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

  • 定价: ¥39.8
  • ISBN:978751910804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教育科学
  • 页数:260页
  • 作者:池昌斌
  • 立即节省:
  • 2016-11-01 第1版
  • 2016-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一种好的成长方式,是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另一种可能。
    知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华蓉、独立教育媒体人沈祖芸、《新校长》总编辑李斌、天真蓝教育传媒创始人李斌联袂推荐的一本好书!
    《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作者池昌斌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从教22年从浙江省最偏僻的农村小学教师成长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的心路历程。

内容提要

  

    《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作者池昌斌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从教22年从浙江省最偏僻的农村小学教师成长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的心路历程。作者以幽默风趣的文风介绍了他的多种角色——摇滚乐迷、背包客、越读者,讲述了他跨界成长的生动故事,阐释了他从教以来坚持理性、独立、开放、尊重、包容并贴近自然的教育理想。书稿图文并茂,文风如山水般清新自然流淌,可读性强。同时作者又通过行文中的反思,给人以启迪,对中小学老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启发借鉴意义。

媒体推荐

    每个人的梦想,都值得被尊重。
    ——崔永元(知名节目主持人、资深媒体人)
    不仅追求专业成长,也要追求丰富人生,《另一种可能》让我们从池昌斌老师身上看到了好老师的样子,看到了一个教师跨界生长的典型范本。
    ——刘华蓉(《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教授)
    这是一种怎样的可能?——选择回归,就是探寻规律之路;选择敬畏,就是推开成长之门;选择陪伴,就是看见理解之心。翻阅、品味这本书,读懂了另一种可能就是发现成长的可能。我推荐这本好书!
    ——沈祖芸(独立教育媒体人)
    我极其赞同并喜欢池昌斌老师的行动,也时常思考如何加入这场行动——是的,*美好的教育在路上,在野长;学校的围墙之外,正有另一种更好的可能,直抵生命需求,直达教育本质。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CEO、《新校长》总编辑)
    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应该“顶天立地”:既关心人类社会的命运和变迁,又能立足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既有出彩的个人生活,又能在教育教学上独领风骚。野长起来的池昌斌,正是这样一位大气、有趣的老师。在他的身上,有常人难以复制的个人特质,但细读其引人入胜的经历,相信每位老师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种可能。
    ——李斌(天真蓝教育传媒创始人、原《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
    做池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能带孩子们探寻身不能至之领域;做这本书的读者,是幸福的,因为它能帮我们弥补心未曾至之色彩。
    ——陈盼(《未来教育家》陈盼

作者简介

    池昌斌,七十年代生人,知名特级教师,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从浙南大山里走来,中师毕业后先后执教于村小、乡镇中心小学、县城实验小学,现任教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好读书,喜爱登山与户外行走。从教二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理性、独立、开放、尊重、包容和贴近自然的教育理想,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教师、摇滚乐迷、背包客、越读者……曾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做讲座近四百场,引起同行广泛共鸣。

目录

序  做一个“没有界分”的老师
第一章  在路上
  一、我从大山来
  二、在拉萨
  三、灵魂导师
  四、登顶哈巴
  五、可可西里
  六、江河之“殇”与教育之“伤”
  七、丽江慢
  八、开一家客栈
  九、美好的教育在路上
第二章  以野长的方式
  一、你不去那里,谁去?
  二、做一个不抱怨的老师
  三、以野长的方式
  四、后一排
  五、光辉岁月
  六、阅读,越读
  七、广告设计师
第三章  师·生
  一、尊严
  二、敬畏之心
  三、中间地带
  四、阳刚之美
  五、雨天足球赛
  六、使劲哭吧!
  七、背影
  八、惩罚
  九、教与不教
第四章  阳光灿烂
  一、我们的教室
  二、从班长?
  三、面对贿选
  四、阳光灿烂的日子
  五、寻根路上
第五章  柔软之心
  一、两束鲜花和两棵白菜
  二、柔软之心
  三、就抢了个书包
  四、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
  五、更好的营养
第六章  爷爷是个好老师
  一、恩师难忘
  二、我可以选择离开吗?
  三、一抹蓝和平常心
  四、老魏
  五、归零
  六、百年县小的民国先生
  七、爷爷是个好老师
后记

