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这个世界不欠你

  • 定价: ¥42
  • ISBN:978720111911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天津人民
  • 页数:217页
  • 作者:慧超
  • 立即节省:
  • 2017-07-01 第1版
  • 2017-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慧超著的《这个世界不欠你》是一部揭穿当代中国乌合之众真面目的启智檄文,包括了“人格破产者”相、“我弱我有理者”相、“怨毒者”相、“嫌贫仇富者”相、“幸灾乐祸者”相、“伪爱国者”相、“群体无意识”相、“传播谣言者”相……只有洞悉人性的弱点,我们才不会沦为丑恶的乌合之众!

内容提要

  

    每个人都曾感受过“被孤立、被遗弃、被误解、被伤害的刺痛感。”
    《这个世界不欠你》作者慧超通过对人性深入骨髓的透视,揭开了当下社会的浮华、空虚,人们穷弱、自私的心态,这表现在人际交往、职场生存、家庭教育、婆媳关系、两性关系中我们感受到的种种难以言喻的痛苦事实。痛苦的转嫁并不能使痛苦消弭,世界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你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

作者简介

    慧超,本名吴会超,生于1988年。曾任河北电视台编导,《海风窗》(欧美同学会商会内刊,欧美同学会是统战部下属国家级NGO(非政府组织))执行主编,北京三十度空间传媒广告有限公司CC0(首席内容官),现为公关人,LinkedIn(领英)专栏作者、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著有原创微信公众号“思维补丁”,文章嬉笑怒骂,刺痛人心,语关一切常识,多篇原创文章被各大公众号疯狂转载,全网总点击量过亿。

目录

CHAPTER 1  警惕人格破产
  “我为你雪中送炭,你却恩将仇报”
  人前有多谄媚,人后就有多恶毒
  贱到骨子里的恶毒“贵人”
  人性最不能考验
  当那些曾经厌恶的事物,逐渐成为我们的血肉
  当“弱者”成为一种武器
CHAPTER 2  世间最可怕的是无知却不自知、不求知
  从“受害者”变成“施暴者”的路有多远
  社会的戾气就是从讥讽弱者发酵的
  仇富的人一定嫌贫
  我们该不该枪毙一名孩子
  你会爱国吗
  世间最可怕的愚昧不是无知,而是无知却不自知,无知却不求知
  因为谣言止于智者,所以谣言大行其道
CHAPTER 3  最可悲的人生,莫过于没得选
  最可悲的人生,莫过于没得选
  我不得不拼了命,才有可能跳出“原生阶层”
  你是那个长相中等偏上的姑娘吗
  姑娘,我实在想不出你嫁给谁才能幸福
  你是那个才华横溢的小伙吗
CHAPTER 4  人性中不能承受之轻
  自己是一摊烂泥,却恨铁不成钢
  孩子最惨的是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许多婆媳矛盾,在于儿子的“愚孝”
  自私的父母塑造“愚孝”的孩子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
  真正的教养是什么呢
CHAPTER 5  愿你回首一望,都是美好
  别让时代的进步,成为你个人的悲哀
  你不应该在年轻时炫耀一种叫“悠闲”的东西
  如果不是一天只睡四个小时,是不是就不会成功
  我们都要小心翼翼地努力,才有力量去抵抗庸常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仅在于钱的数字
  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点
后记

前言

  

