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中国哲学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

  • 定价: ¥36.8
  • ISBN:978750901170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当代世界
  • 页数:221页
  • 作者:阳铭
  • 立即节省:
  • 2017-06-01 第1版
  • 2017-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对于生活在物欲膨胀、快节奏生活时代的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逐渐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我们需要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释放自己内心的力量,在沉着冷静中不断地发现新的自我,不忘初心,成就最优秀的自己。
    阅读阳铭著的这本《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领略王阳明心学的精妙,强大自我内心。
    全书共分十三章,内容涉及修心、诚心、良心、宽心、静心、动心、用心、治心、小心、孝心、真心、善心、革心这几个方面。

内容提要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其学术思想更是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对后世影响巨大。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精华在于以心为本,提倡善念,用善念指导行动,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有情操的人。阳铭著的这本《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包含了王阳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选取其哲学中的精华部分予以深入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相对客观的阐释,以帮助读者理解其知行合一学说的精华。不得不说,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从根本上为人们解决了关于利益、欲望、行为的困惑,让人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去看待一件事情,用善念来做真正的自己。

目录

第一章  修心——修心则成己,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大有作为
  1.内心强大靠修行
  2.有心念不浮躁
  3.心狭隘则祸患成
  4.“思一二,不思八九”
  5.清净之心不动气
  6.多修成己心
  7.内心强则作为生
第二章  诚心——坚守纯粹心,做一个至诚之人
  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2.保持本色,显露真情的一面
  3.朴实的人生态度很重要
  4.不欺不诈,信守承诺
  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6.诚信是做人的大原则
第三章  良心——知行当合一,有良知才知何为善恶
  1.心为本,见闻出良知
  2.良知为尺量万物
  3.欲动则善恶分
  4.为善除恶即修心
  5.无良知,行而改之
  6.身体力行存良知
  7.言行一致做高尚之人
  8.知与行,合二为一
第四章  宽心——宽厚得大道,身心淡定无烦恼
  1.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2.看破世间繁华,不动于气
  3.能够包容他人的过失
  4.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5.心胸狭窄的人会无路可走
  6.让生活回归简单
  7.空心,才能容万物
第五章  静心——静坐察己过,他人是非与我何干
  1.先静坐再自我反省
  2.察己过修心境
  3.他人是非莫放心上
  4.闭口不论他人事
  5.好话说多不如不说
  6.人仰改过之心
  7.谨慎心三思后言
  8.人错则需省己
第六章  动心——心外皆是空,少动心还要多用心
  1.心外无物莫动心
  2.名利好,动心则烦恼
  3.荣辱毁誉皆浮云
  4.少动心就是养心
  5.耐住寂寞则苦尽甘来
  6.内心强大不为物扰
  7.一意只修平常心
  8.多尽心,心道既成
第七章  用心——格物无动静,有事没事心不可不思
  1.“格物”重在心而非物
  2.明理顺道才能正心
  3.有事没事常思考
  4.心如铁,不思则锈
  5.抱朴守拙留心性本真
  6.真糊涂不如装糊涂
  7.无根之本难长久
  8.心正谓其主一之功
第八章  治心——内法而外情,方圆之道是处世大智慧
  1.处世哪能没原则
  2.留情面才能有朋友
  3.圆中有方,处世不慌
  4.情法相申大智慧
  5.心聚万物多一点包容
  6.多权宜,灵活处世
  7.透彻心看清谁是至诚人
第九章  小心——君子当慎独,处处谨慎就是“圣算”
  1.随时随地心有“理”
  2.人前人后莫张狂
  3.放纵是修心的大忌
  4.克己也是修行
  5.面对未知当谨慎
  6.心为根才有“圣算”
  7.不欺人,不骗心
  8.尽知不如无知
第十章  孝心——百善孝为先,安家、持家靠孝道
  1.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2.为父母尽点孝心
  3.尽孝才会让心灵安宁
  4.给孩子做出孝顺的榜样
  5.孝顺就在当下
  6.孝道是一种生存品质
第十一章  真心——事上唯求是,真用功就别做无用功
  1.尽责方可成事
  2.求“是”不可走弯路
  3.事上磨也要用功
  4.小心做的都是无用功
  5.成败之别在功夫
  6.不困惑,明镜心做正确事
  7.主次分清事易成
  8.不为利扰,不为事悲
第十二章  善心——至善而心止,大智大诚做人中龙凤
  1.无执念即是大智
  2.利人方能度己心
  3.善,众人如水归之
  4.出世心做入世事
  5.不逾矩无偏颇
  6.不怕不悔从心所为
  7.心不动人中龙凤
第十三章  革心——权变即事功,别认死理,要会灵活变通
  1.修心不等于封闭自我
  2.心即是环境的投影
  3.先顺环境才能立功业
  4.认死理必会撞南墙
  5.变通多一点,阻力少一点
  6.危急时则断臂求生
  7.不逞能,尽责即可
  8.心淡定,悲喜无益于事

前言

  

    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说。所谓“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是指人基于道德意识所进行的实践活动。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行是知的表现和内涵,二者缺一不可。
    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王阳明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与行是合二为一的,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因为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认为,知即道德,是人行动的指导思想,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就可以达到自身内心对道德的期许,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如果说一个人不按照道德的原则做事,肆意妄为,随意放纵自己的行为,那么从根本上就会落入非道德的误区,让自己无可奈何,也始终走不出来。
    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是今浙江余姚人。也许生不逢时对于他来说是悲哀的,但更是幸运的。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并未因此放弃读书,反而胸怀大志,饱读诗书。祖父的离世,两次科举考试的落榜都没让他放弃要成为圣人的伟大志向。考取功名本以为可以平步青云,却因为敢讲真话遭到他人的诋毁。被贬贵州虽然百般苦难,但他却不放弃,最终成为一代大儒,成就了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明朝的政局动荡不安,王阳明心力交瘁,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面对刘瑾的为非作歹,他选择仗义执言,他以为自己的话语能够点醒皇上,却没想到只是六品官员的他起不到什么作用。结果,他先是被廷杖四十,后又被贬谪至荒芜之地——贵州龙场。
    在贵州龙场的日子,王阳明遭受了此生最大的磨难。官吏的刁难,人们的欺凌,虽然让王阳明无奈,但是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志向,更未自暴自弃。他克服困难,在领会儒家失传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后,洞察人内心的真实想法,领悟“知行合一”的智慧,最终创立了影响后世的心学。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与朱熹的理学思想相对立。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与行分开、先有知才能行的说法,纠正了朱学关于知行的一些偏见。他的知行合一学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他要求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念消灭在萌生阶段,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都会受到利益、欲望的牵绊,都可能会与他人发生各种想不到的争执和麻烦,也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我们该如何面对,又该如何处理,归根结底要用内心的力量,用善念来解决,秉持内心的原则和意念来引导自己的实践行动。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对于生活在物欲膨胀、快节奏生活时代的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逐渐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我们需要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释放自己内心的力量,在沉着冷静中不断地发现新的自我,不忘初心,成就最优秀的自己。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精华在于以心为本,提倡善念,用善念指导行动,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有情操的人。本书包含了王阳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选取其哲学中的精华部分予以深入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相对客观的阐释,以帮助读者理解其知行合一学说的精华。不得不说,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从根本上为人们解决了关于利益、欲望、行为的困惑,让人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去看待一件事情,用善念来做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