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上下)

  • 定价: ¥168
  • ISBN:978753347839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福建教育
  • 页数:1301页
  • 作者:王炳根
  • 立即节省:
  • 2017-09-01 第1版
  • 2017-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王炳根著的《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上下)》是一部具有一定学术性和研究价值的文学传记,传主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学人夫妇——冰心和吴文藻。全书稿约140万字,分为上下两编,详细记载了冰心和吴文藻一生的生活轨迹、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心路历程,以及围绕在他们周遭的时代变迁、历史演进。

内容提要

  

    王炳根著的《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上下)》是一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学术性和研究价值的文学传记,传主为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与学者夫妇——冰心和吴文藻。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全景式的视角详细记载了冰心和吴文藻一生的生活轨迹、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心路历程,以及围绕在他们周遭的时代变迁、历史演进与文化社会思考。不仅是典型人物的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不仅具有自由诗意的叙述魅力,更具有真实人性的诉说光辉。

作者简介

    王炳根,男,1951年生,江西进贤人。现任冰心研究会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作家。著有评论集《特性与魅力》《逃离惯性》,专著《侦探文学艺术寻访》《郭风评传》《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林语堂:生活要快乐》《郑振铎:狂胪文献铸书魂》《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散文、随笔集《慰冰湖情思》《雪里萧红》等20余种。曾获第八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文学奖(纪实文学)等。

目录


引子
上编
第一章  三坊七巷至大海
  1.大家族中的女婴
  2.父亲的巡洋舰
  3.海边的“野孩子”
  4.十一岁之前读过的书
  5.诗人与灯台守
  6.大家庭中的女红
第二章  扬子江至京城
  1.扬子江岸的少年
  2.清华园里的莘莘学子
  3.五四运动来了
第三章  一个女大学生的五四
  1.烦闷的少女
  2.教会女中的“同性爱”
  3.五四惊雷,震上文坛
  4.女性解放与《妇女杂志》
  5.燕大精神与《燕大季刊》
  6.青春与《生命》
  7.文学研究会与《小说月报》
  8.泰戈尔与《繁星》《春水》
  9.静美中的《惆怅》
  10.反响
  11.贡献
第四章  留学美国
  1.离愁别绪与《寄小读者》初刊
  2.上海的饯行与话别