    除了时光,没有仇敌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对于我而言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每天浑浑噩噩地上班,下班,开一些无聊的会,刷一些稀奇古怪又狗血的微博、微信,每更新一个新手游我就第一时间下载来玩,每个月花几千块钱用来购买一些毫无意义的游戏道具,以打发自己过剩的时间和旺盛却无处安放的精力。
    但是,我心里十分清楚,这些被刻意安排的“事务”丝毫不能缓解我内心巨大的荒芜感,也并未给自己带来丝毫能力与智识上的增长,自己的疲惫与忙碌只是虚度而不是成长。
    然后,为了抵御这种日复一日的虚无感,我做了一个叫思维补丁的公众号,那是10月,在第一篇文章发布出来之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小的目标,在春节时(次年2月)争取让这个公众号的粉丝达到2000人吧!
    没想到,仅仅因为一篇文章,思维补丁就“爆红”了,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公众号的读者由70人增长到了70000人之多,单篇文章全网阅读量过亿,仅仅在微博就登了两次热门话题排行榜,这给我造成了一种巨大的恍惚感,以至于我常常惶恐于自己不配如此。
    天地之间,时光无涯。我常感谢文字,让我们相遇。你我互不相识,我们有各自的生活,我们的梦想不一,我们的境遇不同,但我们都有最基本最朴素的愿望:万物自在,各正性命。
    这本书里面的文字,绝大多数是我陆续发布在个人公众号思维补丁上面的。当初,我为思维补丁定的Slogan(标语)叫:语关一切常识。现在想来,这颇有些恬不知耻的意味——因为有秉烛前行的凄凉,照得见方寸之间的泥泞坎坷,照不见三尺之外的泪眼婆娑。
    古今中外无数写字的人都希望用一支笔唤醒周围人酣睡时的丑态,而我,不想唤起所谓的“沉睡之人”,既无此心,更无此力。
    现在,我更迷惑于“常识”尺度的标准,这个时代如此丰富,每人心中对于常识的定位和解读必然是迥然的,恰如这世事的种种,很多都是源自大家不理解彼此的立场而已。
    就像我原来的本职工作是公关,但我在老家向人介绍自己的职业时,经常被人满脸错愕地询问:你在哪个夜总会上班?
    我能说我的老乡缺乏“常识”吗?
    这就是所谓的时代分裂感吧,任何两个人都可以组成一对扭曲的镜面,倒映着丝毫无法互相理解的两个灵魂,大家走出自己的圈子,立刻都是一副茫然无措的表情,有一种被孤立、被遗弃、被误解、被伤害的刺痛感。
    很多时候,时代成了替罪羊,每一个癫狂者都将自己的疯癫和变态归罪于时代。
    已经记不清在多少篇文章中看见过“时代病了”这样的表述了,这很有意思,人总是无条件原谅自己的无能和劣根性,将错误冠以他人,如果转一圈发现实在没有合适的人替自己背负十字架,没办法,只能将那些令时代惭愧的行径抛给时代本身。
    这个时代的反省太少,而嘲笑太多。
    每个人都在掩饰自己分裂的另一半,一定程度上,自我分裂几乎无法控制,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转发一些自相矛盾的观点:上个月还在用文字抵制日货和占领钓鱼岛,这个月却在兴高采烈地炫耀赴日签证和游玩行程。而最令人惆怅的是,他们的愤怒和愉悦可能都是真的。
    都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人们对历史所知越多,就越是容易重复而不是避免历史的错误。这在思维层面尤其如此,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拥有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不幸的是,恰恰只有真正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这么觉得。
    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人心之卑劣、欲望之庸俗永远不会因为时代的更迭和主流意识的轮换而销声匿迹。人们惯于遗忘,尤其是遗忘自己的愚蠢和无知。太多曾经的惭愧,都洗刷成了朝阳下的一片静滩,过往连串脚印都无迹可寻,更何谈沙滩上用手指划出的名言了。
    但对于写作者而言,文字恰恰变成了一面镜子,所有这些粗鄙之文,照见了作者曾经的愚钝和幼稚的探索。所以我一直重复强调: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我不想也不能去指导别人的人生,左右他人的价值,这所有的文章只是一种思考的自我表达罢了。
    其实每个灵魂都有着自我表达的深层渴求,只不过各自选取的方式不尽相同,追逐的问题不同罢了。
    生活像一潭静湖,不知深浅的我们砥砺前行,这里有雨露甘霖,但更多时候是泥沙俱下,湖水将我们裹挟其中,堕落或升华,你我更多时候身不由己。然而这是一条无法回头的路,我们踏出去的每一步,都无法收回。这是时间的魅力,也是这世间的残酷。
    除了时光,没有仇敌。
    时代的噪音下,大家都在寻找共鸣,很荣幸,我们给了彼此这样一个机会。
    慧超
    2017年3月26日于北京

后记

  

