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初中文教 > 初中语文

城南旧事(7上)/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

  • 定价: ¥24.8
  • ISBN:978710731660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教育
  • 页数:180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城南旧事(7上)》中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通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将英子眼中北京南城风光恰切地融人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让人禁不住再三寻思个中深意。

内容提要

  

    《城南旧事(7上)》中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通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将英子眼中北京南城风光恰切地融人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让人禁不住再三寻思个中深意。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中国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台湾苗栗人,生于日本大阪。早年随父母到北京,曾就读于北平女子师范和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并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到台湾,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等职。1967年创办《纯文学》月刊,经营纯文学出版社。著有长篇小说《晓云》《孟珠的旅程》《春风》,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城南旧事/经典文学名著》《婚姻的故事》,散文集《窗》《剪影话文坛》等。

目录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冬阳·童年·骆驼队
链接阅读
我的童玩
虎坊桥
北平漫笔
家住书坊边(琉璃厂、厂甸、海王村公园)
老北京的生活
友情
黄昏对话
资料链接
阅读札记

前言

  

    也许你曾来到长城脚下,也许你曾慨叹过故宫的砖瓦琉璃,但你一定没到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南:四合院、老胡同、酸枣面儿、八珍梅、骆驼、驴子……在小英子的记忆中,老北京除了这些,还有那个在她看来有些漂亮的“疯子”秀贞,长了一副好人样的“厚嘴唇”,梳俏皮麻花辫、镶金牙的兰姨娘,还有苦命的丧失了两个孩子却待英子如亲生的宋妈。这些人、物、景,全部都珍藏于林海音的记忆深处,也收藏于她这本精巧的《城南旧事》中。
    这些人到底演绎出了怎样的故事呢?为什么我们能听见“疯子”对英子温柔的倾诉,又能听见她独自的啜泣呢?为什么“厚嘴唇”在笑的同时也在哭,而英子看着他时双眼充斥着迷茫呢?为什么宋妈骑着小驴,离开了她最舍不得的地方呢?这所有问题的答案,当你一页页翻阅这本书时,便会一点一点地浮现。
    然而这所有的故事都与大人讲出的不同,就像大人们很高,所以他们看得又远又宽阔,事情常常成了夸张的模样;而小孩子很矮,他们却能看到更多的真相和更细致的感情。
    你的童年也会与小英子的童年有相像之处吧?你也有这样多的故事,陪着你一起长大吗?你还记得是哪个瞬间,自己突然就长大了吗?就像是英子看见爸爸最爱的花儿落了,她突然就长大了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从英子的童年中,你或许能看到自己童年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以及难以言喻的细小心思,那时你虽然对世界一知半解,却常用独特而纯洁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人、事、物,剔除了偏见;你或许能看到这细碎的生活背后,林海音对在她童年出现的那些人的独特情感,没有一种情感是单薄、片面的,还有许多的秘密如同黑暗中反光的碎钻石,等待你去一一拾起、品味、领悟;你或许能看到蒙了灰色但阳光穿透纸面映人你眼帘的老北京,这是一场灵魂穿越的时空旅行,行程短短几万字,而思绪却会在你合上书页以后,继续遨游。
    林海音用《城南旧事》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一段动人的旧时光,都值得被人们反复提及,因为珍藏在心灵深处的记忆,永远都会柔和、恬静。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惠安馆
    一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赶忙拉起被来蒙住脸,是怕尘埃把我呛得咳嗽。
    宋妈的鸡毛掸子轮到来掸我的小床了,小床上的棱棱角角她都掸到了,掸子把儿碰在床栏上,格格地响,我想骂她,但她倒先说话了:
    “还没睡够哪!”说着,她把我的被大掀开来,我穿着绒褂裤的身体整个露在被外,立刻就打了两个喷嚏。她强迫我起来,给我穿衣服。印花斜纹布的棉袄棉裤,都是新做的,棉裤筒多可笑,可以直立放在那里,就知道那棉花够多厚了。
    妈正坐在炉子边梳头,倾着身子,一大把头发从后脖子顺过来,她就用篦子篦呀篦呀的,炉子上是一瓶玫瑰色的发油,天气冷,油凝住了,总要放在炉子上化一化才能擦。
    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
    妈还说不好北京话,她正在告诉宋妈,今天买什么菜。妈不会说“买一斤猪肉,不要太肥”。她说:“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
    宋妈梳完了头,用她的油手抹在我的头发上,也给我梳了两条辫子。我看宋妈提着篮子要出去了,连忙喊住她:
    “宋妈,我跟你去买菜。”
    宋妈说:“你不怕惠难馆的疯子?”
    宋妈是顺义县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惠安馆”,到底哪一个对,我不知道。
    我为什么要怕惠安馆的疯子?她昨天还冲我笑呢!她那一笑真有意思,要不是妈紧紧拉着我的手,我就会走过去看她,跟她说话了。
    惠安馆在我们这条胡同的最前一家,三层石台阶上去,就是两扇大黑门凹进去,门上横着一块匾,路过的时候爸爸教我念过:“飞安会馆”。爸说里面住的都是从“飞安”那个地方来的学生,像叔叔一样,在大学里念书。
    “也在北京大学?”我问爸爸。
    “北京的大学多着呢,还有清华大学呀!燕京大学呀!”
    “可以不可以到飞安——不,惠安馆里找叔叔们玩一玩?”
    “做唔得!做唔得!”我知道,我无论要求什么事,爸终归要拿这句客家话来拒绝我。我想总有一天我要迈上那三层台阶,走进那黑洞洞的大门里去的。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就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要回头再张望一下时,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臂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是昨天,我跟着妈妈到骡马市的佛照楼去买东西,妈是去买擦脸的鸭蛋粉,我呢,就是爱吃那里的八珍梅。我们从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染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井窝子斜对面就是我们住的这条胡同。刚一进胡同,我就看见惠安馆的疯子了,她穿了一件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头上留着一排刘海儿,辫子上扎的是大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两手玩弄着辫梢,愣愣地看着对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干树枝子上有几只乌鸦,胡同里没什么人。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