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文 化 > 文化理论

宫殿/中华文化元素

  • 定价: ¥58
  • ISBN:978754454680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长春
  • 页数:269页
  • 作者:王玉德//傅玥|总...
  • 立即节省:
  • 2016-12-01 第1版
  • 2016-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王玉德、傅玥著的这本《中华文化元素:宫殿》以中国宫殿为考察对象,介绍宫殿精神与物质构成的文化内涵,以及体现着中华文化精英累积起来的生存智慧和生活艺术。通过蕴藏中华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奉献给异域受众,增进国际传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内容提要

  

    《中华文化元素》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华文化元素的大型普及类丛书,共14册,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将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采取“即器即道”的撰写方法,试图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昭显中国文化的特质、流变和前行方向。图文并茂、四色印刷、装帧精美,读可悦目、思可悦心、藏可上架。本书是其中的《宫殿》分册,由王玉德、傅玥著。

目录

第一章  宫殿史略
  第一节  初创与多元
  第二节  范式与纷呈
  第三节  气势与精致
  第四节  规整与宏阔
第二章  规天矩地
  第一节  中轴对称
  第二节  前朝后寝
  第三节  三朝五门
  第四节  左祖右社
  第五节  城郭有秩
第三章  高堂广厦
  第一节  须弥基座
  第二节  巨木广梁
  第三节  斗拱玲珑
  第四节  飞檐反宇
第四章  装饰陈设
  第一节  槛框隔扇
  第二节  天花藻井
  第三节  彩饰绘画
  第四节  雕饰工艺
  第五节  华表鼎立
  第六节  龙的世界
第五章  天人合一
  第一节  上极碧落
  第二节  下尊九幽
  第三节  华夏至圣
  第四节  大道无穷
  第五节  皇觉菩提
第六章  四海珍奇
  第一节  北国特色
  第二节  东土风格
  第三节  南国意趣
  第四节  西部情怀
第七章  拾撷漫谈
  第一节  能工巧匠
  第二节  匾额楹联
  第三节  “文心雕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一代规模成往迹,千秋兴废逐流波。
    宫墙断缺迷青锁,野水湾环剩玉河。
    这是康熙皇帝巡游南京时,见到洪武时期的宫殿只剩下颓垣残墙时而写下的《怀古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作为21世纪的我们,面对祖国各地保存的宫殿遗址及宫殿文化,应当如何认识它?如何评价它?如何对待它?或许这就是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
    当下,凡是具有历史底蕴的大型名胜景点,几乎都有宫殿。然而,如果要问宫殿是什么?人们头脑一时会茫然,想到的仅是富丽堂皇的宏大建筑,往往难一言以蔽之。
    因此,在欣赏宫殿这座瑰宝文化之时,有必要先了解宫殿的定义。何谓宫殿?有人说:宫殿是帝王处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场所,是统治者或其他上层人士的活动场所。宫殿指秦以前王侯的居所和秦以后皇帝的居所。还有人说:不论儒学、佛教、道教,还是民间宗教,都有宫殿。宫殿用于纪念崇拜的对象,是人们精神寄托的场所。
    这两个答案孰是孰非呢?我们认为两个回答都对。前者是从政治层面对宫殿下的定义,后者是从精神与民俗层面对宫殿下的定义。如果把这两个狭义的定义合起来,就是宫殿的广义定义:宫殿是统治者或其他上层人士的生活与活动场所,也是公众的精神寄托场所。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般而言,宫殿是君主独家享受的豪华建筑物。不过,除了君主,其他统治阶层的人士也可修筑宫殿。例如,汉朝、明朝等朝代,其统治者在分封子弟为藩王时,藩王们都在各地修筑了宫殿。中国大地流传的佛教、道教等场所,也都修筑了宫殿。五代时,王建在四川称帝,国号大蜀。王建称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原来的蜀王府改为皇宫,并对各个建筑一一重新命名。他认为宫阙殿阁关乎政权的威严,必须更名号,以正观瞻。于是,改蜀王殿为承乾殿,会仙楼为飞龙阁,摩诃池为龙跃池,寓意龙气在焉。
    通观中国历史,许多诗文可以证明宫殿曾被作为一种泛称。如唐杜甫《哀江头》诗:“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宋陆游《雨晴游洞宫山天庆观坐间复雨》诗:“近水松篁锁翠微,洞天宫殿对清晖。”元王实甫《西厢记》诗:“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宫殿遍布于自然景观之中,几乎无处不在。
