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伊丽莎白的阁楼(精)

  • 定价: ¥46
  • ISBN:978751902756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文联
  • 页数:185页
  • 作者:兰若
  • 立即节省:
  • 2017-05-01 第1版
  • 2017-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辟一方阁楼,无需多开阔,但求一扇面东南的窗。自屋内高窗向外望,观绵绵黛色间的日升月沉,看岁月更迭中的春华秋实,白日安宁,夜晚寂静。
    她静坐其中,投一味真意,添二钱细腻,捣作丹青,于三尺光阴中书写着。或读书心得,或人生感悟,或生活絮语,兰若著的《伊丽莎白的阁楼(精)》拿捏一分友人的熟稔,与有缘的你分享。

内容提要

  

    兰若著的《伊丽莎白的阁楼(精)》讲述了一个多世纪后,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街道,高高低低穿梭于翡冷翠这座中世纪古城的大街小巷,雨丝忽急忽徐轻轻抚过脸颊。攀墙而起的蔷薇花,古而艳,气息芬芳迷人。这里的风仿佛也是青翠的,雾气逼人。远远迷雾之间,仿佛隐约可以瞥见头戴高帽身着端严西服的罗伯特,臂弯间斜倚着娇小玲珑的伊丽莎白,长长黑色的卷发自她紧拢着脸庞的小帽里瀑布般泻下,随风翻舞。他们在小巷前方一路轻笑晏晏,细语款款而去。

作者简介

    兰若,本名蒋素琴,出生于上海,毕业自复旦大学哲学系。历任教师、编辑、顾问公司研究员、慈善基金经理以及专栏作家。已出版散文集《菊花清》以及杂文集《五色茎》。“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以一双柔软明净的眼,观世事百态变幻;持一颗敏感审慎的心,尝人间沧桑冷暖。一切皆是缘。

目录

岁月留痕(代序)
四时感怀
夏日琴语
欢喜
屋檐上的紫藤
燕雁无心
阳春
凭几理素琴
惜春春去
圣诞铃铛
良宵引
彩虹桥
将军的悲哀
打开一扇门
墙内世界
飞向太阳
伊丽莎白的阁楼
掌中花
古城艳艳
花和月
青葱岁月
姊妹仨
生如夏花
梅花消息
春花秋梦

前言

  

