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童年(插图版全译本)/译林名著精选

  • 定价: ¥22
  • ISBN:9787544767125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译林
  • 页数:245页
  • 作者:(苏联)高尔基|译...
  • 立即节省:
  • 2017-04-01 第1版
  • 2017-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童年(插图版全译本)/译林名著精选》是苏联重要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中的一部。以高尔基童年时期的真实生活为素材创作而成。真实记录了阿列克谢从4岁到10岁期间的岁月,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贪婪暴戾的外祖父卡什林、温暖宽容的外祖母、热情快乐的“小茨冈”、自私的舅舅们等,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但这些人物又充满着昂扬的生命力,倔强坚强。

内容提要

  

    《童年(插图版全译本)/译林名著精选》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以及外婆生活的童年经历。小说通过一个儿童天真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描绘了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该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塑造。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与托尔斯泰、契诃夫被称为是俄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哥罗德城,父亲是木匠。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十一岁时,他便开始独立谋生。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沙皇时代的底层度过的。
    1892年,高尔基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1895年,高尔基发表了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以及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
    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1925-1936年期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目录

正文

前言

  

    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一八六八—一九三六)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普通的木匠家庭,幼年丧父,在小业主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十一岁踏上社会,独自谋生,饱尝人世间的辛酸,后来接受了具有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的影响,参加过秘密革命活动,并曾被捕。
    高尔基是以浪漫主义的作家登上文坛的,一八九二年就开始发表作品,早期撰写的《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等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都充满对战斗的渴望及用“自己燃烧的心为人们照亮前进道路”的献身精神和追求光明、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高尔基认为文艺应当负有改造现实这一社会使命,他撰写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描述底层人民在黑暗腐败的沙皇专制统治下的苦难生活,揭露刚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空虚的心灵,抨击品德低下的市侩化的知识分子,并努力思考生活的意义,探索新的生活道路。
    高尔基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创作的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展示了资产阶级在俄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使命,揭露其丑恶本质,否定追逐私有财产、逃避斗争的道路,提出城市居民生活的意义这一主题。
    高尔基从一九○○年开始撰写剧本,部分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小市民》和《在底层》。《小市民》中塑造了俄国文学作品中第一个以新的精神面貌出现的工人形象——火车司机尼尔,反映了小市民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冲突。《在底层》描写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抨击压迫和摧残人的俄国社会制度,指出以无益的同情和美好的谎言去安慰人们是一种消极的人道主义,这种做法只会使人们安于现状,沉迷于幻想;一旦幻想破灭,人们将会陷入精神上的绝境。作者通过剧中人大声疾呼:“人这个字听起来多么自豪!”,号召尊重人,赞美人,相信人具有解放自己的力量。在一九○五年革命前夕,高尔基还撰写了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剧本:《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等。一九○六年高尔基写成剧本《敌人》,剧中的主人公已经不是个体,而是与资产阶级进行自觉斗争的、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工人群体,显示了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这是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
    一九○六年高尔基撰写了另一部重要作品,这就是长篇小说《母亲》。这部小说是以一九○二年索尔莫沃工厂工人“五一”游行事件为背景,在一九○五年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不仅生动地塑造了为争取自身解放和追求美好生活而进行自觉斗争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形象巴维尔,还描述了俄罗斯社会底层的妇女代表——母亲尼洛夫娜从对生活的种种苦难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到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反映了广大群众在革命年代发生的巨大变化。列宁在阅读了这部作品的手稿以后,充分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认为这是一部“十分及时的”作品。
