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作品集

绚丽星空之下/文艺报文丛

  • 定价: ¥45
  • ISBN:978750639236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作家
  • 页数:541页
  • 作者:编者:梁鸿鹰
  • 立即节省:
  • 2016-11-01 第1版
  • 2016-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梁鸿鹰主编的《绚丽星空之下/文艺报文丛》精选《文艺报》“世界文坛”版面和“外国文艺专刊”2014-2016的评论、理论文章100篇,包括当代文学、艺术评论,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对文学现象和文艺理论的观察和探讨以及翻译家的译介心得等多个领域,涉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以及阿拉伯世界等地区的所选文章的作者来自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文化机构,文章视角独特,论述深刻,兼具文采与理论高度,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当代外国文艺的多彩画卷,具有较高的文学和研究价值。

内容提要

  

    梁鸿鹰主编的《绚丽星空之下/文艺报文丛》精选《文艺报》“世界文坛”版面和“外国文艺专刊”2014-2016的评论、理论文章100篇,包括《希拉里·曼特尔:痴迷于历史题材的女作家》《诗人毕加索:诗中有画》《恩里克·比拉一马塔斯:讲述落魄文艺青年的寻找之途》《石黑一雄《被埋葬的巨人》:迷雾破除奇幻落幕》《通向恒久的可能性》等。

