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海峡柔情

  • 定价: ¥39
  • ISBN:978754552813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天地
  • 页数:442页
  • 作者:叶永烈
  • 立即节省:
  • 2017-05-01 第1版
  • 2017-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叶永烈首创“历史现场小说”这一全新文学形式,以真实历史为蓝本,想象力纵横驰骋,向读者展开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岸关系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叶永烈著的《海峡柔情》写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中共地下党与国民党特务的明争暗斗,有跟踪和暗杀,有出卖和背叛。其惊险、刺激,不亚于谍战大戏,令人读来大呼过瘾。
    英国大文豪狄更斯有其闻名于世的《双城记》,而《海峡柔情》则是叶永烈的“双城记”。多年来,叶老频繁往返大陆、台湾之间,对两岸的历史渊源、文化、风俗都十分谙熟,作品中对之也有着丰富、立体的呈现。

内容提要

  

    叶永烈著的《海峡柔情》是“上海三部曲”的第二部,讲述了上海淡水路朱、姜两户人家百年间的爱恨纠葛。
    朱家儿子朱瑾瑜是中共情报高手,姜家儿子姜传贤为蒋介石经济心腹,幼年好友成为对手。1949年后,朱、姜两家被台湾海峡阻隔,然而他们的子孙之间却有着曲折复杂的恩怨纠葛。最为传奇的是姜传贤的长子姜伯伦的经历,他如同钟摆往返于海峡两岸,四度被捕,三次成婚,情感几度受挫,折射出海峡两岸错综复杂的历史。
    海峡横亘于朱、姜两家人之间,但阻隔不断缠绵悱恻的柔情。他们藕断丝连、余情未了,终究会有再次聚首的一天。“海峡柔情”,吟唱的是一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家国长歌。

作者简介

    叶永烈(1940.8.30-2020.5.15),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反右派始末》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20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是中国十年“”的真实写照。《改变中国》是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著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全传》《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钱学森》《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美国!美国!》《我在美国的生活》《三探俄罗斯》《漫步欧洲》《米字旗下的国度》《目击澳大利亚》《真实的朝鲜》《今天的越南》《樱花下的日本》《大陆脚游台湾地区》《第三只眼识台湾地区》《梦里南洋知多少》《这就是韩国》《从金字塔到迪拜塔》《神秘的印度》等。

目录


第一章  台北姜府
  台北小巷的日式别墅
  佣“上海妹”的来历
  苦不堪言的钟摆人生
  陷入深深的纠结之中
  向来保持军人范儿
  中规中矩的书生
  面包树下的爱情
  浅相遇,深相思
  不可居无竹
  淡水夕阳下的墓碑
  一封红蓝镶边的航空信
  “子欲养而亲不待”
  梁实秋之逝令他黯然神伤
  废卷泪凝《枯树赋》
  与继母的长谈
  黑衣人亮出逮捕证
  绿岛的“礼遇”牢房
  何日君再来
  姜府洋溢着重聚的欢乐
  “女人是耐不住寂寞的”
  两道闪电
  临终说出真实身世
  “来一碗老张牛肉面”
  “傅斯年钟”的启示
第二章  独闯上海
  因祸得福来了上海妹
  上海变得炙手可热
  近乡情更怯
  一对“咖啡伴侣”
  看中上海雁荡路
  眼睛吃冰激凌
  藏龙卧虎淡水路
  女婿如半子
  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
  可遇而不可求
  各怀心腹事
  上海就是商海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无巧不成书
  宁为小国之君
  迂回袭击后方
  不啻是一声惊雷
  巴掌风波
  她的心凉了半截
  突然辞职
  脚踩跷跷板
  一山难容二虎
  不辞而别
  一吻定终身
第三章  分道扬镳
  姜家朱家  门当户对
  《红色记忆》与《蒋营沧桑》
  从两小无猜到楚河汉界
  江北佬与宁波帮
  近邻结为好友
  黄埔军校的召唤
  上海小开南下广州
  潜伏人士的关注
  蒋校长召见
  赴沪执行秘密使命
  大亨身边的联络官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上海风云突变
  中统悄然在跟踪
  布控霞飞路扬州酒家
  气度不凡两男子
  红色的召唤
  无声电影《春蚕》
  孤岛上海
  山城舞厅之恋
  别起“N4A”标志
第四章  钟摆人生
  寒冬的阳光最可贵
  两个人的婚礼
  青春作伴好还乡
  “孤蓬万里征”
  来到南京三牌楼
  外滩戒严之夜
  向上海投去最后一瞥
  金戈铁马淮海战场
  长吁短叹  一夜无眠
  渡尽劫波兄弟在
  珠联璧合  绝佳搭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胡琏“狡如狐”
  寡不敌众的孤军
  躺在底层统舱去台湾
  内湖之畔的竹棚草屋
  父子重逢台北西门町
  归来的“烈士”
  进入“御林军”
  “黄金搭档”
第五章  命运多舛
  有情人难成眷属
  暮婚晨告别
  “西线无战事”
  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
  金门之殇  震撼姜府
  书为媒
  又是“不二人选”
  不穿制服的宪兵
  澳门假面舞会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精壮汉子翻墙而入
  第二次握手
  竹筒倒豆子
  一张忧郁的脸
  涸泽之恋
  现在可以说了
  打断骨头连着筋

