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人情之美

  • 定价: ¥48
  • ISBN:978750866970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67页
  • 作者:丘彦明
  • 立即节省:
  • 2017-05-01 第1版
  • 2017-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丘彦明著的《人情之美》首次披露张爱玲、三毛、白先勇、梁实秋等12位文学大家的大量私人老照片及亲笔书信。
    以亲历者身份追忆80年代台湾文坛,再现了一个以纯粹的文人理想构筑的黄金时代。
    赠送张爱玲、三毛、白先勇等人的8折页书信,带读者重回鱼来雁往的温情时代。

内容提要

  

    丘彦明著的《人情之美》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回忆随笔集。台湾作家丘彦明以出色的文笔和真挚的情感,回忆了自己在担任《联合文学》主编时期与张爱玲、三毛、白先勇、梁实秋等十二位文学大家的交往。其中更包含有数十封未见世的作家收稿、书信,以及诸多难得一见的老照片。与一般的作家随笔不同的是,丘彦明从个人角度出发,将她与作者朋友们过从交往的细节娓娓道来,例如与张爱玲互相写信问候;与三毛朝夕相处、同游西班牙;去白先勇家做客畅谈昆曲、畅谈古今;陪伴年迈的梁实秋先生听其自述一生、论翻译莎士比亚……丘彦明与作家的往来,默契的背后有一种怜惜,一种安静的、悲悯的爱与念。丘彦明正是通过这样情感真挚的书写,为我们重现了一段文坛旧时光,记录了一段有人情味的历史,勾勒了文学台湾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作者简介

    丘彦明,曾任台湾《联合文学》执行主编、总编辑。1987年获台湾金鼎奖最佳杂志编辑奖。2000年获《联合报》十大好书奖及《中国时报》十大好书奖。在中国台北、比利时、荷兰举办过个人画展及参与联展。著有《浮生悠悠》《荷兰牧歌——家住圣安哈塔村》《在荷兰过日子》等书。现居荷兰,从事写作、绘画,养花种菜。

目录

序  丘彦明《人情之美》郑树森
台静农
  荷香?长者—台静农先生谈他的小说写作
  “歇脚庵”二三事
梁实秋
  春华秋实—梁实秋先生生日谈文学与人生
  绿杨门巷今在否
  一盘等了三十五年的棋
  今我往矣,雨雪霏霏—记梁实秋教授最后的医院生涯
  岂有文章惊海内—访梁实秋教授
  “雅舍”不再?
叶公超
  第四十五病房第九室—怀念叶公超先生
吴鲁芹
  “老汉”“好汉”难分,“散坐”“包月”有别
  仰望晴空—吴鲁芹先生的家
  失友遂无闻过日—记吴鲁芹先生与《台北一月和》
  灿烂的夕阳
张爱玲
  张爱玲在台湾
  梦见张爱玲
  张爱玲给我的信
高阳
  孤鹤寒潭照影癯
  怀念高阳先生
孟东篱
  海洋的呼吸—记孟东篱的海边茅屋
  瓦尔登湖畔—从梭罗忆孟东篱
白先勇
  游园—在白先勇家
  白先勇的小说世界
  是圣巴巴拉,还是垦丁?—白先勇和小说《骨灰》
  与白先勇在一起
  重逢
西西
  像这样的一个女子
  西西缝熊
王祯和
  把欢笑撒满人间—访小说家王祯和
三毛
  加那利记事
  从披肩忆三毛
王拓
  王拓回到文学的天地
附录
  从“波丽路”到“明星”—台湾光复后三十年文人与咖啡屋窥探
后记
  人情之美

前言

  