    骑着羊驼过沙漠
    所有的阅读都是误读。
    看完一本书之后,听到这样的一句结束语,难免令人心有沮丧。
    正如被曲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依然愿意相信阅读的本质是一个人主动寻找自我的过程——他选择什么书,关注什么话题,思考什么问题,最终决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在这其中,通过这些外在的学习和内向的思维建设,他不断完善并构建了自我价值和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
    所以我常常说,一个人所谓的成长,不过就是自己的三观不断被刷新乃至颠覆的过程,在这个不断颠覆和不断重建的过程中,常识一遍遍被确立,思维方式不断深化,视角不断被拓宽。
    所谓逐渐发现生活乃至生命的本质,无非就是将生活和生命的日常,逐渐陌生化再尝试挑战其“为什么”的过程。
    就像,你很早的时候就已知道“人心险恶”,但突然有一天,面对人性所表现的卑鄙,你却突然问自己一个问题:“人性何以至此,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通过我这场哕唆的讲述之后,你发现你对很多问题和现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陌生感乃至颠覆感——我想,那并不意味着是你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了解认识倒退了,相反,这恰恰证明了你对这些“日常”的现象和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不仅如此,你还在构建属于你自己的思维体系中,更上层楼。
    如果你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产生了作者大放厥词的心理感受,而你的这种感受又恰好有理论、经历和实践支撑,恭喜你,你已经在我的“一派胡言”中收获了属于自我的思考。
    自我的主动思考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显然,这是一个专注力极度匮乏的时代。每天的新鲜事儿不断从媒体和社交网络中传来,现象级的舆情热点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往往上午还在刷屏的新闻,晚宴时这个话题已经令你厌烦得不想在台面上讨论了。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烦冗的事物、庞杂的信息和过剩的物质,像一只只巨兽,撕咬着现代人原本就匮乏的精力,人们已经懒得去观察,懒得去质询,懒得去思考了,所以越来越多的非真相和非事实在“不经过大脑”的舌头中流传,很多时候,你也许和我一样,会对身边人的认识和观点产生一种巨大的惶惑和陌生感,我们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浅显的道理他们就是不懂,为什么那么明显的谣言他们还是会选择相信?
    我们收获了太多的财富,以至于失去了太多的自我。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时代的物质和信息越多,精力有限的个体越是容易呈现出一种无所适从,即难以保有独立的思想和身处中间的占位——更多的时候,大众被自己的利益和情绪所裹挟,而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站队。 我常常觉得:在很多人心里,正确和错误,正义和罪恶,光明和黑暗,其实是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的,他们像墙头草,也像大漠里的细微砂砾,风往哪里刮,他们就跟着飘向哪里。众人的标准就是他们的标准,他们随风而动,他们不制造趋势,但却盲目地跟随趋势,以至于经常推波助澜将趋势变得不可控。 如果说众人是有原罪的,那么“众人”的原罪就在于: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 人们愈发走向平庸,保持个性和独立思考反而变成了一种很小众的“另类”,在某些层面,这或许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根源之一,因为个体个性的丧失和独立思考的停滞,往往意味着集体的盲从和被操纵成为一种主流。 约瑟夫.布罗茨基说:“抗拒人心之庸俗的最好办法就是怀疑的态度和良好的趣味。” 不知道你在即将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有没有怀疑乃至鄙夷过我的一些逻辑?不过,那都与我无关了,正如你在这里所有的共鸣亦与我无关——那自发的思考已经矗立成你的路标。 承蒙紫图图书马松和郎世溟二位老师抬爱,令我有机会出版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出书”这件事情一直令我惶恐不安,因为这些篇章在我看来多少都有一些“胡言乱语”的游戏感。然而面对这样的文字,二位老师还是给了我很多令我惭愧的鼓励——我深知自己配不上那些赞美,当然也谢谢他们二位在本书篇章的遴选和选题的角度上,给予我的有益建议和启发思考。 由衷地感谢我的爱人胡雪娇女士,女人真是男人的终身学堂,在这些文章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她给了我很多“她”视角的思考和基于女性立场的宝贵评论,这显然令我得以在尖锐但很可能是错误的道路上,拨了一把方向盘。 即便出了书,但我依然不认为我自己是一个好的写作者,甚至怀疑自己写的东西是否真的有价值。这并不是一种自谦的姿态,本质上,这是我对自身局限性的一种怀疑和不断突破。 生活是由一连串的空虚和平庸所组成,它的本质就是不断地重复,而这种重复必将造成苦闷。对于我来说,打破这苦闷最好的斧头由持续的思考和创造所铸成。 这是写作于我的价值和乐趣。对我而言,真正打动我的,真正推动我持续不断思考和写下去的,并不是我最终写出了什么,而是思考和写作的过程本身。这就是一场无止境的发现、寻觅、创造与呵护的过程。 最后,真诚地感谢每一位捧起这本书的朋友。 慧超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