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红与黑(全译本)/译林名著精选

  • 定价: ¥32
  • ISBN:9787544768016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译林
  • 页数:512页
  • 作者:(法国)斯丹达尔|...
  • 立即节省:
  • 2017-07-01 第1版
  • 2017-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斯丹达尔著的《红与黑(全译本)》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内容提要

  

    《红与黑(全译本)》是法国著名作家斯丹达尔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紧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市长
  第三章  穷人的福利
  第四章  父与子
  第五章  谈判
  第六章  烦恼
  第七章  精选的缘分
  第八章  小小风波
  第九章  乡间一夜
  第十章  雄心和逆境
  第十一章  一个晚上
  第十二章  出门
  第十三章  网眼长袜
  第十四章  英国剪刀
  第十五章  雄鸡一唱
  第十六章  第二天
  第十七章  第一助理
  第十八章  国王在维里埃
  第十九章  思想使人痛苦
  第二十章  匿名信
  第二十一章  与主人对话
  第二十二章  一八三。年的行为方式
  第二十三章  一位官员的忧伤
  第二十四章  省会
  第二十五章  神学院
  第二十六章  人世间或富人缺什么
  第二十七章  初试人生
  第二十八章  迎圣体
  第二十九章  第一次提升
  第三十章  野心家
下卷
  第一章  乡居的快乐
  第二章  初人上流社会
  第三章  头几步
  第四章  德·拉莫尔府
  第五章  敏感和一位虔诚的贵妇
  第六章  说话的腔调
  第七章  痛风病发作
  第八章  哪一种勋章  使人与众不同?
  第九章  舞会
  第十章  玛格丽特王后
  第十一章  女孩子的威力
  第十二章  这是一个丹东吗?
  第十三章  阴谋
  第十四章  一个女孩子想些什么
  第十五章  这是一个阴谋吗?
  第十六章  凌晨一点钟
  第十七章  古剑
  第十八章  残酷的时刻
  第十九章  滑稽歌剧
  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
  第二十一章  秘密记录
  第二十二章  讨论
  第二十三章  教士,树林,自由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第二十五章  道德的职责
  第二十六章  精神之爱
  第二十七章  教会里最好的职位
  第二十八章  曼依·莱斯戈
  第二十九章  烦恼
  第三十章  喜歌剧院包厢
  第三十一章  让她害怕
  第三十二章  老虎
  第三十三章  偏爱的地狱
  第三十四章  才智之士
  第三十五章  风暴
  第三十六章  悲惨的细节
  第三十七章  主塔楼
  第三十八章  一个有权势的人
  第三十九章  困境
  第四十章  宁静
  第四十一章  审判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作者大事略

前言

  