    丘彦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联合报.联合副刊》当编辑的时候,旧民国的一批著名文人东渡台湾已30年,都步入暮年岁月,例如20年代末就崭露头角的鲁迅弟子台静农教授、30年代参加《新月》的叶公超先生、多次和鲁迅笔战因此日后名字进入《毛泽东选集》的梁实秋教授等。而40年代末才开始写作的文艺青年也都迈向花甲,例如散文家吴鲁芹教授、历史小说家高阳先生。
    算是这一群民国文人的弟子辈的作家,这个时候风华正茂、备受文坛瞩目,例如大学时代就创办《现代文学》杂志的小说家白先勇先生、在《现代文学》发表译作的绿色生态作家孟东篱先生、在《现代文学》以本名陈平发表少作的旅游作家三毛女士、在《现代文学》发表第一篇小说的王祯和先生等。与白先勇和孟东篱不同,台湾花莲土生土长的王祯和没有任何老民国、旧时大陆的记忆,但念花莲中学的时候,得周作人弟子、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的郭立诚老师介绍,罕有地知道当时鲜为人知的张爱玲,曾自行搜罗张爱玲的小说来研读;早年未发表的作品,据其生前自述,当刻意模仿张爱玲(这一点亦得王祯和兄花莲中学同窗、台北洪范书店主持人叶步荣先生旁证),由是种下日后热情接待张爱玲的因缘。
    也是因缘际会,丘彦明进入《联合报.联合副刊》的时候,正值经济起飞、政治开始宽松,副刊锐意革新,力谋扩大版图,争取读者。由于台湾长期戒严,又有不能开办新报、原有报纸限定张数等钳制,报纸的主要战场很自然由新闻版转移至没有太大掣肘的副刊。曾留学英国的余纪忠先生创办的《中国时报》(原《征信新闻报》),安排青年诗人高信疆(高上秦、高歌)出任主持《人间副刊》。信疆兄上任后推动新议题、提倡新文类(如报告文学)、发掘新作家、鼓励新创作(开办文学奖)。另一大报《联合报》力谋反攻,礼聘自美返台的原《幼狮文艺》月刊主编诗人痖弦(王庆麟)先生出掌《联合副刊》。据痖弦亲述,当年飞机抵达台北松山机场时,信疆兄抢先接机,马上直奔《中国时报》大本营,连同余先生全力游说,甘辞厚币之余,另加住宅安排,务求痖弦能“阵前起义”。台湾两大报当时战况之激烈于此可见。
    痖弦重言诺,不愿临时反戈,脱身后还是到《联合报》主持副刊,由是丘彦明才会成为他最得力的副手。彦明的主要工作就是和老作家及中生代联络。这种联络和今天的年轻编辑发个短讯大不相同。书信必定手写,深入了解作家的背景和作品不可或缺(不然拉稿时岂能言之有物),逢年过节定必致意,有时候更免不了代办一些琐事(尤其是海外作家);经年累月,老辈作家和彦明的关系自然变成一师半友,不少中生代作家更是一辈子的朋友。
    出版了两本小说集,《未名半月刊》停刊之后,台静农教授1983年《联合报》全盛时期,王惕吾老董事长颇思回馈社会,痖弦主张办一份大型文学刊物。在王老先生支持下,1984年秋v联合文学)月刊创刊,痖弦出任社长兼首任总编辑,彦明自此又多一重担;到1986年年底,更接任总编辑,至1988年年初赴欧休息进修为止。离台前更获“台北最高行政当局”的年度最佳杂志主编金鼎奖,替她这段编辑生涯画下完美句号。
    彦明这本书所记载的虽只是她十多年编辑生涯中特别珍惜的一些情谊,但却为文坛记下旧民国老文人的晚年风釆,也为当年中生代作家的峥嵘岁月留下宝贵的记录,因此意义绝对远超一己人情之美,而是文学史的一手材料。彦明这一段文学情缘,我有幸在中国香港、台湾和美国三处越洋或在地参与,也就不揣浅陋,略为勾勒当年脉络,以便今天的读者。

后记

  