目录

当代文学评论
  希拉里·曼特尔:痴迷于历史题材的女作家
  莫妮卡·马龙:“我唯一感兴趣的是故事的继续”
  卡洛斯·艾尔与古巴裔美国文学
  莱斯利·马门·西尔科:行进与交融中的文化嬗变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学游泳》:畸零世界
  越战老兵和华裔青年的综合体
  村上春树文学创作35年:“挖洞”与“撞墙”,
    孤独与“孤绝”
  诗人毕加索:诗中有画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孤独的救赎力量
  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难以遗忘的祖先阴影
  米亚·科托《梦游之地》:悲伤与传奇之书
  恩里克·比拉一马塔斯:讲述落魄文艺青年的寻找之途
  亨利·戈达尔《小说使用说明》:另类法国小说史
  特德·姜的科幻作品:全能视角、传说重构及其他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后现代碎片游乐园
  马丁·莫泽巴赫《此前发生的事》:
    美茵河畔的弥达斯国王
  伍绮诗《无声告白》:第一百九十三个汉娜·李
  石黑一雄《被埋葬的巨人》:迷雾破除奇幻落幕
  约翰·威廉斯《斯通纳》: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通向恒久的可能性
  森茉莉:起步于官能的写作
  杰夫·戴尔《一怒之下:与D.H.劳伦斯搏斗》
    “我就是相机”
  阿摩司·奥兹《乡村生活图景》:没有结局的故事
观察
  德语文学中的女性主义
  当代俄罗斯小说创作:在扬弃与融合中走向多元
  美国本土裔文学:植根传统融入现实
  2014年美国诗坛景观
  “拉美文学”涵盖了巴西文学吗?
  文学想象:从生态批评到环境正义
  以色列大屠杀幸存者作家:
    直面与否都因创伤无法治愈
  日本“反战文学”:以受害者面目出现,
    模糊侵略战争性质
  诺奖的国际政治学:何谓“白俄罗斯文学”?
  世界主义与文学的两难选择
  近距离看2015法国文学
  2015匈牙利文学:对历史和现实的记录与虚构
  2015德国文学:后格拉斯时代文学仍在继续
  2015美国文学:种族,还是种族问题
  经典的困顿和苏醒
奖声书影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迷失:我们的存在方式
  2014年布克文学奖得主理查德·弗兰纳根:
    用历史表达自己思想
  201 4年俄语布克奖得主弗拉基米尔·沙洛夫: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2014年普利策奖得主唐娜·塔特《金翅雀》:
    在畅销和经典之间寻求平衡
  2014年龚古尔文学奖得主莉迪·萨尔维尔    
    《不要哭泣》:一段历史,两幅画面
  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战争阴云与现实关怀
  2015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得主安东尼·杜尔
    《所有看不见的光》:回念战争,缅怀生命
  2015年国际布克奖得主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我们本不该对他感到陌生
  2015年国际lMPAC都柏林文学奖得主吉姆·克雷斯《丰收》:
    “克雷斯幻境”中的现实关怀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二手时代》:“乌托邦之声”系列的总结之作
  2015年龚古尔文学奖得主马蒂亚斯·埃那尔《罗盘》:
    深入东西方世界的裂缝中探究
  2015年“俄语布克奖”得主亚历山大·斯涅吉廖夫《薇拉》:
    缺爱世界里的俄罗斯女性
经典
  《失明症漫记》之后的萨拉马戈
  纪念奥克塔维奥·帕斯诞辰100周年:
    帕斯和他的中国情结
  西格弗里德·伦茨:理解的文学
  克拉克式的静默
  纪念契诃夫逝世110周年:契诃夫戏剧:
    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追忆诗人托马斯·萨拉蒙:“诗歌哺育我们的自由”
  瓦·拉斯普京:传统和道德的呐喊者
  四月,写给特朗斯特罗姆的挽歌
  君特·格拉斯:唇枪舌剑笔代戈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为拉丁美洲溯本清源
  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诗歌与散文的“双人舞”
  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千人一面千面一人
  马洛伊·山多尔:匈牙利民族精神的哺育者
  米歇尔·图尼埃:哲学与文学交相辉映
    美感与思辨相得益彰
  Eco’s Echo艾柯的回音
  凯尔泰斯·伊姆莱:为了记忆,记住死亡
  莎士比亚与科学
艺术
  《宋飞正传》:“没有主题”的都市交响曲
  《低俗小说》:你不知道世界在哪一刻翻脸
  《教父》三部曲:美国资本主义的隐秘自白
  《汉娜·阿伦特》:如何坚持我们的独立思考
  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真正消失的不是爱人
  《模仿游戏》:平庸之恶从未离人们远去
  大梦终有一醒,昨日突如其来
  阿赫铎眼中的梵高与社会
  《永远的零》:进化中的军国主义“泪弹”
  波兰战争电影:记录民族伤痛的报告
  波兰剧院版《先人祭》:“古斯塔夫”们的精神苦旅
  塔德乌什·康多尔的“死亡戏剧”
  保罗·德尔沃:个人的魔幻之城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一封珍贵的来信
  《投靠女与出走男》:东庆寺之花,拔节生长
  2016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聚焦》:
    难得的是平实与自省
  电影《卢旺达饭店》:民族命运共同体瓦解的悲剧
译介
  文学翻译给了我什么?
  译者的冲动与尴尬
  翻译给了我什么
  与思想的美做伴
  最佳近似度:诗译者的最高追求
  舍形存旨,依实出华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再说“牛奶路”
  《玩火的女孩》:斯文与我的最后一次合作
  在互联网时代重现异邦的书人书事
  摆渡者的本分
  没有穷尽
  翻译像一面镜子
  我的翻译观
  译者的权利与翻译的使命
  “三位一体”实为至福
  联续时空,与诗人如相晤对
编后记

前言

  