  3.横渡太平洋
  4.登上新大陆
  5.初人校门
  6.慰冰湖与闭璧楼
  7.一病足惜——圣卜生医院
  8.一病足惜——青山沙穰
  9.遨游于新英格兰大地的山水之间
  10.“大江会”与《琵琶记》
  11.绮色佳之恋
  12.《漱玉词》与《求婚书》
  13.《寄小读者》《民族与国家》的出版与意义
第五章  燕园风采
  1.Faculty  Baby(教授会的娃娃)
  2.曼哈顿的回应
  3.临湖轩的婚礼
  4.初登讲坛与燕园落成
  5.死的哀伤与生的欢乐
  6.双峰:冰心作品的出版与研究
  7.双峰:吴文藻创建“燕京学派”
  8.60号小楼的客人们
  9.一桩公案的“东西南北中”
  10.平绥沿线的旅行
  111.燕园时期的小说
  12.为“燕大之父”祝寿
  13.环绕地球、游学欧美
  14.最后的燕园
第六章  抗战岁月
  1.艰难跋涉向云南
  2.云南教育与民族建言
  3.呈贡“默庐”
  4.战时对民主与制度的思考
  5.因“民族问题”而中暗箭
  6.重庆的“忙”与“挤”
  7.国际最高委员会参事
  8.《关于女人》及其他
  9.心系燕大、心系社会学
  10.山上山下
  11.出访印度与美国
  12.战后去向
下编
第七章  旅居日本
  l_战后驻日外交官
  2.日本的谢冰心旋风
  3.日本房屋与美国精神
  4.东京大审判、《菊与刀》、李香兰
  5.回国的谢冰心旋风
  6.心情起了变化
  7.继续在日的文学活动
  8.1948年的心境
  9.未遂的起义
  10.东京隐居
第八章  归来之后
  1.隐居天津与北京
  2.吴文藻的特殊任务与任职
  3.冰心“浮出水面”
  4.新中国形象大使
  5.抛别“昨日”走进“今天”
  6.工作着并渴望振作
  7.号召鸣放
  8.图书馆与社会学
  9.组织鸣放
  10.烟花三月下扬州
  11.“逼宫”鸣放
  12.反击开始
  13.“认罪”之路
  14.立此存照——检讨、批判、揭发告密文本
  15.冰心为何没有被打成右派分子
  16.归来之后的写作
第九章  向左转,开步走
  1.“大跃进”中《再寄小读者》
  2.社会主义学院:除旧布新
  3.十年国庆的“礼物”
  4.“紧箍咒”下的“特权”
  5.西方阅读与东方忏悔
  6.广西的“四清工作队”
  7.江西的红色之旅
第十章  “文革”十年
  1.穿不透的烟幕
  2.“红色风暴”来临
  3.谢冰心进作协“黑窝”
  4.吴文藻人民院“牛棚”
  5.来到向阳湖
  6.干校“三一堂”
  7.从《六次危机》到《世界史》
  8.尼克松“带来”的客人们
  9.“因为我们还年轻”
  10.重访日本
  11.《世界史纲》中译本的产生
  12.归去来兮——来了的与去了的
  13.天崩地裂大悲大喜
第十一章  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1.摘下“紧箍咒”,放开思想
  2.控诉与思考
  3.“救救孩子”与《三寄小读者》
  4.恢复社会学
  5.灵魂深处的慰冰湖
  6.最后一次出访
  7.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8.房子、稿子与心情
  9.念旧与亲情
  10.为社会学做出的最后努力
  11.和青年作家:刘心武、张洁、铁凝、王安忆
  12.出版与再版、赏析与研究、访问与描写
  13.难产的自传
  14.吴文藻的最后岁月
第十二章  爱恨交集
  1.“我”与吴文藻的再生
  2.恬淡自在,随意而作
  3.为士人请命,为教育呼喊
  4.南北呼应
  5.以猫为伴
  6.面对五四
  7.继续思索
  8.现实与梦想
  9.信中情,词中趣
  10.精神驿站
  11.精神家园
  12.最后的荣誉
  13.世纪的告别
后记

