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城(京华三部曲)

  • 定价: ¥58
  • ISBN:978750349084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文史
  • 页数:392页
  • 作者:老金
  • 立即节省:
  • 2017-06-01 第1版
  • 2017-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老金著的《城(京华三部曲)》通过铺陈京城柳氏家族四代人在四分之三的世纪里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悲绝故事,再现了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从而揭示了普通百姓的命运多舛的人生以及不同阶层的人性。这部小说或多或少具有某种纪实性,大部分情节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作支撑。许多故事看似偶然,其实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爱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平日里他们看似一群普通的老百姓,但是在国家遭遇帝国主义侵略、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们毅然决然,立即为保卫祖国和民族存亡而战,舍生忘死,成为不朽的英雄。与此同时,无论社会形态怎样变化,他们始终以宽厚的胸怀以及坚韧不拔的信念与意志,面对生活中的窘境,迎接因时代引发的挑战。小说通过铺叙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者惊心动魄或者平淡细碎的故事,挖掘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的优秀品格。

内容提要

  

    老金著的《城(京华三部曲)》描述了解放前柳黪父辈在京城生活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社会性质,表现了京城市民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及坚韧不拔的性格。在遭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亡时刻,他们同仇敌忾,舍生忘死,纷纷站出来为保卫祖国和民族存亡而战,成为了不朽的英雄,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优秀品质和性格。

作者简介

    老金,资深证券投资人,对股票交易、证券投资分析有独到的领悟与研究,擅长通过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分析把握大盘长期趋势走向。曾成功预测2006年的牛市和6000点高点及2009年牛市。2014年下半年,成功预测中国股市历史上超大牛市即将启动。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区间收益率200%以上,远远跑赢大盘。
    著有《短线猎金:股市实战技法必读全书》《看盘就这几招:全新的看盘实战技法》《一卖就赚:卖在最高点的125个信号》《炒股快速入门:全新的股市实战技法》等股票类著作,深受读者欢迎。

目录

第一章 难道传说的金台曦照降临了
第二章 谁的子孙
第三章 跳布扎
第四章 可我最想吃白莲子呀
第五章 影子像我
第六章 得意元宵人几时
第七章 吉日成婚
第八章 今天怎么这么安静
第九章 长城长
第十章 我们决不当亡国奴
第十一章 细长的手掌幻化成一柄柳叶刀
第十二章 雾灵山
第十三章 留着吧,可以送给媳妇
第十四章 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
第十五章 杀一个敲山震虎
第十六章 弘兴寺
第十七章 这棵木兰树是我的魂
第十八章 神秘的力量
第十九章 将军关
第二十章 可别惊了我的鸟儿
第二十一章 谁知山丹苦相恋
第二十二章 一夜之间
第二十三章 这么好的芙蓉糕怎么就卖不动啦
第二十四章 谁想耍滑头也不行
第二十五章 我梦见了太阳
第二十六章 该逝去的就让它逝去吧
第二十七章 我们跟共产党走,就不跟你走了吗

前言

  

