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教育总论

聪明的妈妈教方法(一位华人妈妈亲历的美国小学教育手记适合5-12岁孩子)

  • 定价: ¥38
  • ISBN:978755460868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古吴轩
  • 页数:242页
  • 作者:杨瑜君
  • 立即节省:
  • 2017-02-01 第1版
  • 2017-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聪明的妈妈教方法(一位华人妈妈亲历的美国小学教育手记适合5-12岁孩子)》是华人妈妈杨瑜君亲历的美国小学教育手记,源自哈佛、斯坦福的思维教学模型,适合5-12岁孩子。
    关键的学龄期教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坚果派:为孩子成长而读书教孩子比知识更重要的事!
    KWL阅读表、PBL学习法、思维导图、思考帽……将美国课堂的工具带回家,让孩子成为会学习的天使。

内容提要

  

    面对“缩小了的地球”,我们的孩子未来如何面对来自“全世界的挑战”?
    《聪明的妈妈教方法(一位华人妈妈亲历的美国小学教育手记适合5-12岁孩子)》作者居美华人“逃妈”杨瑜君,用心记录儿子在美国小学的学习、生活点滴,从引导者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中美教育的不同和大同,分享源自斯坦福成长型思维、哈佛可视化思维等研究成果的美国小学教育模型。
    在阅读技巧、思维导图、情商培养等主题下,给出了许多实操的方法和工具,便于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力、学习力、国际竞争力。

作者简介

    杨瑜君,计算机科学硕士,儿童教育达人,微信公众号“东西儿童教育”创始人,坐标美国达拉斯。
    一位在家庭教育领域致力于将美国思维模型与东方传统文化融合的华人妈妈。
    2015年,她将在美国上小学的7岁儿子逃逃变为“合伙人”,通过原创教育类系列文章和“逃逃说英语”系列节目,持续分享关于英语学习、家庭教育、美国学校教育相关的理念、思考和总结,受到众多中国家长的喜爱。

目录

前言:儿子上小学前,我们写给10年后的他
Part 1 当“拼妈季”遇上学龄期
  开学第一周美国孩子都在忙什么
  为什么美国家长特别重视家长会
  学校的期末典礼很有爱
  孩子的暑假也可以这么精彩
  到美国一年,儿子的变化很大
  谁说在美国养娃不拼命——低调的“天才计划”
  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上名校
  我和7岁的儿子合伙创业了
  小贴士:美国老师管理“熊孩子”的两款神器
Part 2 妈妈怎么做,孩子才能爱阅读、会阅读
  一定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
  10个超有趣的小方法让孩子爱上阅读
  错过孩子阅读兴趣培养的黄金期,怎么办
  请帮孩子打好英文阅读的“童子功”
  怎么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英文绘本
  用KWL表贯穿阅读的三个阶段
  用亲子阅读卡让孩子学会深度思考
  读一本小书美国老师竟然要教两周
  小贴士:入门+中级英文绘本推荐
Part 3 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力,我们怎么教
  用mindmap将好点子“挖”出来
  美国孩子能说会道全靠一张气泡图
  早就想出答案了,老师却要求他们画框
  没列入教学大纲却影响孩子一生的8张图
  常用思维导图能让孩子变聪明吗
  美国小学的社会课:计划从小处做起
  小贴士:美国小学二年级教孩子的六顶思考帽
Part 4 玩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力,只看方法对不对
  美国基础教育就一个字:玩
  儿童编程:玩电脑玩出竞争力
  你真懂孩子的兴趣培养吗
  不玩体育,在美国根本混不下去
  孩子们都喜欢的PBL项目学习法
  用“神秘口袋”培养批判性思维
  玩游戏怎么玩出最好的逻辑思维
  小贴士:让孩子清楚地介绍自己的口袋
Part 5 沟通有方法,孩子自然情商高
  孩子跟你谈目标,你要给他讲清楚怎么实现
  用这9种方式聊学习,孩子自然愿意跟你讲
  仪式感对孩子很重要,必须认真“刷”
  千万别直接对孩子说“你很聪明”
  就这三步让内向的逃逃爱上了讲课
  假期应该怎么过,跟孩子达成这些共识
  小贴士:两周养成好习惯,“童子军”怎么做
Part 6 培养这些能力,让孩子成为世界公民
  从学前班开始培养孩子的领导力
  用9句话培养孩子的坚毅品质
  在美国,孩子的动手能力这样练
  尊重个性,让孩子独立又自信
  锻炼演讲能力,美国人从小就用这三招
  小贴士:让孩子爱上表达的利器——talkin
后记:教育的“快”与“慢”

