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仗舰走天涯

  • 定价: ¥68
  • ISBN:978751663384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新华
  • 页数:349页
  • 作者:曾涛
  • 立即节省:
  • 2017-07-01 第1版
  • 2017-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曾涛著的《仗舰走天涯》用文字和图片记录152舰艇编队在亚丁湾海域护航和执行环球访问任务的精彩瞬间;作为随舰记者,作者见证和感受了中国海军走向深海、走向大洋的历史时刻;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随书赠送152舰艇编队旗舰济南舰高清海报。记录,又不仅仅是记录。其间微妙之处,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彻悟异曲同工。

内容提要

  

    2015年4月3日,作者随中国海军152舰艇编队从舟山出发,执行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和环球访问任务。152舰艇编队圆满完成海军第二十批护航任务,共为39批90艘中外船舶护航,有效维护了战略通道安全。护航任务结束后,编队未经休整直接转入环球访问任务,横跨5大洲16个国家访问。152舰艇编队的护航和环球访问,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充分展示了海军现代化建设成就和官兵过硬的军政素质,为祖国和军队赢得了荣誉。作为随舰采访的记者,《仗舰走天涯》作者曾涛用一种非典型的任务报道形式,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着任务过程中的重大时刻、海上生活、趣闻轶事、异域风情,抒发着自己的个人情愫,全方位、全视角地书写下了这一段历史。书中内容不涉及任何军事秘密或机密,作者作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书中内容均经过军分社相关部门审核、把关,并均已公开发表,可以公开出版。

作者简介

    曾涛,1988年出生于江西萍乡,2005年进入武汉大学学习,2009年6月毕业即入伍。先后担任过排长、连长、宣传干事,现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2015年4月3日随中国海军152舰艇编队从舟山出发,执行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和环球访问任务。

目录

第一章 奔赴星辰大海
  又是一场别离
  第一次海上补给
  奔跑在飞行甲板
  最美的航拍照片
第二章 开启亚丁湾之旅
  交接护航任务
  忠孝难两全
  来自祖国渔船的问候
  转战千岛湖舰
  初登“远春湖”号
  为“远春湖”号保驾护航
  亚丁湾绽放格桑花
  翟墨与护航官兵的亚丁湾情缘
  “蓝色盾牌”愈发闪亮
  “亚丁湾好声音”
  亚丁湾的小海豚
  军人的样子
第三章 印度洋里看亚非
  冲出亚丁湾,拥抱全世界
  阿曼初印象之萨拉莱
  初到吉布提
  别了,吉布提
  “印”象
  告别马斯喀特
  似火的苏丹,似火的人群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苏丹
  新苏伊士运河首次迎来中国海军
  行埃及记
第四章 行走在欧罗巴
  探寻童话王国丹麦
  芬兰,低调而奋进
  古老而年轻的斯德哥尔摩
  历史沉淀中的波兰
  中国海军舰艇首次通过基尔运河
  在里斯本回忆大航海时代
第五章 登陆亚美利加
  与美国海军“交锋”
  哈瓦那的风情
  夜奔巴拿马
  匆匆一瞥墨西哥
第六章 环太平洋之旅
  邂逅和平方舟
  夏威夷,Aloha !
  从西北半球到东南半球
  2015年的最后一个夜晚
  布里斯班不一般
  揭开东帝汶的神秘面纱
  关于印尼的记忆碎片
第七章 海风中的思绪
  母亲节后记
  二十七八岁
  流水的时间
  回家的企盼
  一封写给爷爷的信
  外婆,今生欠您一张合照
  再定义幸福
  东八区!
  饥渴的航海人

前言

  