    怀着感念与喜悦的心情,我们把这四卷本“《文艺报》文丛”奉献给大家。
    这是我们与作家、艺术家共同绘制的一幅幅时代文艺发展的难忘景象,这是文艺大家对人生与创作的独特回望与感悟,这是我们和理论评论家携手对近年来中外文艺走向留下的一份份独特见证。
    这些文字,记录了当代一批杰出文艺大家生命和艺术追求的足迹,留下的是一点一滴的人生感悟,带给我们的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指引。正如文丛“访谈卷”书名所昭示的那样——水流云在,时光不舍昼夜,但在地老天荒之上,前辈们描绘的精神云霞将会永远照耀文学前行的道路。在这些大家面前,我们深切地感到文学初心的难能可贵。比如,终归于极简与至真的马识途老人历经风云,永远怀着一颗赤诚的初心,在他看来,当代中国仍有许多需要表现、描写的人物,好的作品应该从思想上推动人类进步,影响世道人心。历史、方向、胜利……这些无法称量的关键词,也终究是要由每个时代的那些人去承担和推动的。记者在采访、写作时的感叹,大致能够反映我们与前辈的共同心声。
    这些文字,以极富智慧的光亮,映照着当代文学艺术发展中绕不开的来去路径和指归,体现着当代理论工作者高度的思辨自觉,其中不少文章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提出的理论实践命题,从不同角度由务虚反思,归于对当下创作面临难题的破解。诚如不少思想者所言,面向未来的我国文艺创作,欲强精气神韵,立美学风范,必然要着眼于民族精神血脉的传承,不忘开放进取现代价值取向的弘扬,因为正如张炯先生所言,我们的目标是“共建人类共同体的大同精神。它标志当代中国精神的高度,也应该是我国文艺思想需要追求的精神高度。只有这样,我国文艺才能不独以真善美相统一的精美的艺术性唤起人们审美的怡悦,也能以高度的思想性获得全球人类的热切共鸣,从而为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贡献”。在这样的高度来观察、指导当代实践,才能使中国文艺的未来愈加美好。
    这些文字,体现了对文学意义的不懈追寻,对艺术真谛的深切探访,而且,大多携带着评论家们对作品虔敬的体温,对作家、艺术家劳动创造的激赏,同样体现出对更加清正批评风气的呼唤,如雷达先生所言,“健康有力的文学批评的出现需要一个个质地坚实见解独具的文本,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语境,而批评家自当具备一种在公正立场‘说话’、直面作品的批评伦理。倘若能进一步改善历史文化语境,能斩断作品与它后面种种非文学因素的联系,大量没有意义的过剩与复制自然就会减少,一种深入到作品内部的有效批评和探究文本奥秘的‘美文批评’也才有可能更多地出现”。只要我们以虔敬的严谨始终坚持说真话、讲道理,批评对创造精神价值的张扬,永远是文艺发展的动能。
    这些文字,还如同富于魅力的万花筒,以变幻着的色彩和图景,为广大读者打开了通往异域文学艺术历史和现状的新天地,拉近了我们与一位位文艺大家的距离。事实证明,只有经典作家作品作为民族文化母体的基因或染色体地位的不被动摇,伟大的精神财富才能属于全人类。今年,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同时在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面对国民阅读出现的下降,以及文学经典屡陷尴尬,我们有责任避免经典的无家可归、陷入困顿。诚如陈众议先生认为的那样,在资本和文化消费主义强劲推动的时候,在“全球化”时代“去民族意识”“去意识形态”甚嚣尘上的时候,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轻易瓦解作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价值认同和审美认同重要根基的文学经典,那不是犯傻或别有用心又是什么?”这个发问对我们来说,会是意味深长的。
    让我们翻开书页,体会、感悟、思考,并对当代文艺的繁荣生长继续有所作为吧。
    2016年10月12日

后记

  

    这四卷文字,是我们从2012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的几年间,发表于《文艺报》上的访谈、理论评论及研究性文章中选取出来的。文丛的面世无疑凝结了多方辛勤的劳动付出。
    感谢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的大力支持,使这个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感谢作家出版社吴义勤社长、黄宾堂总编辑的鼎力相助,他们率领着由袁艺方、徐乐、王烨、赵莹组成的优秀编辑团队以及美编王汉军、幕后的校对人员,以特别敬业、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倾力打造,保证了文丛如期高质量出版。
    特别要感谢马识途、屠岸老人和南帆、雷达先生为文丛题写书名,他们急公好义、慨然题签的风范让我们感动。四位当代作家、学人以风格各异的墨迹,再度诠释了对《文艺报》的厚爱,为文丛增添了光彩。
    我们谨以此文丛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献给全国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献给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文丛编委会
    2016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