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图说北伐

  • 定价: ¥45
  • ISBN:978750609072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
  • 页数:347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图说北伐》作者申晓云从南京各大图书馆、档案馆中,翻阅大量民国出版物和档案文献,觅得400余幅历史图片,详细讲述北伐战争。
    北伐前后的那几年,是中国现代历史转折的时期。昙花一现的北伐战争如何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走向,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申晓云深度重新审视并诠释这段历史。

内容提要

  

    申晓云著的《图说北伐》以图证史,首先回顾了民国建立新旧政体转换的曲折道路;之后转入20世纪20年代中前期,介绍了北洋军阀政府风雨飘摇,南方革命政权方兴未艾的局面;然后详述了北伐的酝酿、兴起、发展、曲折的过程,直至1928年二次北伐,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统一。北伐收场后,各政治派别并未达成一致,社会变革诉求暗涌不断,这场革命历时不过两年,却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申晓云,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兼职救授,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博士生导师。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共和夭折:辛亥后中国新旧政体的曲折转型
  一、“武人乱政”和秩序危机
    袁氏当国与帝制自为
    皖系执政与北洋裂变
    “法统重光”与曹锟贿选
  二、孙中山放弃宪政共和寻求新的出路
    “刺宋案”后孙中山再举“革命”旗
    孙中山谋求“集权”重建中华革命党
    孙中山两次开府受挫“护法”难以为继
  三、“五四”后中国往何处去的多重前景
    新文化运动的变奏和救亡风潮的掀起
    “联省自治”——国家整合路径的探索
    中国往何处去?
第二章  武人技穷: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北洋内乱的加剧与整合的失败
    第二次直奉大战与北京政变
    执政府的成立与段祺瑞整合北洋落空
    善后会议的收场和段氏“修制”的失败
  二、南方革命声势复振
    孙中山走上“师俄”之路
    孙中山第三次广州开府和国民党的改组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和国共合作的实现
  三、军阀乱局的加重和“宪政”的落幕
    反帝风潮下执政府的垮台
    直、奉再次联手讨伐“南北二赤”
    奉系执政时的“无政府状态”
第三章  北伐酝酿:大革命风潮下的广州
  一、国民革命与“以党造国”
    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
    工农运动的高涨
    鲍罗廷的对华谋略
  二、黄埔建军与蒋介石的崛起
    黄埔军校的开办
    对各路武装的整饬与改造
    蒋介石在广州军政界地位的上升
  三、大潮中的暗流与革命的推进
    孙中山逝世后革命阵营的分裂
    国民党“二大”与“左派”得势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两广统一
第四章  同仇敌忾:北伐革命的兴起
  一、北伐启动前的内部清理和整顿
    关于北伐时机的讨论
    蒋介石一石三乌的杰作——“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与蒋介石初掌党政军大权
  二、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
    援唐作战揭开北伐序幕
    北伐誓师与国民革命军序列
    北伐军事战略与作战部署的拟定
  三、北方各派军阀对南方北伐的应对
    吴佩孚恋战南口
    孙传芳中立东南
    张作霖无暇南顾
第五章  胜利进军:击败吴佩孚、孙传芳
  一、两湖奏捷
    汀泗桥“铁军”显神威
    贺胜桥大败吴佩孚
    打赢武汉攻城战
  二、江西、福建底定
    北伐军入赣作战
    夺取南昌肃清赣北
    平定闽局
  三、收复东南
    东路军进略江浙
    中路军兵分两路攻占长江下游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第六章  政见分道:北伐一度中断
  一、汉、浔对立形成
    迁都之争
    武汉国民政府的“迎汪复职”
    如火如荼的两湖工农运动
  二、“四一二”政变与北伐中挫
    蒋介石与桂系将领的联手
    南京事件与龙华反共会议
    “四一二”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三、宁汉对立、党统之争与国民党的分裂
    汉方内部矛盾与“七一五”政变
    南方内部整合与龙潭之役
    中央特委会的成立与西征讨唐
第七章  峰回路转:国民政府的“二次北伐”
  一、国民军内部关系的调整与北伐的重启
    广州“张黄事变”与蒋介石的复出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与政治分会的设立
    四总司令并驾齐驱的第三期北伐作战
  二、“二次北伐”的前期作战与“济南惨案”
    一、二集团军东线联手展开鲁南会战
    二、三集团军的西线攻防与彰德战役
    “济南惨案”的发生与绕道北进
  三、北伐军进抵京津
    奉军的撤退与皇姑屯事件
    对京、津的和平接收
    张学良的东北易帜
第八章  北伐告成和尾声:在同一面青天白日旗下
  一、“统一告成”后的纷争再起
    “南苑风波”与“换帅之议”
    北伐告成后再演“定都之争”
    “祭灵大典”与“裁兵之议”
  二、各地军阀的换旗和党国体制下的军权至上
    首鼠两端的西南云、贵、川地方军人加入北伐
    “认庙不认人”的西北甘、宁、青、新地方实力派
    政治分会名义下的变相割据和实力派军人坐大
  三、北伐尾声:“督抚革命”模式的巅峰和终结
    党国体制下的“军治”现实
    “统一告成”后“英雄革命”的后遗症
    中途“出局”的共产党底层重燃革命星火
参考文献
  一、报刊
  二、资料集
  三、专著
  四、论文
后记