前言

  

    一个不幸烧伤、身心都受煎熬的学生,将不得不戴着面具回校学习,何种安慰或保证才能让她释然?何种提醒告诫又才能让全校两千多名学生不围观指点或惋惜同情?如何让脆弱的心灵在众目睽睽下有绝对的安全感?池昌斌老师用了“另一种可能”欢迎这孩子回校。
    一个精心安排的画展(展出的是该生治疗期间表达心绪的作品)、一枝康乃馨、一张卡片、一句对这孩子的祝福、一种邀请,所有同学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欢迎她归校的期望。
    极其简单,却直达人心,奇妙地唤醒了所有学生的同理心,从心灵深处去感受她的不幸与坚强。不久,祝福欢迎的鲜花卡片挂满画展长廊,教育的“蝴蝶效应”发生了,孩子们真诚的祝福在全校师生之间传递着感动。被鲜花、微笑、热诚簇拥的她,心融化了,不无温暖的操场、教室,又有她的微笑了。
    这种大道至简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想到用一枝康乃馨、一张卡片?我曾这样问,池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直觉。直觉又是如何产生的?池老师在书中最用心传达的是:同理心,平常心,慈悲心,敬畏心,对万物有感觉。
    “一个不能对万物有感觉的老师,就不会设计出能够滋养儿童心灵成长的教育!”
    池老师对万物有感觉的体验,是对印度世界级心灵大师克里希那穆提“观者和被观之物没有界分”的最鲜活诠释。教师的内心不再分离,穿越恐惧阴影,内心复归安适自在,一再超越小我,重获自身认同与完整,才有力量和智慧与学生生命形成无界分的联结;热爱迷恋学生的成长,向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深处敞开,不期而遇教育智慧,教育教学过程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和惊喜。这正是我国许多教师在2005年相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时在内心引起强烈反响的共鸣点,也是池老师和学生没有界分、对万物有感觉背后的至简大道。
    池老师体验的最独特亮点,在于容易让广大乡村教师产生强烈共鸣,唤醒乡村教师的自主专业成长意识,发挥大自然对于滋养教师生命成长的无限魅力。在池老师书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大自然气息。从童年独户居住深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浸润,到成年后多次西行穿越藏区和登顶雪山,山林的自然、清新、神秘,雪山的伟岸、大气、纯净,丽江的淡定、宁静、缓慢,朝圣者的坚忍、虔诚,极限挑战中的谦恭、守望、不替代,生死抉择中的互助与放下,为守护自然牺牲自己的精神浸润,站在天地之间的物我两忘,野长的、跨界生长的经历……是这些,滋养着池老师敏于感觉万物的同理心、平常心、慈悲心、敬畏心,让池老师敏于感受万物没有界分,直觉洞察生命的内在拔节,无限贴近儿童需求,从而在教育中不期闪现大道至简的智慧。书中温暖的教育故事,是池老师平常心后的大境界,是开放联结另一种可能性的纯净心灵。
    另一种可能性,打开了教育梦想大门。梦想能让教育产生更大的力量,“只要心中拥有梦想,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一个优秀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播种梦想”。有梦想才会有新的可能。“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拥有坚定的梦想和强大的意志力,那么他的人生将注定精彩。”
    池老师曾经就是这个孩子。尽管山娃读小学时备受歧视,但他当教师总会回归到这个孩子,回归到初心,自然贴近孩子的立场。早年的野长体验、跨界生长,滋养他对万物的敏感,做教师自然联结到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他的野长空间,除了广袤的大自然,还有恩师自在若谷的熏陶。他钦佩的老师虽不被体制认可,却独特而卓越。虽有学科短板却有定力无为柳成荫,虽形象邋遢却学科功底深厚,虽脾气古怪只受代课身份却是几十年埋汰民间的学贯中西大师。而他们的学识底蕴、个性、经历、缺点都深有魅力。野长中有自由也有挫折,上师范被认为不适合当老师,遇贵人才被接收为试读生,毕业后分配到山村庙堂学校,但“没有了同理心,爱学生就会变得无从谈起”的初心不变。当遇上民主、公平、识才、善引的温校长,厚积薄发的他便很快崭露头角成长为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他的跨界生长体验,得益于早年的野长自由空间。在乡村学校任教,精神世界依托摇滚和阅读。摇滚乐,让他开启了哲学、民主与自由的深刻思考;阅读,作为生存方式,让他得以联结同时代启蒙思想,加深了对民主与自由思想的理性建构,并应用到班级内阁制的选举运作过程,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民主与权利意识和统筹管理能力;平面广告设计与市场营销策划的实践经历,让他“对创意与沟通有了全新的认识”,认识到“创意的产生源于产品本身、客户需求以及设计者的独特建构”,并启发他每上一节课都要贴近儿童立场,追求新颖、简约、唯美、深刻;西行雪山登顶,跨域广交朋友,打开了他的教育视域,使他的课堂大气厚重、浑然天成,持续十年给赛课擂台带来创新冲击;喜爱运动军事,让他用心陪伴学生磨炼意志,展现力量和精神,养成阳刚之气。