前言

  

    1992年8月,我还在福建师大读研究生,王炳根先生正在筹建冰心研究会,受他的委托,我和师妹姚向清一起,到北京检索冰心研究资料,并拜访92岁的冰心先生。那是一个夏末的上午,冰心穿着月白色的短袖上衣,坐在书桌后面。她纯净脱俗的气质点染了那间简朴的书房兼卧室,给我留下了一尘不染的印象。用圆珠笔给我们签名留言,她竞没有戴花镜。阳光从落地窗照进来,洒在她低头写字的身影上,为她的素净镀上了一层光辉。圣洁的氛围让我觉得言语宛若尘埃,是一种惊扰。寒暄、合影后,我们很快就退到客厅,在梁启超手书的集龚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下又拍了几张照片,才恋恋不舍地告辞了。
    文学阅读和实际接触中所产生的感动,引领我长时间地眷注于冰心研究领域。冰心传记,此前已有范伯群、曾华鹏的《冰心评传》,卓如的《冰心全传》,肖凤的《冰心传》,汪文顶、万平近的《冰心评传》,陈恕的《冰心全传》及王炳根自己写作的多本传记等丰硕成果。再写冰心传记,如何创新是一大难题。与此相对照,吴文藻传记写作的难题则是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吴文藻是留美博士,是中国社会学燕京学派的创始人,但他更多是作为冰心老伴进入读者的视野中。此前关于吴文藻研究的成果只有数量不算多的一些论文,并无一本独立的专著。王炳根分别挑战冰心研究领域成果太多和吴文藻研究领域成果太少这两个难题,二十多年沉潜于他们的精神世界、命运遭际中,上下求索,终于成就了这部内容丰富、史料和观点均富有创新性的力作,深入写出传主在穿越20世纪的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各阶段精神演变的复杂历程,并从特定的切入点回应了20世纪中国文化、政治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这部书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第一,提供了丰富扎实的历史资料。
    本书贡献了许多新发现的冰心史料和吴文藻史料。作者身为冰心研究会会长、冰心文学馆创馆馆长,不仅深人解读了冰心作品,还细致研究了吴文藻的学术论文、著作,不仅谙熟冰心研究领域和吴文藻研究领域的新旧成果,而且还多方查阅了传主的档案、日记、笔记,采访了许多相关人员,并在比较视野中广泛阅读了同时代其他知识分子的历史资料。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论从史出,本书便自然具备了丰富、创新、扎实的品格。
    这部书最令人瞩目的史料发现是吴文藻档案、日记、笔记的发掘与研究。吴文藻有每天写日记、写学习笔记的习惯,几十年不辍。抗战前的日记、笔记,因日本人人侵而遗失;共和国时期的日记、笔记,则有一大摞。这些珍贵的资料,除陈恕的《冰心全传》外未曾披露过,陈恕和王炳根是最早的知情者与研究者。王炳根深入解读这些日记、笔记,查阅吴文藻档案,钩沉出了吴文藻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所遭受的精神冲击,也展示了吴文藻内在精神演变的痛苦历程,并且揭示了非常时期家庭伦理、师生情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冰心史料方面,作者既善于发掘新资料,也注重及时吸收前沿的研究成果。比如,抗战时期冰心写宋美龄的散文发表在日本报纸上,长时间没有被发现,冰心自己亦鲜有提及。王炳根从废品收购者那里得来蛛丝马迹,便委托日本学者去查找,使得这一组佚文通过回译而展示在国内读者的视野中。这既完善了冰心创作的面貌,也丰富了人们对冰心与宋美龄关系的认识。冰心少女时期的同性爱情感、刘廷芳对冰心的单恋、冰心抗战时期与妇女生活指导委员会的关系、冰心在日本的文学活动与社会活动详情,都是近几年冰心研究领域刚刚涌现出来的新成果,王炳根便及时吸收到这部传记中来,从而深化了冰心生平的研究。
    第二,贡献了前沿性的学术见解。
    本书从文学创作角度评价冰心的作品,从社会学发展的角度评价吴文藻的学术贡献,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角度审视冰心、吴文藻的命运遭际与精神状况。各个视角相交织,形成了立体多维的丰富内涵。可贵的是,这三个角度的书写均能形成敏锐深入的见解,达到学术前沿。
    冰心是作为五四新文学的代表载入于文学史的。她早年那“冰心体”的文字展示了青春女性灵魂的优美高洁,让人读来顿感“心下光明澄澈,如登仙界”(冰心《笑》)。作者详细考察了冰心五四时期的文学活动,并对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回应,提出或赞同或商榷的观点。关于冰心17年的文学活动,本书分析了其应景写作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别,关注了冰心对待自己的应景时文与心灵投入之作的不同态度。冰心的晚年创作,研究界关注不够,作者则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那些“辣”味的小说、散文,“语言泼辣、文风犀利”,“让中国的‘老读者’‘大读者’和‘小读者’,见识了一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老太太的形象”。
