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伦理学

我脑海里住着一个自我怀疑又自作聪明的人(一种人生思辨的可能)

  • 定价: ¥48
  • ISBN:9787559603272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71页
  • 作者:(美)李·艾森伯格...
  • 立即节省:
  • 2017-06-01 第1版
  • 2017-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我脑海里住着一个自我怀疑又自作聪明的人(一种人生思辨的可能)》由李·艾森伯格著。
    ★启发思维的大胆尝试。一种看待人生、思考意义的新思路:叙事性思维。假设我们脑海里住着一个会涂写的小人儿,它的行为与我们的记忆、人格息息相关,乃至影响整个人生的发展。
    ★具有励志性的人生演讲。作者身兼畅销作家、《时尚先生》资深主编、《时代》周刊顾问、演讲者、企业创意顾问、“爱迪生计划”发起人、大学客座教授等身份,阅历丰富。他在书中关于自己生活片段的有趣讲述,更值得聆听。
    ★跨学科的知识点。本书涉及大量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文学领域的名人大咖关于人生的理论和生活趣事,包括约瑟夫·坎贝尔、伊壁鸠鲁、威尔·杜兰特、列夫·托尔斯泰、荣格、弗兰克、弗洛伊德等。
    ★有趣、互动的心理问卷。附录包含4种专业心理学问卷与练习。读完全书,亲测你对人生意义的真实态度,没准答案会跟你想的截然相反。

内容提要

  

    李·艾森伯格著的《我脑海里住着一个自我怀疑又自作聪明的人(一种人生思辨的可能)》是一场关于生命的奇思妙想——“我们脑海中都住着一个奇怪的人”。他/她也许是自作聪明的守护天使,也可能是个自我怀疑的常驻作家——或者就是一种我们未曾察觉的思维方式。
    本书引用了许多哲学、心理学、文学领域的大人物关于人生思辨的见解。作者以亲身经历为线索,将本来严肃、深刻的话题,巧变成诙谐又温情的故事讲述。这些都启发了生命的多种可能性,也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媒体推荐

    妙趣横生,博学多才,本书是能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变得有意义的宝贵资源。任何思考过 “我的人生有没有意义” 这个终极问题的读者,都将在这本书中发现多样的观点。——《林肯星报》
    本书最能引起共鸣的部分反映在艾森伯格本人的观点,以及他与朋友和家人的故事里。——《国家图书评论》

作者简介

    李·艾森伯格(Lee Eisenberg),美国著名作家、出版人,曾任《时尚先生》主编,《时代》周刊顾问编辑,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和两家企业的创意顾问,也是“爱迪生计划”的发起人之一。他拥有漫长而丰富的职业生涯,文章多登载于《时代》《新闻周刊》等主流媒体,出版过《大数字》(The Numbers)等多本畅销书。目前与妻子琳达一起往返于纽约和芝加哥两地生活。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开头
  01与那个涂涂写写的人会面
  02在记忆车间内部
  03审定版与未删节版
  04最初的草记
  05上帝形状的洞
  06开头重要吗?
第二部分  中间
  07当心“肘关节”
  08插曲:其他声音
  09喘息的空间
  10书籍与尘埃
  11谁需要幸福?
  12詹姆斯·迪恩的故事
  13我们如何能在世上永存?
  14黄昏时的雪鸟
第三部分  结尾
  15鬼神论
  16求一个善终
  17咖啡馆里的蝴蝶
  18树荫下的地方
  19到底有没有合适的时间?
  20被雕刻的与被铭记的
  21惊世发现
  22亲爱的日记
  23写出美丽的句子
后记
附录
  人生的意义问卷
  人生的目的测试
  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
  读书小组的练习
致谢
名词对照表

前言

  