    人不会飞,因为没有翅膀。但人的思想和感情会飞,因为有文字作为翅膀。
    军舰不会飞,因为没有翅膀。但思想情感丰富的人乘坐之后,它就会飞了。不仅能飞越天空和海洋,还能飞人人们的头脑和心房。不仅能当下起飞,还能够永远飞翔。因为文字做了思想和情感的翅膀;思想和情感又成为了文字的翅膀。
    2011年夏天,我初识曾涛。他是南澳岛一个团级单位的陆军中尉。除了钢枪和笔,陪伴他的是一条500米长的水泥路,一块只有两尺长却号称“飞行甲板”的运动滑板。他那时候的梦想就是,能够飞出南澳岛。那时我对他的印象是:一块好料,但羽翼未丰。
    2017年,也是夏天。曾涛发给我他历经309天漂泊,完成5.23万海里航行,游历了16个国家18个城市的环球航行,千辛万苦地拍摄、记录下来,又经过两年时间沉淀、梳理出来的书稿《仗舰走天涯》,请我为他写个序。我欣喜地翻阅、品味之后,对他的评价是:一条汉子,翅膀硬了,可以放飞了。
    因为他的这本书,让他所乘坐的济南舰以及参与此次海军环球航行编队的所有军舰,都灵动了,会飞了。
    2009年,曾涛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原广州军区驻守汕头南澳岛某部任一名中尉排长。
    虽然大海近在咫尺,但他只能像绝大多数陆军官兵一样,围着单位的办公楼跑五公里。
    某种意义上,那段“五百米的水泥路”围起来的,就是他的世界。
    后来,他跑到北京的阜外大街,跑到南京的玄武湖,跑到舟山的昌洲大道,一直跑上了济南舰的飞行甲板,开始了拥抱地球的远航。
    站立点不同,风景便不同,心境亦不同。
    于北京,他忆起的是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于南京,他不忘的是挂在湖里的月亮、你侬我侬的情侣;于舟山,他念念换了好几种跑步姿势,穿了好几双跑鞋;而在济南舰上,他感慨的却是“一圈又一圈,时光你跟我走又何妨”。
    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延展了他思想的空间吗?我想,是的。
    以站立处为圆心,以眼界为半径,或平面成圆,或立体为球,便是一个人的世界。前者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成就人,也限制人:后者由前者发生,却常常超越前者,吸引人,也折磨人。
    两者变动不息、激荡不止,于是衍生出芸芸众生相。
    作者现在站在哪里、看向何处,我说不上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故地重游,他当下看到的风景,与书中所呈现的,应当大有不同了。
    取舍
    作者不仅写文章,还搞摄影。书中那些精美的照片,全部都是他的手笔。
    当然,全媒体时代的记者,能写会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也不是我接下来要讲他的难能可贵之处。
    我想说的是,不管写作,还是拍照,其实都只是“只取一瓢饮”的选择艺术。“取”  “舍”之间,见技术,更见眼界。
    环球访问的第一站,是苏丹,一个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遥远国度。
    像执行护航任务时到访其他国度一样,作者以尽可能详尽的笔触,不厌其烦地记录着目力所及、听力所闻的一切:在垃圾堆旁带孩子的妇女、街边的咖啡摊、树苗培植厂里的小伙子、骑三轮车的大叔等等。
    有趣的是,一些人留下了照片,而有的人只见于文字。原因在哪儿呢?作者写道:  “苏丹人喜欢把他们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外人面前,让别人看到他们开心快乐的生活状态,但是不喜欢别人记录下他们比较脏乱的形象和在土地里、工地上工作的场景。”
    得到尊重和吃饱饭一样重要,这看似作者“碰壁”后的总结,何尝不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结果。于是,文字、光影都褪去刻板的偏见,变得温暖起来,熠熠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文末,作者为苏丹热切地呼喊:如果你愿意,请来这里,来感受他们的热情开朗,感受他们的善良淳朴。如果你愿意,请来这里,他们的未来或许很需要你……
    读到这里,那些未能拍进镜头的“遗憾”变得不重要了。毕竟,还有什么能比得上一颗充满善意、愿意理解的心呢?
    尺度  一滴水如何不竭?  哲学的、宗教的……各家之言,不一而足。但究其里,却不难发现,人们多是以“他者”视角出发作出判断,却鲜有人把自己摆到那“一滴水”的“我者”体验上:若我是“一滴水”,当如何?
    无疑,如果能把自己放到更宏阔的时空去审视,这滴水当不会为枯竭而作杞人虑。
    荣与枯、兴与衰、生与死,都是时间的杰作,不必抗拒,用心体验即可。
    令人惊喜的是,作者笔下常有这种看透过后的悲悯流出,那是从人类历史的尺度出发而作出的关照。
    在新苏伊士运河,他想到了欧洲殖民者,想到了黑人奴隶,想到了由运河引发的战争,想到了更多晦暗血腥但不能忘却的历史:
    在埃及,他既感受到金字塔的雄伟,也体察到开罗的脏乱,有人说着是古老与现代的矛盾,他却并不愿苟同,依然对古老的文明充满信心:
    在罗卡角,他站在五六个世纪前葡萄牙人曾经站立的峭壁,体验着他们的恐惧,也想象着他们的好奇:
    在赫尔辛基,芬兰人争取独立自由的光辉历史、通信巨头诺基亚衰落的无奈当下,他同时着墨晕染,不亢奋,不失落,娓娓之中充满阳光;
    记录,又不仅仅是记录。其间微妙之处,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彻悟异曲同工。
    就在我写下这篇序文的前一天,作者又出发了——跟随辽宁舰航母编队,执行跨区机动训练任务。
    想来,他应该不会错过在航母甲板上跑步的机会吧。只是不知,此番他会有怎样的观察和感想。
    从济南舰到辽宁舰,看得见的是更大的军舰、更浩荡的编队,看不见的则是更丰富的触感、更灵动的闪念。有形的界、无形的边,有可能束缚他,也有可能激发他,就像当初那条水泥路、那方飞行甲板一样。
    能够超越自己,才能飞越世界。我相信并且祝愿今年未满30岁的曾涛,还会有更大的超越,更美的飞越。
    刘声东
    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