前言

  

    一边是台北的地标式建筑101大楼,一边是像一只硕大无朋的大象的象山。2016年岁末至2017年初,我在号称“台北曼哈顿”的信义区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一个月,为的是又一次细细踏勘相关场景,以最后改定长篇小说《海峡柔情》(初名《海漫漫》)。
    来来往往于上海与台北之间,我在台北探亲、旅游、采访、写作。我写过一本书《我的家一半在台湾》,因为在我的家中,长子、长媳、孙子、孙女均是台胞,生活在台湾。长媳出生在台南,孙子、孙女出生于台北,长子因长期工作、居住在台北而入籍,也成了台胞。这样,我家拥有四位台胞,这在大陆作家群体之中是不多见的。按照台湾当局的规定,我与妻每年可以两次赴台湾探亲,每次住三个月。我一次次去台湾,走遍台湾22个县市。从2003年起,陆续出版了《叶永烈目击台湾》《我的台湾之旅》《大陆脚游台湾》《第三只眼看台湾》《叩开台湾名人之门》等关于台湾的游记及纪实文学作品。2007年我应邀作为台湾大选“观选团”成员从美国飞抵台北,访问了诸多台湾政界名流;2014年则应邀作为嘉宾从上海飞往台北,为海峡两岸书展作讲座并签名售书。当我熟悉了台湾、熟悉了台湾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之后,很想以上海、台北双城为背景写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长篇小说构思多年,始终没有找到突破点。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次偶然的采访,点燃了导火索。那是我几年前采访一位“红二代”,他的前妻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之女。他跟前妻之间的悲欢离合,与国共两党的恩恩怨怨息息相关。他的故事引起我极大的兴趣。然而写他的故事要涉及他的前妻,诸多不便。我在作了详细的采访之后,忽然悟明:这不正是我要写的长篇小说的最好素材?
    于是,就有了这部长篇小说《海峡柔情》的基本构思。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我写了上海市中心两幢门对门的石库门房子,分别住着朱家与姜家。朱家朱瑾瑜入赘上海霞飞路扬州酒家,却秘密加入中共,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是新四军的无线电专家,成为中共情报高手;而姜家姜传贤南下广州,考取黄埔军校四期经理科,成为校长蒋介石的军中经济心腹,专门负责联络金主、上海大亨虞洽卿,又成为从上海秘密运送黄金去台湾的押运人,1949年携妻负子去了台湾。朱、姜两家从此隔着台湾海峡,然而朱家子孙与姜家子孙之间却有着曲折复杂的爱恨情仇。尤其是姜家长子姜伯伦如同钟摆往返于海峡两岸,四度被捕,三次婚姻,几度爱恋挫折。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朱瑾瑜之女朱颖。他的孙子姜雨果作为台商在上海经营咖啡连锁店,却爱上朱颖的孙女、司机李莉。姜伯伦的钟摆人生,折射了中国当代海峡两岸错综复杂的历史。
    台湾早年的小学国文课本里,有这样的课文:“海峡的水静静地流,上弦月,月如钩,勾起了恨,勾起了仇……”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仇恨已经淡去,取而代之的是骨肉亲情。《海峡柔情》描写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海峡柔情,一群海峡两岸活生生人物的不同命运,这是一部凸现不同特色的上海、台北双城的小说,一幅国共两党恩怨纠葛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画卷。当然,这里所说的“海峡柔情”,不仅仅是朱、姜两家之间的乡情、友情、爱情,也充分展现了两家在危难时所显示的人性、人情。
