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飞向太空港/*新编语文教材*阅读书系

  • 定价: ¥28
  • ISBN:978753549944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长江文艺
  • 页数:247页
  • 作者:李鸣生
  • 立即节省:
  • 2017-09-01 第1版
  • 2017-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李鸣生先生所著的《飞向太空港/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一书,讲述的就是中国航天人第一次和国外科学家合作.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同步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过程中所发生的台前幕后的故事。虽然这是20多年前的故事,但因为李鸣生先生精彩的讲述,就如昨天发生的那样,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内容提要

  

    由李鸣生所著的《飞向太空港/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一书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开创了中国文学书写“空间文明”的先例,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傲人成果,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

媒体推荐

    《飞向太空港》较之李鸣生过往的作品,无疑是一次新的飞跃。作品以“亚洲一号”为织梭,牵引着千经万纬,流贯而出;不刻意于结构,却把一幅长卷的布局处理得自然顺畅,从容舒展,疏密相间,张弛有致。这充分表露了李鸣生吞吐与消化大吨位题材的气魄与潜能。——朱向前(评论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
    《飞向太空港》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悲壮历程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同时表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冯立三(评论家《小说选刊》主编)

作者简介

    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1956年生于四川。1974年入伍。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著有中篇小说《火箭今夜起飞》《花太阳》,长篇报告文学“航天五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风雨“长征号”》《远征赤道上空》)及《中国863》《国家大事》《全球寻找“北京人”》等,“李鸣生专访”系列《与智者聊天》《毛泽东的随行摄影记者》,纪录片剧本《东方神舟》,电视剧《长征号今夜起飞》,专题片《血印》等。曾获第一届、第二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冯牧文学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当代》文学奖等荣誉。

目录

序章  本文参考消息
第一章  通向宇宙的门前
  一、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
  二、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
  三、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
第二章  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
  四、20世纪的中国与美国
  五、举起火箭的大旗
  六、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
  七、天时·地利·人和
  八、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
  九、轨道大转移
  十、面对世界的挑战
  十一、外交场上的风云
  十二、布什: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
第三章  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
  十三、起飞,波音
  十四、护送升降平台
  十五、健力宝与《上甘岭》
  十六、美国“新娘”,入了中国“洞房”
第四章  火箭,另一个伟大的文明
  十七、欧亚大陆怪圈
  十八、起飞,在新的地平线上
  十九、“长征三号”和它的伙伴
  二十、苦恋:中国箭与美国星
第五章  我们都是地球人
  二十一、同一世界,两种活法
  二十二、伦巴、探戈与辣椒、蒜苗
  二十三、有车不坐要骑车
  二十四、回归自然
  二十五、既是朋友,又是对手
  二十六、“国际标准”与“家传秘方”
  二十七、英语:沟通世界的桥梁
  二十八、从要走,到再来
  二十九、西装·领带·先生和小姐
  三十、打赌:一只烤鸭
  三十一、“老外”采访备忘录
第六章  跨越国界的飞行
  三十二、人与上帝的较量
  三十三、发射日,一个留给明天的问号
  三十四、紧急气象会
  三十五、加注!加注!
  三十六、中国,敞开了汉唐的胸怀
  三十七、推迟打开发射窗
  三十八、壮怀激烈
  三十九、升起了,二十五亿人的卫星
  四十、月光下的宴会
尾声  走向新大陆
走向太空文明路——《飞向太空港》引读
走向太空文明路——《飞向太空港》引读

前言

  

