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青春合伙人

  • 定价: ¥58
  • ISBN:978751154712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日报
  • 页数:431页
  • 作者:廖四平
  • 立即节省:
  • 2017-06-01 第1版
  • 2017-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招生办主任》作者、教授作家廖四平新长篇小说!
    《青春合伙人》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创业与爱情的长篇小说。小说既描写了牛瑧昱等时代弄潮儿勇立潮头、大气磅礴的创业经历,又描写了牛瑧昱先后与杨雪莲、周瑾、孟爽等女孩的爱情纠葛。同时,又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景式地再现了时代风貌——既描写了大都市的繁华,又描写了乡村落后;既描写了大学生的“意气风发”,又描写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困守”……
    小说的主题为创业和爱情,描写一群20岁前后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何在大时代里依靠所学的知识出入于商场与情场、堪称波澜起伏的生活。

内容提要

  

    骋笔写创业,绣口说爱情。
    牛瑧昱等大学生勇立潮头、大气磅礴的创业经历,年轻人之间动人的爱情和繁复的感情纠葛,构成了小说的独特经纬。
    广阔的社会生活、全景式的时代风貌下,是涌动着的青春气息和澎湃着的正能量。
    大都市的繁华背后,是《青春合伙人》对乡村的隐忧;官员富商的世界边缘,是作者廖四平对乡村“困守”者的同情……
    未尽之意,未了之情,纷纭其中。

媒体推荐

    四平先生的《青春合伙人》书写校园里的青春梦想,那些爱情与奋斗、追求与信念、失落与挫败,都写得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却又清纯可人、妙趣横生。同时,小说能抓住人生、抓住人心、抓住人性,故而读来感人至深,阳光俊朗。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陈晓明
    这是一部主题复杂的文本。沉重的现实背后隐含着诡异的历史,欲望化的生活图景上映现着人性的善和美好,细致的话语描写下面蕴蓄着作者冷静的观察和热情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廖四平的叙述中,看到过渡时代的幽昧而清晰的面影。耐心和细致,是这部小说在描写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当然,还有温暖的诗意,这是心灵之光,像暗夜的烛光,照亮了文本内外的生活场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批评家  李建军
    这是一部《青春之歌》式的小说——小说以青春四溢的笔调,描写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的奋斗与爱情,感人至深;这是一部“才子佳人”类小说——小说里的人物有才有貌,但又阳光向上、有作有为,不仅令人爱慕,而且令人钦佩,属典型的时代青年;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小说——小说弘扬了主旋律,充满着正能量,同时,人物鲜活,可感可触。
    ——茅盾文学奖得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柳建伟
    作者兼教授与作家于一身,理论与想象并举。《青春合伙人》延续作者此前的小说《招生办主任》等的风格,故事环环紧扣,语言准确生动,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
    ——国家一级作家、内蒙古作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  邓九刚

作者简介

    廖四平,男,1963年生,湖北天门人,文学博士、作家,曾任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汉语国际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作品有:系列散文“亲友琐忆”,长篇小说《招生办主任》、《教授变形记》、《大学校长》(“反思教育”三部曲·教师篇);学术著作《中国现代诗论十四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解析》(吉林大学出版社)、《当代长篇小说的星座》(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袁可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

目录

第一章  牛家大湾
第二章  初识雪莲妹妹
笫三章  “物是人非”的蛟龙湾
第四章  才子佳人争奇斗艳
第五章  “卧谈会”
第六章  “天之骄子”
第七章  花痴
第八章  出名要早,创业也要早
第九章  顾影自怜
第十章  第一次亲密接触
第十一章  教授与阴谋
第十二章  一醉解千愁
第十三章  醉人的雪莲花
第十四章  人算不如天算
第十五章  拼一把
第十六章  谁的春天更妩媚
第十七章  不仅仅“冲动是魔鬼”
第十八章  我不是一个坏女孩
第十九章  恐梦成真
第二十章  一入股市深似海
第二十一章  “股神”
第二十二章  人并不能做自己的主
第二十三章  故乡的云
第二十四章  又一次亲密接触
第二十五章  挣钱了
第二十六章  乡村啊乡村
第二十七章  祖爷爷走了
第二十八章  梦回伊甸园
第二十九章  乡村并不欢迎保时捷
第三十章  岳家店恳谈会
第三十一章  乡村愿景
第三十二章  还得继续“创业”
第三十三章  少女心思
第三十四章  再起航
第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山洪
第三_卜六章  留守女大学生
第三十七章  失学者,也是拯救者
第三十八章  永远在你身边
第三十九章  那一团乱麻
第四十章  “来生债”
第四十一章  梦境如此真实
第四十二章  有一种爱叫放手
第四十三章  恶有恶报,罪有应得
第四十四章  你一定要幸福
第四十五章  我唯一的爱人
后记