    提笔作序本该感慨万千,却未料竟然无语可言。这在结束小说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感觉了。然而当明确必须为这部小说写一篇序言时方知,即便无语可言也并非自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我不善言谈,更不善于讲故事,而今却要勉为其难地向广大读者讲述一个发生在京城地区印象极深的故事——关于柳氏家族的因时代而发生的并非偶然的故事。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部关于京城百姓七八十年以来生活变迁的社会小说,或许还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永远也不会再有的一段依照事实与本来面目描绘出来的当今中国的人间世象。我在写作这部小说时内里一直忐忑不安,当然这不是害怕说得太多了,或者说了假话,而是害怕因为说得太少了,铺陈得太琐碎了,以致掩盖了故事背后的某些隐情。另外,由于我对少年时光的偏袒,让它占了上风,导致不惑之年的视觉显得暗淡疏离。
    这部小说通过铺陈京城柳氏家族四代人在四分之三的世纪里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悲绝故事,再现了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从而揭示了普通百姓的命运多舛的人生以及不同阶层的人性。这部小说或多或少具有某种纪实性,大部分情节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作支撑。许多故事看似偶然,其实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爱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平日里他们看似一群普通的老百姓,但是在国家遭遇帝国主义侵略、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们毅然决然,立即为保卫祖国和民族存亡而战,舍生忘死,成为不朽的英雄。与此同时,无论社会形态怎样变化,他们始终以宽厚的胸怀以及坚韧不拔的信念与意志,面对生活中的窘境,迎接因时代引发的挑战。小说通过铺叙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者惊心动魄或者平淡细碎的故事,挖掘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的优秀品格。
    小说铺展的全部故事皆因时代而发生,或许甚为悲凉。说它悲凉,因为它触及了死这一类敏感的事端和话题。其实,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生死演化往复进步的历史,生是死的过程,死是生的终结和起点。佛家把死称为涅檠,超脱了生与死的境界。然而,涅檠需要烈火,浴火方能重生。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或许可以理解为一部近现代中华民族涅檠史,小说能够描述的故事只是也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与此同时,小说还铺叙了广大社会群体尤其是底层人群的命运。在社会转型中,不仅传统的大家庭解体了,其成员关系也变得让人陌生,显示了影响家族与社会群体命运和变化的根本因素,不仅是个人的素质,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演变。
    一部长篇小说就是一段加长的历史。在柳氏家族成员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某些特征。小说通过细腻的情节和生动的插叙以及凝重的笔触,深入地刻画了柳氏家族重点人物的性格,他们宽厚隐忍,朴实善良,勤劳勇敢,又不乏热情和正义感。这些性格特点很能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正因为如此,我大胆地进行了猜测,并且认为在汉族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柳氏家族融合了众多民族的血液。另外我还认为,柳氏一族不但是汉族的重要成员,而且也是汉族优秀品质的代表。我所以这样说,因为这种优秀品质,不但在历史人物的身上有所表现,就是在当代柳氏家族成员的身上也有所表现。
    公元前六三四年齐国来犯,展禽也就是柳下惠,说动齐侯退兵,在鲁国很得民心。柳下惠为人正直,坚持正义,曾经三次被贬。于是有人劝他出走,而他却回答说:“喜欢直话直说的人,走到哪儿也不吃香,除非违背本性讨好别人。”柳氏家族名人荟萃,除了柳下惠、柳下跖之外,还有春秋卫献公之臣柳庄,南北朝柳世隆。唐朝的两位名人,至今仍在影响后世,这就是柳宗元和柳公权。柳宗元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在哲学方面,他认为元气是客观存在,否认元气之上还有更高的主宰。在文学方面,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柳公权则是大书法家,书法骨力道健,结构严谨,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即使到了近代,人们也能看见柳氏家族的身影。在毛主席为数不多的诗词里面,竟然有三首诗词是写给柳氏家族的。第一首诗是写给柳亚子先生的: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第二首词还是写给柳亚子先生的: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五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第三首词则是写给柳直苟夫人李淑一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但这些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毛主席还有一首伟大诗篇是通过书赠柳亚子先生的形式发表的,这就是《沁园春·雪》。一九四五年八月,毛主席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期间,柳亚子先生向毛主席写诗索句,因而毛主席书赠《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曰,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词的发表,不但在山城引起了轰动,就是在全世界也引起了轰动: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光辉的火焰普照大地。
    正因为如此,三部曲紧紧围绕京城柳氏家族在各个时期的遭遇和困境以及他们所采取的策略与行动铺叙故事。《城》突出描写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柳氏家族第一代成员和第二代成员的悲惨遭遇以及与人民群众一道顽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故事。《墙》突出描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在柳氏家族第二代成员和第三代成员身上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不同思想认识的碰撞的故事。《路》突出描写了柳氏家族第三代成员和第四代成员因为改革开放以及社会转型所引发的思想行为与家庭生活以及人际关系变化的故事。正是这些或者激烈,或者平缓,或者纠结,或者恬淡的变化构成了小说的总体结构。
    新时期以来,一些作家开始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叙事手法处理新时期的叙事,从各自的角度来解读历史。这是小说的一个策略。这部小说没有铺陈激烈的家族对抗,也没有铺陈不可调和的家庭纠葛,因为它们不在这部小说的观察和思考之内。小说关注的是社会与人的关系,社会的变化对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以及生活品位的影响。与此同时,小说还关注了民俗、民情和民风,给予了一定分量的描写。风俗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风俗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不论是移风易俗还是复古都是如此。
    尽管现代主义手法时髦,但我还是有限地使用了现实主义以及批判现实主义手法。话虽这样说,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我仍然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了一些现代人所喜爱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并且以此来印证人们经常谈论的人生与人性。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其宗旨当然是要更加真实与生动地反映社会,更加真实与生动地反映社会思潮对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绝非刻意雕琢一方供人休闲玩味的手把件。
    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京城百姓的生活变化,又怎能深刻地了解这个变化了的社会呢?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这个变化了的社会,又怎能说已经充分认识了这个社会呢?要想读懂这个社会就必须认真地阅读这部小说,如果认真地阅读了这部小说,就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因此我敢说,这部小说是时代的反映,时代的真实与时代的喜怒哀乐全部表现在这部小说里。

