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沪乡记事

  • 定价: ¥38
  • ISBN:978710805927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页数:325页
  • 作者:沈月明
  • 立即节省:
  • 2017-07-01 第1版
  • 2017-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沈月明著的《沪乡记事》以20世纪下半叶上海南汇为背景,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及成长过程中的口耳相传,记录了特定时空下的乡风、民俗、故土、人情。全书分为五章,依次囊括作者的家庭记忆、地方风俗、日常生活、特色美食、自然风光以及特定时代的历史事件。二十余篇散文中,作者的父母、祖辈、伙伴、师友轮番登场,春秋四季风貌更迭,时令节气民俗多样,一段段具体鲜活的故事串起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知识,勾勒出一卷生动的“沪乡风物志”。全书行文质朴隽永,情感丰沛动人。

内容提要

  

    似乎少有人提起,十里洋场之外,上海还有九成郊区土地。花儿在风里谢了又开,孩子数着星星睡去醒来,风清云白,无从记载。这本小书,偏要将桃枝削了笔,河边舔了墨,在田埂上做文章。左邻右舍轮番登场,四时风光交相更替,乡谚民谣唱着庄稼的兴衰,红白喜事画着生命的枯荣,那是不同于万国建筑的万种风情,是沪乡。
    本书为《沪乡记事》,由沈月明著。

媒体推荐

    书中的“南汇记忆”是对上海历史文化的“拾珠”。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讲述了城市与乡村的融合、疏离。有一种优美的、触痛的关怀让人印象深刻。
    ——作家  陈丹燕
    再见旧时光,沪郊日落,不可道的乡野味道,速写的节日稻麦和春天的谚语,香气满溢……这些难忘图画,是作者回眸的上海乡间:“不知鹤乡是吾乡。”
    ——作家  金宇澄
    这本关于我的家乡的书,唤醒了我沉睡在心底的儿时记忆。在钢渣路上和小伙伴疯玩,说着最朴实的家乡话互相嬉闹,都是我最难忠的画面。非常幸运能读到这样的文字,不仅深深触动心底,更让我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家乡。从而对她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和期待!
    ——2016里约奥运会冠军  钟天使

作者简介

    沈月明,1972年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黄路乡(现浦东新区惠南镇)。1991年南汇县中学毕业后入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就职于新民晚报社至今。曾任新民晚报社美国记者站站长。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年,文学和乡土仍为挚爱。

目录

沧海桑梓地
  开往春天的周南线
  不知鹤乡是吾乡
  咸水河边人生恬淡
  生命如稻麦
苏松遗风
  母亲的谚语和哲学
  雨落转去慢慢能
  机巧谜语浅浅歌
  过门新妇老面皮
  怜爱不尽小浮尸
  葬礼上的脱口秀
  墙角里的小仙
沈家宅
  官清不如布清
  燃香车沟头
  黄浦江上拾柴人
  月光下的《西游记》
南汇的四季
  香气满溢的节日
  春凳与河鲜
  儿时味道不可道
  自然之子
  精灵速写本
  鼻尖上的春夏秋冬
沪郊1980's
  日落大治河
  一个村童的商品经济
  外乡人
  最后的知识青年
  再见,旧时光
附录一  南汇童谣九首
附录二  哭嫁歌《谢爷》
附录三  哭丧歌《哭娘》
附录四  一道来猜谜谜子
后记

后记

  

