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留住乡愁

  • 定价: ¥28
  • ISBN:978780223963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三峡
  • 页数:251页
  • 作者:巩勇
  • 立即节省:
  • 2017-01-01 第1版
  • 2017-01-01 第2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巩勇著的《留住乡愁》由50多篇散文组成,立体描写了作者故乡湖北浠水巴河镇(闻一多先生故里)的乡土文化,全方位展示了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乡村的普通人、寻常事、美食文化等等,展示了楚地的厚重的文化传承。作者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他以新闻人的敏锐,惯用文学的笔触,加上学者的缜密思考,饱含深情地书写了故乡的过去和现在,作品以故事性强和具有画面感的文字舒展开来,语言生动活泼,地域文化气息浓郁,可读性较强。

内容提要

  

    《留住乡愁》是新闻学博士巩勇于今年4月至10月在北京上下班地铁上和家中沙发上用手机写作完成的散文作品选集。作品大多是乡间记忆、人文情怀、顺手拈来的感悟抒怀。虽是急就成章,但语言通俗,情节生动,行文流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

    巩勇,笔名凡力,湖北黄冈浠水人,现居北京,新闻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湖北大学、广西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辗转在湖北宜昌、武汉和北京工作;当过高校教师、国企员工。从1992年起发表文学作品,多篇获奖,出版有散文集《留住乡愁》《回望故乡》《寻根乡土》。

目录

序一 也是乡愁(楚水)
序二 记住乡愁和民族责任(韩永强)
序三 我为小白杨礼赞(甘茂华)
0l 门前的花椒树
02 巴河古渡口
03 金戈铁马浠水男
04 风雨老屋四十春
05 掇进掇出一碗酱
06 梦回故乡小山村
07 耕读传家好乡风
08 明朝那些浠水人
09 故乡的端阳节
10 考出故乡向远方
11 羽扇纶巾浠水笔
12 夏日赏荷
l3 一对进城的老夫妇
l4 午夜赏兰
l5 麻雀家族
16 做更好的自己
17 回忆搞“双抢”
l8 落日熔金
19 漫话“打亲家”
20 好吃不过包面
21 又爱又恨是红苕
22 几慊锅巴粥吃
23 故园高粱红似火
24 插旗山下“打”电视
25 生长文字的土地
26 坡上三棵树
27 闲话捡柴和扎把子
28 和平老街
29 无鱼不欢话楚菜
30 中秋月儿圆
3l 贫贱的乡村夫妻
32 闲话乡村爱情
33 乡村郎中“先生爹”
34 一身是宝说丝瓜
35 那些写诗的日子
36 安居京城不是梦
37 乡村燃灯者
38 有凤来仪
39 父亲留下的账本
40 故乡糯谷美食多
41 那些年吃过的糖
42 丰年留客足鸡豚
43 瓢大爷纪事
44 乡村种烟往事
45 一杯清茶忆父亲
46 絮语我的细爷
47 母亲是一条河
48 故乡的霉豆渣
49 南行归来散记
50 那些落雪的日子
51 猪都丢哪儿去了
52 地铁上的码字人
附录:闯进新闻殿堂的追梦人
后记:我有迷魂招不得

前言

  

    乡愁是什么?在以《乡愁》而动容天下的余光中先生那里,乡愁是那一弯浅浅的海峡,还有那一张窄窄的船票;在傲骨铮铮的浠水先贤闻一多先生那里,乡愁是乡亲们端阳节时对屈原的呼唤,还有那“半个湖面倒映着的故乡蓝蓝的天空”。而在当代新闻、文化双栖的学者巩勇那里,乡愁是故乡门前的花椒树,是浠水包面、锅巴粥和小麦酱等故乡的味道,更是对故乡浠水亲人的思念,对故乡先贤的缅怀和敬仰……
    无论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乡愁都根植在民族的血脉里,乡愁都铭刻在游子的心窝里。
    品读巩勇的《留住乡愁》,我们都会在心底荡漾出自己的乡愁,都会在乡愁的悲欢离合中,或者遥望大海那深深的蔚蓝,怀想海的那边是故乡;或者仰望天空,脱口而出“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思念床前的月光,母亲的模样;或者闭上眼睛以乡愁为入口通过时空隧道,温习故乡的明月清风,走进历史的回放……
    在《留住乡愁》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当代文化、新闻学者成功的原动力就是对故乡的思念。
    没有乡愁就没有梦想,没有乡愁我们就不会仰望星空,就不会激发出创造的豪情,就不会勃发图强的力量。每个人都有了梦想,每个人都有了激情,中国梦就会真实而具体。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就会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我们对民族的责任,记住我们前进的方向!
    (韩永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家,高级编辑。)

后记

  

