年的生活。
    对我而言,如今生活最大的不同在于时间不再被机械地分割:我没有工作日和周末的概念,也没有所谓的上班、下班时间,而是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节奏来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有时候,我甚至很难区分,什么时候是在工作,什么时候是在生活,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生活意味着做那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我工作中做的就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些事情还能给我带来收入。因此,我目前追寻的平衡不是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而是大脑不同区域使用频率的一个平衡,即在艺术、思维、运动、休闲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之间找到平衡。
    尽管我拥有不同的跨界项目,但总体来说,我所做的事情属于知识服务和教育领域。之所以选择这个领域,一是因为我出生在教育世家,对于教育,我有着与生俱来的偏爱;二是因为学习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乐趣,只有它才能满足我内心那不断高涨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想要成为优秀的教育提供者和知识服务商,我首先必须确保自己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关于心智成长的成熟理论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将知识产品化的能力。对我来说,过去的工作更多是一种持续的输出和消耗,而现在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不断读书、学习和思考,然后再输出,这不仅与我的个人爱好以及人生目标完全一致,还能让我每天都沉浸在进步和成长的快乐中。
    我工作中的快乐还来源于工作内容的多元化。目前我是多线产品共同开发,因此能够经常跨越在不同领域中:昨天参与的可能是与人文历史相关的项目,今天探讨的又换成了文学与写作,明天或许是逻辑思维训练,周末则是舞蹈或者其他艺术课程,其余时间则用来研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为未来的新项目做准备。总之,我的工作内容既丰富又有趣,我永远不会因为重复而感到无聊。这种跨领域频繁切换,让我的大脑经常处于高度活跃的、1犬态,思维变得越来越灵活,创造力也越来越强。
    这样的工作模式还有一个极大的经济上的优势:多项目意味着多渠道收入,我永远不用担心收入会断掉,因为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独立的现金流管道,相互不影响,即使一条“管道”断掉,还有其他“管道,,在,而且我还能重新搭建新的“管道”。只要努力经营好每一条“管道”,把它们变成持续的,最好是被动的现金流,然后再同时开发和拓展新的“管道”,总收入就能保持稳定增加。’ 我的日常生活大概是这样的:早上7点起床,先冥想20分钟,接着给自己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煮杯奶茶或者咖啡,准备开启一天的工作。上午9点到12点是我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段,因此我会用这段时间集中完成当天必须完成的工作。一般来说,我会在前一天就计划好第二天的工作,这样当工作开始时,我不需要花时间想要做什么,而是集中精力,以最高的效率来完成这些工作。完成了那些必要的工作后,下午我就会给自己安排一些轻松点儿的活动,例如读书或者运动。我的CrossFit训练、舞蹈练习都是这个时间进行。晚上的生活会相对悠闲很多,我会看一些有意思的纪录片,读些不那么费脑的书,和朋友吃个饭,或者在家安静地练练书法。 不过,我并不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已经制定好的时间表,而是会根据自己的身体发出的一些信号及时调整,比如身体很累了,我就会做个按摩,或者提前睡觉;如果感觉到内心焦虑,我就会打坐,让自己平静下来;遇到懒散、不愿意干活的时候,我就看电影、看娱乐节目,或者出去逛商场,要么找个咖啡馆坐坐。总之,我只在大脑处于积极和活跃的状态下才去工作,如果大脑想休息,想偷懒,就由它去,因为我知道休息完后,它又会重新回到积极的状态。 尽管我也会经历长时间的繁忙期,例如今年从春节开始,我便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地不停忙碌,但我有足够的掌控权将忙碌时间集中在一起。这样的好处是,我可以在工作和收入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从一年当中抽出一段时间去世界各地感受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于是,在开始这种全新生活方式的第一年,我便选择秋季去纽约学习百老汇爵士舞,去完成这个藏在心中许久的小梦想。 我知道,如果自己选择花更多时间在事业上,我可以发展得更好,收入也会更高,但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2016年年初,在写年度计划的时候,我曾认真地思考了一下自己的人生目标。我发现自己对于物质和名声实在没有太大欲望,正因为如此,我很难被诱惑所左右,也从来没有为了名利做任何不符合内心的事情。我很清楚自己并不羡慕那种富贵的奢华生活,更不稀罕所谓的名气。很多时候,我甚至刻意低调,因为只有在安静和轻松的环境中,我才能用匠人的心态去打磨每一个产品。那次思考让我意识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真的很简单——只要能够过得充实、快乐,没有经济压力,拥有和谐的关系即可。这些我似乎都已经有了,所以我很满足,很幸福。 然而,对生活要求简单并不意味着没有人生追求。恰恰相反,我对物质生活没有太高要求是因为我的精力都放在了更高的人生追求上,这才是我拼命努力的原因。我所做的事情背后有个很重要的信念——理性与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根源。理性曾让人类从中世纪“上帝决定一切”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并发现了自己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好奇心则推动着几个世纪的科学家一步步揭开宇宙的奥秘和规律。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却过分地沉迷于物质享受,忽略了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以至于大部分人都过着物质丰盛,但精神贫瘠的生活。 我总觉得,无知和愚昧才是幸福的最大敌人,当一个人拥有了知识和理性之后,他便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客观地看待自己和整个世界,也就很难被情绪、欲望或者愚昧思想左右,如此,他才能按照自己真实的意愿去生活。因此,我的追求在于,一方面通过学习来不断充实自我;另一方面通过努力让更多人燃起对于理性和知识的热爱,追求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这就是我过去一年的“斜杠生活”,它并不是绝对的最优生活方式,仅仅是目前最适合我的生活方式而已,我甚至不认为这种生活与那些将所有时间奉献给科研的科学家、终日在工作室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或者云游四海的旅行家的生活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我们都在以各自的生活方式充实而又愉快地追逐着梦想,为自己而活,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