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电影电视艺术

别来无恙(香港电影1997-2017)

  • 定价: ¥42
  • ISBN:978750609545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
  • 页数:287页
  • 作者:安宕宕
  • 立即节省:
  • 2017-06-01 第1版
  • 2017-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安宕宕等著的《别来无恙(香港电影1997-2017)》借1997年后的经典港片,对过去20年香港电影的变迁做一次梳理。
    本书作者开麦啦团队,集合国内知名高校电影专业硕博士,以及影视文化从业者,专注华语电影研究。从内容上可确保本书的专业性与可读性,文风多样而不呆板。
    作者以对电影的评论来展现香港这座城市的现实变迁和香港人的心、气、神,文字中流露出的对港片的痴情,足以唤起80后一代的共同青春回忆。

内容提要

  

    安宕宕等著的《别来无恙(香港电影1997-2017)》以香港电影过去20年的发展轨迹为脉络,选择其中具代表性的佳片作为讨论对象,试图通过光影编织出一段香港电影的美好时光,它们代表了香港电影,也代表了香港这座城市。
    20年,世事如棋。香港电影又不知经历了几多人事流转、江河变迁,其中千言万语,欲说还休。本书正是借1997年后的经典港片,对过去20年香港社会文化变迁做一次梳理。我们将电影置入时间的长河,去探索电影的另一重意义:历史书写。
    何其有幸,一切对港片的痴情,化作这本给香港电影的情书——《别来无恙》。

媒体推荐

    “开麦啦”对二十年来香港电影的关注,提醒我这样的老电影爱好者重新回顾因年代相近而多少轻视的这段历程。风风雨雨中走来,香港这块神奇的土地,有为华语电影史写下了新的璀璨一章。
    ——电影学者、北影节策展人  沙丹

目录

第一篇 世纪末
  《香港制造》了陈果,英雄死于少年时
  昨是今非,《去年烟花特别多》
  香港夜色温柔:《暗战》之中天地任逍遥
第二篇 双城记
  《花样年华》:香港是一座孤岛
  周星驰的香港怀旧:九笼城寨与《功夫》想象
  浮生若梦:上海小姐的《长恨歌》
第三篇 我是谁?
  《无间道》:一座城的身份焦虑
  失控的《黑社会》:谁当话事人?
  我是麦兜:一座城的童年想象
第四篇 香港城
  “天水围”两部曲,流徙的港人
  《桃姐》: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
  《岁月神偷》:香港精英的怀旧
第五篇 北上录
  北上铸新剑 :《武侠》中的西方法理和东方侠义
  杜琪峰“北伐”:一场《毒战》,非常突然
第六篇 民国范
  冲破历史的《十月围城》:无名者留名
  是萧红,也是许鞍华的《黄金时代》
  《一代宗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第七篇 香港IMAX
  电影工作者周星驰
  《三少爷的剑》:武侠低于生活

前言

  

