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各国军事

图说大坂之阵/铁血文库

  • 定价: ¥39.8
  • ISBN:978753875395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时代文艺
  • 页数:221页
  • 作者:褚以炜|编者:宋毅
  • 立即节省:
  • 2017-05-01 第1版
  • 2017-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铁血文库》是由时代文艺出版社联合毅品文工作室倾力打造的战争、历史类综合MOOk读物,由资深历史、军事作家宋毅主编,追求卓越至上,内容为王。就内容而言,《铁血文库》强调文章的考究和精彩,深入挖掘每一个主题的特色,并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文字的趣味性,收入的作品优中择优,品质至上。《铁血文库》奉行给读者带来细节、新意和趣味为原则,用精美的图文排编和优美的文字内容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致力追求成为最好的军事历史系列MOOK图书!
    褚以炜著的《图说大坂之阵》为该系列的特刊,讲述了有关对大坂之阵的评价。

内容提要

  

    关原决战之后的政治格局究竟如何?德川家康是否蓄意灭亡丰臣血脉?两者的矛盾是否有可能调和?方广寺钟铭事件是德川家康的捏造吗?大坂城壕的填埋是不是一个“阴谋”?真田信繁的决死一搏究竟有几成胜算?褚以炜著的《图说大坂之阵》将用日本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可能给以上历史谜题做出合理的解答。

目录

一  关原之战的战后处理以及各方势力的动向
二  德川“公仪”的成立
三  庆长十六年二条城会见——没有刀光剑影的较量
四  “君臣丰乐,国家安康”——方广寺钟铭事件的发酵
五  七将星汇聚大坂城——大坂方的招兵买马
六  冬之阵交锋始末
七  和战之间
八  人运天算道明寺
九  大坂方最后的希望
十  功败垂成的天王寺-冈山决战
十一  烧为灰烬的山里丸库房
后记
参考书目

前言

  

    庆长五年(1600年),德川家康为夺取丰臣秀吉殁后的丰臣政权主导权,与奉行石田三成、大老毛利辉元等人组织的西军在美浓国(今岐阜县)的关原进行了一场决战。家康在获得这场决战的胜利三年之后的庆长八年(1603年)成功从朝廷处取得征夷大将军职,随后在江户建立了幕府。但是,家康能够取得关原之役的胜利,实际依赖于在这次决战中支持他的丰臣氏谱代(嫡系)诸侯的奋战,他不得不在西日本封予他们面积巨大的领地,而秀吉的继承者丰臣秀赖也保持了他“天下人”的身份,依然雄踞大坂,和两国的丰臣谱代大名同声共气,绝不对家康称臣低头。所谓“德川氏通过关原的胜利而夺取天下”的俗说并不全对,新生的德川政权依然危如累卵。日本政局一时俨然有德川、丰臣新旧“二重公仪”之况,家康为打破这个格局,可谓殚精竭虑。
    在之后的十余年里,家康逐步收紧对秀赖的包围圈,但秀赖依旧不肯对家康称臣。庆长十九年(1614年),以方广寺钟铭事件为契机,获得了进攻丰臣氏的名分的德川家康动员全国大名,对秀赖所据的大坂城发动围攻。秀赖则聚集浪人,进行顽强抵抗。经过1614年冬和1615年夏两次战役之后,大坂城内的丰臣方主要将领大半阵亡,秀赖则租其生母淀姬一道自尽。在丰臣家灭亡之后,幕府将庆长二十年改为元和元年。至此,除1638年爆发的“岛原之乱”外,日本全国到1868年明治维新为止,成为了一个没有战争、完全和平的国家,史称“元和偃武”。
    关原决战之后的政治格局究竟如何?德川家康是否蓄意灭亡丰臣血脉?两者的矛盾是否有可能调和?方广寺钟铭事件是德川家康的捏造吗?大坂城壕的填埋是不是一个“阴谋”?真田信繁的决死一搏究竟有几成胜算?本书将用日本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可能给以上历史谜题做出合理的解答。

后记

  

