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生活娱乐 > 休闲读物 > 集邮收藏

笔记玉镯(精)

  • 定价: ¥81
  • ISBN:978753264964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辞书
  • 页数:233页
  • 作者:朱长元
  • 立即节省:
  • 2017-06-01 第1版
  • 2017-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三十六年间,朱长元先生收藏千百玉镯,也将无数故事、感悟、经验、学问收藏于心。他将收藏经历、玉镯相关文化、玉镯鉴赏知识、收藏投资学问,写成随笔,娓娓道来。既有难忘故事、真情实感,也有干货数据、文献材料,并配有精美照片。品读由朱长元所著的《笔记玉镯(精)》一书,感悟玉镯圆满温润的美好品质,回味玉镯传承中的情怀和因缘,欣赏中国玉文化的悠远深长。

内容提要

  

    玉镯,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历代女性的情怀,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古代典籍和诗词中,不乏有关玉镯的记载和咏唱。作者历经36年对玉镯的寻觅、研究、投资、收藏,将其所见、所闻、所知,娓娓道来。其中既有对玉镯的历史文化和价值的认知,更不乏作者在与玉镯相伴的日子里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由朱长元所著的《笔记玉镯(精)》一书图文并茂,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让人阅读不感枯燥,又能从中得到对玉镯欣赏、选购、佩戴、传承等各方面的启示。

作者简介

    朱长元,艺术品藏家,传媒经济研究员,佛教文化学者,上海梵典古籍文献研究中心秘书长。做过《解放日报》记者、编辑等采编工作。担任过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广告中心主任、发行中心主任。屡获文化产业经营、研究各类奖项和荣誉称号。业余收藏艺术品,藏龄达三十六年,现有藏品数千件。

目录

序  长远温如玉 吴澍
自序
初识玉镯
逐渐积累
收为其藏
异样眼光
玉出文化
虔诚戴镯
人玉关系
玉镯传情
无镯成婚
今非昔比
玉镯取材
白非羊脂
稀缺彩料
翡翠是非
款式漫谈
似镯非镯
知识无价
镯要选择
眼界要高
烦恼难免
传之后人

前言

  

    长元温如玉
    吴澍
    与长元先生相识,颇有几分“玉缘”。
    他与我的一位少友、京城“玉公子”杜平相识较早,由此及彼,我们也便成为“玉友”了。加上见面后得知他也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我们更加“缘上加缘”,帽子亲了,和尚更亲。
    忽有一天,被我誉为“中国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文交所)理论之父”的彭中天先生告知:“朱长元先生是沪上古玉收藏大家哦!”既是“大家”,我这个收藏圈的票友自然是仰之弥高了。于是乎,我从各种渠道饱览了这位沪上玉爷晒出的琳琅满目的藏品。尤其是年代多列、色彩斑斓、玉质纯良、做工精细的玉镯,不只是我,身边不少收藏达人对此也不无羡慕嫉妒恨。
    一直没想明白:自然界千般宝藏、万种风情,玉石这尤物怎就那么人见人爱?远至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等,一个个学会“立正”不久的早期智人们,生用玉器作祭、做神器,死亦“玉不离身”,从那些部落酋长、大巫小巫们的坟墓里出土的各色玉器足以佐证;到了先秦,崇玉之风更加兴盛,玉器成为拥有者身份标志的“礼器”;及至战汉,玉器开始走下王宫神坛,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才子佳人,他们的腰间袖里、项上帽顶,莫不琳琅满目、玎珰诱人。
    在国人意识形态中,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挈之方也。”这一切,无不与所谓君子之风相吻合。也许正因为玉器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结缘匪浅,一块块石头被赋予了有情有义的文化灵魂,被中国人钟爱了几千年,至今意犹未尽。
    当代爱玉、淘玉者多了去,全国各处地摊上和古玩城里,随处可见拿着放大镜或小型检测仪等物什扎堆扫荡、讨价还价的人群,但恕我直言,玉客千千万,知玉有几人?真正能称得上藏家者恐怕更是凤毛麟角了。
    在我的朋友圈里,倒是有几位比较另类的“玉君子”,如:踏遍千山万水寻觅古玉踪迹,并总结出一套特立独行鉴玉手段的北大法学博士,某拍卖行当家人智勇老弟;钟情金沙古玉,卖掉两家公司花巨款换回一堆精美异常的金沙图腾古玉的“玉公子”杜平;藏了一堆“良渚”,攒了一肚子心得,于是“横行”网络仗义执言、见假就打,遭人恨也受人敬的上海某区政协委员“古玉居”张慧等。
    这伙玉友中最耐得住寂寞的当然要数写作本书的朱长元先生了。先看看他如何介绍自己:“业余收藏艺术品,藏龄达三十六年,现有藏品数千件。”那数千件藏品都是些啥?不会全是一大堆瞎活儿吧?“不是的,光是以明清为主的玉镯子就有上千只。”在日本留学过化学专业,对玉沁颇有研究,眼光严苛的“古玉居”张慧老弟这般对我说。
    一个大老爷们,何以钟情收藏女人的首饰?“先生有所不知,历朝历代,玉镯都是受到藏家们追逐的玉器之一。”长元兄如是说。
    没错。早在新石器时期,玉镯就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尽管不同时期的玉镯形制各异、纹饰不同——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玉镯爱镶金;行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到了明清两代,玉镯用料讲究,装饰性极强。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大使”唐诗宋词里,玉镯堪称“百变美女”,光名称就有一大串:玉钏、条脱、条达、臂环、臂钗、挑脱、跳脱等,其间更不乏献媚之辞。如“朱唇随吹尽,玉钏逐弦摇”。又如:“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敲”“好赠玉条脱,堪携紫纶巾”“红绡缕中玉钏光”“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两腕玉挑脱,素纤悭半把”……如此千般颂词,若一一列出恐怕版面不够了。
    关于玉镯文化的说法不一,我偏向于“手铐”说。有史学家认为,在男人占据统治地位的古代社会,女人们佩戴玉镯最大的功能不是为了美丽,而是有着另外一层含义——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套上手镯如同“手铐”加身,跑不了;如今,这一古老的文化意义自是荡然无存,在当代人的眼里,玉镯是女人必须拥有的装饰品。戴上玉镯,女人就有了自己的人生故事。戴上质地上等、做工精良的手镯,女人便有了更加美丽精彩的人生故事。
    是的,“手铐”也好,首饰也罢,女人要想活得美丽,似乎要付出更多代价。
    我们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承的泱泱大国,只要是带文化的活儿就必须有规可循。既然玉镯被赋予了文化意义,当然就得将它纳入规范,就连玉镯的佩戴方式也早就被上升到宗教高度。在佛学理论中,人的左手是净手,右手是浊手。人类主要使用右手从事劳动,包括佛教忌讳的杀生、放火、污秽等工作,因此右手是污秽、邪恶之手,会不定期地把污浊的能量从这里释放出去。而左手不杀生、不污秽,属于净手,洁净的能量要从这里吸收进来。这就是佛学理论中的“左进右出”,所以玉手镯就被安放于左手,吸取世间干净、纯洁的精神和力量,以纯净佩戴者的肉体和灵魂。反之,那些“左撇子”美女们就应该把手镯戴在右手了。
    我钦佩长元兄璞玉般的平常心,谦恭低调、宠辱不惊,藏家能修道至此,也不枉融染了玉之高洁与温情。
    2017年4月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