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中国哲学

于丹论语心得(新版)

  • 定价: ¥39.8
  • ISBN:978710805848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页数:221页
  • 作者:于丹
  • 立即节省:
  • 2017-05-01 第1版
  • 2017-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在《于丹论语心得(新版)》中,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内容提要

  

    《于丹论语心得(新版)》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后半部分是《论语》原文。
    在前半部分,作者用白话形式重新诠释了《论语》一书,并以“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为主题,分别加以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后半部分,既是对前半部分的补充,使读者更为全面地领略《论语》的魅力;又为一本完整的《论语》小书,供读者不时翻阅诵读。

作者简介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及《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国外销量达40万册。

目录

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
天地人之道
心灵之道
处世之道
君子之道
交友之道
理想之道
人生之道
《论语》原文
代后记

前言

  

    关于父亲——我与《论语》的缘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十年前讲《论语》心得时,对这么熟悉的句子并无特别心得;而今默默念起,竟然觉得惊心动魄。流光如同显影液,把生命深处那些隽永的意味一层层显示出来,渐次清晰,像一个又一个证据。静默而执拗地排列在那里,让人恍然明白了关于自己的一些谜底。
    《论语》之于我,到底是怎样的缘起?终究有怎样的意义?每每我独对一壶清茶,一炉沉香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和氤氲的茶气和缭绕的轻烟纠缠在一起,然后,我就会想起父亲。
    父亲辞世十六年,对于他的渐渐懂得,却是我讲《论语》心得之后这十来年的事情,像是他留给我的一个个旧信物,因为《论语》的缘故,终于被逐个打开。
    (一)
    我开始记事的时候,父亲已经下放了。当时父亲在北京市委工作,下放到密云。妈妈在北京市财税局工作,下放到通县。一个月我也未必能见上他们一面,爸爸妈妈都在身边的日子更是少得可怜,那样的匆匆团聚几乎就是我的节日了。
    最早听见“论语”这个词,就是在这样一次团聚里。大概在我四岁那年,记不清劳动节还是国庆节了,爸爸妈妈带我出去参加一次人很多的聚会,小小的我平时只是和姥姥待在家里,忽然见到那么多陌生的大人.惶惶然躲在妈妈身后不肯出来。父亲一手抱起我,另一只手指着大家说:“丫头儿,《论语》上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么多人里,有不少叔叔阿姨都是好老师呢,你自己去看看谁能当老师,回来告诉爸爸。”
    我转了一圈回来告诉爸爸,有个特别好的阿姨总是照顾我和别的小朋友.她肯定是老师;有个嗓门特别高的叔叔随地吐痰,他肯定不是老师。爸爸说:“是呀,阿姨那么好,你要像她那样对别人,这就叫‘见贤思齐’;那个吐痰的叔叔呀,其实也是‘老师’,因为你要提醒自己不能像他那样做,这就叫‘见不贤而内自省’。”
    我很不屑,我才不会像他那样呢,我们小孩儿都觉得他没礼貌。爸爸说。是呀,公共场合有人监督,别人一提醒,吐痰的人就会改正。可是没人监督的时候自己能不能做到君子“日三省乎己”呀,这就叫作君子“慎独”。
    父亲讲这些我似懂非懂的道理,几乎每次都以我不耐烦地跑开而告结束。似乎父亲从来没有把我拉回来一定讲下去,也从来没让我背过《论语》,但是那些零零散散的言辞道理却一点点留在我记忆中了。
    那个时候父亲真正让我背诵过的东西是诗词,从毛泽东诗词到古诗词都背。还记得有个春天,在北海公园,父亲指着一树繁盛的碧桃花教我背诵“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然后问我:“丫头儿觉得这些花儿闹不闹?”
    我仰脸望着一朵朵密密匝匝挤在枝头的碧桃花,安静而绚烂:“不闹呀,花儿又不会跑。怎么能闹呢?”
    父亲把我举起来架上肩膀:“花儿不会跑我们跑,丫头儿坐好了,抱住爸爸的头。”然后爸爸就抓着我的小腿绕着那一树繁花奔跑起来,一瞬间,枝枝杈杈上粉红色的花朵喧喧攘攘挤挤挨挨地闹腾起来,喜得我拍着小手叫着:“闹啦闹啦好闹呀!”
    父亲站定,微喘着给我讲什么叫“着一‘闹’字,春意全出”。为什么“春意闹”就比“春意放”“春意绽”“春意开”都更加传神。
    许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四句只是宋祁《玉楼春》的上半阕,下半阕还有四句:“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而我的父亲呢?他从十几岁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时就烂熟于心的四书五经,也曾经让他怀疑困惑过吗?我唱拍手歌的那个年代,父亲正在北京市委工作,他有过多少次鼓掌呢?他也在市委党校的讲台上宣讲过吗?
    这一切我不得而知。我小学的时候,父亲下放;我中学的时候,父亲已经调往安徽省委;而我从大学、研究生的宿舍住校归来不久,就成家另住了。回首流年,恍然惊觉,我和父亲真正朝夕相处的时光实在不多,而在那些荏苒光阴里,面对他坚硬、空旷的寂寞,我连探问的愿望都不曾有过。
    我只是清晰记得,在我考上大学那一年,父亲有机会擢升,但他主动请求离开国务院办公厅,平调中华书局,父亲对组织陈述的理由是:我投身革命之前学习文史专业,工作这三十多年没有回到本行,我的独生女儿今年考上中文系,我最大心愿就是退休前为孩子多留些书籍。
    在这个清贫的出版社,唯一的大福利就是买书可以打些折扣.父亲开始兴冲冲地用自行车往家驮《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当然,摆在我书桌上的还有一九八〇年版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一九八三年版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这两本书成为我后来讲《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最重要的依据。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亲辞世之后,我摩挲着他留下来的那些书,在那些竖版的书页的天头地脚,布满了端丽工整的批注。当年妈妈挪揄说:“你爸爸没去搞微雕真可惜,一千多度的大近视,还写那么小的字。”而今,我把这些严谨到近乎节制的字迹,都看作是父亲留下来的密码。
    倏忽十年,《于丹<论语>心得》移师三联再版。十年间,我从“不惑”而触及“知天命”的边缘,浮沉于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大惑方炽,天命正远,才明白《论语》中我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唯有以敬畏谦卑的姿态,悟出一份带着体温的心得。
    父亲名廉,字伯隅。记得他自解“隅”字二义:一是墙角方正。取义于《老子》第五十八章:“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二是独自向隅的沉静渊默,本是父亲喜欢的姿态。
    父亲为我取名“丹”,字彤如。那种盈盈有光的样子,我也是在他辞世多年之后才恍然悟出,或许这就是光而不耀的期许,遥遥地呼应了父亲名字中的“方而不割”与“康而不刿”。
    我的小女儿问过:“我姥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竟然一时语塞,只能说:“你姥爷如果还在,会教你许多诗词,陪你练毛笔字,如果姥爷腿脚还好,会带你去很多的公园和博物馆……他一定,一定非常非常爱你。”
    父亲是我生命的缘起,父亲也是我与《论语》的缘起。

后记

  

    《论语》的温度
    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
    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作《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作这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担承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正缘于它能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可供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
    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近《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应该会缄默微笑。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仪式庄严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圊于考据的“儒学”。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冰冷,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