    天空让人想起使命
    ——代自序
    李鸣生
    一
    我要说的,是天空。
    先做一个假想:假如有一天,天空突然坍塌,世界将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假如有一天,天空突然消失,人类又会是怎样的惊慌?
    也许,人类真的有过天空坍塌的日子,不然怎么会有“女娲补天”的神话?也许,世界真的有过没有天空的岁月,要不怎么会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没有天空的日子,人类究竟熬过了多少世纪,而今恐怕已经没人说得清了;但没有天空的日子一定很悲惨,我想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想想吧,莽莽苍苍,混混沌沌,江河泛滥,群山倒立,空间爆炸,时光倒流。没有云彩,没有太阳,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当然也没有足够的空气。人类在黑暗中爬行,在冷风中哭泣,在洪水中挣扎,在地火中呼喊……昏暗中一切的一切,没人看见,无人知晓,甚至连上帝也装聋扮瞎。于是可怜的人类哟,从此落下了孤独、郁闷、痛苦的病根。
    好在后来有了天空。
    有了天空,人,才从天地间站了起来,伸直了腰,抬起了头,睁开了眼,迈开了步,从此得以顶天立地,结束了如动物般爬行的历史。
    于是,因了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
    二
    我第一次见到天空,是三岁。
    那是一个后来才知道叫“漆黑”的夜晚。我想吃奶了,便独自跑到路口,望着黑色的远方苦苦盼望着母亲的归来。后来我睡着了,再后来又醒了,这才发现自己歪倒在地上,小屁股下竟长出一朵朵野花和一棵棵小草。就在这时,我睁开眼睛,看到了一个从未看到的世界:迷迷茫茫的夜空,像个好大好大的锅盖;一颗颗挂在上面的星星,就像母亲的奶头。
    这是大自然赐予我的第一个想象,也是我对星空刻骨铭心的初恋。从此,我与星空便有了不解之缘。所谓“情结”这东西,便在我的心底根深蒂固地埋藏了下来。
    我的童年,便是在天空的引诱下度过的。那时的我,最喜欢看的便是天空;而我能够和可以看到的,亦只有天空。因为天空慷慨大方,天空大公无私,天空看者不拒。富人可以看,穷人也可以看;大人可以看,小孩也可以看。天空不讲特权,不开后门,白天夜晚,人人平等。而最关键、最划算的是,看天空既不要门票,也不查证件,还不掏一分钱。这对我这个身无分文而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来说,自然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儿时的天空在我的眼里像本童话,一有空闲我就会抓紧阅读。虽说这本“童话”于我只是一种兴趣、一种依恋,但感觉还是有的。比如,早上的天空我读到的是清新,中午的天空我读到的是温暖,晚上的天空我读到的则是梦幻。至于天空那些变幻莫测的传奇、稀奇古怪的故事,我就怎么也读不出来了。
    许是上帝的意思,我刚刚告别少年,便穿上军装,神使鬼差地闯进了而今闻名天下的中国卫星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天空,离我似乎一下近了。
    但,那时的西昌发射场还是一片原始的荒凉。我年轻的生命在那原始的荒凉中熬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在那十五个孤独苦闷、苦不堪言的春夏秋冬里,有足够的理由让我坚持活下去的,便是天空。
    记不清了,不知有多少个失眠的夜晚,我或坐在树下,或靠在岩壁,或躺在草丛,或站在发射场——通向宇宙的门前,望着星空,久久犯傻:悠悠时空,人类从何而来?茫茫宇宙,人类又将何往?这天,这地,还有这人,究竟他妈的是怎么回事啊?
    后来,随着日子的流逝,火箭的升腾,天空在我眼里不再是一本童话,而像一册厚重的历史,一本自然的原著,一部神秘的天书。渐渐地,我开始读出点内容来了。
    我曾无数次注视高山、草原、森林、大海,然而诸如此类的任何一次注视,都远不如仰望天空来得痛快,来得复杂。在我的感觉中,天空如同一个迷宫,锁藏着不可传说的故事;天空像一座大坟,埋葬着永不外露的神秘。天空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又不可把握。她既复杂,又简单,简单得就像一个大○。而大○就是大无,大无就是大有。——这是怎样一种大哲学和大境界哟!
    于是,每当我伫立于星空之下,仿佛不是在看天,而是在与上帝对话,在和外星人约会,在对宇宙审美。天空宏阔辽远,天空意象沉雄,天空深情而伟大,天空高贵而富有。望着天空,我仿佛能触摸到生命的宽广、人生的悠长;能感受到时空的流逝、万物的生长;还能听到大自然的箫声从远古的岸边徐徐荡来,久久在耳边回响。天空既让我体悟到一种男人的博大精深,又让我享受到一种女人的万种风情。只要一望着她,我就感到好像自由没有限制,美丽没有边缘,人生没有死亡。于是浑身战栗,血液奔流,恨不得一头栽进她的怀里,甚至连灵魂亦忍不住要为她下跪。
    不信你瞧,天空就那么大大方方地挂在那儿,任你观望,任你玩味,任你探究,任你欣赏。面对天空,你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喊,可以叫。总之,无论你怎样,天空都会宽容地接纳你的一切——哪怕是粗暴的爱乃至敌对的仇视,她都不会有一点脾气。只要你用心去看,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忍不住说,天空长得真有风度,天空大得真有内容。
    感谢上帝的馈赠,十五年的发射场生活,使我比一般人更有条件看到天空,也更有机会随着火箭卫星的一次次升腾,对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以及顽强地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同类进行立体地思索,从而改变了我跪着看待人生的姿势,获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审视世界的角度。

后记

  

