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综合性图书 > 综合性图书 > 百科全书类书

越来越快--飞奔的时代飞奔的一切

  • 定价: ¥42
  • ISBN:978756803097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 页数:382页
  • 作者:(美)詹姆斯·格雷...
  • 立即节省:
  • 2017-08-01 第1版
  • 2017-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作者詹姆斯·格雷克敏锐的观察是一颗颗射向微型芯片、媒体和经济领域的照明弹,我们看清了它们在疯狂的新时代是怎样地催促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步伐。
    如果你能从紧张的日程安排中抽出几个小时来读这本《越来越快--飞奔的时代飞奔的一切》,你会发现这时间花得值。还会觉得自己对时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是一本讲述现代社会为我们的时间观念带来的巨大压力和重大影响的书……它使我们注意到这种压力和影响没有得到缓解,而是正在加强。
    格雷克审视现代社会发展的宽广视角,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的新内容,如果你能放慢阅读速度的话就能理解更多。
    我们将看到,作者笔下的社会日常生活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迷茫,生活的主题破碎了,变成一块块可以随意操作和搬运的砖头。

内容提要

  

    《越来越快--飞奔的时代飞奔的一切》是詹姆斯·格雷克所著的第三本书,他将视线投向了技术以及因技术而迅速质变的社会和人类心理。
    技术依赖于科学,至今衡量技术功能的大多数指标仍有赖科学的界定,但技术一经发端就另有一种来自人类社会的动力—对效率的追求。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和商业化,这种对效率、对速度的追求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日常时间不再满足于以秒为基本单位。人类从远古的图腾崇拜走到了今天的效率崇拜,快速给人们带来了进步和迅捷,也带来了无数欲速则不达的尴尬后果。技术这趟仍在不断加速的高速列车,究竟最快能有多快呢?

作者简介

    詹姆斯·格雷克,美国最伟大的科普畅销书作家,1954年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先到明尼亚博利斯市创办《Minneapolis》周报,于1977年返回纽约,在《纽约时报》担任编辑及采访记者十年,成为著名的科技专栏作家。格雷克目前已出版数部十分畅销科普著作,其中《混沌》,《费曼传》以及《牛顿传》(以上三本书都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等书多次获得美国国家非文学类图书奖提句,英国非文学类最佳畅销书等奖项,被译作近30种语言,行销全球。

目录

时间领跑者
A型人
电梯里的关门按钮
你的另一面
标准时间
新型加速器
慢镜头中观世界
实时
时间迷途
互联网时间
一定要快——你认为呢?
分解需要时间
各就各位,预备,想
毫秒必争
一天的1440分钟
性爱与文书
便捷的现代生活
多走少读饮食快捷化
你每天工作几个小时?
早上7:15,洗澡时间
当心!一心多用的人
拍—拍—拍—拍
神奇的突变
MTV缩放
快板,但不太快
你能看到吗?
高压瞬间
效率之悖论
365个省时小窍门
电话抽签
时间不是金钱
短时记忆
小数目定律
厌烦
结束语
电子版编后记

后记

  

