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湘行散记(7上)》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内容提要

《湘行散记(7上)》是沈从文众多散文作品中的精华。创作于沈从文离开湘西后重回故里之时,1934年,沈从文返回湘西,曾经充满诗意的世界生出了疮夷,美丽乡村开始凋零,于是他悲从中来,一路写下了湘西水域的这些人和事。字里行间弥漫着历史沉淀下的古朴气息,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
本书文笔自然淳朴,展现了明朗朴野的湘西风光,同时也充满了作者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专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作品结集有八十余部,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精)》《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文论集《云南看云集》《烛虚》,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著《中国服饰史》等。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风格独特,融写实、记叙、象征于一体,字里行间散逸着迷人的乡土气息,并有着对人性的隐忧和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
目录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桃源与沅州
鸭窠围的夜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箱子岩
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
老伴
虎雏再遇记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滕回生堂的今昔
链接阅读新湘行记
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
1956.12.1l 致张兆和长沙
1956.12.12 致沈云麓长沙
1956.12.13 致张兆和官庄站
1956.12.13·14 致张兆和沅陵·吉首
1956.12.18 致张兆和吉首
1956.12.19 致张兆和凤凰
1956.12.22 致沈云麓吉首
1956.12.26 致张兆和长沙
资料链接
阅读札记
前言

1934年年初,沈从文从北平回湘西凤凰家中探望病危的母亲,行至桃源,他转走水路,沿沅水上行,经辰州、泸溪、保靖、茶峒、凤凰,在家中停留三天后匆匆返程。一路上,沈从文给新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张兆和写了近五十封信,《湘行散记》即是他循着这些回乡记忆写下来的。《湘行散记》以还乡历程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向我们展开了一幅湘西山水长卷。
透过薄薄的书页,我们能看到,每当黄昏薄暮,落日西沉,天上暮云为余晖所炙,呈一片深紫时,大帮货船从上而下,摇船人泊船近岸,悠然唱响催橹歌声,回荡在薄雾渐起的河面……这样缓缓流淌的生动景致让沈从文大为感动,他的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
正是因为这动人而质朴的情感,才使《湘行散记》流溢着牵动人心的光彩。获得“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曾说:“在我年轻的那个年代,图书馆里空荡荡的,你会发现有一个人在那里埋头看书,那就是我。后来,大家都回到课堂拼命学习了,我却又背着包,按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路线,一个村子—个村子地走,整整走了三个月。”
《湘行散记》可以引领王澍追寻历史的足迹,也可以吸引你我翻动书页,沉醉其间。没错,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活灵活现的湘西,是让人悠然神往的湘西!正是因为他在湘西出生、成长,才凭真切的生活经验,凭亲身的见闻写成《湘行散记》。文中不仅浸透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感情,还寄托了他的哀戚、悲悯与希望。
沈从文走的是水路,一路上的见闻都与水边人物有关。除了水手、妓女,还有店老板、兵士、土匪等。在这些地位卑微的人物身上,寄寓了沈从文对人性的庄严思考。阅读中,我们可以多多观察他们身上质朴、本真的人情之美。
同时,面对湘西这样一个纷纭变幻的社会,沈从文流露出对故乡人事变化的隐忧和悲悯情怀。他说乡村青年中也出现了“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如《箱子岩》中的什长,原是打鱼人的独生子,被征兵去打仗,受伤回乡后贩卖烟土走私赚钱。虽只有二十一岁,却是满脸的“油气与骄气”。《湘行散记》尝试“把最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曲屈失去了原有的素朴所表现的式样,加以解剖与描绘”。这种直面现实的冷静思考非常有价值,值得我们深人阅读和品味。
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说:“我觉得沈先生是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和抒情诗人气质相联系的,是沈从文的幽默感。文中的幽默含蓄而蕴藉,充满生活乐趣。沈从文的语言简洁澄明,返璞归真。他多次记述水手们互相辱骂,粗俗的“野话”脱口而出,但他毫不改动,照样实录,为的是展露这种生活的本相,展露水手们为人的“粗粝”和其中蕴含着的旺盛的生命力。
好的文学作品,有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使人从中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收获,对“生命”能作深一层的理解。同学们,你手中的《湘行散记》正是这样的作品!沈先生心系湘西这块土地,心系民族的过去和未来。他的作品不是晋人的山水诗,不是要引人消极避世,而是要人积极进取。
沈从文的散文荡漾着似水的湘西风情,像水那般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滴石穿的力量。时间飞逝,万事万物不过一瞬,好在沈从文的文字将过去那些美好留存下来,好在我们有幸读到这本《湘行散记》。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我由武陵(常德)过桃源时,坐在一辆新式黄色公共汽车上。车从很平坦的沿河大堤公路上奔驶而去,我身边还坐定了一个懂人情有趣味的老朋友,这老友正特意从武陵县伴我过桃源县。他也可以说是一个“渔人”,因为他的头上,戴的是一顶价值四十八元的水獭皮帽子,这顶帽子经过沿路地方时,却很能引起一些年轻娘儿们注意的。这老友是武陵地域中心春申君墓旁杰云旅馆的主人。常德、河’袱、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他无一不特别熟习;许多娘儿们也就特别熟习他那顶水獭皮帽子。但照他自己说,使他迷路的那点年龄业已过去了,如今一切已满不在乎,白脸长眉毛的女孩子再不使他心跳,水獭皮帽子,也并不需要娘儿们眼睛放光了。他今年还只三十五岁。十年前,在这一带地方凡有他撒野机会时,他从不放过那点机会。现在既已规规矩矩作了一个大旅馆的大老板,童心业已失去,就再也不胡闹了。当他二十五岁左右时,就有四十左右女人净白的胸膛被他亲近过。我坐在这样一个朋友的身边,想起国内无数中学生,在国文班上很认真的读陶靖节《桃花源记》情形,真觉得十分好笑。同这样一个朋友坐了汽车到桃源去,似乎太幽默了。
朋友还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从汽车眺望平堤远处,薄雾里错落有致的平田、房子、树木,全如敷了一层蓝灰,一切极爽心悦目。汽车在大堤上跑去,又极平稳舒服。朋友口中糅合了雅兴与俗趣,带点儿惊讶嚷道:
“这野杂种的景致,简直是画!”