    谁是“幸福的少数人”?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现今五十岁上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少不知道有一本法国小说叫做《红与黑》的,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在年轻的时候读过这本书,都怀着激烈昂奋甚至矛盾的情绪对待过书中的主人公,无论他们是喜欢他还是讨厌他,是同情他还是鄙视他。他们后来也都被教导过怎样读这本书怎样看这个人。于是,喜欢这本书同情这个人的许多人改变了态度,有的是心悦诚服,有的是阳奉阴违,有的则是钳口不言了,当然也有人为这本书这个人付出过代价。一本书让一些人激动,让一些人愤怒,让一些人恐惧,也让一些人不惜兴师动众口诛笔伐强迫另一些人改变看法和态度,这就是《红与黑》在中国的命运。俱往矣,那个距离我们还不太遥远的史无前例的年代!还有那个虽非史无前例却已然开始有些离奇的年代!
    不过,平心而论,对一本书提出“怎样读”的问题,本身并非别_出心裁,更不是发明创造,当然也无可非议,这是所有可以被称作伟大的小说的共有的品格。例如《红楼梦》,有人读出了革命,有人读出了政治,有人读出了爱情,有人读出了人生,等等。或者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似乎亦无不可,只是请这些种种的家勿强迫别人见他们之所见,以“怎样读”为由在别人的灵魂里动刀动枪的。《红与黑》也是一样。自一八三O年以来,一个半多世纪中,人们从中看出的东西绝不比从《红楼梦》中看出的少。有学者说关于《红与黑》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西方的“红学”,这不是夸大其词。在中国,关于曹雪芹的《红楼梦》,有所谓“红学”和“曹学”;在西方,关于斯丹达尔(他的名字曾经被译做司汤达)的《红与黑》,则有“红学”和“贝学”,因为斯丹达尔本名叫亨利·贝尔。这里把两本书扯在一起,并没有打算作一篇比较文学论文的意思,实在是因为这两本书的因缘不单单在它们都有一个不寻常的命运,而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不寻常的“怎样读”的问题。曹雪芹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斯丹达尔则坚信五十年后《红与黑》才会有读者,他说:“我将在一八八O年为人理解。”“我看重的仅仅是在一九〇〇年被重新印刷。”或者做一个“在一九三五年为人阅读的作家”。看来,怎样读才能解“其中味”,是这两本书面临的共同的问题。
    研究者已经用丰富的事实证明了,《红与黑》真实地再现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以后的历史氛围。斯丹达尔是个旅行家,足迹遍及巴黎和外省的许多地方。他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切身的体验,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外省生活的封闭狭隘和被铜臭气毒化的心灵。在小城维里埃,耶稣会横行霸道,资产阶级自由派虎视眈眈,封建贵族则感到危机四伏;不过,从上到下,从贵族到平民,最高的行为原则只有一个:“带来收益”。巴黎的上流社会则以烦闷无聊为特征,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夸夸其谈,但都掩盖不住他们对拿破仑的仇恨和恐惧。在巴黎,在外省,复辟的贵族和反动的教会都一样地害怕再来一次革命,这是一个停滞、萎缩、丧失了活力的社会。自由资产阶级也不见有更多的光彩,他们与封建贵族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勾结。斯丹达尔在小说中设置了许多准确的时间参照,例如选举的时间、话剧《爱尔那尼》和歌剧《曼侬·莱斯戈》的演出、秘密宗教组织“圣会”影射“信仰骑士联合会”等等诸如此类的史实,都令当时的读者一眼便可看出那是查理十世的治下。研究者还为书中的许多人物找出了可能的原型,例如德-莱纳市长的原型是卡里克斯特·德·皮纳侯爵,斯丹达尔早年的一个同学;年轻的阿格德主教的原型是红衣主教德·罗安公爵,不到四十岁就当了贝藏松的大主教;总理德·奈瓦尔先生是德·波利涅克亲王,一八三O年的外交部长,当年又担任了总理;德·拉莫尔侯爵的原型则是爱德华·德·菲茨一雅姆公爵,贵族院议员,国王的亲信,等等。这一切都使《红与黑》具有一种历史的真实感。
    研究者利用斯丹达尔本人的文字和当时报刊的材料,揭示出《红与黑》的副题《一八三〇年纪事》并非虚言,确为七月革命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的真实写照。他们早就把目光投向了书中有关“秘密记录”的四章,认为是作者以真实的政治事件为蓝本写出的,即一八一七年保皇党人密谋请求外国的军事保护,对付日益迫近的革命危机。晚近的研究则抛弃了这个“蓝本”,径直指出斯丹达尔于一八二九年和一八三〇年写给朋友的信中就站在共和党人的立场上谈论一八三〇年的内战危机,几乎用的就是小说中的语言。在当时报刊中的文章中已经出现了“密使”、“秘密记录”的字样,有的文章甚至列出了参加秘密会议的人的名单,其中就有刚刚上任的总理德-波利涅克亲王。有案可稽,查理十世的政府确有企图废宪的活动,而且把希望寄托在莱茵河的彼岸。著名的极端保王党人维特罗尔在回忆录中透露,保王党人在一八三〇年企图发动政变,用君主专制取代当时的君主立宪制。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这几章是“全书的关键”,这当然是一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似乎是模仿第四回《红楼梦》的“总纲”的说法。
    ……
    于连对德·莱纳夫人,始于诱惑,终于热恋,其间种种迷误和梦幻最后被两记枪声惊破。两个月的“甜蜜”勾销了十年的“奋斗”,这是“生活和爱情”战胜了“野心和财富”,也可说是曲终奏雅了。于连的最后两个月清算了左冲右突的二十三年;《红与黑》的最后十章涵纳了惊心动魄的六十五章。研究者大多在前六十五章上费心思用笔墨,而较少注意最后十章,或竟视而不见,故一部《红与黑》往往变成了一部法国复辟时期的阶级斗争史。其实,斯丹达尔的小说也是可以不这样读的。斯丹达尔固然是一个关心政治关心时局的人,但他首先是一个关心个人自由关心个人幸福的人。他的主人公无一不是在各种社会集团中寻觅一方乐土的人,无一不是在前往幸福的圣地朝拜的旅途上颠沛流离的人。瓦莱里说:“在我的眼里,亨利·贝尔不是个文人,而是个聪明人。他太个人了,不能局限于当一个作家。他因此而讨人喜欢或者让人生厌,我是喜欢的。”此话说得好极,《红与黑》当作如是观。斯丹达尔动了写作《于连》的念头时,已经四十七岁,是一个曾经沧海饱尝风霜的人了。他不想告诉人们怎样做,他只想说说他认为什么才是幸福。其实他在二十二岁时就已经说过:“几乎所有的人生不幸都源于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有错误的认识。深入地了解人,健康地判断事物,我们就朝幸福迈进了一大步。”他把《红与黑》献给“幸福的少数人”,那么谁是“幸福的少数人”呢?他在《意大利绘画史》一书中写道:“幸福的少数人。在一八一七年,在三十五岁以下的一部分人中,年金超过一百路易(两千法郎),但要少于两万法郎。”一八一七年是《意大利绘画史》出版的那一年,那一年斯丹达尔三十四岁。他所求于金钱的是独立生活的保证,故不能过少,过少可能被迫仰人鼻息;亦不可过多,过多会逼得人成为因金钱而来的种种束缚的牺牲品,乃至“有漂亮的公馆,却没有一间斗室安静地读高乃依”。于连的迷误正在于他那“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决心。斯丹达尔让于连从顶峰上跌落下来,不是说他已经失败了,而是说他开始走出误区。加缪讲过屡败屡战的西绪福斯的故事,说他是幸福的。我们不妨袭其意而反用之,不说追求中的于连是幸福的,而说醒悟了的于连是幸福的。
    波德莱尔赞赏斯丹达尔的这句话:“有才智的人,应该获得他绝对必需的东西,才能不依赖任何人(斯丹达尔的时代,是一年六千法郎的收入——笔者按);然而,如果这种保证已经获得,他还把时间用在增加财富上,那他就是一个可怜虫。”于连曾经是这样的“一个可怜虫”,但是他毕竟当了两个月的“有才智的人”,不再把时间用在推“飞黄腾达”那块必定要从顶峰上滚落下来的巨石了。于连没有失败,他胜利了,他获得了幸福。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现今五十岁上下而又在于连那个年龄读过《红与黑》的那些人,如今重读这本书,该解得“其中味”了。现今正在于连那个年龄的那些人,第一次读这本书,该如何解“其中味”呢?好在眼下不大会有人自认有资格或有责任告诉他们该怎样读这本书怎样看这个人了。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向自己或向别人问一回:“谁是幸福的少数人?”
    郭宏安
    一九九二三年六月八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