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作品集

孤独一个人的狂欢(精)

  • 定价: ¥39.8
  • ISBN:9787559406194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文艺
  • 页数:289页
  • 作者:(奥)卡夫卡//海明...
  • 立即节省:
  • 2017-07-01 第1版
  • 2017-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卡夫卡、海明威等著的这本《孤独一个人的狂欢》以孤独为主题,精心收录了诺奖得主、文学鼻祖、哲学之父……二十六座矗立世界文化殿堂的不朽里程碑,《局外人》、《彷徨少年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城堡》、《吉檀迦利》……二十六篇体裁文风思想迥异的经典孤独说。
    译文由柳鸣九、潘庆舲、李文俊等老一辈翻译大家携手《月亮与六便士》热销版译者刘勇军等译界新实力精心打造,诚意雕琢阅读体验。

内容提要

  

    《孤独一个人的狂欢》精选收录了尼采、黑塞、梭罗、歌德、卡夫卡、海明威、叔本华、泰戈尔等二十六位东西传世名家的“孤独”之作。
    选文体裁多样,诗歌、散文、小说、自传,不拘一格;文风斑斓绚烂,或简洁洗练,或晦涩怪诞,或朴实随性,或铿锵激昂。在这里,孤独形形色色,既可怕,又可敬;既可憎,又可亲。看似零散迥异的篇章,共同铺就一条跌宕起伏的秘密征程,带你一步步走近孤独本来的模样,体悟生命耐人寻味的“单”常态,感受数世纪理想知识分子对“独”的无畏探求和对“我”的不朽应答。

目录

第一章
  城堡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灯塔行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吉檀迦利
第二章
  湖(致——)
  心是孤独的猎手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玫瑰与芸香
  大卫·科波菲尔
  局外人
第三章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我似一朵浮云,孤独地漫游
  瓦尔登湖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隽语与箴言
  先驱者
第四章
  哦,孤独
  月亮与六便士
  幸福之路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论友谊
  小王子
  浮士德

前言

  

