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欧也妮·葛朗台(全译插图本)

  • 定价: ¥20
  • ISBN:9787547045305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万卷
  • 页数:159页
  • 作者:(法)巴尔扎克|译...
  • 立即节省:
  • 2017-08-01 第1版
  • 2017-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欧也妮·葛朗台(全译插图本)》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小说叙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围绕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中心事件,以葛朗台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阵阵波澜、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两户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对查理·葛朗台倾心相爱而查理背信弃义的痛苦的人世遭遇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串连小说。

内容提要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最出色的画幅之一”,是一幅法国19世纪前半期外省的色彩缤纷的社会风俗画。小说叙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金钱对人的思想灵魂腐蚀和摧残。小说形象地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每一个金钱都充塞着“污秽和鲜血”,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冷酷的“现金交易”,再也没有任何联系了。

目录








前言

  

    这部长篇小说成书于1833年9月,是法国19世纪伟大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外省生活场景》中的第二部,也是其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小说出版以后,引起很大反响,读者认为它成功地把19世纪初一个很有特点的外省男人的偏执,和一个外省妇女的命运,以及这两个男人女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场景错综复杂而又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葛朗台先生是个描写得十分成功的吝啬鬼,与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一起,被称为法国文学中的两大“抠”鬼。他本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角色,但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抓住机会,先是发了财,后又从了政,当了市长,在小城势力之大,可谓炙手可热。但是帝国时期,他因有“红帽子”之嫌被免职。官位虽然丢了,财产却没有损失。甚至可以反过来说,“堤内损失堤外补”,天主照顾他,让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笔遗产,一时间成了小城的“新贵”,第一纳税大户。全城人都说他富得流油,认为他有一个堆满金币的暗室,说他每天半夜起来,都要到暗室瞧一瞧。看到满库的黄金,快乐得不可形容,连眼睛都是黄澄澄的,染上了金子的光彩。至于他到底有多少财产只有公证人清楚。
    葛朗台虽然富甲一方,但是开销十分俭省,从不购买肉食、水果,都是向佃户索要。家里的用度非常节约,每顿吃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定量核发;每年十一月初屋里才生火,到三月底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如何料峭、秋凉如何似水,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六法郎;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只有几百法郎;至于女仆娜侬,一年的工薪只有六十法郎。帮佣了二十年,才从主人葛朗台那里得了一只旧表,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礼物。可怜的娜侬总是赤着脚,穿着破衣衫,睡在过道底下的一个昏暗的小房间里。
    葛朗台这个“抠”鬼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阿巴贡那个吝啬鬼是封建时代的吝啬鬼,只知守财。而葛朗台则是法国转型时期的吝啬鬼,善于利用时代提供的一切条件,发财、积财,使财产增值。首先,他会赚,趁革命政府处理教会资产时,通过贿赂,用很小的代价取得了很大的资产。其次,他会投资,看中的项目为他带来较大的收益。再者,他更会投机,比如他看准机会抛售树木和葡萄酒,就是成功的例子。可以说他是乱中发财,趁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掘金的典型。