    书籍——即使是名为《越来越快》的这本书——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慢速装置:创作过程缓慢,出版生产过程缓慢,阅读过程缓慢,理解吸收也缓慢。这也并非全对。对此时此刻的你而言,这个观点就并不适用,因为你正沐浴在这本书运用高端科技的电子版本中。但是,即使是纸质形式,也是依靠印刷技术才能将大量的数据最终快速地转存到人的大脑中。说到每秒比特数,没有什么比将信息、故事或事实由外存转为内存更好的方法了。
    如今,根据多数现代数据处理标准,打印页或液晶屏上的比特流流动速度较慢。首先,储存这些比特流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读者可能,如果他们希望的话,将书籍视为一种随机存取存储器,可以这儿翻翻那里看看,但是这并不是书本作者的目的所在(烹饪食谱和百科全书除外)。书籍按顺序——如果不是线性的话——传达数据;消息一条接一条地传递,逐渐建立起该书的结构。书籍往往不是忽视读者微妙多变的记忆特性,就是好好利用这一点。总之,阅读一本书要缓慢而专注,与我们从网络空间习得的现代阅读风格形成对比。
    同时,因为制度原因,多数书籍的出版通常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当《越来越快》这本书出现在书架上时,其实它早已过时。毕竟,它是来自上一个千禧年。
    因此《实际时间》这一章节讲述的是被称作“当日交易”的现象。我写这一章节时,“当日交易”正疯狂进行。我必须首先定义什么是“日交易员”——在以分钟计算的时标内买卖股票的人,只有极少数——如果有的话——会通宵持仓。我还得提供证据以证明这类人的存在——从在宿舍上网的学生到实际在生产线上工作的退休员工,我估计这类人有数百名或数千名。我曾拜访过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阿瑟·莱维特,从他那里只得到他关于短期思考对投资者无益的温和评论。
    之后,一眨眼的工夫,“当日交易”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角色迅速成为一股世界金融市场的强劲势力。市场从未有过如此不稳定,自然而然,市场波动性最大的技术及网络股份绝大多数是由兴奋过度的日交易员在电脑屏幕上严密监控的。似乎市场经历了最快的一次股票价格与公司长期价值的分离。“这种疯狂会造成伤害吗?”经济又一次严重下跌后,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问道,“或者说所有的音频和视频都没有预示点什么吗?”没有人知道,就在接下来的一周,包括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在内的5,000支股票下跌了四分之一——没有哪个分析学家或管理者分析出其中的原因。过去,在一天之内,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升或下跌一个百分点很是罕见;1997年,一天中竟出现了3次这种情况,创造了历史记录。如今,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该种情况。2000年中期,4天里就有3天发生了一个甚至多个百分点的变动。有一次,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在仅3小时内就下跌了13%。 金融市场常出现的一个词是“效率”。有效率的市场能反映出所有可得信息与期望值并能迅速实现。若某支股票的价格严重脱离现实,当中一定存在低效率及部分信息未共享的情况;有效率的市场趋向于稳定。或者之前我们是这么认为的,但现在我们又有了新的认识。没有什么比信息的有效流通——信息传播得越来越快,马上就人尽皆知——更能造成市场的变化。当所有人都知道了所有的信息并且表示认同,那么,每个人将会同时——如果可以的话,瞬间完成(在当日交易的世界,他们可以做到这一点)——买进或抛售。波动将变得无限制。喜欢市场混乱的人知道其中原因。效率并不意味着均衡。市场仅存的些许能力反映了我们最后一丝的无效率——我们的知识差距,我们在判断上的差异以及偶尔的离线状态。“当一切都进展顺利,人们便强烈地倾向于认为金融市场能够调节自身,”克鲁格曼评论道,“然而,它们并不能够做到。” 拉什·林博似乎也做不到。《越来越快》这本书里每每谈及数字化压缩语言这一技术的传播:一种通过剔除例如“嗯”和“啊”类的停顿从而加快口头语言的技术。同样,这本书还常常探讨停顿在我们的生活中——天数、小时,甚至几分之一秒的停顿——所扮演的微不足道的角色。右翼派电台明星惊讶地发现全国的播音员都在使用语言压缩技术来加快他们每日的直播节目速度,改变是如此细微以至于他们听上去并不像是在数来宝,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则用来出售给额外的广告商。“如今,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在加速,”2000年1月,林博脱口秀无线电主管克雷格·基钦告诉一名《纽约时报》记者道,“你收到的电子和语音邮件比你能够处理的要多。但是你一天中依然只有跟以前同样多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技术正以比我所能想象的还要快的速度进入当今世界的广播流中。在林博的脱口秀节目中,一个售价12,000美元、能够及时过滤掉信号的盒子(语音压缩设备)对林博的节目来说似乎是“多余”的,但是电视台却可以因此每小时节省多达六分多钟的时间。这个设备“创造了额外的时间”,制造商坦言道。它以缓冲的形式储存语音流,在运行中对其进行分析,并且可从逝去的每一秒钟中省下十分之一秒。接着,它便可以发出精简后的信号。 林博化解惊讶的速度也是足够快,毕竟,他可以在广告收入里分得一杯羹,而听众也确实分辨不出来。“当然,对技术大牛来说,这是个神奇的设备。”他说。语音压缩技术正变得无所不在。很少有广播台或电视台的新闻或访谈节目会播出人们原本完整的话语——不加任何过滤,包含我们说话时所有自然的停顿和结巴。对比之下,我们自身琐碎的声音是多么黯淡啊。现实世界的声音和景象与这些数字化的虚拟现实一较高下。 因此,我们再次陷入渴望效率与需求均衡的困境,即对寂静的回忆与对喧嚣的热爱间的冲突。网络空间将我们吸引至瞬时的陷阱。发送消息是瞬时的;隔夜送达是缓慢的。我们按分秒来计算等待标题新闻,得到信用卡审批,收获浪漫以及智慧的时间。有些读者期待本书是一本可快速阅读完的书;另一些读者则期待从本书中找到某种精确的答案——关于我们几乎不曾询问的一系列问题。我恐怕前者会失望了。这本书有电子版,但却仍然是本书——需要慢慢品读的书。 没有哪场革命不存在反革命运动(这也是牛顿定律中的一条,不是吗),在我们这个加速的世界,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反抗迹象——若非直接恐慌——出现。我在本书中提到过此类现象,如“国际慢食协会”以及“简化生活运动”(“简化生活中的信息过剩”)。你还可以举出“今日永存基金会”以及“减速型社会”等组织。时间管理与培训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很多本书的早期读者煞费苦心地让我知晓他们没有佩戴手表。奇怪得很——手表公司的销售数据可没有显示有下降的迹象啊! 我相信,并且现在比之前任何时候更加坚信,当我开始写这本书时,我们不计后果地无视这个加速的世界。我们认为自己知道这一点,因而未能看到个中关联。我们永远对朋友、对政府,以及对我们自身感到惊讶。我们尽力窥视变化的过程,即使我们自己也处于变化中。毕竟,变迁,若非我们的命运,便是我们的风格。我们生活的国家不是稳定不变的,我们观察周围世界的平台也不是静止不动的。有时候,我们未能察觉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有时候,我们眨一眨眼睛便注意到了一场革命。对此,理查德·费曼的评论依然最为深远;他坐在新墨西哥州的户外,看着蔚蓝而变幻的天空,谈论着他所在的理论物理领域的演变。“就好像是云朵的形状,”他说道,“你若盯着它们看,它们似乎是不变的,但是若你一分钟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它们的形状就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