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贸易经济

鸦片在中国(1750-1950全景插图版)

  • 定价: ¥78
  • ISBN:978751461426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画报
  • 页数:292页
  • 作者:(法)包利威|译者:...
  • 立即节省:
  • 2017-04-01 第1版
  • 2017-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丁丁在《蓝莲花》当中的冒险经历以及波德莱尔所描述的《人造天堂》让西方人陷入遐想,在他们的想象当中,鸦片与中国文化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而中国人则把鸦片看作是“外来”的毒品,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象征,在19世纪里,中国连续遭受两次鸦片战争的侵害。
    1750年,英国不法商贩将印度鸦片大量走私到中国,1950年,毛泽东创建的新中国彻底铲除了鸦片,在这两百年间,鸦片给中国打下深深的烙印……
    由法国包利威所著、袁俊生翻译的《鸦片在中国(1750-1950全景插图版)》一书这部扣人心弦的出色论著颠覆了许多被人广为采纳的想法,作者向我们详细地描述了鸦片渗透到中国社会的种种原因……

内容提要

  

    由法国包利威所著、袁俊生翻译的《鸦片在中国(1750-1950全景插图版)》一书讲述了1750至1950年,这200多年鸦片在中国的历史。透过鸦片,可以勾画出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包括越洋贸易的发展,现代国家的形成,行政管理集权化等。鸦片带给我们的是一部浓缩的现代世界史,作者包利威正是通过这部鸦片在中国的编年史,倾心将一部浓缩的世界史奉献给读者。全书分为六个章节,不但有鸦片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迈入现代社会的进程造成的破坏,也有人们通过鸦片谋生的事例描写,是一部条理清楚、研究细致的鸦片史研究著作。

媒体推荐

    鸦片在中国的历史是如此恢宏,如此波澜壮阔,它为各种各样骇人听闻的叙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公众回想起旧时代卑鄙的罪恶,回想起可怕的堕落行为……鸦片实实在在所带给我们的,恰好是让我们得以勾勒出一部浓缩的现代世界史。——[加拿大]卜正民

目录

序言
中文版序
引言
第一章  从制作烟膏到吸食鸦片
  第一节  从罂粟到鸦片制品
    一、罂粟种植
    二、生鸦片
    三、熬制
  第二节  吸食鸦片烟
    一、烟具
    二、吸食鸦片的方式
    三、吗啡和海洛因
  第三节  用途与危害性
    一、特性
    二、依赖性、成瘾性以及危害性
第二章  处于外交关系旋涡中的鸦片
  第一节  在强行打开中国国门时印度鸦片所发挥的作用
    一、19世纪之前的鸦片贸易渠道
    二、印度鸦片在中国确立优势地位
    三、两次鸦片战争
  第二节  中英两国之间达成的条约
    一、1907年《中英禁烟条约》
    二、1911年《中英禁烟条件》
    三、1913年后清除存药的问题
  第三节  中国融入国际大社会
    一、战前国际禁烟会议:中国的外交胜利
    二、国际联盟与鸦片
  第四节  日本人“毒化”过中国人吗?
第三章  宏观经济影响
  第一节  鸦片对外贸盈余的影响
  第二节  鸦片生产及农村经济
    一、罂粟种植的广度与地域
    二、罂粟种植是粮食作物减少的主因吗?
  第三节  易货交易的催化剂
    一、复杂的销售网络
    二、地区及区域间贸易平衡
    三、鸦片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节  加强税收的有力工具
    一、一种传统上很轻的税负
    二、鸦片税及其作用
第四章  鸦片:内政的关键筹码
  第一节  1729-1842年:问题的源头
    一、早期的禁毒诏令
    二、1835-1838年的辩论
  第二节  1842-1906年:清廷优柔寡断
  第三节  1906-1916年:十年计划,社会总动员的创举
    一、指导性意见
    二、计划的执行与结果
  第四节  1912-1935年:革命者与军阀
    一、对军阀的一把双刃剑
    二、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做法
  第五节  1935-1940年:六年禁烟计划获得局部成功
    一、总原则
    二、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
    三、禁烟计划的结果与收效
  第六节  1937-1949年:国民党的最后努力
  第七节  最后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禁烟运动
第五章  烟民:变化过程及特征
  第一节  1800-1890年:毒品蔓延势头难以阻挡
    一、地域蔓延
    二、社会蔓延
  第二节  1890-1916年:衰退与宣传
    一、鸦片消费量减少以及烟民的变化
    二、认知方面的变化
  第三节  1916年后鸦片“死灰复燃”的问题
  第四节  20世纪烟民透视
    一、年龄、类别及职业
    二、民族与宗教
第六章  吸食鸦片的场所
  第一节  赌场、妓院和茶肆
  第二节  鸦片烟馆的龌龊传说
    一、禁烟斗争首选的攻击目标
    二、对鸦片烟馆的描述
  第三节  苦力烟馆、豪华烟馆及街区烟馆
    一、苦力烟馆
    二、豪华烟馆
    三、街区烟馆
  第四节  烟馆里的日常生活
结论
与鸦片相关的纪年表
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
  一、参考文献
  二、参考书目
译后记