    本书把吴文藻的学术贡献置于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发展和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广阔视野中审察。作者一一考辨了吴文藻的民族国家观念、民主见解、各民族平等自由组成中华民族的观点以及功能派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等,细致梳理了吴文藻不同阶段的学术思想,充分肯定其文化价值和学术贡献。这部书还详细介绍并高度评价了吴文藻着力于社会学的中国化、悉心培养人才这些学科建设工作。对吴文藻20世纪40年代与傅斯年、顾颉刚的思想分歧以及由此导致吴文藻不得不黯然终止云南大学的人类学讲座这一事件,作者详细梳理来龙去脉,并把问题置于抗战这个大背景中考察,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读,由此揭示了傅斯年这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学术问题上违背自由主义基本原则的一面,也启发我们回到吴文藻、费孝通当时的学术立场来理解问题: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与正视内部各民族差异性之间并不矛盾。
    知识分子研究方面,本书以双峰并峙的方式来写冰心、吴文藻夫妇的命运遭际与内在精神,使得许多问题形成互文对照。本书揭示出,共和国时期,冰心既在写作中随顺知识分子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话语,又在文学翻译中曲折舒展着那不能被压抑的博爱情怀,还在1957年那个“乍暖还寒”的早春中发出了批评肃反运动、批评时政的尖锐言论,从而还原出了特定历史时期一个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作者既从吴文藻1957年那些敏锐、犀利的自由言论中凸显出其独立思想品格,又沉痛地揭示出“反右”后吴文藻是如何在痛苦的思想折磨中一步步被“洗脑”,最终完成思想改造的。作者不仅深切同情笔下知识分子在政治严酷年代的遭际,还深入追问这种思想改造后面隐含的政治交易问题,认为冰心吴文藻夫妇曾分别以时文写作和思想改造为成本分享了“‘紧箍咒’下的‘特权’”,读来令人触目惊心。晚年冰心的士人风采、民主意识,本书不仅从创作,还首次从冰心的民主实践活动方面详尽地展开叙述。这成为冰心晚年叙事中最为辉煌的一笔。
    第三,理性审察与激情写作的融合。
    作者热爱他的传主,因而每能沉浸到冰心的创作境界中体会其精神风骨,深入到吴文藻的理论思考中发掘其思想精髓。写到“文革’’结束后吴文藻面对自己二十多年间所写的政治学习笔记、思想改造感言,痛感自己的“青春、生命、智慧、才华、苦苦求得的学识”都浪费了,作者的痛惜之情亦跃然纸上;写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冰心为知识分子待遇问题、为社会的民主建设问题大声疾呼的炽热情怀,作者敬爱的情感也流淌在字里行间。但是热爱的情感并没有遮蔽住作者的理性之光,他对问题往往能多方面进行严谨的剖析,从而得出中正的结论;他还能时时站在现代知识分子精神拷问的立场上审视他所尊敬的传主,并由此质问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不合理甚至诡异的现象。这使得这部人物传记在关注个人命运的同时,对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诸多问题都能进行深人反思。深厚的了解之同情与敏锐的思想辨析相交织构成了本书耐人寻味的魅力。
    第四,学术评述与艺术想象的统一。
    在叙述方式上,本书亦追求严谨的学术评述与生动的文学写作之间的融合,追求可信与可爱的统一。有些生活场景,如冰心创作《繁星》《春水》时期的家居生活场景,冰心赴美船上留学生们初次相见、相互寒暄的场面,吴文藻初进中央民族学院的感受,冰心、吴文藻夫妇在政协文化俱乐部一天活动的情景,作者均以“情景再现”为标识展开艺术想象。严谨的史料考证与理论思辨之间插入这些文学想象的内容,因为有明确的标记,因而只是增加了传记的生动性,并不影响作品历史考证部分和理论阐释部分的可信性。这是作者在人物传记写作方面所做的有益的形式探索。
    《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力作。今年五月第一次读到初稿,我便被深深吸引住;十一月再看台北独立作家正在校正的稿,仍然爱不释手。
    王炳根先生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二十多年,攀登上了这样一个学术与写作的高峰。他嘱我写序,我以此文字诚心祝贺他,并向他学习1
    2014年岁末于北京