    其实,中国的宫殿有多种名称,也有多种功能,它们因具体的用途而得名。通常的情况下,一殿一功能。如恭贺皇帝寿辰的大殿称为紫宸殿;百官或使臣朝贺的大殿称为大庆殿;祭祀天地或祖宗的大殿称为明堂;选取新科文士或任命官员的大殿称为集英殿;宣布诏书或接见域外使节的大殿称为文德殿。有时,一殿多用,而名称就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南宋充分利用金銮殿,因此,金銮殿有多个名称,先后称为紫宸殿、集英殿等。
    有的宫殿并不称为“宫”或“殿”,但仍然是宫殿。如开封西北隅的龙亭就是一座古老的宫殿。它见证了开封自五代以来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唐末,它被称为建昌宫。以后,历朝统治者一直注重营造此宫。清代康熙年间,人们在此处的煤山修建万寿亭,俗语称龙亭。雍正年间,河南总督将万寿亭改建为万寿宫。万寿宫的龙亭大殿建筑在高大的平台上,平台共两层,有六十四级。现存龙亭大殿是咸丰六年(1856)修建的面阔9间,进深5间,坐北向南,殿内供有皇帝万岁碑。新中国建立之后,龙亭成了公园。
    好了,说罢宫殿的概念,再说宫殿的文化属性。
    宫殿,它不是一般的建筑物,而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从蒙昧到文明有一个漫长的阶段。人类进入到文明门槛,一般有三个标志:其一是宫殿,其二是文字,其三是金属工具。起初,学者们是用“贫富”或“阶级”这两个词作为进入文明门槛的标志,后来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与应用这个标志,并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学术界就约定俗成选用了“宫殿”这个中性词取代“贫富”与“阶级”这两个有倾向性的词。
    宫殿,它不是木材与砖石的简单叠加,而是等级的象征、财富的象征、权威的象征。宫殿象征着政治的集中、地位的尊严、权力的所在、精神的城堡。国君在宫殿中统治着社会,治理着世俗的民众。宗教首领在宫殿引领着精神,自成一方神权天地。有钱人在宫殿,过着奢侈的生活。晋朝左思《咏史》云:“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宫殿,它不仅是人力与汗水之和,更是艺术、文学、历史、科技、民俗、故事的总汇。宫殿是特定文化土壤上滋生出来的奇葩。如果说宫殿是一个文化元素,那么还可以说,宫殿本身又是由无数个元素组成的。文化是人类思想与实践的表现。宫殿是物化的文化,以宫殿为核心的一系列文化构成了宫殿文化,涉及物质的文化、精神的文化、行为的文化、制度的文化。各种文化的巧妙聚合,正是宫殿魅力之所在。
    宫殿,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而是历史的沉积。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文明共同体,都以自己的宫殿文化作为骄傲。世界上现有六大著名宫殿,分别是故宫、凡尔赛宫、克里姆林宫、白宫、白金汉宫、文莱王宫。凡尔赛宫是法国封建时代帝王的行宫,始建于16世纪。克里姆林宫是18世纪以前帝俄皇宫,由宫殿和教堂组成。白宫位于美国华盛顿,始建于1792年,是一座白色的三层楼房。从1800年起,美国的历届总统均以此作为官邸。文莱王宫是苏丹博尔基亚主持建筑的王宫,占地约1.4平方千米,大小房间1780间。白金汉宫是英国王室的住地,原为白金汉公爵于18世纪建造,故名为白金汉宫。除了这六大宫殿,全球还有无数宫殿,都有丰富的历史,令人神往!
    我国是为世界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民族,宫殿就是其中的贡献之一。中华宫殿的历史十分悠久,宫殿文化极其丰富,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与我国相提并论。这是因为,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共同构成了世界文明的摇篮。其他三大文明或是早衰,或是停滞不前,或是中断。中华民族有至少一万年的农业文明史,这是宫殿文化的基础!中华有辽阔的土地,有许多的朝代与政权,有众多的民族,有各式各样的宗教,有许多文化的汇合,有勤苦而聪慧的人民。正因为有这些前提,中华宫殿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了最耀眼的地位!
    中华宫殿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往往是最有生命力、最有活力的文化。正因为中华宫殿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与喜爱,所以,它也才能长久地延续和发展。如果文化失去了民族性,它就失去了特色。反之,如果民族失去了文化,民族也就不复存在。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审视中华宫殿的出发点。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未中断,其基本特征可以表述为:它构筑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文化丰富,重视宗法群体,重视中庸与和谐,重视伦理尊卑与等级,族群偏于保守,但不乏创新。正如从一滴水可以窥见大海,从一个人的基因可以窥见整个人的肌体,我们从宫殿文明元素之中,可以了解其所赖以存在的中华文明共同体。反之,从中华文明视野,可以反观宫殿文明。因此,由小到大、见微知著,或者由面到点、由巨到细,都是我们走进宫殿可以运用的审视方法。