前言

  

    序言
    卜正民
    鸦片在中国的历史是如此恢宏,如此波澜壮阔,它为各种各样骇人听闻的叙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公众回想起旧时代卑鄙的罪恶,回想起可怕的堕落行为,大部分明智的历史学家对此题材宁愿避而远之。人们总是赋予鸦片更多的意义,因此鸦片看起来似乎更适合于用来撰写难以置信的故事,而非用来做学术研究课题。尽管如此,假如我们不对此类奇特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话,那么也就没有哪门学科可以让人更自然地去探讨现代社会形成的题材了。鸦片是在当时全世界唯一被商业化的高价值商品,细心的历史学家可以从此商品入手,去勾画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包括越洋贸易的发展,现代国家的形成,财政管理集权化,公民社团问世以及奢侈品消费文化的发展等。还是让我们把新闻媒体所说的毒品成瘾以及世风日下统统抛在脑后吧。鸦片实实在在所带给我们的,恰好是让我们得以勾勒出一部浓缩的现代世界史,包利威正是通过这部鸦片在中国的编年史,倾心将一部浓缩的世界史奉献给读者。
    当然所有的历史都有一个开端,作者开篇也是追溯到鸦片历史的源头:在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把大英帝国各地出产的商品列成清单,然后将这些商品卖给潜在的客户。有一种商品在初次列入商品清单时并不是很赚钱的产品,它不过是一种从罂粟汁液里提取的药物,它的名字很快就成为欧洲最流行的词汇,但其效用却极为有害,其危害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英国东印度公司深知为获得欣悦感而吸食鸦片并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便明令禁止其销售员在英国推销鸦片。东印度公司甚至曾一度扪心自问,向有些国家比如大清国推销鸦片是不是有正当的理由,因为在这些国家里,鸦片的各种用途均遭明令禁止,无论是鸦片消费,还是进口鸦片;无论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都是非法的。
    不过生意毕竟是生意,东印度公司面临一个极特殊的问题。与其他所有同亚洲国家做生意的公司一样,东印度公司在从事欧洲与中国的贸易活动中并未赚到太多钱,但在整个销售网各不同点之间推销商品时却能赚到不少钱,这就是所谓的“港脚贸易”,即区域间的贸易活动。欧洲公司从中国购买的东西总比卖给中国的要多,因为中国商品在欧洲很受欢迎,丝绸、茶叶、瓷器,甚至连大黄都非常抢手,为购买这些商品,欧洲贸易公司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在往返于欧洲—中国的航线上,他们要穿越急流险滩,避开险礁暗石,经过一个个港口,才能将货物运抵目的地。而在运往中国的诸多商品当中就有鸦片。
    说起19世纪的鸦片,欧洲人把那段历史讲述得惊心动魄,而到了20世纪,中国人也把那段历史描述得波澜壮阔,但这段历史的起源似乎讲解得并不清楚。一开始,鸦片贸易只是用来弥补欧洲人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1840年,经英国议会批准的鸦片战争只是厚颜无耻的资本家精心策划的阴谋,目的是为了打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权。但鸦片贸易获取的利润如此丰厚,以至于欧洲帝国主义的捍卫者们最终将鸦片当作一种商品推销到全球市场上,即便是最正派的商人竟也获许去推销这一商品,在面对道德素养差的民族时,这些商人在推销鸦片的过程中居然还带着一种优越感,让毒品去肆意伤害这些人民而无动于衷。鸦片贸易的巨额利润被肆无忌惮地美化为欧洲文明最崇高的价值,让人感觉欧洲的一切都比中国的优越。双方的卫道士没想到会面临一种令人难堪的现实:要想把东西卖出去,还真得仰仗擅长做生意的中国商人,欧洲商人在把鸦片卖给中国方面显得无能为力,甚至连批发生意都做不来。
    中国人很快就对某些贸易公司做生意的方式感到不爽,这些公司仗着财大气粗,竟然妄自尊大,一手遮天。他们颠倒黑白,居然一再声称,做鸦片生意并没有什么致命的缺陷,只是让人受点儿损害。在中国推行一种非法商品经济则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两种说法相互效法:一种说法称这是欧洲奸商损人利己,只顾赚钱的闹剧;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无辜的中国人民饱受毒品摧残的悲剧,国家的外汇储备也被掠夺走了。有些人认为帝国代表着善,善良的人们为自身致富,为改善劣等文明而去促成这种善;另一些人则认为帝国代表着恶,是坏人让毫无戒备的善良人蒙受羞辱的恶。虽然是同一种局面,但却有两种说法。