前言

  

    同学在歧路,多故少年时
    ◎沈立岩
    我与四平先生仅有一面之缘,那还是在多年前北师大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虽然交语无多,但四平先生的热诚爽朗令我心有戚戚。所谓“倾盖如故”,或是之谓欤?日前四平先生发来长篇小说《同学少年》书稿,且以书序相托,令我既感且愧。所感者四平先生之真诚信任,所愧者我于小说创作素无心得,唯恐评骘失当以至佛头着粪,是以踌躇者再三。怎奈四平先生勖勉有加,使我再无逡巡顾盼之理由。况且文学作品,原本即为阅读而作,一旦问世,面对的将是各种各样的读者,其中自有斫轮老手、月旦名家。
    大抵一个词语,总是牵连着一片联想的义域,仿佛冰山露出的尖顶。“同学少年”,很容易唤起对青春、探索、梦想、成长的记忆。用社会学家库利的话来说,学校是家庭之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首属群体”,是人性形成与发展的最初土壤,个人情感在其中“获得共鸣而被社会化”;更为重要的是,人与人交往的目的通常都是从中获取某种资源,而只有首属群体的人际交往才不具有这种功利的属性,首属群体的人际关系是友谊关系而非利益关系。这正是同学少年时代最为可贵也最难以令人忘怀的特质。
    但是,少年总要长大,同学终将分离。同学少年又正是人生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转折期,因此也充满了动荡与变化。懦弱的少年可以变成强悍的领袖,纯净的书生可以变成老练的市侩,同学少年之时又正是对周遭社会变化最为敏感也最具接受性的时期,因此羽化成蝶、蜕变为虫的可能性同时存在。而这,也正是同学少年时代最为奇妙也最令人感慨之处。尤其是当个体的变化与社会的变化交叠纠缠之时,其中的意味更是涵咏不尽。
    四平先生的《同学少年》,便是在这个敏感纠结之处打下了一根钎子,撬开了一个口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五色斑斓、五味杂陈的世界。学校,作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学子汇聚交集之所,绾结了复杂的社会关系,折射着微妙的社会脉动。
    记得好像有人说过,每个人都生不逢时,他们不是出生得太早,就是太晚。这话如果用来指涉小说中以牛臻昱为核心的这群青年人,倒是比较贴切。对于他们来说,田园牧歌的乡村与高歌猛进的都市都已经非复当年,他们不得不面对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前瞻都市,向上攀登的社会流动阶梯越发地狭窄与险峻,财富与地位的社会资源日益稀缺,留给青春浪漫与激情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回望乡村,杨岳两家横霸乡里,杨志才这种新生代的村长俨然已沦为资权交易的新种,他们将乡村社会中残存的伦理秩序和道德温情腐蚀殆尽。在这两难的困境之中,同学少年的成长之路注定坎壤异常。
    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牛臻昱被赋予了一种理想人格。他是幸运的,父母的奋斗已经为他奠定了一个中等阶层的家世,而且他自幼聪慧,少年老成,性格温润,品德高尚。不过他的精神世界似乎就像一座斜塔,他的心灵为《边城》式纯净的乡土社会所牵引,脚跟却不得不站在充满利害关系的现实之中。这个人物因而可以恰当地隐喻当代青年矛盾纠结的心路历程,并成为一个可以剖解时代症候的微观个案。在这个斜塔式的精神映射下,物质的都市和精神的乡村成为充满张力的两极世界,传统农业社会的道德理想与现代商业社会的利益角逐构成了此起彼伏的精神变奏。
    环绕他也同样形成了两个阶层的力量撕扯:一个是以柳成丝、史玉婷为代表的官二代、商二代,一个是以谢海福等为代表的平民子弟。前者凭借着前辈缔造的优势颐指气使、任性挥洒,后者渴望着通过炒股之类的创业活动博取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作者用大学里狭小的人际圈凝缩出大时代的阶层图谱,使得同学少年的爱恨情仇转化为社会关系的微妙隐喻,而他们的兴衰沉浮也就成为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文学预言。无论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里,青春恋曲已经很难保有其浪漫主义的纯美而抵御向青春挽歌的衰变。
    小说的结局意味深长。同学少年的青春梦想在都市与乡村的两难困境中终究无枝可依,他们或者要为资本与权力的原罪付出代价,或者要为位势与资源的先天匮乏透支人生。在生长于斯的故土上无法获得的东西,在遥远陌生的异国是否能如愿以偿?掩卷遐思,我们感受到的究竟是希望还是无奈?这些问题,不知道作者四平先生是何看法,但是不同的读者肯定会有各自不同的意见。
    (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注:本书原名《同学少年》,出版时改为现名。