前言

  

    儿子上小学前,我们写信给10年后的他
    逃逃学前班毕业前夕,学校给家长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为孩子种下一个“时光胶囊”,待十年后再打开。这个“胶囊”里,除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还要有孩子自己,孩子的老师、爸爸和妈妈写给十年后孩子的信。
    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十年后,也许孩子都会走上一个我们不曾梦想的舞台,那时在身边陪伴他的不一定是爸爸妈妈,但在他心中陪伴他的一定有爸爸妈妈。
    在这里,分享我和逃逃爸爸写给逃逃的信,逃逃自己和他老师写的两封,在学校就封起来了,等我们十年后再看吧!话说落笔之前我和先生并没有进行任何沟通,完稿之后发现太“默契”了——这两封信不管是风格还是内容,竟然完全“不同”!我是在唠叨拖沓、无比家常地回忆过去,逃逃爸爸则是在思考瞭望、无限缥缈地畅想未来。但相同的是,我们都很期待,十年后逃逃看这两封信时的感受。
    寄信人:逃逃妈妈
    收信人:10年后的逃逃
    我最亲爱的逃逃:
    此时夜深人静,妈妈正敲打着键盘和你玩穿越。落笔之前,我花了3分钟想象你16岁的样子:多高,多胖?是衣冠整洁、文质彬彬,还是满脸通红、一身臭汗?无论怎样,逃逃,我只想和你靠在一起,一起读这封信,就像10年前的现在每天晚上我们一起读书、讲故事那样。
    逃逃,2013年你跟着爸爸妈妈来到美国,第一年你的变化很大,你有了自己难忘的快乐时光: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在好朋友家sleepover(在朋友家过夜),有自己的birthday party(生日聚会)……妈妈把其中值得留念的物品都装进了这个“时间胶囊”,现在我们可以一起再次回味与分享。
    10年前的今天,你就快从kindergarten(学前班)毕业了!还记得Mrs.Keller(凯伦老师)和班上的每一位小朋友吗?他们中有哪些还是你的好友?又有哪些已像花儿散落天涯?还记得那一年,你从几乎不懂英文到和老师、小朋友们对答如流,甚至开始纠正爸爸妈妈口语上的错误。这样的进步,除了环境、年龄上的优势,当然少不了我们每天最爱的阅读时光。爸爸妈妈陪着你从每页只有几个单词的绘本,读到Level2(分级阅读第2级)的图书,从一开始我和爸爸为你读,到后来你为我们读,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你常常会拿起我们的手机向Siri(苹果手机的语言控制应用功能)求助:“Google xx Please!(请搜索xx!)”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让我忍不住想笑,同时我也惭愧于自己的发音。因为我问的话,Siri 多半听不懂,而你的准确率在70%以上。我为你的每一点进步欣喜甚至骄傲。
    记得吗?10年前的今天,你迷恋好几部动画片。一开始是LittleBear(《天才宝贝熊》),我陪你看了不少,语言很简单,每个小故事都温馨有爱,我也挺喜欢看的;后来是Curious George(《好奇的乔治》),这个妈妈真有点跟不上了,稍微不集中精神,就只有陪着你笑的份儿。毫无例外,你也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被迪士尼的Frozen(《冰雪奇缘》)彻彻底底地俘虏了,你一共看了7遍,里面的每一首歌你都会唱,最疯狂的一段时间,还要求我把歌词打印出来,你晚上睡觉、早上起床前,都要听一遍,唱一遍。那段时间,我甚至减少了你其他的常规活动来配合。是的,逃逃,这就是喜欢的感觉。而现在的你喜欢着什么,对什么东西着迷专注?原谅妈妈总是想了解你的所有。
    记得吗?10年前,你第一次参加全美小学国际象棋竞标赛,三天的比赛,高手林立,很不巧第二天你还发烧了,但你依然坚持着下完。回家后,你在饭桌上开始总结经验,你的三大感悟我都记得很清楚:第一,要慢,不能走昏棋;第二,不能骄傲,有一盘早早就吃了对手的皇后,开始得意轻敌,结果输了;第三,(你一边吃着一包象棋形状的饼干一边说)要多吃这个饼干,明天就能下得更好!逃逃,不知道你现在还喜不喜欢下棋,但你总结出来的这些道理,对所有事情都适用:耐心,坚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争取的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不能控制的我们乐观去看待,妈妈希望你永远保持这种乐于思考与总结并充满正能量的姿态,做一个永不言败的男子汉!
    记得吗?10年前,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半夜,有个“不速之客”到我们家,把妈妈书房里所有值钱的电子产品一扫而光。我很郁闷,很沮丧,你偎依着我说:“Mommy, you know what?Actually, we don't need those stuff, we just want them. We can still survive without those things.”(妈妈,你知道吗?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那些东西,我们只是想要。没有它们,我们照样过得好好的。)也许只是个巧合,因为我知道那段时间你正在学“need”(需要)和“want”(想要)的区别和用法。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你完全领悟了这两个单词的含义。妈妈必须要谢谢你,听了你的劝说,妈妈的确释然了很多,更惊讶于我的小宝贝居然有这样的心灵智慧。是的,有些东西,于我们而言,只是nice-to-have(有就最好),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还安好地在一起,这便是最大的幸福!