    鸦片让人蒙受损害的说法很快就占了上风,接着又在20世纪取得决定性的转折:晚清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里发动禁烟运动,随后国民党在20世纪30年代也推行禁烟运动,最后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发动禁绝鸦片运动,所有这些运动都是为了让中国摆脱毒品灾祸。若从这一角度来讲述,鸦片的历史就会孕育出一系列其他的说法:一方面,国家的能力日渐强盛,让其他国家接受自己的意愿,同时也让本国人民去接纳这一意愿;另一方面,社会精英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也在提升,他们已初步学会该如何向国家施加压力,但又置身于其体系之外。这两种说法是真实可信的,但却有许多漏洞。而包利威的论著恰好弥补了这些漏洞,并为这些说法起到有益的改进作用。包利威的论著并非仅仅依照国家的论点去作评述,或以供求关系为切入点去展开自己的论述,他向读者揭示出毒品对于每一个使用者究竟意味着什么。他还给我们描绘出鸦片消费方方面面的差异,这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历史。
    包利威对各地方的鸦片消费很感兴趣,他就这个课题作了许多很有特色的研究,正是这一课题促使作者提出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看起来似乎相互矛盾,他在引言当中提出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鸦片会在19世纪的中国令人吃惊地成为红极一时的毒品呢?同样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为什么中国人会在20世纪短短几十年内便彻底根除了这一毒品呢?这显然是中国鸦片史当中最大的悖论:一种外国商品能很快融入这个社会之中,以至于被外国人认作是地道的“中国货”,接下来它又很快被淘汰掉了,尽管它在人际关系当中是最难以撼动的当红商品,要是送给来访的客人一支烟枪,那可是盛情款待的表示。我们可以尝试着将这一变化过程归结于所有毒品和令人上瘾食品的致命缺陷:由克制消费转入过度消费的过程过于轻松,由无害的娱乐转变为危险社会问题的过程过于容易。不过,对社会习俗作出任何微小的改变都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一改变将会引起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的连锁反应。关于中国,我们所知道的是,有些外国人将中国人的鸦片瘾描绘成一种民族道德沦丧的象征,而改良主义者和革命者对外国人的侮辱性指责十分恼怒,因此他们联手发动禁烟运动,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在20世纪,如果不对鸦片采取零容忍的政策,那么任何一届中国政府都不能声称自己是合法的政府。这样一个结果在当今的中国依然有效,尽管毒品在暗地里又呈死灰复燃之势。
    这只是历史学家所采取的几种研究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有才华的历史学家就可以无穷尽地讲述中国在最近三百年当中所经历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一个帝国以自己的方式与世界经济合作,展现出一个现代国家的风采,如今中国与和世界资本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中国,世界经济体系就有可能遭遇崩溃。包利威以鸦片这一主题为出发点,探讨了问题的方方面面,我们对此并不感到意外。总之,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非法毒品交易的规模已让作者在本书中所描述的那个世界变得黯然失色,而且非法毒品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无论是时尚界,还是恐怖主义组织,人们都能看到非法毒品的踪迹。我们之所以为清白无辜作辩护,或许是出于人自身的愿望,本着这一愿望,我们不会去对前辈作道德评判,而我们往往会拿旧时代刻板的影像、拿当下简单化的影像来描绘他们,这会让当今时代的捍卫者们对这种极赚钱的商品(它当然还在害人)依然流行于世而感到痛心疾首;更不会去暗示最好别用鸦片来充当资本流动的润滑剂。不过,这个要求倒不像是提给本书所描绘的鸦片吸食者的,难道这不正是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吗?因为鸦片吸食者是某一时代、某一特定地域内的奴隶,而时间和地域恰好是他们所不能左右的。
    (原文为英文,法文本由奥迪勒·德芒热翻译)

