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少儿读物 > 儿童文学 > 中国儿童文学

罪马英雄/沈石溪动物小说守望生命书系

  • 定价: ¥23.8
  • ISBN:978711544714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邮电
  • 页数:254页
  • 作者:沈石溪
  • 立即节省:
  • 2017-03-01 第1版
  • 2017-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沈石溪动物小说·守望生命书系”包含四部中短篇小说集——《情豹传说》《罪马英雄》《金蟒蛇的抉择》《不被驯服的雌象》,分别围绕“弱肉强食”“牺牲与救赎”“适者生存”“自由与尊严”的主题展开故事。惊心动魄的情节、传神入微的细节、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命运巧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令人在感受野生动物世界的残酷的同时,更对动物间的正义和温情深深敬服。沈石溪著的《罪马英雄》是其中一册。

内容提要

  

    沈石溪著的《罪马英雄》包括《罪马英雄》《少年与狼獾》《棕熊的故事》《雪崩》《雨夜魅影》《狼妻》《野狗》七个故事。
    《罪马英雄》:马术表演家娄阿甲和头马白珊瑚是配合默契的佳搭档。但在一次演出中,娄阿甲意外地从马背上摔下来不幸身亡。临终前他留下的遗言,使得罪马白珊瑚免遭宰杀。几年后,精心安排好一切的白珊瑚从马戏团不辞而别,千里迢迢找到当年主人去世的地方,变成一匹荒原野马,守护在主人墓的四周。
    《少年与狼獾》:十五岁的少年水秧儿在江中救起了落水的母狼獾和两只小狼獾。水秧儿打算将三只狼獾活捉,带回村寨炫耀,不料中途木筏触礁损毁,自己也坠入激流,危急时刻被母狼獾所救。他们被洪水困在一个陡崖下,母狼獾顽强地爬上陡崖,带回了救命的食物;水秧儿奋力与恶鹰决斗,保护了两只小狼獾。后来,当前来救援的父亲举起猎枪瞄准狼獾的时候,水秧儿挺身而出,挡住父亲的枪口,放走了狼獾一家。
    《棕熊的故事》:动物学家跟向导强巴在野外观察站附近意外捡到一只刚出生的小棕熊,将它带回去悉心照顾。小棕熊把动物学家当成了“妈妈”,非常亲昵。不久母熊找了过来,将小棕熊抱走了。在一次与雪豹的斗争中,母熊深受重伤。它把小棕熊藏在一块大石头后面,用尽后的力气,到野外观察站去把动物学家带到了小棕熊身边,将小棕熊托付给了动物学家。
    《雪崩》:一次山娃子带着母牦牛艾蒂和小牦牛花面崽穿过日曲卡雪峰,花面崽不小心掉入黑谷,这时日曲卡雪峰发出了雪崩的警告,花面崽受了伤,没法走动。山娃子想带艾蒂离开,可怎么也不能让艾蒂离开花面崽一步,山娃子无奈之下杀了花面崽,引艾蒂走出黑谷。艾蒂刚追出黑谷,雪崩发生了,它抛下放牛娃,消失在黑谷的尽头。
    《雨夜魅影》:警犬拉拉为了证明主人大漫的清白,冒着饥饿的折磨与死亡的威胁,在雨夜悄悄设伏,引诱凶手现身,终使案件真相大白。
    《狼妻》:公狼被一枪毙命,动物学家为揭开狼家庭的秘密,披着狼皮乔装成公狼来到即将分娩的母狼身边。让他惊讶的是,母狼竟然接纳了他。他履行公狼职责,为母狼和刚出生的狼崽提供食物。小狼长大了,动物学家完成了考察任务,即将结束“狼丈夫”生涯。就在这时,母狼突然认出了他,经过一番挣扎,终还是放他离开了。
    《野狗》:鲁卡本是被人抛弃的野狗,后来被部队的指挥官收留,训练成了一条军犬。在一次战斗中,它冒着枪林弹雨赶到主人身边,主人却安息了,而平日里讨厌它的班长苑竹平还活着,并向它要水喝。鲁卡不计前嫌,为苑竹平找水,还为他挡住敌兵的子弹。这时,另一条谄媚贪生的军犬白兔出现了,守在苑竹平身边彰显功劳。就这样,苑竹平再次被假象迷惑,而鲁卡又被安上了野狗的恶名。
    正如沈石溪所说,“在生死抉择关头,许多动物所表现出来的忠贞和勇敢,常常令我们人类都汗颜,让我们自愧弗如。”