    2004年5月,在美如花园的广西大学,我在4万字左右的硕士论文《论党报副刊的发展与创新》完成后,写下了第一篇“致谢”。那是呈给我的导师赵建莉妈妈,和我的所有师长们的第一份稚嫩的学术报告。
    2011年6月,在美女如云的中国传媒大学,我在1 5万字左右的博士论文《人民网研究》完成后,写下了第二篇“致谢”。那是呈给我的导师王武录先生、人民网原总裁何加正先生,以及所有师长们的一份探索性的学术报告。
    我愧对师长们,以上两个课题成果都未能及时出版。不过,价值当不容否定,我将进一步整理和深化,待时机成熟再出吧。姑且先安慰自己一句:亡羊补牢,永不为迟……
    2016年11月,在美丽秋色的京郊房山,我在1 5万字左右的散文集《留住乡愁》完成后,该写下第三篇“致谢”。这是呈给我的父亲巩昌发、我的母亲郭桂英,以及所有的父老乡亲们的一份乡愁文集。
    我的早逝的农民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的第一位文学导师,第一位新闻学导师。书要出版了,父亲永远看不到,但是他一定会感应到!哪怕我最拙笨的文字,他都会顺利让我“答辩通过”,授予他心中最有分量的学位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是父亲种下的一棵小树,我们共同生活了34年,如今一晃又分别了11年。我曾经无比害怕死亡,甚至见到一座坟堆、一块墓碑、一个花圈,也陡然心生恐惧。
    2005年1月11日,父亲下葬那天,在爷爷奶奶的下方祖坟地,我默默看着乡亲们为父亲的棺材挖好的大凼(音同荡,方言大坑)子,我真想纵身跳进去,与父亲就此安睡在一起。像儿时躲在父亲温暖的“胁窝脚”(腋窝下)困醒,像成人之后困在另一头,有父亲时时帮着冬天掖掖被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会不由自主地慊(想)起父亲来。每年父亲的生日和忌日,以及我的生日,那是我心理上难过的三道坎儿。无奈,无奈,奈何尽将残局付英雄……
    故乡浠水,是个英雄辈出的地方。而我当不了英雄,注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如一株野草,如一朵野花,长在鄂东的山水之间。不求闻达,但求岁月静好,安稳地享受平庸和平淡,可否一生度年如日?
    故乡爱我厚我,暖我阳光,润我雨露。文学艺术如梦如幻,世世代代在浠水的大地上烟笼雾罩,赐予了无数浠水儿女以文学的灵气、歌唱的灵气、绘画的灵气等等,甚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霸气和侠气……
    文学是一条长路,多少仁慈的师长施与我以肥沃的营养和强大的力量。一路走来,我的小学老师熊汉杰、巩聘三、赵菊芳、刘桂芳、申炳元,初中老师王祥发、王仲明、冯楚年、王建军,高中老师申志杰、陈昌林、徐稚逸、余国艳、李思枝,大学老师陈玲珍、刘川鄂、魏光焰,硕士生导师赵建莉、江建文、曾建雄、虞达文、李春邦、李勤、岳晓华,博士生导师王武录、何加正等恩师。 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始于大学。虽然从初中开始写日记,但流水账多一些。我大学时的生活状态,恰如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青春的躁动,过量的荷尔蒙化作无数的诗歌、散文,化作驱使邮递员投递给异性朋友读得脸红心跳的一隋书”。父亲那时夸赞过我,硬笔字写得比他的笔法更流畅,家信也读得更真切,如在眼前对话。 1994年7月,我来到了湖北宜昌工作,那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和“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故里。夷陵古城,三峡大地,山清水秀,富有诗情画意。 此地多民族杂居,和谐相处,文人自古风流,笔底千言万语滚烫滚烫,女子明眸善睐,顾盼多情,牵扯出万千种相思。卧听巴风呼啸,闲看楚雨潇潇,异乡作客的我,煎熬出一行行文字,如方块形的砖瓦,填满方格纸上的城堡…… 感谢《三峡晚报》编辑孙春兰,《三峡日报》编辑韩永强,《楚天声屏报》编辑严冬,《中国三峡工程报》高级记者孙荣刚等老师,他们都编发过我的作品,还赠送好多回奖金和获奖证书。 在宜昌的作家群里,我用心拜读过韩永强先生的两本散文集《箫者》和《梦湿乡关》,韩老师的散文大气磅礴,意在笔先。年年端阳深情祭拜屈子,不断抒写三峡移民的家国情怀,众多佳作令我高山仰止。韩老师还是我研究党报副刊的指导导师。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而著名土家族作家甘茂华先生,则是有缘结识的文坛高人。那些年,我们俩的诗歌和散文时常会挤在同一张报纸版面上。甘老师的《鄂西风情录》,是我读到的最动情最撩人的风情散文集,它有苞谷酒的浓烈,有清江水的甘甜,有幺妹子的多情,有巴山舞的欢快.有围坐火塘的濡暖…… 转益多师是吾师。我忘不了武汉《长江日报》文艺副刊部编辑夏武全、鲍风、罗时汉、韩玉晔,忘不了广西《南国早报》副刊编辑文萍,忘不了《中国核工业报》副刊编辑吴雪冰、王京江、申文聪,忘不了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和《神州》杂志楚水、马宏光等师长。而故乡“秀美浠水”网站编辑王峰、郭斯、陶政,竟让凡力名气淹没了巩勇…… 今天的生活,是一场无追兵的长征,但依然充满艰难险阻。不乏沟沟坎坎。今天我能安放书桌,笔下有闲情舒展文字,要感谢大度仁心的贵人太多,也不缺砥砺我前行的些许小人。“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恕我不点赞正在共事的师友,有种种不便。必须记住,核工业老领导和老同事刘德滨、唐玉平、温彩芳,冯义民、张绪剑、姚国发、郑娟、钱玉萍等。我在北京的如亲人般的老同学高向东、冯二平、徐秀云、张水文、陈平、孔文兵等。我的哥哥巩大平和妹妹巩小平,为我分担了太多家庭生活压力。还有妻儿,随我辗转宜昌、武汉、北京,他们吃了不少的苦,也见证了我一次次挣扎和种种狼狈不堪……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文学之恋,如一场不醒的春梦,痴迷你的魂,烛照你的心。愿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2016年12月8日于北京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