后记

  

    繁体初版本后记
    幸福的写作
    朋友知道我在《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冰心吴文藻年谱长编》写作的长路上跋涉,均以辛苦与保重慰我,我在致谢之余告之,不是辛苦是幸福,希望慢慢品味这种幸福。
    幸福不是一句虚言,而是实实在在的享受。当我每天凌晨五六时开始,在安静的灯光下,在晨曦的微光里,与冰心、吴文藻等这一大批民国文人细语交谈,我便穿越那漫长的时空隧道,进入到了自由广阔的天地,从福州的三坊七巷到烟台的海隅山陬,从扬子江到清华园,从五四运动的北平到美国的慰冰湖畔,从燕园到边陲云南和陪都重庆,再到战后一片瓦砾的日本,沿着他们的生活道路,走进了上个世纪的文学界、学术界、思想界与政界,感觉就像和其间的人物生活在一起,为他们的文学创造、社会学追求而兴奋,为他们的落难与苦难而心酸,为他们的良知与正义而感动,为他们的认真、执着、精致、诙谐的生活情调而感叹。由于我所写的冰心吴文藻,并非一主一从、一前一后,而是文学与社会学两个领域并立的双峰,他们既有交汇更有分开,各自的领域名流云集,我要在文学上为冰心言,要在社会学、人类学与民族学上为吴文藻言,这对我的知识结构、智慧、学识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喜欢面对新的领地,我在文学与学术之间游来游去,我以文学的心情与笔墨,以学者的严谨与求实,尽情地描述、展示他们的文学精神、学术品格、性格情趣、社会与历史影响与地位,每回停歇,望着窗外的春花秋月,油然而生满足的幸福感。
    为了获得进入冰心吴文藻自由而空阔天地的资格,我首先必须穿越时光隧道,并在隧道的每一个节点停驻,看看他们生活的场景,闻闻生命的气息,理理他们文学作品的创造、学术流派的建构,身临其境,从而也让自己沾了一点上世纪的色彩与风霜,优雅的、甜美的、悲愤的、酸楚的,以便走入其间,与他们做心灵的交谈。为此,我阅读了冰心与吴文藻发表的全部作品、论文与学术著作,发掘了沉睡在故纸堆里的佚文,研究过所能找到的作品与论著的手稿与手迹;阅读、整理、主编了自冰心登上文坛、吴文藻走进清华园后所有的评论与研究他们的论文、论著;主编了《爱心》杂志,发表文学界、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走访了他们在世界上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福州、上海、烟台、北京、昆明、重庆、东京,哪怕是他们访学、访问的所经之处和短暂停留之地,尤其是对冰心、吴文藻在美国留学的威尔斯利、康耐尔、达特默思、哥伦比亚的校园以及宿舍与图书馆,对旅居东京的麻布使馆区的大街小巷,进行过仔细的考察,每每都是流连忘返,总是希望有可能多的时间浸泡其间;我未见过吴文藻,弥补的办法是尽可能多地访问他的同事与学生,包括雷洁琼、费孝通以及他们的子女;自1991年之后,我与晚年的冰心有长达十年的接触与交流,虽不能时常陪侍一旁,但每年必有二三次的面见,每一回,都曾做详细的现场记录;尤其是我阅读了记录他们心路历程的笔记、日记、书信、档案以至家庭账本、碎纸头的涂鸦等等,一次次为现场与心灵的点滴而深思、而沉醉、而震撼。这一切,在这两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疑,这种获得“资格证”的道路是漫长的,大致如同四年本科、三年读研、三年读博、十年的博士后,如此漫长的“求学”之路,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与此同时,我还必须取得供养这种漫长的“求学之路”所需的一切,为此,我投入了我的全部智慧、才华与感情。我曾说,这两本书是我动用了“二十年积累、六载耕耘、一生才华”的成果。 作为年谱,自然只有记录,我能做到的是尽可能保持历史的细部、文化的细节,叙述从生活的角落、尘封的档案、遗忘的佚文、久违的话语中发现的每一个细节,追求一种主干下毛茸茸的质感。而对于传记,则不然,我将传主作为素描的对象,将历史、现实、政治、文化作为人物生存的环境,人物与事件,一旦进入我的描写视野,它就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我的主观精神投射下的文学叙述。