    岁月留痕(代序)
    那年夏天,独自前往伦敦切尔西艺术设计学院上一门室内设计的浓缩课程。每逢周末,总喜离开伦敦,坐火车游历他方。最中意去牛津,并非刻意探究古迹,只觉可在牛津老城中走走,做个彻底的异乡人,很舒服,且来回只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也很方便。
    每次到牛津,会特意探访各色书店。曾于城内小巷中,偶遇一旧书店,店主是一牛津毕业生。书店仅方寸之地,书架之间狭窄只可过一人,书籍叠垛累累至顶。选中一本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美国诗人艾略特(T.S.ELIOT)的人物传记,喜欢里面辑入的一帧摄于1932年的美国诗人艾略特与妻子维维安,以及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合影。照片中,弗吉尼亚低调内敛,颀长矜持,与温文尔雅的诗人比肩而立;半尺之外,独自站着身穿白裙白袜白鞋的维维安,愈发显得孤独纤弱而敏感。一年后,夫妻终成陌路。
    之前手中收藏着一本诗人出版于1922年的长诗《荒原》:“四月最残忍,令荒野/诞生着丁香,混合着/回忆与渴望,以春雨/激发起呆滞的根。/冬天护我们以温暖,将大地/覆上忘却的雪……”当时读来,心中只觉纠结惆怅。如今,能够撞见诗人的知心好友Robert Sencourt为他所写的传记,自觉是一种缘分,愿意知晓诗人身后更多的故事。
    店主用牛皮纸仔细地将书包起,微笑着递过来说道:“欢迎下次再来。”我也笑着应承。
    信步转到耶稣学院附近的Cornmaker街心时,越过熙攘的人群,蓦然见到一家W.H.Smith书店,宛若避难所般超然宁静,仿佛可以逃脱繁闹世界的喧哗嘈杂。静静徜徉于排排整齐划一的书架之间,并未特地寻访,只待书籍落入我的眼。
    喜欢《多丽丝·莱辛——岁月留痕》(Doris Lessing—Time Bites)一书,只是因为中意那帧书封,是一张黑白家居照:一位老妇人雍然侧坐在印花布艺长沙发上,近乎雪白微卷的长发在颈部绾成一个丰满低髻,紧抿的嘴唇微微笑着,眼神深邃凝然。
    这本初版于2004年近400页之厚的书籍,收录了几乎所有多丽丝·莱辛出色的散文随笔。“多丽丝·莱辛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且赢得多项国际性文学大奖。”书封上如此赞誉并介绍道。当时并不知道多丽丝·莱辛为谁,随意翻阅到书内一篇近千字短文——“我的房间”,决定便落下了。
    我的房间是由屋顶阁楼改建而成,窗户面东南。我将床沿着几乎占据整个一面墙的落地窗摆放,如此可躺在床上观天。太阳总会在各色烟霭、缕缕粉红、嫣红明媚或寡淡的天空上升起,在窗前行过一日后落下;月亮随之而起,上弦月、圆月、下弦月,光华朔晦,各有不同。月亮有时高悬天穹,有时沉沉低落,间或会湮没在楼下花园中那株高大的白蜡树粗壮的枝干之后……站在落地窗外的阳台上,看着沿街而去的一座座小小连体别墅花园,部分已年久废置成为鸟儿的家园,有些规划齐整,其他则尽是如我一般的业余园艺爱好者,随性在园中栽满玫瑰、鸢尾花、百合、紫丁香,却无时间、精神细心修剪打理,只好任其渐趋茂密杂乱,最后成为各色猫儿们的乐园……
    自屋内高窗往外望,仿佛正身处乡间。此地白日安宁,夜晚寂静,无声。
    读着多丽丝涓涓自然的文章,感受到一派亲切入心的温馨景象。如何能拒绝这样的文字呢?之后几年间,陆续收藏她的多册签名初版本:《青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简·萨默的日记》(The Diaries of Jane Somer’s)、《再爱一次》(Love,Again)、《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以及《短篇小说集》(Stories)。
    也许心中实在向往多丽丝所描绘的阁楼意象,三年后,终于打开自己二楼之上一直封闭的楼层,辟为书阁。从此,可远观西山绵绵黛青山景、朗阔寥落的北郊原野,近傍一浩浩大湖,静享一派燕北田野乡间风光。
    自家园中最多黑白喜鹊在枝叶间跳跃,翘着长长的尾巴,实在喜兴可人。可爱娇小的麻雀在西窗外紫藤枝下筑窝,每日凌晨总听到她们清脆悦耳的歌唱,自也是欢乐的情绪。书阁里所收藏的新旧书籍,皆是自己的良友。夜深人静时,可与之相伴而不觉孤单。
    就在那年,自报章上得知多丽丝·莱辛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仿佛身为其故友般为之高兴,愿喝一杯为庆。据言,那日多丽丝带着久病的小儿子彼得(Peter)从医院看病后回到位于伦敦西北部的寓所,刚自出租车下车便由等待已久的记者们告知此喜讯。她笑着应道:“哦,耶稣啊!”那时,她已届88岁高龄。去年秋,94岁的多丽丝辞世,一直与她相伴多年66岁的三儿子彼得亦已在前几星期先她而逝。
    自然界的春花秋实有灵的生命皆将衰败凋零,而人类的思想金叶,应会长存。岁月更迭,环环相扣,一切皆非终结,只是一番新的轮回。
    (发表于《世界日报》之“世界副刊” 2016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