    孤独及孤独创造出的面影
    任知
    在文学的创作中,“孤独”是永恒的主题。作家在创作时全神贯注,要从这个万物关联的世界抽身而出,就是切断与世界的联系。杜拉斯说:“写作的孤独是这样的一种孤独,缺了它写作就无法进行,或者它散成碎屑,苍白无力地寻找还有什么可写。”而保罗·奥斯特亦有言:“每一本书都是一幅孤独的图景。它是一件有形物,人们可以拿起,放下,打开,合拢,书中的词语代表一个人好几个月——若非好多年——的孤独,所以当人们读着书里的每个词时,人们可以对自己说,他正面对着那孤独的一小部分。”
    作家构思,要进入悠长的隧道,从幽暗到光明。在写作中真实面对自己,独立思考着即将发生的一切,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每一个人物,赋予他们血肉与灵魂。作家有幸生活在故事之中,沉迷于自由生想象的世界里,世俗的烦恼一扫而空。只要这故事在心中不断上演,苦痛的现实不复存在。写作不仅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升华,更可谓是一种心灵的慰藉。阅读也如是,是读者沉浸于情节,触发自己的想象。在漫长的读书过程中,人的文化、思想、价值观逐渐形成,认识社会,一方面从生活体验获得,一方面通过阅读,两者相互依存,知行合一,彼此为因果。回首过去,驻足现实,展望未来。通过艺术的洗涤,构筑属于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是摆脱孤独的有效良药,同时也是摆脱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卡夫卡——孤独的作家,不孤独的文字,卡夫卡的思维方式令人着迷,小说中的绝望氛围充满吸附力。他的作品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如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外力始终控制一切,让人伴随着焦虑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无奈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
    像《城堡》中的k自称是土地测量员,经过长途跋涉,从家乡到城堡,准备履行职责,起先他在附近村子住下,但是城堡就在眼前,可望不可即,永远进不去。主管k工作的部长,他是k千方百计想见的,可他始终无法如愿,最后甚至断绝了与城堡的一切联系。凭此,我们可以一窥为什么卡夫卡会将巴尔扎克手杖上“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卡夫卡的作品不直接描绘客观生活,而是聚焦于客观世界在个人心理所引起的反映。那种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正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写照。卡夫卡对自己的写作是悲观的,他在业余写得比较勤奋,却不寻求发表。他曾说“作为作家的我当然马上死去,因为这样的角色没有地盘,没有生存权利的,连一粒尘埃都不配,仅仅在最疯狂的尘世生活才有一点点可能,那仅仅是一种享受欲的幻想”,他怀疑自己写作的救赎价值,所以会嘱咐朋友焚烧掉所有未刊作品。
    麦卡勒斯——一生为疾病困扰的女性作家。15岁患风湿热,误诊导致她的病越发恶化,历经三次中风,29岁瘫痪,50岁脑部大出血去世。疾病令她早熟,15岁她从父亲处得到一台打字机,开始写作。22岁完成名篇《心是孤独的猎手》。麦卡勒斯一直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个小镇,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她嫁给了同样想当作家的利夫斯。两人的婚姻生活充满波折,离婚、复婚、酗酒、无数的派对和恋爱。
    在作品中,麦卡勒斯用一种诡谲、神秘、荒诞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与爱同样永恒的人类主题——孤独,并且用爱的悖谬来印证孤独的必然。《婚礼的成员》讲述了一个少女面对的成长孤独,《伤心咖啡馆之歌》描绘了年轻人面临爱情各自的孤独,生动地刻画了人们在爱的错位中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纠结,在爱与所爱的宿命中的无法自拔,是向一种渴望交流的本能妥协。而《心是孤独的猎手》笔触更是伸向多维孤独的意象,檐下偷听莫扎特的少女米克、心负民族重担的黑人医生科普兰、独自一人往返精神病院探望挚友的哑巴辛格……人人都在说话,都在倾听,但悲剧却是无法逃避的,人和人的交流最终无望。麦卡勒斯说:“人生理上的缺陷便象征着精神上的缺陷,无法接受或回报他人的爱——亦即精神上的隔绝孤立”。这种苦痛来自感同身受,那个略带叛逆的米克,有着麦卡勒斯少女时代的影子。麦卡勒斯写爱情、写孤独,写绝望,这些都是她展示的表象,翻译家李文俊先生《爱与理解的呼唤》中写道:“有评论家认为麦卡勒斯对爱情是绝望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她之所以倾其力量表达爱的绝望不是真的绝望,是因为爱与理解在现实中稀缺,本质是呼唤爱和理解。”
    毛姆——八岁时母亲去世,十岁时父亲死于胃癌,他从法国到了英国,寄养在牧师叔叔家里。在英国,毛姆与同学格格不入;他不喜欢叔叔的为人,在《人性的枷锁》和《啼笑皆非》中,读者可以发现,毛姆笔下的叔叔是个不修边幅、锱铢必较的吝啬鬼形象。这一方面是作家出于写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曾经那个孤苦伶仃的孩童,敏感地意识到无论叔叔婶母如何爱他,也无法替代父母。不知是由于家庭的变故,还是由于从法语改说英语的不习惯,毛姆出现了口吃的毛病,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瘦小赢弱,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嘲笑。无聊凄清的童年生活,养成他孤僻内向的性格。
    ……
    贪酒逃避、标新立异、渴望爱情、期盼倾听……内心经历一次次的洗礼,痛并快乐着。这是成长的烦恼,也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因为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肯定后,人才可能对世界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可以容纳光明,也可以容纳黑暗。在接受着一切的同时,也在尝试着不断地改变。生活是无法掌控的,只有不断去经历,才会逐渐发现生命的奥义。
    福克纳——这位美国作家也曾像少年德米安一样找寻着自我。他出生时家道中落,由于贫寒,在银行里做过短期的簿记,一战爆发后,福克纳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成为密西西比大学的特殊学生,转年退学到纽约的一家书店做店员。几个月后,福克纳再次回归故里,靠做杂工为生,业余写诗。27岁时,福克纳在新奥尔良结识了前辈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受他的启发将目光瞄向了故乡,而他的首部长篇《士兵的报酬》也是因为安德森推荐才得以出版。自此,福克纳不断写作,但是无奈微薄的稿费维持不了家计,为此他去到了好莱坞,为电影公司写剧本,也刻意写一些浅显庸俗的短篇,向商业杂志投稿,换取可观的稿酬。他的书销量小,没有再版机会,直到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生计才得到了改观。
    福克纳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他最负盛名的短篇佳作,也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以杰弗森镇为背景的首篇作品。作家用洗练的笔触、时空倒置及充满象征的手法,为读者勾勒出没落贵族艾米丽的悲凉爱情故事,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南方种植园衰落后守旧贵族的复杂心态。
    黑塞有言“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很孤独。”孤独来自灵魂深处,有时源于迷惘和虚妄,有时源于情痴和心魔。终究尘世纷纷,人情冷暖,饮水自知。在本书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众多经典的“孤独”形象,他们有的来自作家,有的即是作家本身。透过纸页间的虚虚实实,体验人世间的孤独百味,文终,掩卷长思,所悟所得,又是一份孤独——一份只属于读者自身的精神礼物。
    ——写于2017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