后记

  

    两干五百年前,孔老夫子谈论人生成长时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他说的三十而立,并非当代人普遍理解的人到三十岁事业有成,而是说人到了三十岁,思想就成熟了,世界观就确立了。他说六十耳顺,是说此时老人无论听到什么难听的话,都能心平气和坦然处之。活了一个甲子,还有啥没经历过呢?大凡人活到了这把子年纪,早已熟悉了人世间的一切了,自然就会少了许多慷慨激昂,即使遇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也能静如止水。就写作这部小说的时间来说,我已经步入了孔老夫子所说的耳顺之年,待到完成时则走向了古稀之年。然而,如此经年,思绪之门一旦敞开,情感仍如火山喷发一般不免慷慨陈词,甚至胡言乱语,仿佛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癫和尚。人一旦癫狂,就会胡说八道,难免出格犯上。倘若如此,这部小说如何见之于世?幸好情绪渐泄渐衰,头脑逐渐清醒。虽说如此,待到收笔之时,愤懑依然见诸纸端。覆水难收,情绪塌陷,人归沉默。
    关于写作三部曲的思考,大约起源于二十年之前,或许可以说就是在我这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分房的时候。我十分幸运,一生中共分了六次房,而那一次分房则是我最后一次分房,也是最不愉快的一次分房。此时,我已经从不感走向知天命,情绪多少又贯注在这一件事上,难免思绪万千,甚至多疑。激愤就此产生了。不过,一介草民,即使有再多的情绪又能怎样?除了胡思乱想之外,还能掀起什么波浪吗?当然不可能。然而黎民一旦陷入沉思,联想的范围就会超越事件的本身。就此事而言,无论认为这位领导官僚也罢,腐败也罢,弄权也罢,欺人太甚也罢,总而言之,对于旁人无关紧要。然而倘若大多数人都这么想,那也相当可悲了。当事者愤恨地猜想,良心被狗吃了,世界再无天下为公可言了。其实,这么揣测已经言轻了。进入拐点之年,许多事情已经激起了世人的愤怒,只是作为小公务员的我,却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罢了。然而,这次事件却关乎自己的生活,不能不想。就是这么一想,便有了深恶痛绝的感悟。这种感悟,先是委屈,继而愤怒。不过,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又让人怀疑自己的感悟,等待逐一去除那些怀疑之后,感悟便强化了愤怒。然而感悟就是感悟,不惑之年的感悟,知天命之年的感悟,与弱冠之年的感悟迥然不同,便禁不住问一声为何?
    世纪之末,机构改革又来了。虽然位居权位的人变了,但思维没有改变,或许还与时俱进了。倘若把自己拿不上桌面的一些思维贯彻到改革之中又将怎样?巨人可以撬动地球,可下属是一群小人物,又能怎样?宛如脸盆里洗手,翻云覆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是我的兵跟我走,不是我的兵拿屁崩。告诉你,就是退休了,你也得把我这件事做完了。好傲慢的口气!既然你需要人家,为何还要人家退休?既然你同意人家退休,为何还揪着不放?也忒霸道了吧?可想而知,任何人都会断然拒绝的。但于我来说,未曾想到的是,此举进一步强化了写作一部小说的决心,也给出了写作一部小说的理由。 然而在社会上闯荡八年之后,却又知道了当下的这个社会已经不是先前的那个社会了。因为应聘一家全国顶级反腐败期刊编辑的缘故,就在采访中又接触了大量的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而了解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之不幸与悲哀。因而不能不深思了,思考的结果,竟然狂妄到把写作一部小说当成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把当初的一种期许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 自从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小说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方法一直在改变和发展,但是即使现代小说,反映的依然是生活,每一部小说描述与构建的依然是生活的某一片段,社会的某一缩影,传达了小说对生活对社会的某种认识和理解。当现代哲学陷入迷惘的时候,现代小说终于发现认识生活的真相是最艰难的使命。仔细辨别,所以产生这种艰难,完全因为业内或者说一部分文学大师否定了我们先前的文艺理论而造成的。写作靠回忆,而回忆则是对社会、人物和事件整理及加工的过程,因而不可避免,观念、眼光,还有趣味,都顺势参与了进来。进而,我们企图重现的真实,就不可避免地变幻了。