    乱中充满机会,也充满风险。乱中发财是本事,但乱中守财更要本事。葛朗台先生的“抠”,是出于本性,但更是时势所迫。因为在那个大分化的年代,社会变故、人生起落让他明白了什么叫“倏忽乘风搏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财富的流动则让他知道了什么叫“富来针挑土,穷去浪推沙”。革命时期大户人家被抄没、被革命的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生意场上破产者的凄惨命运亦让他时时心惊胆战。所以他的全部生活激情,人生动力,甚至整个人生的信条,就是“看见金币,拥有金币”。看见金币是要把它赚来,拥有金币是要把它守住。他其实还算个负责的父亲,非常喜欢独生女儿,因为她是他的“继承人”,但是他对金钱的爱好却远远超出了对女儿的喜爱。钱就是命。他只看重利益,根本没有考虑过家人与女儿的幸福。
    不过,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个吝啬鬼有一点还是应该肯定的,也就是讲究商誉。他不欠债,把破产看成是人生的最大耻辱。在这一点上他比我们这个经济环境里的许多人要强得多。他弟弟在巴黎破产了,把侄子托他照顾。他对这位侄子虽不感兴趣,却要公证人通过商务裁判所来阻止破产清算,因为这会败坏他们这个姓氏的名誉,尤其是他本人的商誉。而他女儿继承遗产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四百万偿付叔叔的债权人。
    本书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葛朗台的女儿欧也妮。这个可怜的外省姑娘是在阴暗、忧郁和压抑中成长起来的,一生都被父亲的阴影笼罩着。葛朗台先生长期把她关在深宅老院里,除了上教堂,很少让她与母亲出门。平时也不让她消费,即使给很少的一点女儿家的压箱钱,也不许她花用,只当是寄存在她那里,到时候总要想方设法收回去。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之后,对她看得更紧,总认为人家看上她,是打他的财产的主意。当然事实也是如此。小城里少有的几户体面人家,看中的不是小葛朗台的品性容貌,而是老葛朗台的钱财。
    不过欧也妮的人性,如果仅仅是因为父亲的吝啬而受到压制,那还一般化了一点。巴尔扎克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这个家庭级的悲剧,提升到了社会的高度。女儿一生的不幸,固然是父亲造成的,但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她贻误终身,就是吃了风气的亏。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唯利是图,唯官是靠,巴结上一个大官,好比掘了一座金矿。巴黎的堂弟夏尔来小城投靠伯父,在久枯的葛朗台小姐心里碰撞出爱情的火花。落难之人处处受气,唯有在葛朗台小姐这里得到一丝温暖。他带着小姐悄悄塞给的私房钱,跑到海外打拼天下。也算天不灭曹,不懂世事的富家公子竟然发了。可是人一阔脸就变,此时的他早把小城的堂姐忘个一干二净。为了利益,他入赘一个宫廷大员之家。可怜的葛朗台小姐还蒙在鼓里,死抱着海誓山盟不放,大好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当然,夏尔最后得知自己错过了一门一千七百万巨产的亲事,他当时如何捶胸顿足,大呼悔恨,读者可以想见。
    其实葛朗台小姐这种悲剧,从古至今,社会上每天都在上演,不过有大有小、有重有轻、有强有弱、有隐有显。巴尔扎克的不同凡响之处,就是准确地把握和刻画了典型人物的性格,准确地描写了典型环境的场景。他善于通过选择场景,营造气氛,来表达他的思想。
    小说发生的地点是在外省。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外省这个概念,往往带有传统、守旧、落后、阴暗、偏僻、小气、抠门、算计等多重意思。在巴黎人热衷于理想、事业,全身心投入革命大潮的时候,外省人则忙着盘算,一心想从革命浪潮中捞取钱财,并且死死地捂住。巴尔扎克曾在第一版的序言里提到,每个省都有葛朗台先生。外省与聚财守财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外省根本就是生长土财主、守财奴的土壤。因此在外省小城出现葛朗台先生这样的人物,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而把葛朗台先生这个人物安排在外省,也再切合不过。巴尔扎克通过自己的描写,揭示了外省产生认钱不认人、要钱不要命的守财奴的必然性。
    根据巴尔扎克的描写,在外省没有什么隐私可言。一切行为都被人做了精确的算计,街上走过的任何人,都被人做了精心的观察和琢磨。这个特点决定了你在外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不事声张,不动声色,暗中行动。而小城那条阴暗弯曲的街道,葛朗台家那半明半暗的房子,就浓缩了外省的特点,集中了外省的丑陋。虽然巴尔扎克对这个典型环境的描写有点冗长,可是它让你感受到了外省的压抑、外省的沉闷氛围,形象地显示了外省生活的麻木、迟钝、无聊乏味。巴尔扎克是在以景喻人。既是换喻,又是隐喻。有那种阴暗的房屋,自然就有葛朗台先生藏金的密室。有那种没有阳光、没有温暖、总是笼罩在阴影里的房屋,才有葛朗台小姐没有阳光、没有生气的生活。
    在惨淡悲凉的气氛中,只有葛朗台小姐的爱情给环境抹上了一丝希望的亮色。可是,当夏尔抛弃她时,她的希望就破灭了。“一切都完了。”尽管她带着一连串善行,在天国行走,但并不能掩盖人世生活的失败。她本是为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而生的,可到头来却没有丈夫和孩子,连家庭都失去了。这要怪谁呢?怪父亲葛朗台先生,怪他的吝啬?然而人是环境的产物。因为葛朗台小姐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失去了人性的世界,是没有生气、没有爱的世界。人像动物一样生活在其中,被物化,被动物化了。现在看来,欧也妮生活的世界远比巴黎那个强盗横行的世界更让人不安。因为在那个世界,至少人还可以扮演角色,还可以发挥作用,人还处于主宰地位,而在外省这个世界,金钱是主宰,人退隐于、消失于、让位于金钱利益或者诸如此类的利益。这就是巴尔扎克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