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绘画理论

南画的形成(中国文人画东传日本初期研究)(精)

  • 定价: ¥68
  • ISBN:9787549599431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页数:274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著名艺术史学者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以异域之眼,重新为文人画定位。
    中国范本如何被转化,从而因应当时的日本环境?哪些元素被吸收,又有哪些被舍弃?了解南画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反向观照中国文人画的特质及其文化史意涵。
    从米芾到赵孟頫,再到董其昌和四王,文人画理想在中国逐渐走向世俗、物质层面,却在18世纪的日本被重新滋养,发挥到极致。日本画家抱定宋人的宝贵遗产,哪怕接触的只是“普通的”文人画,也能结合创作出独具一格的南画。
    《南画的形成(中国文人画东传日本初期研究)(精)》探寻艺术大师的原创路程,认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体验不朽之作真正的超越性。

内容提要

  

    在文人画悠久的演化过程中,中国人是如何理解和创作的?
    这些传统中,有哪些方面被18世纪的日本所同化、吸收?
    它们又是以何种方式被转化或采用,从而因应当时的日本环境?
    在德川时期所藏的中国作品里面,哪些类别可以显示出对南画的影响?
    中国范本是如何转化的,为何某些新元素并未对日本造成明显影响?
    徐小虎著的《南画的形成(中国文人画东传日本初期研究)(精)》对1799年以前传人日本的中国绘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从文人画在中国的发展和在日本的接受与转化,探讨日本南画的形成。书中把南画的最初阶段界定在1661年至1799年之间,在这一百多年中,很多新的中国艺术元素传人日本,日本艺术家以独特的立场进行拒绝和选取,巧妙转化成日本的表现样式,最终形成典型的南画,从而融入了日本的文化范畴。
    中国文人画以中断、零碎的样态呈现于日本,不仅影响了日本的收藏、对中国作品的品评与水墨画后来的发展,还形塑了日本对中国文人画之历史与形式的独特观点。在探究南画形成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重新评估中国文人画的内部发展。

作者简介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小学和初中学业分别完成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就读于美国班宁顿学院,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中国艺术史,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徐小虎教授受王季迁启发,总结出“笔墨行为”(brushwork behavior)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穷三十年之心力,综合日本书画断代研究和西方的风格分析,开拓出一套清晰缜密的鉴定方法,集中体现在《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一书中。  如今,徐小虎仍在以巨大的学术热情,呼吁一部完整的“中国绘画真迹史”。

目录

自序:有关专用术语的问题
新版序
导论:中国与日本在文人画观点上的异同
第一章  日本德川时代早期的中国画
  一、黄檗宗社群
    黄檗僧人的墨戏
    随笔性的人物画
    画像:正式的黄檗宗肖像画
    文人画样式的水墨山水
    福建风格的输入品
    从苏州和杭州来的作品:《书画禅册页》与其他
  二、日本德川时代的其他新材料
    画谱
    指画
第二章  日本在18世纪时的回应
  一、技巧的吸收与转化
    沈铨与芜村
    池大雅的万福寺壁画:图像与风格的对抗
    池大雅与万寿院画册
    技巧方面的一点说明
    池大雅的点画风格
    大雅单色水墨风格的指画
    伊海与大雅
  二、在日本文本中的吸收与转化
    慕华派与混合派
    对中国画谱的日本化与拒绝
    有关四王风格日本化的文献证据
    玉洲的逸品概念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