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两山之路--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本

  • 定价: ¥58
  • ISBN:978721307749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人民
  • 页数:382页
  • 作者:孙侃
  • 立即节省:
  • 2017-02-01 第1版
  • 2017-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追溯和展现浙江走过的“两山”之路,能真切感受浙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担当精神,能深刻体会广大浙江人维护和营建优美生态环境的高度自觉和勤劳智慧,能充分领略在绿色发展伟大工程中,为“中国的明天”所不断提供的浙江经验、浙江方案、浙江素材。“两山”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实践为何如此广泛生动?生态文明建设缘何在浙江尤为见效?浙江的人民群众怎样主动投入治山治水的各项活动?绿色发展浙江经验究竟有哪些优点特色,在全国具有哪些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孙侃著的《两山之路——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本》收入的感人故事值得娓娓讲述,内在的规律需要深入探寻,取得更大成果的信心和勇气必须始终满满。

内容提要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调研时,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讲话。自此,浙江人民进一步加快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孙侃著的《两山之路——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本》采用了报告文学的形式,以“两山”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实践进程为经,以大量生动形象的人物故事和典型实例为纬,全面反映了“两山”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形成、发展和实践的辉煌历程。“跳出浙江写浙江”、“跳出生态写生态”,本书在大时代、大背景、大趋势下叙写浙江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故事,既着力于反映浙江现象,更着眼于叙述中国故事和展示人类精神,努力把作品的主题、内容、人物、事件置于中国当代社会变革、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中,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全书展示和总结了浙江“两山”实践经验,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了现实样本和文学读本。

作者简介

    孙侃,1964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迄今已出版《吴斌:中国最美司机》《中国快递桐庐帮》《“两山”之路: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本》《从南湖出发》等长篇报告文学以及文史随笔、人物传记、散文集等40余种。作品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并多次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浙江省及杭州市文化精品扶持工程(文化基金扶持项目)等。

目录

第一章  “两山”之路,从一座小山村走起
  余村溪畔,谆谆言辞泽万物
  萌生于实践,贯彻于行动,成熟于现实
  自断财路,是为了追逐更美的日子
  余村人尝试绿色经济的桩桩传奇
  棋子走活,是因为参透了发展之奥秘
第二章  发展带来的山水危情,我们已经无路可退
  一座被污水包围了的城镇
  必备的环境生态意识,你有几分?
  人为的破坏是最大的污染源
  尖锐冲突背后,是比污染更可怕的不负责任
  青山没留住,何处取薪柴?
第三章  “绿色浙江”,一句充满希望的口号
  历史回望:恒久的努力与热切的期待
  有所舍弃,“天蓝、水清、山绿”方能重归
  不再是简单的环保,“生态建设”才是主旨
  公益林营建,让大地留住翠绿
  滕头村,凭什么在绿色道路上先行一步?
第四章  东海之滨,“生态省”是如何崛起的?
  生态省建设,更响亮的号角被吹响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让乡愁留住
  循环经济就是把一切资源都用到极致
  生态补偿机制,你不能欠大自然太多
  异地扶贫、山海协作,共同走在大路上
第五章  “八八战略”,凸显优势才能走得更快
  八个优势,八个举措,成熟的发展战略
  放眼全国,浙江的生态优势在哪里?
  “两只鸟”,或涅槃重生,或来自远方
  “811”:一场强力推进的环境整治行动
  节能减排,为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
第六章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
  人的命脉,依存于自然的命脉
  天人合一,生态文化传承在浙江
  地球是活着的,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
  下姜村,腾飞的动力来自无穷的绿色
  细算生态账,下好绿色转型这盘棋
第七章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生态立省,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之路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谋求可持续的更快发展
  绿色崛起,照着这条路走下去
  全域景区化,一个县与一座国家公园
  情势相逼,期望深重,我们必须经受考验
第八章  铁腕治水:意志的钢钉何惧顽石
  污染了家园,哪怕是金碗也要把它砸了
  像一名战士那样去战斗
  古有大禹治水,今有“五水共治”
  三夺“大禹鼎”,不信清流唤不回
  河长:河晏水清的守护人
第九章  攻坚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再飞跃
  给经济欠发达县“摘帽”,不再考核GDP
  新一轮“811”,强力整治行动也有升级版
  “水十条”,对每一滴水你都有义务和责任
  查补生态环境短板,有力打好“组合拳”
  潇洒桐庐郡,最美在富春
第十章  绿了万座山,清了千河水,美了百座城
  统筹规划,多规合一,造就现代江南佳丽地
  大拆违,为治水再添一把劲
  猪舍牛栏蜕变成咖啡屋的神奇故事
  一石一木皆为大自然所赐,岂能毁弃
  经济不发达县凭什么在全国“显山露水”
第十一章  做精做细,齐心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
  村在林中,屋在树中,人在画中
  打造生活天堂,细节决定成败
  科技发力,环境治理难题正在加速破解
  生态特色小镇,绿水青山间的璀璨明珠
  与国际接轨,成为全球农村治水典范
第十二章  久久为功,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新世界
  新一轮发展,每寸山海皆有传奇
  优化需要行动,嬗变何惧阵痛
  打赢劣V类水剿灭战,浙江在行动
  用足、用好“浙江经验”,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寻求永续发展,奋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后记

