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戏剧艺术

茶馆

  • 定价: ¥32
  • ISBN:9787555508168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远方
  • 页数:279页
  • 作者:老舍
  • 立即节省:
  • 2017-01-01 第1版
  • 2017-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老舍先生的作品饱含了对民族精神的探讨与国家命运的思考,让读者从中体味出人生百态及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老舍先生的作品常常用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一场场历史悲剧,《茶馆》便是以“人物悲剧”反映“社会悲剧”。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真相,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度,至今仍是现代剧院的常备剧目。
    一句台词一个人物,演绎可感可叹的悲喜人生;一间茶馆一个社会,映射沧桑变幻的炎凉世态!正因为有了《茶馆》这样深刻的经典作品,才使北京人极有才华的戏剧艺术家们纵横驰骋于世界舞台,使中国话剧艺术在国际上焕发了夺目的光彩。

内容提要

  

    《茶馆》收录了老舍先生的《茶馆》和《离婚》两部作品。其中,《茶馆》创作于1957年,是一部话剧作品,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老舍曾经说过:“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便是紧紧围绕这一典型环境,以旧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分三幕讲述了茶馆掌柜王利发青、壮、老三个年龄阶段的生活,也分别代表了茶馆的鼎盛时期、低潮时期与;妻惨收场。王利发是个精明世故的商人,善于左右逢源,但为人并不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为了生存,不断对茶馆进行改良,但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局面,力求面面俱到的他也只能委曲求全,最终被逼无奈,选择了自杀。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旧社会,书中人与人之间每一个细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对立,如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军阀的混战、帝国列强的侵略,这些都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悲痛。王利发选择自杀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劳苦大众生产生活毫无出路的绝望与无奈。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历任北平市立十七小学校长,京师学务局北郊劝学所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师,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山东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北人民行政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其“人民艺术家”称号。著有《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目录

茶馆
附录:离婚

前言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生于北京,满族人。中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诗歌,同时还活跃于教育界,热心兴办教育,担任过多所学校的教员、校长。
    老舍是一位注重实际生活体验的作家,他成长于北京的大杂院中,父亲去世后,母亲靠给人缝洗衣服来维持家庭生活。而当时的大杂院,聚居了一群如小摊贩、人力车夫、落魄戏子、暗娼等城市贫民,这使老舍对于北京老百姓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从而作品也带有鲜明的北京地方色彩。他以北京为中心。写北京人,说北京话,记北京事,从题材内容到语言形式,里里外外都“京味儿”十足,雅俗共赏。
    老舍十分善于描绘各种市井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他的笔触往往会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探讨或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让读者在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入生百态及生活的严峻和沉重。不雕琢、不浮华、不暴戾,处处透着真实和自然,大众化、通俗化和现代性等特点,正是老舍作品的魅力所在。可以说,老舍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写作大师。
    本作品集收录了老舍先生的《茶馆》和《离婚》两篇作品。其中,《茶馆》创作于1957年,是一部话剧作品,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老舍曾经说过:“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便是紧紧围绕这一典型环境,以旧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分三幕讲述了茶馆掌柜王利发青、壮、老三个年龄阶段的生活,也分别代表了茶馆的鼎盛时期、低潮时期与凄惨收场。王利发是个精明世故的商人,善于左右逢源,但为人并不坏。解放前,他为了生存,不断对茶馆进行改良,但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局面,力求面面俱到的他也只能委曲求全,最终被逼无奈,选择了自杀。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旧社会,书中人与人之间每一个细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对立,如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军阀的混战、帝国列强的侵略,这些都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悲痛。王利发选择自杀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劳苦大众生产生活毫无出路的绝望与无奈。
    《离婚》创作于1933年,是老舍对旧中国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进行批判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讲述了清末民初北平财政所里发生的故事,主人翁是国民政府中的一群科员,其中,张大哥和老李是书中着力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老好人“张大哥”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为人热心,势利怕事,被大家尊称-为“老大哥”。他除了是公务员外,还是一位有名的媒人,乐?-为别人的家庭问题出谋划策,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拆七座庙,不破一门婚”。而老李是书中一个看似平凡无奇却又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拥有所有中下层市民的特点:懦弱、好面子、无能、容易妥协,但他并不完全是市侩生活的傀儡,还有着自己对于婚姻生活的美好“幻想”。老李对于包办婚姻娶回来的乡下妻子没有丝毫感情可言,偷偷爱慕着邻居的美貌少妇“小马太太”,为此脑海中一直冒出“离婚”的念头。内心挣扎不已的他去找张大哥商量此事,而守旧的张大哥则苦言劝诫他将家眷接来共同生活,坚决反对他离婚。张大哥认为,老李也应该像他一样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地做个小职员,不应该产生什么“诗意幻想”。
    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还穿插着衙门中其他几位同事烦扰的婚姻生活故事,真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老李内心不断与世俗化进行着抗争,表面上却又处处妥协,他是“想浪漫又不敢浪漫”,空有梦想而没有行动。他不甘于自身的处境,这是他与张大哥的不同之处,但在实际行动中,他又像张大哥一样怯懦。比如他最勇敢的行动,仅仅是和小马太太多说几句话,偷看一下她的背影。而在小马太太与前夫复合后,他那“诗意生活”的幻想也破灭了。同时,张大哥的儿子因有共产党之嫌而被抓走,张大哥的官职也丢了,其他同事纷纷避嫌,只有老李为此事热心奔走,最后成功营救出张大哥的儿子。此时的老李对于衙门中刻板、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感到十分厌倦,于是带着家人离开北平回到乡下,表现出他对灰色生活的最后抗争。而张大哥依然怯懦地活着,官复原职后,他毫无原则地“原谅”了之前避嫌的同事,力求生活保险平稳,他的人生悲剧是值得我们同情与思考的。
    在暴露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的同时,老舍以更为娴熟的叙述技巧,时而幽默、时而悲喜交融的笔触,对于因循守旧、妥协敷衍的生存哲学给予了嘲讽与彻底否定。精妙的语言描写是老舍幽默风格走向成熟的标志。《离婚》这部作品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数次改编成影视作品,赢得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的共同喜爱,称得上是现代文学的经典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