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中国军事

决战(1948-1949)/胜利丛书

  • 定价: ¥38
  • ISBN:978720814625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页数:317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李赟主编的这本《决战(1948-1949)》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1948—1949年间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展现了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各战略区指挥员所显示出的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无以伦比的驾驭战争和洞悉全局的战略思维,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持和广大指战员的智勇双全。

内容提要

  

    李赟主编的这本《决战(1948-1949)》用通俗易懂且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期的11个著名战役,具体包括:济南战役、锦州战役、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淮海战役的战前谋略、黄百韬兵团的覆灭、双堆集团歼黄维兵团、围歼杜聿明集团、收复新保安、攻克天津实录、和平解放北平等,总结了蕴含于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中的战争规律和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战略思维,亦展现了战火纷飞中的军民情。

目录


前言
一、揭幕之战——济南战役
二、关门打狗第一仗——锦州战役
三、浴血黑山——黑山阻击战
四、英雄塔山——塔山阻击战
五、小淮海变大淮海——淮海战役的战前谋划
六、血色碾庄圩——黄百韬兵团的覆灭
七、鏖兵双堆集——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
八、风雪陈官庄——围歼杜聿明集团
九、棋高一筹——收复新保安
十、入关第一仗——攻克天津实录
十一、兵不血刃——和平解放北平

前言

  

    在伟大的人民军队建军90周年之际,让我们—起把时钟拨回69年前的1948年9月16日。就在这一天,我人民解放军华野部队向济南城发起了总攻;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拉开了序幕。
    在这场堪称世界战争史奇迹的大决战中,一方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代表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另一方则是代表腐朽没落阶级的蒋介石政府及其反动武装。
    战略大决战,是一支令人心潮澎湃的战争交响曲,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动用的战争资源,交战的激烈程度和战区的广阔度,旷古未有。
    在西柏坡,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心中构思着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最后他感慨地说:“白了一根头发,胜了三大战役,值得。”而在南京,黔驴技穷的蒋介石,面对摇摇欲坠的国民党政权,无奈下野,无可奈何地大叫“我不是被共产党打倒的,我是被国民党打倒的”。
    在济南战役中,国民党军10万重兵,背靠三线设防的坚固城池,自诩至少可坚守1个半月。但是,总攻发起仅仅8天之后,济南城就回到人民的怀抱。数日后,经毛主席亲自修改的新华社社论满怀激情地指出:“这是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已无法逃脱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
    在白山黑水间的辽沈战场,军委电报两个“不敢打”的严厉措辞,驱散了“准备一桌饭,却来了两桌人”的徘徊犹豫,坚定了东野司令部的攻锦决心;坚守黑山、塔山的东野部队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硬是利用仓促构筑的简陋工事,与敌鏖战数昼夜,保证了全歼廖兵团和攻克锦州。
    在东起江苏海州、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南抵淮河的淮海战场,面对80万国民党军刘峙集团,仅拥兵60万的华野、中野变“小淮海”为“大淮海”,历经碾庄、双堆集和陈官庄血战,将一锅没有煮熟的夹生饭,一口一口地硬吞下去,创造了连斯大林都赞叹不已的经典战例。
    在千年古都北平,已失精锐35军和天津城的傅作义,仍站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摇摆不定,最终在我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在我领导人开诚布公的坦荡胸襟感召下,在亲人和老友的规劝下,决定站在人民一边,将未来新中国的首都完整地交还人民手中。
    蕴含于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中的战争规律、优良传统需要我们掌握和传承。
    决战中,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各战略区指挥员所显示出的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无与伦比的驾驭战争和洞悉全局的战略思维,时至今日,依然让人高山仰止,依然是我军在信息化战争中,创新军事理论的不竭源泉。
    决战中,广大指战员,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精锐部队,面对敌人固若金汤、严密设防的高大城池,面对敌人飞机军舰大炮的立体进攻,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决听党指挥,为革命、为了新中国牺牲一切的坚定理想信念,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军在信息化战争中,克敌制胜、以劣胜优的精神核弹。
    决战中,广大人民群众,扶老携幼,全家支前,推着小推车,冒着敌人的炮火,跟随大部队转战千里,所展现出来的军民深情,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军在信息化战争中,决战决胜的人民伟力之所在。
    “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同样也是我们撰写本书目的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