“自然是画!可是是谁的画?”我说,“牯子大哥,你以为是谁的画?”我意思正想考问一下,看看我那朋友对于中国画一方面的知识。
他笑了。“沈石田这狗养的,强盗一样好大胆的手笔!”说时还用手比划着,这里一笔,那边一扫,再来磨磨蹭蹭,十来下,成了。
我自然不能同意这种赞美,因为朋友家中正收藏了一个沈周手卷,姓名真,画笔并不佳,出处是极可怀疑的。说句老实话,当前从窗口入目的一切,潇洒秀丽中带点雄浑苍莽气概,还得另外找寻一句恰当的比拟,方能相称啊。我在沉默中的意见,似乎被他看明白了,他就说:
“看,牯子老弟你看,这点山头,这点树,那一片林梢,那一抹轻雾,真只有王麓台那野狗干的画得出。因为他自己活到八九十岁,就真像只老狗。”
这一下可被他“猜”中了。我说:“这一下可被你说中了。我正以为目前远远近近风物极和王麓台卷子相近;你有他的扇面,一定看得出。因为它很巧妙的混合了秀气与沉郁,又典雅,又恬静,又不做作。不过有时笔不免脏脏的。”
“好,有的是你这文章魁首形容!人老了,不大肯洗脸洗手,怎么不脏……”接着他就使用了一大串野蛮字眼儿,把我喊作小公牛,且把他自己水獭皮帽子向上翻起的封耳,拉下来遮盖了那两只冻得通红的耳朵,于是大笑起来了。仿佛第一次所说的话,本不过是为了引起我对于窗外景致注意而说,如今见我业已注意,充满兴趣的看车窗外离奇景色,他便很快乐的笑了。
他掣着我的肩膊很猛烈的摇了两下,我明白那是他极高兴的表示。我说:
“牯子大哥,你怎么不学画呢?你一动手,就会弄得很高明的!”
“我讲,牯子老弟,别丢我吧。我也像是一个仇十洲,但是只会画妇人的肚皮,真像你说,‘弄得很高明’的!你难道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人吗?鼻子一抹灰,能冒充绣衣哥吗?”
“你是个妙人。绝顶的妙人。”
“绣衣哥,得了,什么庙人,寺人,谁来割我的××?我还预备割掉许多男人的××,省得他们装模作样,在妇人面前露脸!我讨厌他们那种样子!”
“你不讨厌的。”
“牯子老弟,有的是你这绣衣哥说的。不看你面上,我一定要……”
这个朋友言语行为皆粗中有细,且带点儿妩媚,可算得是个妙人!
这个人脸上不疤不麻,身个儿比平常人略长一点,肩膊宽宽的,且有两只体面干净的大手,初初一看,可以知道他是个军队中吃粮子上饭跑四方人物,但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准绅士。从五岁起就欢喜同人打架,为一点儿小事,不管对面的一个大过他多少,也一面辱骂一面挥拳打去。不是打得人鼻青脸肿,就是被人打得满脸血污。但人长大到二十岁后,虽在男子面前还常常挥拳比武,在女人面前,却变得异常温柔起来,样子显得很懂事怕事。到了三十岁,处世便更谦和了,生平书读得虽不多,却善于用书,在一种近于奇迹的情形中,这人无师自通,写信办公事时,笔下都很可观。为人性情又随和又不马虎,一切看人来,在他认为是好朋友的,掏出心子不算回事;可是遇着另外一种老想占他一点儿便宜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也就因此在一般人中他的毁誉是平分的;有人称他为豪杰,也有人叫他做坏蛋。但不妨事,把两种I生格两个人格拼合拢来,这人才真是一个活鲜鲜的人!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