后记

  

    在本小说即将付梓之际,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最想说的是“感谢”:
    我要感谢一位先生——正是因为有这位先生,我才得以有如此美好的人文环境,才得以一边教书,一边搞“科研”,一边写作。
    我要感谢陈建文兄。我从在北师大读书起,一直得到建文兄的帮助,本小说的创作实际上源于他的“指示”——我在创作完“反思教育三部曲·教师篇”后,在一次见到建文兄时,他建议我写一点儿反映大学生积极上进一面的东西;当时,我正忙着挣单位的科研“工分”,便没有立马“践行”他的“指示”。我在挣足单位的科研“工分”后,又要弄一个学科建设方面的东西(结项时,建文兄及白烨老师、钱振纲教授不辞辛苦去帮我“坐镇”“助威”)……在弄完了工作考核所要求的所有事情之后,我才开始本小说的创作。
    我要感谢《湘潭大学学报》的万莲姣、《齐鲁学刊》的赵歌东、《云梦学刊》的余三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易晖、《南方文坛》的张燕玲、《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的毕光明、《文艺评论》的韦建伟、《学术界》的袁玉立、《东方论坛》的冯济平、《当代文坛》的罗勇和夏述贵、《文艺评论》的韦建伟、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王炜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陈肖静等朋友——这些朋友不嫌弃我“科研成果”的拙陋,用实际行动帮助我完成单位的科研“工分”(冯济平教授还在其所主编的《东方论坛》上发表过一组评论拙作“反思教育三部曲·教师篇”的文章,用实际行动鼓励我创作)!同时,我还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李建军研究员、清华大学的解志熙教授、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和高远东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张黎明总编辑、《当代作家评论》的主编韩春燕教授等——他们在我挣单位的科研“工分”时都给过我学术上的指导和帮助!孔庆东教授还曾在《教师月刊》上发表《教育腐败在深处》,评论拙著《招生办主任》,支持和鼓励我创作。如果没有这些朋友的帮助,那么。我就不得不为挣单位的科研“工分”而“奔波”了——最终就不能创作该小说了!
    我要感谢我的几位同门。余三定、李家宝是我在做王先霈先生学生时的同门,且都是我的师兄。余三定现为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曾任湖南理工学院校长,李家宝现为长江大学副校长。当年,家宝师兄常常关照我,记得我们在武汉一起“逛街”时,烈日炎炎,他专门买汽水给我喝(那个时代的汽水不是这个时代的纯净水,那个时候我们的“逛街”也不是这个时候人们的那种“逛街”),后来——一直到现在——总帮助我,而三定师兄对我的帮助,则是我一时半会说不清、道不完的,我只好另找机会细说了!钱振纲、孟庆澍、李怡、谢晓霞、梁鸿、孔育新、周景雷是我在做王富仁先生学生时的同门。钱振纲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是我的师兄。钱师兄对我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无微不至——当年我们毕业答辩时,购买标语材料、茶叶的费用都是钱师兄帮我出的;毕业之后,钱师兄不辞辛苦,三番五次地到我单位为我“坐镇”“助威”,为我的拙著《袁可嘉研究》撰写序。孟庆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怡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在我的论文需要修改时,孟庆澍兄、李怡兄都不辞辛苦、“实实在在”地帮我“斧正”——我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的一篇文章,先是由李怡兄审读,后是由孟庆澍兄逐字逐句地修改,最后是由李怡兄给文章“安上”题目!谢晓霞现为深圳大学教授,梁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我的很多琐事都曾麻烦过她们。孔育新兄现为三峡大学教授,平常很关心、关照我——冯济平教授在其所主编的《东方论坛》上开设评论拙作“反思教育三部曲·教师篇”的专栏时,育新兄放下手中的活计专门撰文。周景雷现为渤海大学副校长,从我们同学时一直到现在,他一直帮助我……正是有了这些同门的帮助,我才可以腾出足够的精力来“不务正业”地创作小说。 我要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的陈红编辑及编剧施文雁,导演、制片人陈天爱。本书责编陈红与我素昧平生,但对我却十分热情友好一她一审阅完拙稿就鼓励我出版,同时极力向影视编导、制片人推荐拙稿;施文雁、陈天爱两位美女“影视人”则一审阅完拙稿就鼓励我将拙稿改编成影视作品,并亲自动手改编,施文雁更是不辞辛苦,帮我拟定了小说的小标题。 我要感谢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王德领、内蒙古作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邓九刚、八一制片厂副厂长柳建伟、《粤海散文》常务副主编东方莎莎、湖北文联主席熊召政以及许谋清老师、林夕作家、赵建新博士、杨平教授。