如何找回失去了的真实,这是一部分现代小说家所关心的问题。真实的流失不仅发生在量上,更可恨的是发生在质上。对此写作者毫无办法,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注意捕捉隐藏在真实中的那些情景和细节。但凡好一点儿的小说作品,大多饱含一种哲学上的关切目光,这不是说他们阐释了某种哲学观点,而是说他们总是对人生底蕴有所关注并提供了若干新的深刻认识。 在研究存在方面,小说比哲学更具有优势。存在是不能被体系化的,但是哲学的概念往往倾向于体系化。小说的思考,并不单是作者的思考,也有小说本身的思考,当然更有读者的思考。或许读者的思考更重要。这就是说,不仅小说的内容要具有思想的深度,小说的形式也需要继承与创新。记住,这里强调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或许在某种意义上说,写小说是在编故事,但是真正的小说,好的小说,决不是在编故事。小说里的扣人心弦的情节,激动人心的场面,人物精彩的讲话,完全来自于生活,是对真实生活的提炼。 生活永远满含政治。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企图脱离政治简直就是不可能的,表面上看似乎脱离了政治,而实际上却不过是把政治隐藏在了帷幕之外,昨天还在鼓吹西化的人,今天却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真正的原因并非受到了蒙蔽,而是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内心的生活和存在的体悟。新闻追求热闹,而文学追求什么呢?有人说,写作如同遇难者在海洋里挣扎,只能孤军奋战。但是我们仍然不能编造故事,把假事写成真事。与此相反,我们却可以把真事写成假事。但是必须强调,出发点是事实与经验,超越真实的那~部分正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一场改革之后,腐败盛行,花样翻新,规模之大,层位之高,让人惊愕。世纪之初的第二年,我曾参与策划一个关于树立正确权力观的座谈会,从一家顶级学校邀请了十余名党政高官,除去七八个省部级干部之外,还有两三个地级市长州委书记和县委书记。就是这样一个高规格的座谈会,就是这样一个座谈树立正确权力观的座谈会,竟然也有腐败分子坐在你的身边,大谈特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大谈特谈正确使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一年之后,这位曾经在我身边坐过的省委副书记因为腐败锒铛入狱,对于我的策划来说,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据报载,此人高升之前之后均有腐败现象。这样的腐败分子也能高升,让人何以服气?想起此前的东北的一桩腐败案件,期刊总编曾经给出这样的结论:边腐边升,边升边腐。他只说边腐边升,没敢说不腐不升。倘若他敢这样总结,大概腐败分子的官位能保住,而他的官位就不那么容易保住了。然而,腐败分子高升是谁操作的呢?顶级人物腐败了该由谁负责呢?然而,此事并未就此完了,十年之后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这位腐败分子出狱,见诸报端的一则消息说,他回归故里,受到当地富豪的夹道欢迎与盛宴。当我听说这一消息时,已不是瞠目结舌,简直就是晕菜。 一位古罗马诗人说愤怒出诗,照此愤怒也应该出小说。当年我是偶然疑问,谁知后来疑问变成了追问。人之有问,绝非偶然。儿童之问大多数出于好奇,成年人之问更多的是出于忧郁和愤怒。忧郁是人的本性,没有一个人不忧郁。人之所以忧郁,是因为他看到了上帝的遥远与疏忽。世界纷纭复杂,忧郁让偶然的疑问变成了千百次的追问。譬如屈原,忧郁让他发出了省天之间,而且竟是一百七十多问。诸如此类的诘问,就是老天爷也不能回答。既然老天爷都不能够回答,那么只好由自己回答了。时代前行,社会变迁,腐败猖獗,民心不古,疑问、忧郁和愤怒层层叠加,那么固化写作一部小说的冲动就更加现实了。 然而,写一部小说又何尝容易呢?我从来没有写过小说。上大学时,在一次文学史课堂上,竟然坐在下面可笑地说写小说不过是编造故事。或许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我在以后几十年里所写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教学研究与地方志研究以及人事管理方面的政策理论研究,当然还有给领导写的讲话和工作报告。至于人物通讯、访谈录和报告文学,还有几篇小小的散文与诗歌,只是偶尔之作罢了。 什么是幽默?要我说,幽默是神的思辨,因为它具有解放心灵的作用。哪个幽默是最伟大的幽默?我猜想大概只能是对命运的幽默了。面对厄运和苦难而仍不失幽默的人,应该已经具备了神性。