后记

  

    译后记
    在鸦片战争爆发150-160年之后,西方的部分学者再次把目光投向鸦片,投向这种让中国人民蒙受巨大苦难的毒品。先有著名汉学家卜正民于2000年编纂出版了《鸦片政权:中国、英围和日本,1839-1952》,此书收录了多篇有关鸦片的学术研究论文,研究的重点也放在了更全面地探究鸦片贸易的代价和利益上,看鸦片贸易是如何在政治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后有美国汉学家包安廉博士分别于2001年和12007年发表了《现代中国与鸦片》以及《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和鸦片:比洪灾和野兽更险恶》,这两部学术著作详细地阐述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与鸦片之间的关联。更有英国汉学家蓝诗玲因在2015年推出《鸦片战争》而名声大噪,此书自2015年7月出版之后,曾多次登上各媒体好书榜的榜首。
    其实早在这之前,即在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研究鸦片在中国的历史了,其中比较著名的学者有罗凯玲、特罗基、波拉切克等人。波拉切克的研究更是别具一格,他将目光投向清朝宫廷内部的斗争,以此来探究清政府是如何处理鸦片这个重大危机的。几年过后,当时光跨入新世纪之后,又有两位重量级的学者分别推出自己的学术研究,一位是荷兰学者冯客教授,他于2004年发表了《毒品的文化:中国毒品史》,这是一部详细论述中国毒品史的专著;另一位是美国历史学家贝杜维教授,他在2005年出版了自己的专著《鸦片与帝国之界限:1729-1850年中国内地之禁烟活动》。
    所有这些专著都与本书作者包利威的研究遥相呼应,同条共贯。法国汉学家包利威并不是研究中国鸦片问题的新手,而是多年潜心于这项研究的学者,他不但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出版了《一种垂危的毒品史:1906-1936年问广州的鸦片》和《鸦片在中国:1750-1950》,而且在许多刊物上发表了有关鸦片的论文。研究鸦片在中国的历史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正如卜正民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大部分明智的历史学家对此题材宁愿避而远之”,但包利威却迎难而上,洋洋洒洒写出一部将近15万字的著作,他仅以较短的篇幅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而将浓重的笔墨用来描述鸦片在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卜正民为本书所作的导读言简意赅:“鸦片实实在在所带给我们的,恰好是让我们得以勾勒出一部浓缩的现代世界史,包利威正是通过这部鸦片在中国的编年史,倾心将一部浓缩的世界史奉献给读者。”
    本书作者不但参考了国内著名学者就鸦片及禁毒问题所编写的论著,还参阅了大量的英国外交部及法国外交部已解禁的文件,这对全面了解鸦片问题的来龙去脉很有帮助。本书共有六章,在每一章里,作者都作了近百或一百多条注解,其参阅的书目之多,列举的题材之广令人钦佩不已。
    以经济问题为切入点,借助于经济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去探究历史的发展进程,这是当代史学家所常用的手法,包利威也不例外,他在整部论著当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讨各地的经济问题,其中既有北方省份的农耕经济,也有南方省份借通商口岸之便利条件,靠鸦片贸易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实例,更有沿海省份及长江流域仰仗鸦片买卖所带来的利润,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路的艰难历程。 