    一九○五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曾一度接受了鲍格丹诺夫等人的造神论思想,其影响明显地表现在长篇小说《忏悔》中。列宁曾对这种观点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指出“神的观念”是反动统治阶级用来束缚落后的工人和农民的锁链,在客观上起有麻痹人民的作用。此后,高尔基重又写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夏天》、《奥古洛夫镇》、《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以及《俄罗斯童话》、《意大利童话》等。
    在十月革命前后,高尔基在《新生活报》上发表了一组以《不合时宜的思想》为总标题的政论文章,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一些看法。高尔基不同意列宁关于十月革命的论断,反对十月武装起义,主张无产阶级与代表先进科学技术力量的知识分子结成联盟,用科技知识武装人民,为未来的革命创造条件。他还以革命过程中的某些缺点和阴暗现象为依据,指责革命。当时的苏联文学界曾认为《不合时宜的思想》是“叛逆”之作,是高尔基这一时期错误观点的集中表现;列宁也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一九一八年八月社会革命党人谋杀列宁的事件使高尔基深受震动,而广大人民保卫十月革命和创造新生活的精神也使他深受鼓舞,从此他走上了与苏维埃政权密切合作的道路。在创作方面,他撰有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指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则展现了俄国生活的广阔画卷,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几十年间思想上和社会上的斗争。三十年代高尔基著有反映垂死的资本主义和新生的社会主义之间剧烈冲突的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陀斯契加耶夫等人》等。除了上述作品以外,高尔基还著有多篇回忆录,其中有关列宁和托尔斯泰的回忆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重要的文献价值。
    《童年》(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在人间》(一九一四)和《我的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三)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自传体小说,描写了作家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童年》反映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故事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阿廖沙十一岁丧母,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曾当过鞋店里的伙计,轮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绘图员的亲戚家里和圣像作坊里当过名曰“学徒”的小佣人。无论在哪儿,他都不仅担负着一个孩童难以胜任的、苦役般的劳动,而且受尽屈辱,饱尝辛酸,切身体会到底层劳苦大众的奴隶般非人的生活,开始模糊地认识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进一步了解并更加痛恨包围着他的市侩生活,同时也发现了劳动人民具备纯朴善良、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此时,书籍打开了他的眼界,为他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诱使他渴望新的生活,对他的成长起有重大的作用。这一段生活经历就是第二部小说《在人间》的主要内容。《我的大学》则记述了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主要是民粹派思潮对他的影响以及带有革命情绪的大学生、青年秘密小组这所社会大学对他的启迪和教育,同时也就展示了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
    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的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使他得以成长的重要条件。
    高尔基从幼年时代寄居在外祖父家中就开始接触小市民的生活。此后,在绘图员家里,在居住着各种不同人物的大杂院里,在他干过活的任何地方,这种保守、自私、贪婪、庸俗的习气处处可见。小市民的典型人物常常暴食暴饮,无病呻吟,彼此吵架揭短,用不堪入耳的脏话制造丑闻,传播谣言。“无耻的流言蜚语、恶意的诽谤组成一张肮脏的网子”,缠绕着大家,无人可以幸免,仿佛通过折磨别人来为自己寻找乐趣是“他们唯一可以不付任何代价的娱乐活动”,可以填补他们空虚无聊的灵魂,这实在也是一种人性的扭曲。处在这种氛围之中,小阿廖沙时时处处感到烦闷、压抑、窒息,简直无法忍受。高尔基在三部曲中花费大量笔墨,以极其辛辣的笔锋对他青少年时代感触甚深的市侩气息这一社会毒瘤加以深刻揭露,借此探索产生这种保守、落后心理特征的社会根源,指出小市民习气是滋生种种消极的、不抗恶的社会思潮的土壤。
    “在人间”生活的岁月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正直的厨师斯穆雷,热爱劳动的码头装卸工人,洗衣女工纳塔利娅,老匠人格里戈里乃至凶神恶煞般对待阿廖沙的绘图员家的婆媳俩都从不同方面帮助高尔基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走向成熟的另一个老师是书籍。凡是读过三部曲的人都会对阿廖沙执着地渴望读书,自觉地认真读书的顽强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那个认为读书是“歪门邪道”,读书会诱人犯罪的小市民圈子里,阿廖沙为了实现读书的愿望所遭受的屈辱、欺凌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书籍扩大了阿廖沙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向他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使他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为之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
    总之,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不仅描绘了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图景,而且“描写了作家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国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的历程”;而高尔基“审察生活的能力,塑造人物性格的才能以及对于俄罗斯底层的无与伦比的知识,都是他赢得巨大声誉的重要因素”
    宁珊
    一九九七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