    大三时,叶丽琴和我同编新闻系实习报《文化一周》的副刊版。
    丽琴从中学就是“文艺少女”,编校刊,认识一些作家,所以每次遇到需向作家约稿,我就把事情推给她,自己躲在编辑室看稿、画版,遇有“天窗”,视空间大小自己写短文、画插图填塞,觉得好玩得很。没想到毕业后,自己会进入台湾《联合报》担任副刊编辑,而且一做就是八年;再者又怎会料到一本名为《联合文学》的文学杂志创刊,由我主持编务。
    1979年8月进入《联合报》副刊,由于工作需要,频繁与作家接触。主编痖弦先生为了磨炼我,把许多访问作家的机会交给我。从那时起,在职业的“强迫”之下写了不少长长短短的访问稿,发表在副刊上。曾经有几家出版社探问过结集出版的可能性,当时我想访问多半为新闻性而写,不一定适合成书,考虑一多也就迟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1988年底,允晨出版社林伯峰先生找我商量,说白先勇先生有两本小说要交允晨出版,他们决定以此开始建立“允晨文选”系列,出版好的文学类、美术类书籍。他问我有没有什么书可出版。为了帮衬,让先勇的书能热热闹闹出来,再加上允晨的发行人吴东升先生,是知交吴玥玢(我大学时代最要好的室友)的堂弟,于是我尝试把九年来写的访问文字重新做一番检视,去除掉新闻性太浓的、文章太短有待补充内容的篇数,先挑出写十二位作家的文字;依齿序排列,略做修订,再配加照片、手迹,觉得有些史料价值,也有些趣味陸、可读性,乃决定合成一辑,也算文学编辑生涯的纪念。
    回想这十二位作家,与我不是如师便是为友,和他们的交往,让我深深感受到“人情之美”。由于这本书无意间的出版,倒希望不久的将来,自己能把其他熟悉作家的人与事,逐一整理并写出,为台湾文坛留下一些记录。
    人一生最怕被“隋”牵绊,不知不觉中惊讶自己已对文学付dj一太过强烈、太过深切的感情。有时说气话要远离文学,但下一秒钟却又在为与文学相关的事烦忧。
    文学的道路是漫长的、是多种多样的,既然离不了它,便是慢慢地看着、学着、走着,并且随时为完美它而尽心竭力吧!
    1989年初写出上面这段后记,《人情之美》一书在台湾印行。随之,我不单离开了编辑台,而且远离了台湾。一眨眼已二十多年,过去的作家访问剪报躺在荷兰住家储藏间的纸箱里,没有按原来的自我期许整理书写出版。《人情之美》这本书则早已卖完,我手边原留有少许存书,陆续送人到最后仅余一本。几年前,托爱淘旧书的几位朋友帮忙寻觅,两年前林国卿兄终于替我找到了两本。这两本书的读者,在书中不少页的文字旁标记线条,看来曾仔细读过,很令我感动,正因此对当时匆匆出版留下的谬误更觉羞愧。 2012年,我因《在荷兰过日子》简体字版编辑出版,在北京与龙门书局年轻编辑王艺超、徐海相见,交谈甚欢,从此时有通信。2013年1。月,我再赴北京,此时,艺超已成为中信出版社编辑。相约见面,逛故宫聊天,艺超希望有机会在中信帮我编书。后来,他向社方力荐,获得首肯签约。在市场销售挂帅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信出版社愿意出版这本书的简体字版,实在令我惊讶,也很感激。编辑期间,艺超、郭薇对每篇文字内容推敲求实,达到精确缜密的态度,更是让我欢喜赞叹,庆幸自己的福气。 如今回头审视《人情之美》书写的十二位作家,其中十位已陆续离开人间,他们有的在整个中国文坛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崇高历史地位,有的则在个别的文学创作领域里被纪念颂扬。他们大部分写作的高峰期,正是台湾报纸副刊最蓬勃的时代,而我正巧在那段黄金时期担任编辑,与他们展开文学因缘,何其有幸! 为了《人情之美》简体字版的印行,我重新大幅度地整理修订原本篇章内容的错误并做增补,加写了好几篇新文章。痖弦先生当年选用我为编辑,给我与作家交往访问的机会,亲自为我改稿。他既是上司又是我的导师,这份恩情是不能忘的。附录《文人与咖啡屋》一文,则希望能以另一个方式来窥探,20世纪5。年代至80年代初台湾文人的创作环境和创作热情,那是一个文艺百花齐放的美好时代。 往事历历,常常跌回当年的情境里,久久无法自拔,怀念故人,不胜唏嘘。 玥玢、瑞美姐妹曾在美国开车陪我访问吴鲁芹与白先勇两位先生,瑞美还伴我同飞西班牙探望三毛,特别致以谢忱。 书中图片,大部分为我本人拍摄的照片、手边留存的资料,及作者赠送的照片、题字,翻箱倒柜出来,费时费心。另外,得谢谢当年曾陪伴我访孟东篱的梁正居先生、同访文人咖啡屋的黄力智先生,他们都是摄影家。还要谢谢郑树森教授、何福仁先生为我取得西西缝熊的照片,江一鲤小姐穿针引线为我拿到洪米贞女士拍摄晚年的孟东篱照片。 完稿后,特别商请文学批评家郑树森教授作序。他曾是我编辑时代最亲密的“战友”之一,给予我许多协助;待我离开编辑台后,他则一直是我写作及生活上忠谏的益友。《人情之美》内访谈的十二位作家,他们的作品他均熟悉,而有些作家与他的关系甚或比我更深。他肯出马写序是我能请到的最佳人选,让读者因此能有另外的角度了解书中的作家。 当然,如果没有唐效一一我的另一半,我不可能幸福无忧地写作,他是老天爷送给我这辈子最美好的礼物。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读《人情之美》繁体字版很喜欢,多次提说应该设法出简体字版,我没理会。现在,中信出版社以新的风貌出成简体字版,但愿读者如唐效所想,喜欢这《人情之美》。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