他运用幽默与命运达成和解,从而站在了命运之上。自嘲也是幽默,但它是黑色的幽默。它站在高处俯瞰自己的失误,用笑声表达自己的认识。 人的秉性不同,经历不同,所关注的问题也会不同,但无论秉性、经历怎样的不同,人们所关注的问题都必须是具有重要精神意义的问题,比如社会、文化还有人生。倘若这些问题出现在他们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那么就变成了命运。正因为如此,我便勉为其难地写起小说来了。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评判我的这一选择,何况完成这部小说之后,我竟然搞不清楚这部小说里的故事情节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真实的,常常把一些虚构的故事当成历史的真实,常常把一些真实的历史当成虚构的故事。或许这就是命运。 当今,小说流行第一人称写作,语言诙谐机警,或者狡黠。而我长久疏离文学创作,不知何以为然,就狭隘地想,作者之所以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写作,或许因为比较容易进入写作状态吧,或许当今西方小说大多数都是这么写吧。读者之所以喜欢第一人称写作,或许因为容易进入角色的吧,或许因为容易将人物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情感之中吧。尽管我一直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得到年轻人的认可,但最终选择第三人称写作,这大概与我的年龄有关吧。但是无论如何,这样做有些不合时宜。可是我有我的顾虑,第一人称固然简单,易写易读,但也有不足,比如需要大段描写怎么办?比如需要大段抒情怎么办?比如需要大段议论和大段旁白怎么办?总不能写成你猜他怎么想的,你猜他怎么议论的吧?以至于发泄不了自己的情感,耽误了自己的议论。 , 与此同时,在这部小说里能够大量运用如此之丰富的写作方法,实在出乎我的预料,这样的结果完全是写作时情绪激动使然,尤其是那些大段的诘问,仿佛在刻意学习屈原的天问,一下子竟然提出了那么多的疑问。其实,就这一点来说,连我自己也觉得奇怪。先前我是没有疑问的,而且总认为别人说得对,尤其是大人物的一言一行,完全就是真理,完全就是榜样,从未有过任何怀疑。而今不知何时学会怀疑了,是年龄增长的缘故还是社会变革的缘故?抑或如同马克思那样喜欢上了怀疑一切的箴言。还有抒情。情感所至,不得不发,即使想控制也控制不了。既然控制不了那么就不控制了吧,任由感情之泉肆意喷涌,任由写作之手为所欲为。还有议论。有话要说,不得不说。就是因为这样的纵容,胡言乱语就来了,尤其那些大段的议论完全是因为管不住嘴巴的缘故,说是不得已为之,其实是借口罢了。 但是,我需要强调的是,这部小说里的故事是真实的。为了真实,甚至连故事情节是否吸引人也完全不顾忌了。即便某些故事掺有虚构,但是因为真实的成分太多了,最终连那一点点儿的虚构也说不清到底是虚构还是真实了。为了追求新奇引人注目,小说模仿了当今的一些作品,也采用魔幻的手法,把虚幻变成了真实,把真实变成了虚幻。 回忆先辈讲述的英雄故事,似乎他们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正是他们面对艰难困苦实施了百折不挠的奋斗,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我无法忘记他们的牺牲和殉难。正是因为如此,我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在《城》里铺述了先辈们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以及他们无处不在的牺牲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我并不赞成小说里的某些人物的缺点和错误,同时他们的遭遇也并不具有普遍性。正是他们的典型性,这才暴露出社会的某些弊病。倘若这一群人都是完美无缺的人,有些事情就不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了,人们也就不可能发现隐藏在他们身后的社会丑陋了,当然也就不需要这部小说了。正是他们个人固有的缺点与错误彰显了社会的问题,这才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这个社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全部意义。人们咀嚼历史,在戏说当中隐藏了无数的心酸与罪恶。但是我还是要说,没有比自私更恶劣的了。倘若我这样说有对不起人的地方,那么我随时准备承认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