    一座城,一代人
    有种说法,影像也有生命,有属于它自己的过往和历史。多少电影如过眼烟云一般,虽然曾经盛极一时,却在不知不觉中从当下的生活里隐退,鲜少有人再提。
    比如,曾经有一种电影叫香港。当我们谈论香港电影时,我们在谈什么?是谈小马哥的风衣墨镜、义薄云天,《笑傲江湖》的慷慨之歌,还是《东邪西毒》的喃喃自语……全都是如尘埃般的时间遗迹。在“网生代”追逐的娱乐头条里,在新生代影迷的视野里,港片逐渐退场,和褪色的剧照一起,变成了可供回忆的情怀。近些年有关“港片已死”的言论不绝于耳,难道,港片真的成为过去式了吗?
    时光可以逝去,但绝不应该被忘记,港片承载了一代电影人的汗水和才华,也承载了一代观众的记忆与青春。港片从未远去,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延续。一个显而易见且无法忽视的事实是,近年来口碑票房双赢的优秀大制作,无不有香港制作团队的参与。香港电影和香港电影人在新环境中顽强求存,不断适应新时代,拓展自身的外延,改变本来面貌,以雄鹰“拔毛断喙”的姿态获得重生。其实,港片的生命力一直如麦太一般顽强,如金鸡一般乐观,它从百年前诞生至今,几经兴衰,但从未真正离场。
    今年刚好是香港回归20周年,一个适合重温旧梦的时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梳理了1997年到2017年问的香港电影,披沙拣金遴选了近20部经典之作,试图以青涩但热血的笔,留住值得铭记的岁月。但选择是那么的困难,香港电影中佳品俯拾皆是,取舍两难,更何况每个人记忆中的经典港片不尽相同,有人钟爱“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有人则痴迷香港“新浪潮”时期电影。如今从头回望过去20年的香港电影,其中的珍品如河流中波光粼粼的卵石,不知不觉间已变成夜空中闪亮的星,永恒存在。
    我们以香港电影过去20年的发展轨迹为脉络,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片作为讨论对象,试图通过光影编织出一段香港电影的美好时光,它们代表了香港电影,也代表了香港这座城市。在文章中,我们力图展现香港电影、香港电影人以及香港人的心、气、神。
    20年后的今天,回望1997年之后的香港电影,它确实经历过彷徨和沉沦,但新世纪以来,一洗之前过火癫狂的粗制滥造,制作出了一批具有新时代香港精神的优秀影片。其中既有《黑社会》《无间道》等对过往港产类型片深入挖掘的商业影片,也有“麦兜”系列和《功夫》等发掘香港本土文化的创新之作,还有《桃姐》《香港制造》等关注香港底层社会生活的文艺佳作。在电影之外,结合港岛的现实变迁,这20年的港片增添了很多可玩味、可抚叹、可激扬之处。
    20年,世事如棋。互联网时代,三年差距即有代沟,而香港却经历了回归、亚洲金融危机、SARS事件、CEPA签订、香港影人“北上”等诸多事件。曾经熠熠生辉的“东方明珠”,在内地大城市璀璨夜景衬托下,似乎已不再是独一无二的繁华都会。这20年间,香港电影又不知经历了几多人事流转、江河变迁,其中千言万语,欲说还休。
    周星驰、杜琪峰、王家卫、陈可辛、关锦鹏、谢立文、陈果、许鞍华、梁朝伟……书中出现的人物声名赫赫,有人在1997年前就已奠定··江湖地位”,1997年后更磨砺出全新的面貌;有人则从1997年后才开始在华语影坛崭露头角,一拳一脚打造出独特的风格。因为他们的坚持,港片得以薪火相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仍在创作,远未到盖棺论定的时候。我们无意也无力总结他们为港片奋斗的一生,但我们敢肯定:他们的名字,不废江河万古流。
    写作本书的初衷,正是借1997年后的经典港片,对过去20年香港社会文化变迁做一次梳理。我们将电影置入时间的长河,去探索电影的另一重意义:历史书写。电影的故事和现实互为镜像,电影的情绪和时代同呼吸、共节拍,电影的流变揭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史也是城市史、文化史。影评虽是小道,犹如微波细浪,但终会汇入历史洪流。文化研究,犹如管中窥豹,亦可烛照历史幽深的角落。本书篇幅有限,对此中深意的探索必定有不少遗珠,请各位读者见谅。
    本书的作者团队,大多都是80后,生活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经历千差万别,术业各有专攻,唯一的共同点是:我们的青春与港片难解难分。或许可以这样管窥:港片是我们这代人隐秘的交集。通过港片,我们在电影院里、在电视上、在录像厅中,不约而同但顺理成章地完成了电影的基础教育,各自走过斑驳的青春。港片早已融入了我们这代人的基因里。
    1974年,香港作家西西曾把香港骄傲地称为“我城”,开创本土城市文学的先河。自此,“我城”成为港人自豪的代称。感谢电影,把我们这代内地青年和香港这座城市联系得如此紧密。即使没去过香港,没去过油麻地、九龙、元朗、中环……这些地名也在你我口中如数家珍。因为电影,我们这群内地青年,也可以骄傲地宣称,香港也是“我城”。
    一座城,影响了一代人。
    香港这座城,我们这代人始终念念不忘。
    何其有幸,一切对港片的痴情,化作这本给香港电影的情书——《别来无恙》。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离不开特约策划陈楠女士事无巨细的全程参与,也离不开东方出版社的精心编辑、校对。
    最后,要特别感谢陈可辛导演的肯定;特别感谢关锦鹏导演的推荐支持,与他的邮件往来中,能感受到关导始终在帮助和提携后辈;感谢卓伯棠先生的真诚鼓励和热心推荐;感谢李道新先生以华语电影史的学术角度给予本书的指导;还要特别感谢程青松先生的耐心指导;感谢木卫二先生和沙丹先生的真诚建议,感谢李九如先生的热心指点。
    同时,感谢所有给予本书帮助的影评人、自媒体人、设计师等,承蒙不弃。
    我们谨以此书,献给香港,献给电影。
    开麦啦编辑部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