    走向太空文明路
    ——《飞向太空港》引读
    常生龙
    相信大家都读过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每次仰望星空,看着那北斗七星布下的星阵,像一条丝带横穿天际的银河,在天际划出短暂绚烂的流星,以及浩渺无垠的苍穹,总会激起我们无数的想象,遥想那缥渺的空中,有怎样的美丽街市.想着我们是否能够飞到空中去,亲眼去看看那“美丽的街市”,让我们心中的那份好奇心得到满足。
    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类探究世界的最强大动力。为了探寻太空中那“美丽的街市”的真实面貌,很久以前的人们就有了飞天的梦想。在敦煌西魏时代的壁画中,就有了飞天的艺术形象,那动感十足的男飞天,其双臂、双腿奋力大张,跳向空中,身披的长巾高高扬起,充满着阳刚之气。唐代诗人李贺写道:“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他想象自己腾空飞上九霄后,遥看地面和大海的情景,就如真的乘坐过宇宙飞船、从太空观赏过地球似的。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明代学者万虎,在研究火箭推动物体上升能力的基础上,制作了一把椅子,在座椅背后安装了当时最大的47支火箭,同时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两手各拿一个大风筝,想要借助火箭向前的推力和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空中……人们不仅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想象,也通过各种途径来探索和尝试如何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巡天遥看一千河”。直到60年前的1957年,苏联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人类的太空梦想终于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开始,人类对浩渺太空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激发了起来,研制更大推力的火箭、研发独特性能的卫星和航天器成了美国、苏联、欧洲空间局等国家和联合体着力攻关的方向。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航天飞机可以将很多货物以及卫星直接送到太空之中.苏联的国际空间站成了太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而相关国家和机构发射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彻底改变了世界各地通讯交流的方式.也为人类的太空之旅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发射同步通信卫星,让其能定点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取决于运载火箭所能提供的能量以及发射地点的选择。最理想的状态是在赤道附近发射,所消耗的能量最少。但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理想的地理条件,在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上难度也会高出不少。选择西昌作为卫星发射中心,就是考虑到了这里的低维度特征、交通的便利性以及发射窗口的可期待性等多方面的原因。而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独立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其强大的推动力可以将1400公斤重的卫星送入远地点为3.6万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上。 能将自己的同步通信卫星送到太空中去,是否也能用“长征三号”来发射其他国家的同步通信卫星?这看上去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要真正去实施,就会发现其中有无数的难题和障碍,其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中国航天人不信这个邪,坚信可以通过开放的胸怀、跨国的合作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来闯出一条新路来。李鸣生先生所著的《飞向太空港》,讲述的就是中国航天人第一次和国外科学家合作,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同步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过程中所发生的台前幕后的故事。虽然这是20多年前的故事,但因为李鸣生先生精彩的讲述,就如昨天发生的那样,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故事的内容我不再重复,但故事背后所揭示的几个方面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是要善于把握发展的机遇。机遇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头脑。一方面,中国航天人长期以来持之以恒地不断追求和努力,研制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将同步通信卫星送上地球静止轨道的实力:另一方面,当我们具备了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基础和条件之后.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主动探索新的发展的可能性。正是因为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拓展,才让大家逐渐注意到了中国的运载火箭,明白“长征三号”火箭所具备的实力;再一方面,在美国和欧洲空间局的航天飞机、运载火箭频繁出现事故、我们自己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时.中国航天人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竭尽全力去争取,努力把可能变成现实。万物同理,“长征三号”走向世界如此.我们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也要善于把握机遇。 二是要注重协调和沟通。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跨国、跨界共同来推进一项工作的情况,相互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首先要用好语言这一工具,避免在发出指令时出现南辕北辙的窘态,学好外语的意义就在于此:其次要相互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大家在一起工作和生活,难免会产生各种误解和摩擦.要善于学习对方的文化和习俗,才能理解其行为的内在意义。建立相互信任的机制,避免无谓的矛盾和伤害。今天的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更需要我们加强国际理解,懂得对方的文化,在交往中善于换位思考。 三是要呵护共同的愿景。当我们拥有了汽车之后.发现自己活动的疆域扩大了很多;当人类进入太空之后,发现脚下的地球开始变小了。随着人类对太阳系、对宇宙探究的触角逐渐延伸,如何和平利用外层空间让其为人类造福也成了普遍关心的话题。中美两国为了“亚洲一号”的发射而在航天领域所建立起的合作关系.就是建立在共同开发宇宙空间、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这样的共同愿景之上的,这位世界各国共建空间文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今的世界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对外层空间的利用、对运载火箭的研制心态各不相同.这更需要各国之间要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遵守《外层空间条约》,用共同的愿景来呵护空间的文明。 就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同步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回头看望地球,拍摄了一组非常精彩的照片,而地球在照片上只是一个亮点。著名的科学作家卡尔·萨根看着这个亮点(地球),非常感慨地说:“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是如此的不起眼;而正是这不起眼的我们,正在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我们既渺小,又伟大;既无足轻重,又在创造探索宇宙的伟业。宇宙的面纱才被我们掀起一角,浩瀚的宇宙奥秘我们才刚知道一点点。这是一条漫长的旅程,也是一条激动人心的旅程。让我们整理好行装,一起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