    几年前的夏天,我跟妻子琳达在长岛的一个小镇上租了栋房子,住了几周。之所以来这儿,是因为我们想跟平时不常见面的人多叙叙旧。专家说,亲密的人际关系——家人、朋友、社群等,对实现有意义的生活起着根本作用。可我们住在中部的芝加哥,
    大多数朋友住在东部,所以为了保持这些人际交往,我们平时需要隔三岔五地搭飞机两头跑。我们的两个孩子——奈德和凯瑟琳二十几岁了,各自独立住在布鲁克林。我们打算的是,让孩子们一起来长岛待几个周末。
    我们租住的房子坐落在一条安静的街上,闲逛一会儿就可以走到镇中心,骑车的话十分钟可以到海边。不过,街头拐角处的那座古老的乡村墓地,才是让人意外的福利。第一次穿过这道墓地的铁门时,我意识到,除非是由于悲伤地出席葬礼,我还从未参观过墓地。
    从那天起,去这座墓地成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早餐后我会去慢跑,开始还顾虑到穿着运动鞋和运动短裤穿行其中是否会有所冒犯。我确保自己走在墓碑中间没有铺砌过的小路上——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后来我看到了这条告诫:“诅咒那些挽歌”,这是安妮?塞克斯顿的一首诗,“把你的脚从墓地上挪走吧,这里的人在忙着死去”。
    有人说,要专注于生命,就必须剥离对于死亡的陌生感。一部分的原因是,我的中年时光已经悄然到来,又悄然逝去;另一部分原因是,那年夏天白昼很长,可以看到长长的影子。最重要的是,我有一本书要写。因此,在长岛的那几周,我白天的任务就是要剥离对死亡的陌生感。晨跑之后,我会把自己关进一间狭小的空置卧室里,面对一堆谁都不会在夏天度假时读的书:《拒斥死亡》《死亡与心理学的重生》《生与死的对抗》《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最好的告别》。这些名字听起来有些阴郁,但实际上没有那么糟糕。我有过比这更糟糕的度假经历。比如在苏格兰那次,
    我们请来照顾儿子的保姆,挑战我说要打一局高尔夫。那时我儿子才两岁,而保姆的差点也只有两点。她毫不留情地将我打得落花流水。
    一天的工作结束时,我会将这些关于死亡或走向死亡的书放回去,再回到墓地去放放风。我在那儿从未见到过一个活人,那里的每个人仍然在“忙着死去”。我会漫无目的地闲逛到暮色来临。
    这里仿佛是一部巨大的生活故事选集,有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故事类型,可追溯至两百年前,每个故事都与其他故事迥然不同,然而却像被一只灵巧的讲故事的大手操纵—甚至罗伯特?奥特曼也望尘莫及—最后每个故事结尾都落在了相同的地方,落在了这个古老的乡村墓地里。
    毫不夸张地说,我的脑海里有很多故事,实际上我也一向如此。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是在《时尚先生》(Esquire)杂志度过的近二十年,期间许多故事一直充斥着我的脑海:有虚构的小说,也有非虚构的故事。我试着将它们编写下来,当故事来临时庆祝,
    当故事退去时悲从中来。之后,有人付钱请我去讨论如何将讲故事应用到所有事情上,从(为新开设的教育机构)充实学校课程表到(为一家产品目录公司)介绍一款神奇的高科技羽绒服都有。
    我有一些关系最好的朋友本身就是故事。某天参加一个晚宴时,我环顾餐桌四周,意识到自己坐在一部肥皂剧、一出闹剧、一部言情故事和一部不停地啰啰唆唆、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冗长故事中间。闹剧和言情故事喝了太多酒,肥皂剧呜呜咽咽,冗长故事没完没了地絮叨。即使是这样,那天晚上也意外地令人愉快——虽然偷偷地告诉你,有几次我也觉得还不如回家躺床上读本好书呢。
