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伦理学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 定价: ¥42
  • ISBN:978721009274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西人民
  • 页数:261页
  • 作者:陈海贤
  • 立即节省:
  • 2017-06-01 第1版
  • 2017-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知乎480491位用户关注,220次回答,346842次赞同认证。陈海贤老师(动机在杭州)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娓娓道来的温暖文字,带着我们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远方是诗和田野,还是逃离当下的幻觉?该选择自我接纳还是不甘平庸?该如何结束,又该如何重新开始?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那么你需要打开这本《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都说“如果她涉世未深,带她去看世事繁华;如果她历尽沧桑,带她去坐旋转木马”。这本书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年龄,正在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在里面看到属于你自己的影子,找到你想知道的关于“不完美人生”的幸福答案。

内容提要

  

    10个有关成长的经典心理学问题深度探讨、12封咨询者来信与温暖解答,《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作者陈海贤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在心理咨询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接纳自我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活在当下的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为什么会有自卑、焦虑、匮乏、敏感、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自我苛责,越来越难以接纳自我。
    其实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症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就像,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然没爬过,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
    我想指给你看。

媒体推荐

    我觉得每个人的心中都留有一些奇形怪状的硬节,偶尔或经常,它们会从内部把我们磕痛。而海贤的文字正像一种特殊的溶剂,帮我们把这些坚固粗砺的部分一点点溶解。
    ——采铜,心理学博士,畅销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
    有的心理学作品虽理论严谨,但有失温度;有的心理学作品虽情感饱满,然理性缺乏。我个人爱读的作品,几乎总是“带着温度的理性”,这要求作者既有过硬的心理学素养,同时又真诚而富有同理心;既能理清逻辑的链路,又能触摸情感的脉络——海贤的作品恰恰具备这样的特点。
    ——刘未鹏,《暗时间》作者mindhacks。cn博主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海贤老师给出一些很有实用性并让你变得更幸福的建议,引导你走向理想的自己。
    最后,这是一本很温柔的书。
    ——战隼,知名自媒体:warfalcon,100天行动发起人
    海贤老师是一个走在路上的老师。对现代人的很多迷茫,他有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修行之道。难得的是,他从来不向人许诺“这条道路的终点是什么”,他愿意承认:“我自己也是第一次走,我们走走看。”这样很好,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被人陪伴的感觉,这胜于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
    ——李松蔚,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
    海贤的文章会给人“生活可以继续,而且会好起来”的心动,不只是在内容上,更是在气氛上,是由内而外透出来的。我想这就是文如其人的意思。真庆幸这样一位心理学家这么会写,文章令他能伸出温暖之手,让每个人都可以领受。
    ——张春,作家,犀牛故事主编
    看完这本书我认为,获取幸福的最优路径,就是找个作者这样的人做爸爸,娶个作者这样的人做老婆,再生一两百个作者这样的孩子。齐活。
    ——梁边妖,创作者,青年捣蛋家,todoplus创始人

作者简介

    陈海贤,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的通识课,广受欢迎,被誉为浙江大学版的“幸福课”。
    现为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目录

1  假想的自我与真实的成长
  你有没有这样的“名校学生病”
  假想中的完美自我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成长中的关系
  像一棵树一样成长
2  更大的世界与眼前的生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呢?
  远方是药也是病
  琐事就是我们的道
  过程本身也是目的
  我想去远方,把人生格盘重来
3  理想与平庸
  接受平庸的那一刻
  就承认自己是个废物好了
  迷茫是艰难所在,也是意义所在
  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
  你爱的是兴趣还是兴趣背后的成功
4  匮乏与不安
  钱的匮乏始于爱的匮乏
  为什么宁要宏大的计划,也不要微小的进步
  正是对爱的匮乏,加剧了孤独
  接纳多少匮乏,就有多大自由
  越匮乏,越纠结,越完美主义
  怎么摆脱匮乏的心理模式
5  接纳与改变
  不跟问题死磕,随时准备趴下
  弃疗的别名是接纳自我
  带着问题前行
  “我控制不住地贬低自己”
  哪怕痛苦,也要让生活正常运转
6  拖延与不拖延
  拖延症是心理问题还是社会现象
  拖延症是一个提醒
  怎么就拖延了呢?
  把我们从拖延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是爱
  自我管理的本质是自我谈判
  “看脚下”也许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道理
7  敏感与内向
  敏感内向者有更敏锐的雷达
  外在的差评内化成了心里的不安
  “敏感内向”的标签承载的是自我怀疑和不安
  敏感内向者需要改变吗?
  我是怎么变外向的
8  爱与孤独
  如果你也有“不完美的父母”
  成为自己的教养者
  关系越亲密,越需要边界
  孤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
  爱别人,是加强自己的方式
9  空虚与意义感
  有一种病叫“没有感觉症”
  避开了生活的麻烦,也避开了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真实生活的质感
  不被教条所困,也不从生活中逃离
10  结束与开始
  为什么结束这么难
  这一年,我所经历的最大转变
  成为自己意味着什么

前言

  