    记得吗?10年前,你也有脆弱沮丧的时候。某一次钢琴表演的前两天,你觉得自己弹得不好,突然坐在地上哭了起来,你说:“妈妈,我弹得好差啊,我不想弹琴了。”我搂着你聊了半个小时,让你相信,只要你认真练习了,即使表演那天弹得不好,我们也不会失望。然后我把上次你象棋比赛输了之后我写的那条微信朋友圈分享信息找出来给你看,我想让你知道,我们只要努力去赢,最后的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现在16岁的你也有被难题困住的时候吧?妈妈希望你也像小时候一样,享受努力的过程,看轻最终的结果。有时候,输比赢更能让我们进步。
    逃逃,虽然大家都说你长得和爸爸一模一样,外表没多少妈妈的影子,但只有妈妈最清楚,你身上有我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你的聪明,你的机灵,你的倔,你的傲,你的好胜,你的没耐心,你强烈的自尊心……无一不能在妈妈身上找到对应之处。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把自己也看得清清楚楚。优点,我们暗喜偷乐;缺点,我们互相帮助,一起去克服改正。日历在一天天翻过,你在妈妈的快乐、忧虑、感慨、反思中一天天长大……一晃十年,看看今天的我们,会为对方点一个大大的赞吗?Let's see!(让我们看看!)
    永远爱你的妈妈
    寄信人:逃逃爸爸
    收信人:10年后的逃逃
    逃逃:
    刚看了妈妈给你写的信,感觉妈妈是在用她的指尖敲出爸爸的心声。就像妈妈说的,你很棒!虽然你只有6岁,但已经有很多经历、很多收获,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想法,爸爸妈妈会从你身上看到我们的影子,但也能看到和我们不一样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你早已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到现在为止,一切都很精彩!
    打开胶囊的时候,你已经16岁了。想象一下,床上熟睡的那个小不点突然不见了,推门进来了一个和我一般高的少年。无论那个少年有多完关,爸爸都会非常失落的,一定去找上帝退货换回现在这个!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上帝给了10年的缓冲去适应吧!
    尽管很不情愿,你还是到了16岁。肯定知道很多了吧?知道你每年给圣诞老人写的信都珍藏在爸爸的箱子里;知道当年整个kindergarten(幼儿园)浩浩荡荡去找的Gingerbread Man(姜饼小人),不过是个美丽的道具;知道你曾经深信不疑的那些神奇,其实是爸爸妈妈悉心编织的童话,而你永远是其中的主角。还能记住多少小时候的事情呢?记不记得你曾最爱的Anna(安娜)和Olaf(雪宝奥拉夫)?记不记得那两周的海边假期?记不记得那艘和10个沃尔玛一样大的Carnival Magic(嘉年华魔力号游轮)?记不记得你的bunk bed(高低床),还有爸爸躺在下面给你唱的“No more monkey, Jumping on the bed(不要再像猴子一样在床上跳了)”?
    嗯,16岁,肯定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吧?你的过去是不是一帆风顺呢?有没有看到,顺风更容易奔跑,逆风更适合飞翔?16岁,肯定想过未来吧,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了吗?有没有发现,了解了整个世界,有时候却不能了解自己,别人的建议都有道理,却听不到自己的心?16岁,是不是感觉到了,你和爸爸妈妈的人生原来如此不同,他们的过去当作故事讲给你听,他们的故乡,他们成长的地方,你很少会去。
    16岁,会迷茫吧,有时被梦想压得无法呼吸,有时在无所事事中寻找自己。有没有看到,并不是每份付出都会有收获,不是每次努力都会被看到。16岁,有没有发现,拼搏的汗水,慵懒的午后,都会是同一个你?生活不只是为了明天,终点在远方,风景留在路边。
    看来,16岁是个很累的年龄啊!还好在那之前我们还有10年。爸爸会让16岁的你知道,童年不是为了长大,而是留下梦想和快乐的种子,伴随你一生。父子并不遵守三纲,而是一种缘分,孩子是上天的馈赠。爸爸妈妈在的地方,就是家,在哪里,走了多远,都别忘了回家的路。
    掐指一算,你爸爸那时已经四十有三,16年前在产房外第一次见到你,第一次将柔弱的生命捧在手上,他就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会全心全意地爱你——不求成就,甘守平凡。这是他最初的梦想,他会一直坚守下去。
    永远爱你的爸爸