前言

  

    中国的20世纪素有“革命世纪”之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翻天覆地影响的里程碑式的革命就有好几场。而今已进入了21世纪,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的2011年10月10日,是上世纪首场大革命辛亥百年纪念日。一百年前的这一天,武昌起义爆发,一场以结束帝制、建立共和民主为目标的革命风潮席地而起。随着清王朝的推翻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西方议会制民主政体第一次在中国,甚至在亚洲得以实现。是什么原因使已经选择了共和政体的中国,在艰难徘徊了十几年后便舍弃了这一选择,并由此走上了由国民党主导、以集权为主要标志的“党国”之路?面对这沉重的辛亥之问,我们不由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上世纪20年代中期,投向那场距辛亥不过十多年,却以远较辛亥革命为宏大的气势席卷中国大地,与辛亥一样成功实现政体转型,并为“党国体制”奠基的“北伐”革命。
    这场革命距今也有整整九十年的历史了。然而,关于这场革命由何而起,经何而终;其于中国国家近代发展之意义何在,等等这些问题,却因这场革命的主角——国共两党之间的恩怨、纷争与对立,至今未形成共识与确论。
    那么,北伐究竟是什么?就已有的认知来说,北伐无疑是一场革命,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何谓“革命”?据考,“革命”两字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此处的“革命”,无疑意味着反叛和改朝换代。换言之,就是采用非常规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既存状态。所以,“革命”本身即包含了除旧布新的意蕴,这也使得“革命”两字具有了某种与生俱来的正当性。毫无疑问,与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革命”一样,北伐不仅具有推翻旧政权,建立新秩序的明确目标,也具有此类革命通常所具备的“顺乎天,应乎人”的磅礴气势与正当意义。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造反“革命”不同,北伐是一场现代意义上的大革命。历史上的汤武式“革命”,实现的只是“天下”姓氏的变换,而北伐与辛亥一样,实现的则是国家政体的变革与转型。不过,辛亥革命尽管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真正的宪政并没有因民国的诞生而到来;北伐革命则是一场更彻底的革命,它不仅结束了辛亥推翻帝制以来社会上十多年的动荡和反复,而且用一整套“党治理论”进行了中国社会的秩序重建。正因为此,有人把1926年的北伐视为辛亥的继续,将国民革命视为孙中山开创革命事业的“收功”之战。然而,也有不少人对此持有异议,他们认为北伐不仅不是辛亥的“收功”,反而是对辛亥事业初衷的背离。其不争的事实是,北伐是在孙中山“民国再造”的旗帜下进行的,它在推翻北洋的同时,也一并革了“共和”的命,而这正是辛亥最主要的成果。于是,北洋统治被推翻了,但由辛亥确立的共和政体也就此在中国大陆政治舞台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的“党治”政权。其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尚需要更长时段的历史发展去观察和检验。不过,这场革命给中国社会近代历史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却是20世纪任何重大历史事件也不能与之相匹的。其意义诚如著名学者罗志田在其《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一文中所言:“北伐前后那几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关键的转折时期,后来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唱主角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在那段时期奠定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基础。”也就是说,那场革命尽管只是昙花一现,它的影子却一直徘徊于中国政治生活当中。它不仅捩转了历史发展的路向,深刻地影响了当时那个时代,而且还影响至今。
    然而,对于那样一场对中国近代发展具有如此深远影响,甚至可以认为是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的革命,从目前两岸史学界对它的研究来看,却是不尽如人意的。不仅在论断上有严重歧见,在一些基本史实上也存有不少争议。其实北伐距今已过去了整整九十年,应该说完全到了可以超越国共恩怨和摆脱意识形态束缚,用更高、更广阔的历史视域来对这场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影响巨大的革命作出客观评说的时候了,这正是我们关注这场革命,并激发起研究兴趣的初衷。此外就对“革命”的认知来说,后来一味肯定“革命”,否定“改良”的思维定式已有了变化,一如现在人们已渐渐认识到的,革命从来就是一把“双面刃”,它可以将旧社会的腐败龌龊犁庭扫穴,也可能将社会多年积累的进步成果扫荡无遗,从长期的历史效应来看,虽然革命可以在很多领域取得成功,但同样会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由“革命”来推动的中国社会转型,必定也会因战争和流血而给社会带来长期的破坏性影响和困扰,北伐也当如是来看。革命是一时的,且明显会有急功近利的一面,社会转型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冲击有好处,但未必能解决根本问题。
    不管怎么说,这段历史已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无论对北伐作何评价,回到历史的现场,尽可能用真实的史料和客观的叙述,为今天的读者再现那场革命的真实情景,用心灵去倾听那个时代的各种声音,尝试用新的眼光对上世纪20年代发生的那场革命风暴重新审视并做出不同以往的解读,对我们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说,实在是一桩饶有兴味而又极具挑战性的事情。而作为实践这一构想的尝试,我们想到了本书采用的“图说”方式。也即用历史叙述与得之现场的历史图片相结合的手段,以为今天的读者更好地再现和展示这一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
    以图证史是中国悠久的史述编撰传统,在北伐革命风暴兴起时,中国的新闻报刊业已十分繁荣,也因此在各种报章杂志上为我们留下了北伐期间的各种珍贵图片资料,这为我们尝试用以图证史的办法来完成此书增添了信心。为完成这一《图说》,我们的研究生同学不辞劳苦,通过各种方式,搜罗并翻拍了刊于当时各类报刊和图书文献中的历史照片,之后对其进行认真鉴别和精心挑选,并配以简洁的介绍文字,以期尽可能完整地将这场革命风暴的起源、动因、进行的过程和中经的挫折,以至最后的结局,一一呈现给今天的读者。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能使这本历史读物既有可读性,又具启迪性,雅俗共赏,令读者能在轻松的阅读中,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并从中获益。不过,我们的努力是否能收到期望的效果,还有待读者的评判。如果读者对北伐历史有兴趣,就请看看我们奉献的这部《图说》吧。