    脚下的路,延绵不绝
    以前我上“幸福课”,课上经常会有学生问我:“老师,你幸福吗?”也许作为读者,你也有类似的好奇。
    以前我也经常这么问自己,仿佛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自我要求。在这个鸡汤
    和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会有很多专家对我们的生活指指点点,无论是出于牟利的目的,还是自恋式的善意。怎么才能让别人相信我的话呢,如果我不能用自己的幸福来证明?
    现在我倒不这么问了。我已经能够理解,在偶尔的平坦和顺利之外,生活总是包含着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你我都是如此。我更愿意用心理咨询里一个常用的比喻来描述这本关于幸福的书里,作者和读者该有的关系:
    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
    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没爬过,但我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我想指给你看。
    幸福之道,坑多路少。原因之一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充满缺陷的世界中,但我们想象的生活却是完美的。幸福需要我们承认这种不完美,扎根于这种不完美,并从中感受真实的生机。而太多的人生问题,是因为我们想要逃离这种不完美。逃离的企图,有时被隐藏在积极改变、努力上进后面。我们经常忘记,当我们说憧憬未来的时候,其实是说现在不够好;当我们说改变自己的时候,其实是说自己不够好。而现在的自己,正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我的家乡有一个奇怪的节日叫“海泥节”。每年夏天,都会有全国各地的穿着靓丽的年轻人来到海边。然后,他们会脱下干净整洁的衣服,穿上泳装,跳到海滩上的泥浆地里翻滚嬉戏。如果你总致力于怎么把生活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就不会知道在泥浆里跳舞的快乐。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设想读这本书的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大概也正处于某种“匮乏”当中,也因此,你的内心会有种种不安。这些不安一方面推动你去想象未来、远方、更好的自己,让你急着想要成长和改变;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你对自己、对世界采取一种防御的姿态,让你在自我怀疑中裹足不前。所以,你经常觉得自己敏感内向;你有关于未来生活的远大设想,却总会责怪自己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执行它;你一边焦虑自己变平庸,一边害怕竞争的激烈;你会为如何与他人相处头疼,会纠结于他人的负面评价;有时候你会害怕孤独,有时候又宁可回归孤独;偶尔,你还会感到空虚沮丧,并经常怀疑人生的意义……
    如果是这样,那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
    在我设想作为读者的你会是什么样的人时,我也会经常想到我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上面描述的那类人中的一员。初中的时候,我从家乡的一座偏僻小岛搬到市里读书。现在想来,所谓的“市里”,也不过是一座更大的岛。但对当时的我,它已经是陌生且让人畏惧的大世界了。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恰逢青春期、在一个竞争激烈的重点中学读书、又没什么朋友……我经常会感到孤独、不安,并觉得人生一片灰暗。
    我处理不安的方式是读很多心理学的书,靠谱的不靠谱的我都读过。我选择了心理学专业,一直读到博士,并最终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后来我好了。我忘记了这种好转是怎么发生的。但不是因为学了心理学,这些问题就解决了。好转像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些让我苦恼的问题从占据我生活的中心,到逐渐淡出了我的注意,到现在它们只成了一个淡淡的影子。但我知道,我从未真正解决过它们。我只是被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东西吸引了:春天的花,秋天的月,美好的爱情,在我眼前逐渐开启的、广阔的世界。我向上攀爬,一个问题变成另一个问题,一种矛盾变成另一种矛盾,回过头来,生活的苦恼一直都有,却早已不是原来的苦恼了。
    生活就像骑一辆自行车。路有高有低,有缓有急,但只有在行驶中,你才知道该怎么调整、转向、把握平衡。除此之外,你还能看到别样的风景。但如果因为不安,你想把车停下来,你不仅无暇享受风景,还很容易翻车。
    关于不安,我常爱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和小和尚下山去化缘。他们走了很远的路,回到山脚下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小和尚看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顶,担忧地问老和尚:“师父,天这么黑,路这么远,还有悬崖峭壁、飞鸟走兽,我们只有这一盏小小的灯笼,怎么才能回到山上的庙里呢?”
    老和尚淡淡地说:“看脚下。”
    如果说本书中让我们焦虑的“远方”是完美又脆弱的虚假自尊,抽象又缥缈的高远目标,对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期待,快速免于匮乏的想象,高效专注、心无旁骛的状态,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人格,与父母和朋友的完美关系……那“脚下”则是把失败当作反馈的成长思维、认真对待琐事的无差别心、不功利的兴趣和努力、匮乏和不安中的淡定从容、内疚与自责中的自我和解、对性格优势和缺陷的了解和接纳、在不完美关系中的自我滋养……
    这些“远方”都很好,唯一的问题是,它既不像这个真实的世界,也不像我们真正的自己。它是我们应对匮乏和不安的想象,并不是真实的幸福。而“脚下”呢,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但我们踩下的每一步都很踏实。
    不用担心我们会因此走不远。脚下的路,延绵不绝。
    谢谢你读这本书。希望这本探讨幸福的书,能给你一些启发。这本书的部分内容脱胎于我最初在浙江大学开设的一门叫“幸福课”的通识课。在那门课里,我想通过一些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来回答“怎么才能幸福呢?”这个问题。当然我想,“怎么才能幸福呢?”这个问题,是生活提给我们每个人的。答案终究也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写下。而我们写下的答案,就是我们的人生。
    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写成还要感谢很多人。那些上过我“幸福课”的学生、那些给我写信诉说烦恼的读者、那些信任我的来访者……谢谢师长和朋友的指点,谢谢编辑提出的宝贵意见。至于我的家人,无论痛苦还是欢乐,你们都与我共担,这本书是献给大家的,但稿费,一分不少,都是献给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