    上海是我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城市,而台北则是我到访十几次的城市。书中写及的台湾外岛,诸如大小金门岛、澎湖岛、绿岛(及其监狱),我都曾逐一访问。尤其是金门岛古宁头,我曾经骑自行车细细察访当年的旧战场,抚摸墙上残留的弹痕。正因为这样,本书中有着故事发生场景的真切的细节描写。由于我曾经创作150万字的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红色历程纪实文学“红色三部曲”,特别是其中的第三部《毛泽东与蒋介石》,使我熟悉了国共两党的斗争与合作的历史,也使这部《海峡柔情》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在中国,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作为上海作家,我喜爱上海这座中西交融的城市。自从2016年4月出版45万字的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之后,这是我第二部同样篇幅的上海题材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与《海峡柔情》并无故事上的连续,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写上海,反映上海。《海峡柔情》这部长篇小说,就结构而言,大体上是“非”字形,即以朱、姜两家的历史为经,以每一历史时期两家交错发生的故事为纬。这与《东方华尔街》的“T”结构不同,《东方华尔街》写的是今日上海这一横断面,兼及上海曾经是“冒险家的乐园”这一历史纵深线。
    写作《东方华尔街》的时候,我要从纪实文学的轨道上转轨,从非虚构创作转向虚构文学,为此做了小说创作上的诸多文学准备。因此,这一回写《海峡柔情》就没有转轨的问题,没有角色转换的问题,写起来顺手得多。
    我以为,长篇小说作者不仅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更重要的应是编故事的高手,如何开端,怎么发展,何时进入高潮,结局如何等等,都要颇费匠心编排。创作长篇小说如同女人编织毛线衣,编者心中一定要有腹稿,起好头之后,一针一针照腹稿编下去,编出漂亮的花纹、式样,直至最后收针,织出的毛线衣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此外,还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力求写一个“活”一个。要充满生动、丰富的细节,展现不同环境的生活图景。
    长篇小说是文学中的航空母舰。长篇小说的创作,考验着作者的思想深度、文学功夫、人生阅历,尤其是驾驭头绪繁多的鸿篇巨制的能力。对于我来说,还有体力的考验。这是因为长篇小说创作的连续性很强,我不习惯于写写放放,而是在构思成熟之后,四五十万字的作品一气呵成。一连几个月高强度叩键写作,是一项很重的体力活。写完之后,如释重负,再慢慢打磨,修饰文字。好在我总是在腹稿呼之欲出之时坐到电脑前面,所以不论是《东方华尔街》还是《海峡柔情》,都是一泻千里,从无推倒重来,或者写到一半写不下去的情况。
    大病之后的我,已经成为医院每年统计存活率的对象,写作长篇小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说早年曾经在《收获》《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小说界》发表过中短篇小说,出版过小说选集《爱的选择》,但是后来把主要精力用于创作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文学。就纯文学长篇小说创作而言,我是“老作者,新写手”,需要学习,需要提高。即便如此,我仍把长篇小说作为今后主要的创作方向,因为几十年走南闯北,采访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为我的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非常丰富的素材。如果体力尚可,我会贾其余勇,再写几部不同样式的长篇小说。我期望每一部长篇小说的主题、内容、结构、风格各不相同,每一部都以新的面貌呈献给广大读者。我或许还会写一部极具争议题材的长篇小说。
    承蒙上海市作家协会推荐,中国作家协会扶植,《海峡柔情》(初名《海漫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深表感谢。
    当《海峡柔情》尚在创作之中,曾经出版《东方华尔街》的华夏盛轩出版公司便把这部长篇小说列入出版计划。在书稿完成之后,迅速推出《海峡柔情》单行本。在此亦深表感谢。
    在本书的创作中,曾经得到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台湾相关部门友人给予的帮助,一并致谢。
    叶永烈
    2016年秋至2017年春
    写于上海,改定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