前言

  

    绿水青山皆妙趣。
    10多年前,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大科学论断。10多年来,这一科学论断发展为“两山”重要思想,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前景,引领中国迈向一个生机勃勃、清洁美丽的新天地。
    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八八战略”浙江发展总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坚持走“两山”发展之路始终不动摇。10多年来,生态省建设“十大重点工程”、“811”环境整治行动、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剿灭劣V类水”行动……“两山”重要思想在浙江大地的生动实践,换来了天蓝、水清、山绿、地净,换来了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浙江,也打造出了绿色生态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浙江样本。
    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成为追求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重要途径。拥有纯净清新的空气、透明澄澈的河流、满眼皆绿的天地,才能确保你我生存繁衍、尽享美好生活,才能有效减轻这个资源日益匮乏的拥挤星球的压力,才能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永续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和齐心协力。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追溯和展现浙江走过的“两山”之路,能真切感受浙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担当精神,能深刻体会广大浙江人维护和营建优美生态环境的高度自觉和勤劳智慧,能充分领略在绿色发展伟大工程中,为“中国的明天”所不断提供的浙江经验、浙江方案、浙江素材。“两山”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实践为何如此广泛生动?生态文明建设缘何在浙江尤为见效?浙江的人民群众怎样主动投入治山治水的各项活动?绿色发展浙江经验究竟有哪些优点特色,在全国具有哪些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感人的故事值得娓娓讲述,内在的规律需要深入探寻,取得更大成果的信心和勇气必须始终满满。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唐·韩愈)这是一个飞扬激情的岁月,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天高地厚,征途修远;翻篇归零,不忘初心。沿着绿水青山,我们满怀信心走在通往金山银山的宽广大道上。

后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个伟大的科学论断;以这一科学论断为核心的“两山”重要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纲领和指南。它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辩证关系,展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规律,指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途径和终极目标。它饱含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对山水乡愁的眷恋和呼唤,又洋溢着强烈的人文历史情怀,渗透了浓厚的中国美学意蕴。我写上这段文字,是为了表达我对这一科学论断和重要思想的些许体悟和感慨,是为了说明我创作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内在动因和激情。是的,这既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题材,又是一个千言万语无法穷尽的永恒话题。我有机会能为此写下一点文字,实在是一份荣幸,而尽可能抵及这一题材应该展现的文学本质,又是一份难以推卸的责任。
    驾驭重大题材并投身写作,的确有其巨大的诱惑力,但其中必定会遭遇磨炼和考验,时时让我陷入思考和表达的挣扎状态。我担心自己对这一重大命题的理解不够准确深刻,对这一历史进程的了解不够全面透彻,对重要事件和典型事例的把握和选取不够有力恰当,也担心对全书的线索梳理、结构设置和叙述方式不够顺畅完美。可以想象,在近两年的采访、构思和写作的时间里,种种担心与创作过程中惯有的希冀、激情乃至喜悦、疲惫搅和在一起,化为推动我坚持到终点的一大动力,催促我在海量的信息和素材中研判和寻觅,鼓励我竭力达到一个又一个目标,也提醒我必须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写作真似登山,在山下仰望,总会觉得实在高不可攀,怀疑自己不可能登临峰巅;攀登过程中的气急力衰,似乎早已超出了自己可容忍的极限,而足以抵消一切艰难苦痛的快慰,就在走完最后一步的瞬间。
    在采写此书的过程中,浙江各地的相关市县和有关部门,无私地为我提供了大量珍贵素材,不少被采访者不厌其烦地把我领到现场,参观最新成果,重现当年情景。不少被采访者讲述了许许多多真实生动的故事,这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素材。众多社科界、文化界以及生态、环保、农林、绿化、水利、海洋、气象、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为我耐心介绍和讲解种种原理和规律,使我尽可能客观、准确、全面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我要感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部门和领导的信任与大力扶持,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鼓励和支持。我还要感谢在此书策划、论证、修改过程中给予指点的文艺评论家、作家、教授和编辑。诸多的信任、关心和鼓励,是我最终写完此书的不竭动力。
    此书内文照片多为本人采访时所摄,部分由被采访单位提供。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有关文件、档案材料、影像资料、新闻报道和相关学术著述,因无法在此一一列举,特此说明,并深表谢意。 孙侃 2016年12月于杭州復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