后记

  

    后记:教盲的“快”与“慢”
    “教育”在古汉语中是“上施下效”的意思。东方传统教育理念比较注重的是Learn  what(学什么),强调知识本身以及知识量的多少与知识程度的深浅。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知识积累的增长是非常快的,但这种“快”可能会让孩子没有功夫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学习在生活中将怎样应用。也正因此,孩子们比较难在学习中获得欢乐,孩子们和知识产生的关联也相对薄弱。
    而英语里的“教育”——Education,是源于拉丁文的“E-Ducere”,本意是“Lead Out”或“Bring Out”(带出,激发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挖掘激发孩子本身的能力,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探索发现过程,而不是将知识“搬运进”孩子的大脑中去。所以,西方教育更侧重于回答Why和How(为什么学,怎么学),让孩子理解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用,并教给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过程一开始可能会慢一些,但胜在后来的厚积薄发。在这点上,美国教育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的。
    2014年1月1日,我在“东西儿童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了第一篇文章,在那之后,一直不间断地记录着逃逃所经历的美国学习生活、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从一个妈妈和教育分享着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东西方教育的不同和大同。
    谢谢每一位关注和支持我的读者朋友,随着逃逃在美国的成长,我将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美国教育实践方法。
    杨瑜君
    2016年11月27日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