    一个完美主义者和拖延症患者居然真的写出了一本书,连我自己都又惊又喜。我写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是在2007年。
    虽然生活在城市的日子已远远长过我在乡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虽然今天物质上的丰富程度足以让童年的我瞠目结舌,但我始终觉得儿时在南汇农村的日子是我个人最高品质的生活,每一天都像镀了金子,闪闪发光。然而这大抵是deja-vu,一种错觉。我只是剔除了头上长虱、脚生冻疮、被母亲用花萁秆抽腿肚子、插秧插到天黑想一屁股坐在水田里的窘迫和苦恼罢了,而且没有补课也不指望前程的童年自然要轻松得多。
    只是偶尔想起行走在家乡某一处陌生的地方,似乎要去经历一件愉快的事,比如去喝喜酒,或者去北边那个有砖窑的村子玩耍,天是澄碧的,风是清凉的,阳光如此透明,就会突然穿越到那时候的心情,完全的无忧无虑,就像是幸福的定义。我周围氤氲着一种微妙的气氛,可能由某种大自然的气息所营造,我的身心彻底放松,仿佛飘浮在空气里。然而这种几乎可以抓住的美妙感受稍纵即逝,而后悲伤地发现它无从复制。或许这就是不可追的童年,是上天分赠给每个人的幸福时光。
    我就这样觉得我的家乡是一片别具魅力的土地。可南汇在中国的版图上实在只是一片再普通不过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我记忆中的乡村美景是要让徽州的、高密的、商洛的、湘西的、桂林的、绍兴的读者笑话的。但我从来不曾失去自信,因为我家乡的土地,曾经孕育出两个卓越的人,一个是张闻天,一个是傅雷,他们高洁智慧的灵魂,我以为在近现代的中国罕有其匹。所以我坚信这片土地上的风物人情是不同寻常的,因为只有健康丰润的母体,才能孕育出美丽的生命。
    然而关于家乡的历史地理风俗,似不曾有人详细地描写过。我没有力量去廓清南汇的历史,填补其中的细节,但我自以为是南汇七八十年代乡村图景的最佳讲述者,所以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希望尽快把那这片土地上的风景和风俗一一写下来。趁这片土地还有一点点过去的模样,趁我爸妈和宅上的长辈还耳聪目明。
    2006年我去美国工作,临行前我对妻子说,这两年里我要为沪乡写一本书。然而我只写下了一篇《夏夜的交响》,一千二百字,还有两篇关于历史地理的半成品。当我重续旧题准备拿来充数时,却发现这些矫揉造作的文字几乎无一堪用。
    十年延宕,我本人的怠惰自然是主要的原因,但以有限的资料,去描画一段数十年前模糊的历史,实在也是一件计人望而生畏的事。
    ……
    我还看到一些社会学者、艺术家、建筑师箪食瓢饮、苦心孤诣,投身于乡村的保护和重建。在安徽、浙江等地的传统村落,有很多的尝试,也有不少接近成功的案例。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乡村不可以沉沦。民淳俗厚、百业兴盛、美丽宜居的乡村,是可靠的社会基石,也是每个人的平安幸福所系。 而我的家乡该何去何从? 当20世纪90年代初黄路乡一家墨水厂把老港河在一夜间染黑之后,我与家乡的情感就越来越疏远了。当我再次回过身来,村庄已然寂寥而陌生。 虽然母亲时不时感叹经常找不到一个可以聊天的人,但她仍然觉得当下是她人生最幸福的时光。她抚养三个子女的重任已经完成,有“小城镇补贴”的她也无须再为生计而辛苦劳作。她最高兴的事,就是天蒙蒙亮就摘好蔬菜,带上鸡蛋,踏上地铁16号线6点18分的头班车,一个小时就到达我在市区的家。而这样便捷的现代生活,是她以往做梦也不敢想的。 每次我沿着通畅的高速公路开车回家,从桥下穿过1501绕城高速走到村子的另一头,看着闪闪发光的16号线列车编组缓缓驶进高大的地铁站——那里曾是我的小学的所在地——感觉梦幻而不真实。 关于沈家宅的未来,母亲以及我的父辈们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思考。他们已经习惯了乡村的不断城市化,也做好了随时离开土地的准备。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母亲从来没有神化过。但除非小孙子撒娇挽留,不然她再晚也要赶当日的地铁回家。这是她对乡村最真实的依恋。 看着高耸的电信发射塔、荒弃的老港河,听着百米外绕城高速上卡车咣咣过桥的声音,我有时会想,不如快快出一个宏大的规划,重新改造这片土地,让乡亲们有一个安逸的居所,让老家有一个新的面貌。 而我至少还可以梦想,将来在哪里造一栋房子,离城市很远,离麦田很近,有波光潋滟,有清风徐来。坐在场地上,可以想起童年的时光。 2016年,桂香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