    这些体验,就像发达的根系滋养着参天大树,敞开吸收阳光雨露,滋养着池老师对教育、对学生、对教师的独特理解。
    池老师坚信:“好教育最重要的是让人拥有理性的价值判断,人性的自由与尊严,坚定的信念与抗挫折能力,民主与平等的人权意识,开放与包容的胸怀与视野,不懈创新的习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善良之心,善于沟通、善于合作……这些品质将影响儿童一生成长,恰恰不是一张卷子、一份成绩单可以衡量的。”“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池老师从纯粹的视角理解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教育可能一再回归简单,简单到好似虔诚朝圣,“脑子没弯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你我竞然像山、云、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有问题”,却打开了教育的感觉和灵性润物无声的大门。教师只有拥有闲淡心境、平和心态与优雅气质,才真正“懂得从世间万物中汲取能促进儿童一生幸福成长所必需的教育营养”,缓慢守望孩子的好奇心、创新力、知识建构能力,教育才能启蒙学生向世间万物开放新的可能性!而追逐分数和名次的功利教育不堪重负,教师狂奔应试、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教育成了反生命的、忽视未来的、会输掉一切新生的可能性。
    因而,池老师陪伴学生的故事,慈悲、智慧、幽默又质朴。
    池老师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人生,都是超级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决赛,都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教育要敬畏任何学生的未来。“所谓的问题儿童,很多时候都是成人思维在儿童身上的有罪推定。”一个老师读不懂弱势群体学生背后的故事和尊严,就不能教育好一个孩子,就不能带出一个充满尊严感的班级。老师不尊重一个孩子,会带动全班学生不尊重这个孩子,这类不幸的孩子就会否定自己、自暴自弃。池老师带班乐意接收问题学生,一切蛮横、任性、好斗、敏感、冲动的孩子,他都淡定面对,敏感觉察到孩子内心的恐惧,而非小题大做,审问道德。他能把问题扎堆的班级带出尊严,成绩中上,让家长、同仁和校长信服。
    池老师相信“不作为”更考验老师的教育智慧、定力和远见。“不作为”是润物无声的智慧,不落套路,无限贴近学生,真心陪伴学生。像学生眼中很好玩的大孩子,不管刮风下雨、骄阳似火,踢球长跑,陪学生有些“残酷”地历练;罚学生跑步,自己陪着跑,相信负疚感会唤醒德行;意识到批评过头了,就邀请学生玩碰碰车,一切善意都在不言中;偶尔会鼓励学生打一架,让弱童变得强大、获得尊严;认定真心陪伴才能发生真教育,才能召唤学生用智慧与力量迎接挑战、顶住压力。
    陪伴孩子需要教师平和自信、包容多元,敏于联结正在生成的多种可能性,“学会用感性的方式去表达理性的思考”,“让触动心灵的感动成为做真教育的坚定理由和动力”,从中学习真心爱孩子的能力和方法。只有相信教师、发现教师的潜能,教师才会相信学生、发现学生的潜能。对师、对生、对任何专业人员,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自然,不爱当老师并不关乎道德,教育系统有必要敞开选择喜欢和适合当老师的各行各业精英,让不想当老师的人有自由离开的通道。
    回归至简大道洞察为师之道,池老师认为,“师德,更多时候是我们心灵深处所感受到的最纯朴、最善良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更多是孩子带给我们的,也是我们由此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发现”。教师在真心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体悟生活化、细节化的职业操守,经历一次次把错误转化为成长契机、一次次控制情绪、一次次理性反思、一次次的成就感,才慢慢内化为人人可以遵守实践的师德。
    原来,对万物有感觉,就是回归简单,开放心灵,觉知敏锐,在轻灵淡定中敏锐联结另一种可能,跨界生长,无界分地“以最平凡、最温暖的形象站立在儿童中间”。
    相信池老师的书会让——
    一切天性热爱孩子、喜欢教书育人的灵魂,淡定超越,洞开智慧。
    一切过于狭隘雕琢教师的师培人员,猛醒!