对于我来说,整个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查阅历史资料的过程中,看到英国牛津大学沈艾娣教授就乾隆皇帝于1793年写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函所作的解释,感觉她的解释极有新意,因为正是由于这封信,乾隆皇帝被西方人看作是傲慢自大的君主,感觉他以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进而拒绝了英王的通商要求,导致中国错失主动打开世界大门的机会,西方的许多学者都曾引用过乾隆皇帝的这封信,其中给法国读者造成影响最大的专著就是阿兰·佩雷菲特所撰写的《当中国觉醒时……世界将为之颤抖》,佩雷菲特在这本书里恰好引用了乾隆皇帝的这封信,而这部著作在1973年出版之后不久,销量竟高达两百万册之多。 一般情况下,翻译汉学家的作品非常有挑战性,因为要准确地还原已译成外语的汉语极为困难,只要能查到引文的出处,一定要采用原文,在获悉自己的作品要翻译成汉语之后,作者也有这方面的担心,还特意发来邮件,询问译者是如何处理引文的,他对自己作品认真负责的态度着实令人敬佩。本书有两段文字,实在查不到原始资料,只好模仿当时惯用的行文口吻来翻译,一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里所撰写的一小段文字;二是古伯察神父在对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观察时所撰写的那段文字。在本书的第五章里,作者还引用了一首在上世纪30年代流传于北平的儿歌,这首儿歌先F}1波兰汉学家夏白龙翻译成波兰语,后由法国学者翻译成法语,经过多种语言翻译之后,儿歌原有的韵味已荡然无存。我查了许多资料,都找不到这首儿歌的出处,只好按儿歌的风格再译回汉语,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不押韵。在介绍这首儿歌之前,作者写的文字比较零散,感觉译出来韵味不足,但译成绝句与儿歌前后呼应,过渡顺畅,读来倒十分有趣,同时也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原意:“吸毒成瘾家境危,败家毁业路难归,瘦骨嶙岣遍体痛,生不如死悔莫追。” 最近为一个援非项目的培训活动做翻译,活动之余与一位授课老师(他也是公安干警)就中国社会发展的变化交换了意见,我和他谈起包利威先生的这部专著,尤其提到过去中国大家族依赖族谱道德规范来管理族人的做法,授课老师感触颇深,认为这种做法如今已很难实现,在经济大发展的局势下,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吸毒现象又呈死灰复燃之势,再凭借大家族的力量去管理已经很不现实了。好在我们有警觉的“朝阳群众”,让那些依然沉迷于毒品的瘾君子们无处藏身。 值此《鸦片在中国:1750-1950》中文版出版之际,出版社想请作者包利威先生为本书中文版写序,我把这一想法告诉给作者时,他欣然答应下来,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中文版序言交给出版社。包利威先生是中国通,中文造诣非常高,有些论文是直接用中文撰写的。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碰到他所撰写的另一篇学术著作,其标题很难翻译成中文,最后还是选用了包利威先生推荐的译文,在此谨向他表示感谢。 作者为中文版所撰写的序对本书作了一个精炼的概述,其主旨是学术研究不能人云亦云,没有代表性的个别事件不应成为学术研究的立足点。作为历史学家,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原貌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不管怎么说,但愿历史家们的研究能让我们时刻警醒:决不能让毒品再次在中国泛滥!禁毒之路,任重道远! 2017年1月12日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