德领兄、九刚兄和建伟兄均是我相交多年的朋友,视我如兄弟,平常,我如果碰到稍稍棘手一点儿的事就会麻烦他们,而他们从来没有稍稍推辞过——德领兄曾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工作多年,是资深编辑,他非常关心拙作的撰写和出版,九刚兄为拙作的出版和影视改编“四处奔波”,建伟兄慨然允诺为拙作的影视改编“捉刀”。美女作家东方莎莎,一收到拙稿,就将拙稿推荐给其“御用”编辑。熊召政老师是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名作家,也是我所非常尊敬的老师——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他的作品,他的《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我更是能背诵;我在创作本小说时接到了给“大百科全书”撰写词条的任务,熊老师不厌其烦地帮助我;拙稿完成后,熊老师又表示将推荐出版。许谋清老师于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中国作家》编辑部编辑,著作丰厚,堪称文学界前辈,但许老师却屈尊不辞辛苦,甚至在春节里也不忘拙稿的出版和改编之事。曾经风靡一时的美文作家林夕,现为专职小说作家和编剧,她为拙稿的出版和改编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赵建新博士曾任中国戏剧出版社副社长,现任中国戏剧学院教授,多年来,他一直帮助我,我的“反思教育三部曲·教师篇”当年就是经他之手出版的,这次,他又为拙稿的出版和改编花费了不少心血。杨平教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扩招”之前的博士;我们两人共一个办公室,朝夕相处,他经常帮我释疑解惑,甚至帮我指导研究生,让我受益受惠多多,这次为了我小说的标题又绞尽脑汁、穷思极虑! 我要感谢陈晓明、陈跃红、沈立岩、张志忠、赵京华等教授。几位教授都德高望重位尊且事务繁忙:陈晓明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沈立岩教授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志忠教授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也是莫言、柳建伟等名作家当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时的老师,赵京华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但他们都屈尊在百忙之中审阅了拙稿,并赐给了鼓励性文字——为我“呐喊助威”,陈晓明教授还曾为我的其他拙作“呐喊助威”过,张志忠教授、赵京华教授则以“长篇大文”的形式鼓励我。李建军兄、邓九刚兄、柳建伟兄这次也再次为我“呐喊助威”。 我要感谢王乃萍、杨雪松、王晨雨等学友。本小说原计划于2016年5月底以前完成,但2016年4月,我所在的小区违规施工,导致了一场爆燃事故的发生,弄得我无法静心创作,所以直到2016年12月底才完成初稿。因为“完工”的大大“滞后”,加上我得把主要精力用于向爆燃事故“肇事方”索赔,无暇也无心改稿,便请这几位年轻的学友帮我校稿。她们虽然都很忙,但都没有丝毫推辞,其中,王乃萍、杨雪松更是日以继夜地帮我改稿,而且改得很认真、很到位!我平常如果有一些看不懂或处理不了的文件,便请晨雨帮忙,而每次找她时,她都毫不推辞,而且总能迎刃而解,从而为我解除许多烦恼,让我能静下心来创作。 我要感谢我的三哥、三嫂。我的三哥、三嫂都年近花甲,平常除了总有做不完的体力活之外,还要侍候我八十岁高龄的母亲,代我尽孝,从而让我能安心工作和写作。同时,他们具有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让我“心悦诚服”地敬佩。正是他们给了灵感,我才能轻松愉快地塑造了牛汉卿、艾玉洁这一对农民夫妇形象——这两个人物是作品中最完美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欢、最满意的人物。 我要感谢生活。我曾经在中央财经大学工作过十年,现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工作。我的学生绝大多数既具有远大志向又脚踏实地,正是这些优秀的学子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否则,我这个平常只能照本宣科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教书佬是不敢“创作”的,更不会创作多部高校题材小说(此前,我创作过“反思教育”三部曲·教师篇——《招生办主任》、《教授变形记》和《大学校长》,现在正在创作“反思教育”三部曲·学生篇——《校花》、《压寨夫人》和《剩女》)。巴尔扎克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实际上,凡作家都只不过是自己所处社会的一个“书记员”而已——他所创作的作品从根本上来说,只不过是生活的一种“记录”而已,永远不及生活精彩!我的这部小说也只是我对生活的一种“记录”,而且是一种“浮光掠影”的“记录”!不过,我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只记录“好人好事”——小说中的非“好人好事”均是我杜撰的,与生活无关,恳请读者诸君切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