作者简介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祖籍浙江慈溪,1952年生于上海。1969年赴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混区曼谷大队曼广弄傣族村寨插队落户,在云南生活了整整36年。
    现已出版500多万字的作品,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风格独特,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目录

罪马英雄
少年与狼獾
棕熊的故事
雪崩
雨夜魅影
狼妻
野狗
后记:牛与人的关系
附录一:动物的驯养
附录二:真实的故事
沈石溪作品出版大事记

前言

  

    漫议动物小说
    全世界所有的少年儿童都喜欢动物,都对动物感兴趣。孩子通过和猫、狗、鸡、鸟、金鱼、蟋蟀等走兽飞禽昆虫打交道,才从感性上逐步认清人类的价值和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正由于少年儿童和动物这种天然的友谊,描写动物的作品才经久不衰,备受青睐。
    可以说,动物小说是读者面最宽泛的儿童文学品种之一。但并非所有以动物为主人翁的文学作品都是动物小说,需要进行两种区别。第一,那些把不同种类的动物当作人类社会道德观念的形象符号,或当作不同类型人物的化身,让动物进入人类的生活形态,让动物开口说话,仅仅把动物自身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动作当作点缀或趣味,这一类作品或可称为寓言或可称为童话。这类作品在儿童文学领域中当然有悠久的历史和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但就体裁而言,似应从动物小说这个范畴中区划开来。第二,出于对生态平衡问题的关注,二十世纪以来国外曾出现了一批风靡一时的动物文学。例如以民间传说作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被誉为法国动物史诗的《列那狐》,奥地利作家亚当森写的《野生的爱尔莎》,加拿大作家乔治·斯汤弗尔德·别兰尼写的《消逝的游猎部落》,捷克作家黎达·迪尔迪科娃写的《跳树能手》,美国作家理查德·阿特沃特夫妇写的《波普先生的企鹅》,等等。这些作家长年累月在野外考察,获取了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第一手资料,作品别开生面,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辉。但就分类而言,可以划入动物故事或动物传记文学。这类实录性作品虽然是以动物为主人翁,着力描绘动物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动作,其中也不乏精彩的心理描写,但总体上说,是以知识性和趣味性见长,基本上都是站在人类的叙述角度对动物进行外部观察和命运追溯,虽然在客观描述动物世界时能给人类社会以有趣有益的联想,但这种联想总的说来松散而广义,缺少冲击力。
    我自己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动物小说似应具备如下要素:一是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二是沉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住让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特点;三是作品中的动物主角不应当是类型化的而应当是个性化的,应着力反映动物主角的性格命运;四是作品思想内涵应是艺术折射而不应当是类比或象征人类社会的某些习俗。