后记

  

    说到中华文化元素,不能不论及宫殿。宫殿不仅仅是砖石叠加的建筑,更重要的是多重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哲学、伦理、科技、民俗等,特别是其中渗透着政治元素,反映了文明共同体的发展水平与特征。中华古代的宫殿尤其如此,是最有文化内涵的综合体,是权威文化的凝结,是文明发展的地标。当本丛书的主编邀请我们撰写此书时,我们深感选题的分量与意义。
    说到宫殿,我们平时都能说出一些感受,可以侃侃而谈几个小时。但是,一旦要从文化元素的角度写出对宫殿的真知灼见,甚至还要用通俗的文笔写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如此为难,但当我们接受了写作任务之后,就把它当作学习与研究的机会。幸好,我们两人都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因而可以经常相互切磋。王玉德长期从事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傅玥从事考古学与建筑学方面的研究,各有所长,可以互补。过去,由于专业的原因,我们的写作文风都较为呆板,这次,我们尽量做了改进。宫殿建筑庄严规整、华丽宏阔的特点,也为我们的语言风格定下了基调。此书的分工,由王玉德撰写本书的前言、第一章和第五章,其他各章由傅玥撰写,结语部分由二人共同完成。傅玥还负责大纲的草拟以及图片的搜集。王玉德做了统稿工作。本书写作中参考和采用了一些资料与图片,包括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乔匀等《中国古代建筑》、萧默等《中国建筑艺术史》、雷从云等《中国宫殿史》、楼庆西《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等,由于编写体例的统一要求,未能一一作注,敬请见谅,并谨致谢『宄。图片除参考文献,还需要特别感谢尹阳朔博士提供的精美照片。
    本书所论及的宫殿,侧重于政治层面的宫殿,当然会涉及精神与民俗层面的宫殿。写作的顺序是先从宫殿源流作了概括,然后按宫殿文化的具体内容分别介绍,这样试图体现宫殿的“元素”性。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书中说了许多对宫殿加以肯定的观点,对负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其实,中国古代宫殿文化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灭掉蜀国之后,把后蜀的花蕊夫人押送到汴京,问蜀国如何灭亡得如此之速。花蕊夫人随口说了一首诗,道出了后蜀君臣的昏庸:“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可见,宫殿既是文明的成就,也是文明演迁的见证,甚至是悲哀。我们绝不能陶醉在古代宫殿的成就上自满而停滞不前。
    在交稿之际,我们盼望本书有利于读者对宫殿的认识,有利于读者认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当代文化旅游的保护与开发。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学养有限,本书或许还有一些欠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王玉德 2016年10月 完成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