    日本人有关对大坂之阵的评价,二战前“德川阴谋史观”的论调便甚嚣尘上。往古者不论,日本战前著名的评论家德富苏峰在大正年间执笔的一套通俗历史读物《近世日本国民史》中的第十二册《家康时代中卷大坂役》中的观点,就足以包含后世如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氏、号称“秀吉研究第一人”的学者桑田忠亲氏之类响当当人物关于大坂之阵的论调。德富苏峰认为家康一生,去今川、结织田、绝北条、与丰臣,皆如行云流水,不落痕迹,一生谋略尽人巧而达天巧之域,唯独大坂之役以以诡诈辛辣的手段打败丰臣孤儿寡母,捏造种种借口,l无一自然处,“如平生品行方正以闻者,一夜堕魔界,直做他荡儿之看”;家康一生一世之伪装,至大坂役全为剥去,是如何可笑千万之事,“日暮图穷,倒行逆施,不得已处,极为可怜”。德富此书和今日的通俗读物极为不同.处处搜罗史料,殆有一大资料集之观,故而影响极其深远。连笔者本书的写作,亦多有赖于彼书中抄录之史料。而战后有闻之大学者大作家,却也是基本沿袭德富这一路的观点,作家如司马辽太郎者且不论,正规的研究者受其影响也很深,比如曾为大坂城天守阁博物馆长的著名学者冈本良一,便在其于1964年在创元社刊行的《大坂冬之阵、夏之阵》一书的后记中对大坂之阵和家康做了如下评价:
    秀吉死后,日本的历史以家康为轴心转动,并且家康巧妙地引领着当时战国风气极其浓厚,骚动不安的社会,确立了尔后绵延三百年之太平基础,其伟大之手腕不得不说是一大功绩。
    但是古来关原之战便被称为决定天下之战,在这一战获得胜利的德川氏,其霸权已经确立。所以说固然可以说大坂之阵是关原舍战的最后完成,但即便家康不发动这场大坂之阵,天下大势也将会尘土自归其出,德川氏的基础依然会得以安泰,当然,之后日本的历史样貌恐怕也不会有很大的改变吧。真要说的话,确实,家康因为其年龄关系,还是没有跑出专制君主的惯例,在一辈子辛苦之后,还用以往的家康绝不相似的胡搞蛮干灭亡了丰臣氏,为此长时间在后世得到了“老狸猫精”这样不好的评价。家康虽然如其策划的一样灭掉了丰臣氏.但不得不说,对于家康而言,大坂之阵是他整个生涯最大的失败之处的理由,就在于这是毫无必要的蛮干。我甚为家康惜之。
    这可以说是对大坂之阵俗说的一句中心概括,也是笔者想要对其提出质疑的一种史观。在笔者看来,丰臣和德川之所以最后不得不撕破脸皮兵刃相见,并不是什么不自然的结果,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家康并没有所谓的人格豹变,他也还是那个忍辱负重,谨慎小心的家康。他可以说是力图在政权经营可以允许的最大范围内包容丰臣氏,但正统君主意识极强的秀赖,却不能接受丰臣氏必须屈居臣位才能延续的现实。他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秀赖不是甘为山阳公谨退其藩守的汉献帝,而家康也不是无理杀死心悦诚服地交出皇帝位置的司马德文的刘寄奴。 笔者之所以著此书,一方面是出于司马辽太郎关于大坂之阵的小说《城塞》眼下已在国内出版。司马氏以笔力雄浑见长,虽是通俗小说,却颇能引经据典,使人大有读纪实作品之感。他又长于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所以其小说中的人物像,像“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一样,成为日本一般群众对历史人物的印象。他作品的独特感染力,却会让一大批读者觉得自己有学到了历史真实的错觉。所谓“司马史观”,就是此类出离小说家本人意图的一种副产物。司马的这部小说,观点未脱以上所谓阴谋史观。这使得笔者觉得有必要汲取现在日本学界最先端的江户初期政治史研究成果,重新梳理事实,对于阴谋史观进行批判。事实上可谓大坂之役阴谋论集大成者的德富苏峰《近世日本国民史大坂役》一书,看似资料翔实、观点很有说服力,但他没有严谨地做考订。他一般是先人为主地阐述他的主观看法,然后像读者理应自明一样,不加分析地罗列资料。其实足证其说法无法自洽的资料,也被他插到了书中去,但是他碰到这种情况,往往会来上一句“其真乎?伪乎?吾人宁信其……”,诉诸自己的主观感觉把资料枪毙掉。德富氏的著述态度既然如此,那么对于他的观点,商榷余地还足相当之大的。 另外一个方面,则是由于笔者写毕此书的2015年,正值大坂夏之阵四百周年,而2016年度大河剧的拍摄也将以真田幸村与大坂之阵为题材。现今国内却没有一本介绍大坂之阵基本事实的战史类书籍,故以笔者之未精拙笔.勾画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轮廓,为日本战国史的爱好者更好地观剧,提供一本内容相对可靠的战史读物,以资参考。笔者的意图成功与否,一切委诸君判断,并欢迎基于确实史料的批评和指教。 笔者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并非完全的个人独创,其中引用了很多日本学界优秀的政治史研究成果,因为本书并非作为学术著作而写作,故无暇一一注出来源,有日语阅读能力的读者有兴趣可自行查询书后开列的参考文献,本人征引的资料全在其内。其中笠谷和比古先生的庆长年间“二重公仪”论,虽然不无可商榷之处,但他列举的事实也为打破关于大坂之阵的通说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福田千鹤对于秀赖的基础研究也给笔者的立论以很多教益,而担任2016年大河剧《真田丸》历史顾问一职的武田氏研究家平山优关于真田信繁的新著,更是越过了以往所有关于信繁(幸村)此人的史传的超水准之作,关于大坂之阵的军事过程,笔者在他的著作中获益良多。在此附记,致以谢意。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笔者许多严师益友的无私帮助,如今负笈东瀛的张子平兄,他在撰写博士论文的百忙之中,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许多资料和图片,还和笔者切磋观点,提供灵感,并对文中日本近世史料的判读评价做出指导。没有张子平兄的督促和鞭策,生性愚鲁懒惰的笔者是不能完成此书的。另外,吴焉、翁浩骞、张捷闻诸兄为本书的写作也提供了不少便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本书将献给壮志未酬身先逝的好友陈凌先生,笔者亦在此谨祈他的冥福。本书亦献给笔者年事已高的双亲,以感谢他们对不肖之子的声援和不计回报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