后记

  

    “国民革命与北伐出师九十周年纪念”刚刚过去,我们这部有关“国民革命与北伐研究”的书稿也终于付梓出版了。本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成果(项目号:13JJD770015)。关于该项课题的研究意义,本书“引言”中已有阐明。国民革命与北伐距今已过去整整九十年了,尽管那场革命的高潮,历时不过两年,但却是一场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的革命。其影响的不仅是当时的中国、当时的时代,其效应实际还延续至今,而这正是我们对这个课题产生极大研究兴趣的原因。
    我们这部书稿篇幅并不很长,目前的研究可以说还只是一个起步,但可以说,在策划和撰写这部书稿时,我们是有明确目标的,那就是突破旧说,给国民革命与北伐的意义以再审视和新诠释。目前的书稿离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为此我们将继续努力。但书稿在走出“旧说”方面是否有所突破,期待本书正式发行后,诸位读者的评说。
    此外,本书采取的图说方式,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个尝试,目的是为了以图证史,让读者读来更增历史现场感。历史图录和照片,是历史的见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自不待言。由于北伐革命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当时摄影还不那么普遍,而反映战争和重大事件现场的照片更是稀少,收集尤为不易。本书所用的大量照片,多数是我们的研究生同学走遍了南京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翻阅了大量民国出版物和相关档案文献后,逐一觅得。由于当时的报刊纸张较差,很多老照片颜色已泛黄,加上年代久远,破损的也不少,但也因此更值得珍惜。我们的研究生同学,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细心地做着图片资料的收集和抢救工作,他们将能用的图片一一挑出,进行扫描或翻拍,再经精心筛选,最后为书稿的大多数文字配上了能够起到图文互征效果的历史照片,这才有了《图说》书稿的出版。所以,本书稿虽然由申晓云老师撰写完成,但书稿所用的图片资料收集、加工,以及必要的图片加注工作,均由硕、博研究生同学负责,最后由韩文宁老师把关、修订,大家为此付出了很大的辛劳。先后参与此项工作的研究生同学有张文俊、何志明、王尤清、杨振东、史成雷、张震、武玥。他们现在大多已走上工作岗位。可以说,这部书的完成得力于大家的努力,因而也是大家的学术成果。此外,在成书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南京图书馆于川老师和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郭必强研究员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申晓云写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2017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