后记

  

    有过一些梦想,唯独没有想过有一天要写一本小书。小时候语文成绩一塌糊涂,写文章成了我最痛苦的事情之一。
    1995年,在青街畲族乡中心小学工作的时候,温校长让我把我和学生下雨天一起踢野球、下河捞鱼、把课堂搬到大自然、月黑风高之夜去家访等事情写成一篇德育论文。我绞尽脑汁终于写出来一篇《用全部的心血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居然获得了一等奖。记得那天温校长很高兴,喝了不少酒,说这是学校第一次有老师的论文获得一等奖。
    后来,陆陆续续写了一些小文章并获奖或发表,但是对于写一本书,真的没有想过。直到2012年的冬天,我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吴国珍教授的邀请,在北京师范大学做了一场“温度——我这二十年”的演讲,吴国珍教授和与会的教育科学出版社刘灿主任、池春燕编辑,一起鼓励我把那些故事写成一本书。
    但是,我从心理上首先选择了拒绝。后来,我把这件事情和刘可钦校长聊了聊。刘校长说:写吧,得把自己的经历、思考和实践沉淀下来。
    吴国珍教授、刘灿主任、池春燕编辑给了一个方案:要不你就说你的教育故事吧,我们把你说的故事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一本书。我想,这也许还行,至少不会像关起门来写一本书那样让人心生“恐惧”。
    2013年5月,吴国珍教授、刘灿主任、池春燕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叶菊艳博士、张华军博士,还有我的同事张文峰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两天时间,和我聚在一起讲故事、探讨故事。而这本书的初稿,就是那两天的录音整理。在此基础上,我这个后进生用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修改,直到今日这本小书才和大家见面。
    永远感恩可亲可敬的刘可钦校长,让我这个乡村教师能来到北京;感恩我们的“大家三小”,这所充满梦想的学校,让我有机会看见教育那样多的可能性;感谢吴国珍教授为本书倾情作序;感谢教育科学出版社刘灿主任、池春燕编辑的精心策划和对书稿的细致审阅;感谢张文峰老师、叶菊艳博士、张华军博士的一路陪伴与指导;感谢知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先生、《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华蓉老师、独立教育媒体人沈祖芸老师、《新校长》总编辑李斌老师、天真蓝教育传媒创始人李斌老师、《未来教育家》执行总编辑陈盼老师联袂推荐我的这本小书;感恩我求学和工作经历中的每一位导师,以及我的那些可爱的学生。
    梦想是可以种出来的,是你们成就了我的《另一种可能》。
    是你们让我顿悟: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最好的成长方式,是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