    你有你的人生故事,我也有我的。桌旁的那些人有他们的故事,这个古老墓地里的每个人也都曾有故事。我们的故事就是我们自己,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你故事里的事件、关系、人物同我故事里的一模一样,我们的故事走向也会大相径庭。即便我们像连体婴一样每天待在一起,我们的故事也会有所不同,因为我们记忆的方式不一样。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我说的不是可以写在纸上的那种人生故事。我讲到的故事,就像你的手背一样,是你我此时此地所成为的完整的、未删节版的样子。我此时就在打字,而你坐在那里看这本书或者电子书。你很清楚自己的故事是如何开始的,是在走上坡还是下坡路。你知道这故事是难过的还是开心的。你知道哪些部分是有趣的,而哪些让你昏昏入睡。你很清楚,如果必要,你可以删减哪些事件和人物。这故事从你人生最早的记忆开始,并从那里展开。故事里有你的希望和担忧,你的胜利和失望,你所赢得的和失去的爱。你的每个秘密都藏在其中。还有你的梦,你记忆里的那些梦境也在其中。真是一部长篇小说呢,对吧?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故事始终是未解之谜,因为有一件事你是不会知道的,即便可以,你也不想知道——那就是这故事将怎样及在何处结束。而有另外一件事,你将不惜一切地想要知道:这故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就是本书将要讲述的内容。
    当然,人生存在的意义是一个像大海般宽泛的话题。很明显,我们需要设定一些界限。这本书不会试图说服你去相信或不信任何宗教信仰或精神追求。我绝不会这样做。若你选择在一只蜘蛛身上看到上帝的安排,我完全没意见。我也不会试图用我自己的价值观取代你的。若你坚信仅为满足购物欲望的“血拼”才能让精神充满意义,我也许不会为你鼓掌,但这是你自己的人生故事,而我祝你一切安好。
    这本书要做的,是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人生故事是怎样形成的,这个视角适用于每个男人、女人,已经降生或尚未出生的小孩。这本书会尽最大努力来说明,是什么让人生故事变成有意义的东西,甚至可以流传到未来。
    这是很大胆的断言,尤其是在当今时代。曾经,我们对于某些能够与个人故事相关的故事比较关心:古代神话和童话故事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不可预知,它们将勇气和想象力灌输到孩子的思想里。当然,还有《圣经》故事。《圣经》是一个宏大宽泛的故事,充满了教训和告诫。它指出了对与错的分别,它以某些章节来讲述如何克服困难和苦难,它包括成千上万、多姿多彩的人物。在包罗万象的故事情节的中心,有一位无所不知的主角,拥有无人企及的智慧和力量。此类故事为凡人的故事提供了某种鼓励。它为人类的故事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开启以及故事结束后会发生哪些事,奠定了基调。它不会絮絮叨叨人类的目的是什么,书中直接标明了这一目的:遵循《圣经》中写下的旨意。
    然而,当我在跟人谈论的时候发现,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在盲目地前进。他们在生命的过程中创造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例如:一位26岁的刑事司法学研究生说,她只有周日在教堂的时候才会思考人生故事的意义,否则很少会考虑。“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承受的话题。”她说。
    一位35岁左右的女社工说,她尽量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一天到晚她都在处理患有精神疾病或重大疾病的孩子。
    一位近60岁的男性—他提前退了休,搬到了气候温暖的地方,现在他有些后悔—希望自己之前应该再忙点儿。“关键是不要虚度时光。”他说道。
    一位鳏夫,刚刚跟在相亲网站认识的女人订婚了,他说:“到生命的最后,躺在临终的床上,我唯一会思念的就是我认识的和爱过的人们。我不认为事情会比这更复杂,虽然也可能有点儿复杂。”
    曾经流行全世界的伟大的古老神话不再流传,真有那么糟糕吗?
    “没有任何榜样自己来创造人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约瑟夫?坎贝尔如是说。当谈到从神话故事中获得的智慧时,他从不吝惜词汇。他表示,如果没有榜样可以参照,我们就会迷失在迷宫里,在黑暗中摸索,在自己的人生故事里前进,就像从来没有人曾经拥有过一个人生故事。坎贝尔说,我们的故事今天存在的问题,就是没多少人的故事里有着“深深的存在感”。
    但事情并不非得如此。