    人们写东西一般都是从人的角度去看人,即使一些以动物为主角的作品,也是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动物。这当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写法。但反过来从动物这个特殊的角度去观察体验人类社会,或许会获得一些新鲜感觉。现代动物小说很讲究这种新视角,即用动物的眼睛去思考去感受去叙述故事去演绎情节。人看人是一个样,动物看人又是一个样;人讲故事是一个样,动物讲故事又是一个样。诚然,作家是人而非动物,写小说使用的也是人类的语言符号和思维习惯,很难摆脱人类社会既成的道德规范和是非标准,似乎永远也突破不了人在审视动物、人在描写动物这样一个既定格局。但是,众多的科学家在荒山雪域丛林地带对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考察,积聚了大量珍贵的研究资料,随着生物学家在实验室对动物标本进行越来越精细的解剖分析,人类对动物的认识愈加深化,使得作家在创作中能依据科学发现,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合情合理的想象,模拟动物的思维感觉,进行叙述。在动物小说中动物的思维感觉把握得越准确,真实感就越强烈。
    就题材而言,动物小说大致可归纳为两大门类:第一类是专写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作品。或写动物对主人的忠贞,或写主人对所豢养的动物的误解与委屈,或写人类与动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利用,或写人性战胜兽性,或写兽性泯灭人性。这类题材的长处是作品中往往浸透了悲剧气氛,弥漫着爱与恨的强烈情绪,容易打动人心,读者还能凭借自己与动物交往的经验参与创作。弱点是,国内外描写入和动物关系的作品数量众多,很难跳出动物知遇报恩、人性和爱感化.了野性等几种窠臼,尽管可以在写作手法上花样翻新,但总给人一种炒冷饭的感觉。第二类是以动物为本体进行创作,不牵涉到人类或仅把人类当作陪衬与点缀的作品。动物世界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特别是那些具有群体意识的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爱和恨,也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丛林背景下,也活得相当累。这些动物和它们的生活完全有资格进入小说家的创作视野,构成有独特韵味的作品。这类描写纯动物的小说目前还比较少见,是一块可供作家随意开垦的处女地。
    动物小说先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传奇性的优势,十分适合求知欲旺盛的少年读者的阅读胃口。因为描写的对象是动物,禁忌就要少些,人类社会某些不能披露也不忍卒睹的东西在动物身上就能理直气壮地反映出来,即使写歪了动物也不会来抗议纠缠。这比写人要方便多了。作家从动物身上折射出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在动物王国中寻觅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失落的优势,或指出人类在未来征途上理应抛弃的恶习。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小说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文学,可以起到使少年儿童在对比中懂得如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作用。不仅如此,动物小说由于经常接触到生与死这个主题,与生命哲学有一种内在关联,也会被成年读者所接受。特别是那些以动物为视角所写的作品,开掘出一个新的审美层次,也会引起成年人的阅读快感。老少成宜,童叟无欺,是一种“两栖类”文学作品,或者说是一种有超越价值的儿童文学。
    但愿动物小说这朵奇葩在文学百花园中能昂首怒放。