不讳言,我有我的思想与观念,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学术与道德的,我的主观精神,在传主一个世纪的风雨人生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发,也可以说,再也找不到两个这样真实的人物载体,来表达我的思想与观念了,我深感荣幸! 在我“求学”的漫漫长旅中,我同时还做了一生中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发起和主持建设冰心文学馆,在地球的空白处,落下了一个永久的标志,点燃了一盏温暖的明灯。也可以说,建造与管理冰心文学馆的过程,与我的“求学”过程,交织并行,我追求冰心文学馆的温暖明灯与《玫瑰的盛开与凋谢》中的艺术形象,相辉相映,永存大地! 当我在传记最后一行敲下最后一个句子时,我请我的家人与朋友来到我的书房分享,合影留念。二十余年来,我的妻子周建业一直与我同行,付出青春,也分享幸福,我要特别地感谢她,再说一遍,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一切。冰心的女婿陈恕,女儿吴青,总是有求必应,冰心研究会、冰心文学馆的同仁,先后加入到我的同行行列,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支持着我,没有他们,独行无伴,漫漫长旅,无以想象,因而,我要再说一遍,我感谢你们,我爱你们! 王炳根 2014年6月24日于北戴河中国作家之家 繁体版精装本后记 《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上、下编),台北独立作家分别于2014年7月与11月出版。之后决定出版精装本。 精装本在平装本的基础上,做了少量文字上的修订,增加了李玲教授的序言,尤其是对冰心吴文藻离开日本、回到北京的原因,做出了订正。因而,精装本可说是本书的修订本。 平装本出版后,一些友人与学者阅读了此书,我们通过相聚、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过互动。李玲教授的序言便是在平装本出版后写作的,她是冰心研究会成立后成长起来的著名学者,从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最后自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都与冰心研究同行,她的序从研究史与学术范方面进行了理性概括,同时也在一定的意义上代表了本书阅读者的意见。正在北京人民大学进行人类社会学博士后研究的陈学金先生,还主动提供相关的史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15年3月14日于根叶绿营 简体初版本后记 福建教育出版社的《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我称之为简体版。为了编辑这个版本,我与责任编辑黄珊珊女士,用了两个整天的时间,都是雨中,分别在根叶绿营与大梦书屋,对书稿进行了全面的校阅,进行了无奈而又必要的删节与修改。 现在说说黄珊珊女士,我将其视为知音,为有这么一位全身心投入的责任编辑而感动。阅读与编辑此书时,她可能记有日志,在完成最后一页文稿的编辑时,曾在微信中写了这么一段动情的话,现录于此,再次与朋友分享: 120多万字的《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初审在今夜告一段落。王炳根老师的定稿时间,离今夜,差不多整一年。这一年里,我先是遵照王老师的嘱咐,用两个月的时间,以一名读者的角度读完整部作品。再进入了数月的编辑之中。高高的一摞书稿,我带着去过西子湖畔,去过雾都,去过锦官城,也带着去陪父亲住院,陪儿子练琴,甚至洗头的间隙也带着。今夜,福州的夏夜却微凉,我的脑海里有着书中百年沧桑的人来人往,很难自拔。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一部书,读到冰心吴文藻的骨灰最后合在了一起,这部书便读完了。所以,初审也好,作为读者通读也罢,按着线性的时间,看他们从生到死,起承转合,感触是最深的。今夜之后,当然还有琢磨,但那只是片段的抽取和回溯,永难如当下一般入戏与落泪了。太深的书评,我写不了。只从我与这部书稿相伴一年的情感中,感谢王老师的赐予。另外,嗔怪一句,王老师,纪实文学,您为何要写得引人落泪! 2015年6月11日于根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