后记

  

    开始这个项目几个月后,有段时间我曾想写这样一个论点:不管我们的人生故事是怎样来的,每个故事从根本上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悬疑推理故事。人生故事就像推理小说,建筑在复杂的情节之上,充满了小说情节式的纠结和意料之外的转折。我们为何而存在,打从一开始就是模糊的。某个阴森的角色,最后却被发现是个好人。倒是那些看上去好得不真实的人,我们才应该多加防备。
    有段时间,我想把这个概念推广开来。我进行调查,想看看擅长推理小说的人们是否可以提供些经验供我们参考,来写作称为“你”或“我”的这篇故事。P.D.詹姆斯——比她有成就的同行不多了——开出了似乎很有前途的清单。她的第一条、也是最坚定的一条建议,就是要在动笔前确定故事如何、在哪里、在什么时间结束。这时候我就知道自己找错了求助对象。结束时间?我们能唯一确切知晓的就是人生故事是肯定会结束的。
    然而,詹姆斯列出的清单上有几条建议,还是让我觉得在构思人生故事时有些帮助。她说,一个优秀的推理小说作家,必须时刻将自己的感觉敞开,经历所有好的、坏的事情,这与维克多·弗兰克的劝诫如出一辙。观察和欣赏细小的、日常的细节——做“有心人”——可以使故事更出人意料、更加丰满,无论它是优秀的推理小说还是令人满意的人生故事。活在当下,允许思想、感情、感性自由流动,使之被感受,同时不要妄下结论,这样即可更深刻地体会日常生活。
    詹姆斯还提醒我们,推理故事中的人物必须可以上升到“真实的人类”的高度——而不是“存在于粘贴板上的角色,等着在最终章被打倒”。弗兰克基本上也说过同样的话。人类存在的意义,他写道,在于“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这取决于我们自身,在我们遇到过的角色里找到独特的个性。
    在写悬疑小说的时候,詹姆斯花了很多时间与警察和辩论队待在一起体验生活。当然,对于找到人生意义的线索来说,这些人可能不是最好的来源,但是我们还有其他的专家可以咨询,其中有哲学家、诗人、富有创造力的教师、精神导师,甚至还有孩子(见下文)。
    最后詹姆斯说,她从未遇到过文思枯竭的时候,虽然有时她要等很久才能确定新小说的构思。在等待期间,她形成一个习惯:无论如何都要写一些东西——小短文,写任何事情,只为了保持手不生疏。与我们的目的更契合的是,她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记日记——她唯一的一本——那时候她已经七十几岁了。最后此日记以书的形式出版,名为《到了认真的时候:自传片段》(Time to Be in Earnest:A Fragment of Autoblography),在她去世的前几年出版。她在序言中写道:“我现在的动机是想要记录一年的时光,否则这段时光就会被遗忘,不仅为了可能对我感兴趣的我的子孙们,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和阿兹海默症的突然来袭,对于我而言这段时光也会丢失。”然后,几页之后,“有很多事情我还记得但是去思考它会很痛苦。我觉得没有必要来写这些东西。它们已经结束了,我必须接受、理解、原谅,在漫长的生命中已经不能给它们更多合适的地方了,因为我知道幸福是一种上天的礼物,而不是权利。” 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有几次我曾想使用上千个隐喻来表达。当你阅读作家关于他们如何写作的书,就会出现这种效果。隐喻就有这种横冲直撞的本领,但是我划定了界限,决定坚持只用一个隐喻,就是楼上的那个什么的隐喻。但既然这本书已经完成了,我想再提几种作家常用的比喻,以希望可以向你展示关于如何写作人生故事的其他思路。 《权力的游戏》作者乔治·R.R.马丁认为,作者分为两种:“建筑师”与“园丁”。他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展开情节。建筑师“在打第一个钉子前先画好蓝图”,马丁在接受报纸采访时解释道,“他们设计好整幢房子,管道铺设到哪里,有多少个房间,房顶有多高等。”园丁就截然不同了,他们“只是挖个洞埋下种子,看会长出什么来”。 …… 所以,假设你能够问你脑海里的故事作者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会是什么? 我会问他,在我父亲去世后的那些天、几周和几个月中,他的脑子里在想什么?我会很好奇,想知道他的压力所在,他是否会担心写错那一章,从而导致后来的人生故事出现风险。但是他没有犯错,反正从长远来看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作者很好地重写了故事。那件事带来的痛苦将会持续下去,但是它的意义已经改变了。现在的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知道如果那时佛祖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床前,他会指出我受到的苦难是摆脱苦难的道路。如果荣格被请来做咨询,他也许会预见其中的一线希望。父母的离去对孩子可能是永远的打击,但是荣格可能会说,我父亲的突然离世触发了我迈向个性化方向的关键一步,这个过程让我们与当今和过去的其他人都变得不同,让我们比人类初期阶段强壮千亿倍。我是从维克多·弗兰克身上学到,而他是从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处学到的,苦难“将不再是苦难,只要我们对之形成清晰明确的印象。” 将一切情况都考虑进去之后,我目前对自己的人生故事感到很满意。我的记忆在顺畅地流淌,我的故事又增加了新的章节。这本书是最新的版本。我还有什么要抱怨呢?在我高中毕业的那一届共有161位男生,我们了解到其中26位已经去世了,有8位失去联系。若失联的这些中间也有人过世(我当然希望没有),那就意味着很不幸地,我们有近两成的同学已经不再是进行中的作品了。 我有理由相信,如果我的遗传没出问题,应该可以再活个二十多年。我为什么这么狂妄自大(有点儿吧)?因为不久前我上网费力填写了一则问卷,调查我的医疗史、家族病史、婚姻状况,我使用车辆的程度,我是否定期使用牙线,还有几页其他的细节。点点鼠标,我发现我的寿命可能会是我父亲的两倍,然后跟我母亲差不多长。我母亲虽然度过了半个世纪悲痛的日子,但还好她很长寿。坏消息是——幸福是转瞬即逝的,别忘了——没有人能得知我去世的消息,至少不会立刻得知。或者他们即使得知了,也不能赶到乡村墓地来参加下葬仪式,假设我跟琳达最终决定葬在这里的话。 你看,那个在线测算,算出我会活到2038年。真不走运,2038年被预估为Unix操作系统的危机年,类似“千年虫”危机一样的编程问题。它会影响以Unix为基础的操作系统的处理时间。除非到时候重申,到2038年1月19日,3:14:07(协调世界时),我们将达到Unix系统通过32位带符号的整数时间形式所能显示的最大数字。Unix系统会认为我们重新回到了1901年,依赖Unix编程的系统中带有时间符号的一切都有崩溃的风险。这次故障,据预测者说,可能会破坏手机、路由器、航空和汽车数控系统,甚至还有更多,比如会影响我的智能厨房设备。所以,我现在可以看到百年来从没人设想过的讣告标题: 李·艾森伯格于92岁去世 世界为之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