后记

  

    牛与人的关系
    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人类究竟是怎样成功地把脾性暴烈的野牛驯化成俯首帖耳的家牛的,历来众说纷纭。
    人类学家认为太古时代的先人在狩猎时意外地捕获了牛犊,正巧这段时间食物丰盛,一时吃不掉,就圈养起来,后来发现圈养起来的牛犊长大后能交配繁殖,这比到森林里去围猎野牛要省事省力得多,于是就开始了固定的圈养。
    这种解释当然很科学,可我却觉得不来劲。
    我对先人如何驯化野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以为太古时代的某天某位先人外出狩猎,突然发现一只恶豹和一头野牛正在搏斗,野牛已伤痕累累快不行了,先人认出这只恶豹前几日咬杀了他的一个兄弟,为了复仇,先人举着木棒和石块介入这场纠纷。先人也极难单独对付豹子,危急关头,负伤的野牛赶过来用牛角捅死了恶豹,替先人解了围。鲜血凝结了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先人出于感激,替牛疗伤。牛觉得人这种异类动物心肠蛮好,和人生活在一起能不遭猛兽袭击,有安全感,于是就留在了先人身边。那时先人还没开化,并不觉得自己是万物之灵长,天地之主宰,而把自己摆在一个和牛平等的位置,把牛看作是可以同甘共苦的朋友。牛出于报恩,闲来无事就帮先人驮运东西或牵拉木犁。牛老死或病死后,先人不仅不食,还像对待同类那样举行安葬仪式。牛对人愈加信赖,愈加感恩戴德,矢志不渝地跟着人类过日子。后来,人进化了,变聪明了,就翻脸不认牛,就利用牛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品性让它整天拉犁驮架服苦役,对老牛也觉得弃之可惜,安葬麻烦,不如吃掉安逸。我觉得我这种解释角度新颖,是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虽然正宗的科学家未免会对我的理论嗤之以鼻。
    现在牛与人的关系,真是不忍往细里说。
    农家爱牛,我在农村插队六年,对此有切身体会。我的房东家境清贫,六十年代末才总算七拼八凑了一笔钱买回一头牯子牛,全家当它宝贝疙瘩,天天牵它到河里给它冲澡,用梳子替它篦虱子,用葵扇替它驱牛虻,它生了病,翻山越岭替它去请兽医,宁肯自己吃南瓜汤,也要用红糖熬糯米粥给它补养。
    但这只是两个物种间关系的一个侧面,还存在着另一个血淋淋的侧面。
    在我插队的最后一年,那头牯子牛牙口已过十岁,青春磨损,容颜衰老,多耕两趟地就会累得口吐白沫,房东便有了嫌弃之心,全家商量后决定催肥了零卖。三个月后,牛催肥了,就要开宰,那天,当牛被屠夫牵走时,房东一家子都流泪了,老牛也热泪盈眶。但等到新鲜的牛肉做成佳肴,房东一家却吃得兴高采烈满嘴流油。
    爱也深沉,吃也痛快。
    每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有点儿滑稽。我觉得牛与人的关系是很够档次的黑色幽默。面对将爱戴与杀吃这两种水火不能相容的感情同时施予牛的人类,我作为其庞大种群的一分子,会有一种羞赧与愧疚。但我也和其他人一样,羞赧归羞赧,愧疚归愧疚,牛肉是照吃不误的,尤其爱吃将五脏六腑剁碎后煮得又糯又香的牛杂碎。 不知道这是人类的虚伪,还是人类的成熟与明智。 但孩子对待动物的态度就完全不同。我们家就曾发生过这么一件小事,我儿子九岁那年,一位朋友送他一只小兔。小兔全身绒毛雪白,两只兔眼像两粒红玛瑙,挺惹人爱。儿子天天捡菜叶喂它,小兔很乖巧,听到儿子的脚步声便会从沙发底下或冰箱背后跳出来,直立起两条后肢去咬儿子手中的菜叶。儿子给小兔起名叫小乖乖。几个月后,小乖乖变成大兔。一次有客从远方来,我便倒提兔腿将兔脑袋闷进水里呛死,这种杀兔法据说能使兔肉更鲜美,然后剥皮削骨做了一大锅红烧兔肉,准备飨客。儿子放学回家,伤心地哭起来。我谆谆教诲,兔就是兔,它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丰盛人类的餐桌,兔生来就是被人吃的,杀它合情合理,自然顺畅,犯不着为它流泪。我觉得我说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儿子偏不听,搂抱着给兔子当窝用的纸盒,嘴里念叨着小乖乖、小乖乖,悲恸欲绝。我、妻和朋友都觉得儿子太幼稚,太不懂事,太孩子气,实在可笑;可同时我们又觉得受到了某种无形的压力,灵魂好像在遭受某种形式的拷问。三个成年人脸上虽然都还挂着微笑,笑意却生涩并有点儿尴尬,围着餐桌,迟迟不动筷箸。最后妻将一锅红烧兔肉倒进纸盒埋葬花园,儿子才勉强止住泪。 我觉得孩子的思维与感情,有点儿像太古时的先人;孩子的心里,还没形成物种的优越感。他们平等地看待周围的动物,他们觉得自己和动物是可以进行真诚的感情交流与心灵互渗。他们无法把爱与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合二为一。他们不会制造黑色幽默。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成年人的价值取向有着质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