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成人教育 > 成人教育其它用书

竖读(精)

  • 定价: ¥75
  • ISBN:9787511038944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海豚
  • 页数:328页
  • 作者:冯骥才
  • 立即节省:
  • 2017-09-01 第1版
  • 2017-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冯骥才先生说,阅读分为横读与竖读两种,“横读”近于浏览,而“竖读”却不止于精读,更需要投入情感和思想,竖读所需要的是心灵的感应与启示、境界的提升,以及美的焕发。《竖读》即以“竖读”二字命名,书中收录冯先生历年所写的读书、读人、读大地的三类文章,虽有分类,但书中有人,人书难分,书与人又无不与生长他们的土地和文化息息相关。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他行走的笔记,思考的札记和情思的寄托。

内容提要

  

    《竖读》是冯骥才先生的一部作品集,收录了他自1980年起三十多年来的佳作,多是有关他对书、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生发的情愫。但书与人难分,二者又无不与其生长的土地与文化息息相关,于是三者相交、相融,谱做了一曲华美的文化乐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冯先生读书之“大”,他博览众书且不拘囿于书斋里的名著;他读书之“深”,放眼大格局,为保护民间文化而奔走各地。《竖读》是作者行走的札记,思想的书写,也是作者情怀的寄托。

作者简介

    冯骥才,中国当代重要作家、著名画家兼文化学者。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出生于天津。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惠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影响深远。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代表作品有散文集《珍珠鸟》,小说集《雕花烟斗》《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其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30余种。

目录

竖读(代序)
书桌
书架
书斋一日
夕照透入书房
书房花木深
摸书
无书的日子
我与书的奇缘
忆小人书
小人书的兴衰
“老夫子”出土记
读图时代
闲话武侠小说
小说的尾巴
发现《亚鲁王》
鲁迅的功与“过”
茅盾老人
致大海
寿桃赠巴金
致哀曹禺
留得清气满乾坤
进天堂的吴冠中
草婴先生
记韦君宜
怀念老陆
司格林教授
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
南乡三十六村
拜灯山
打树花
孤独的仁慈堂
亻革家·反排·郎德
长春萨满闻见记
三地年画目击记
太行山的老村子
居住在拉雪兹的大师们
活着的空间
后的梵·高
神奇的左手
辉煌的书巢
鸦巢都在高处
神童·巨匠·上帝
绿色的手杖
细雨品京都
今天的布拉格
编后记(周立民)

前言

  

    竖读
    冯骥才
    阅读的方式因书而异,我把阅读分为横读与竖读两种。所谓横读,就是边看边翻,只管一路翻下去,眼睛顺势横扫而过,串皮不入内,看过便随手扔在一边;所谓竖读,则是每一页都不肯轻易放过,时而要把一段深邃且优美的文字重新再看过一遍,时而会坠落字里行间,让思维或情感纠缠其中,甚至愈陷愈深!
    竖读比横读,用时至少多五倍。
    读报往往是横读,这也是媒体的性质。媒体从来不想和你深交,刺激一下即可。读书呢?读书也并非全是竖读,也有一种书属于横读,比方武侠小说,愈是“经典”的武侠小说,看起来愈快,目光在上边横扫的速度疾疾如风。这不奇怪。它原属于大众文化的性质。与之相反,便是纯文化,必须竖读。比方《追忆逝水年华》,再比方《浮生六记》,你快得起来——横得起来吗?
    竖读的书有它的个性。它不适于旅行中阅读;阅读最好是在晚间,独自一人,没人坐在身边,哪怕不出声地坐在那里。如果你心里有烦事,也别动这种书。它可绝对赶不走在你心里翻腾的那些东西。只有你内心一片平和——你为它准备一个很大的心灵空间时,“竖读”才可以开始。
    比方我现在手边的一位法国人写的散文集《第一口啤酒》,就是一本必须“竖读”的书。这本书每篇文章都不过千把字,所写的一律是最细微的生活感受。这种感受都是非理性的、平淡之极的,甚至是一些极轻微的感觉。它细小轻微得我们绝对不会记住。比方你写字的感觉。再比如喝一口啤酒,玩弄小折刀,剥青豆儿,在高速公路中夜行,秋天穿上羊毛衫时种种感受或心情。但他没在这中间放上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或难忘的人物,他只是展开这些感觉里谁都有过的那些细节。比方你攥那把小折刀削苹果皮时,手指常常攥在刀刃上;比方一个个光亮的豆子从豆荚里被挤出来时,最后一个总是很小很弱……它叫你“重新看到了生活和自己”。这个“重新”,是经过作家的感受力、发现力和审美力的帮助使我们“重新”感到生活无处不是这样优美与迷人。读着读着,真感受到作家在刻画入微地描写驾车夜行时发出的感慨:“希望黎明的曙光晚一些到来”,从而长久地沉浸在书中这种生活的美感里。这一瞬,我们的心灵是不是被他“重新”塑造了?
    竖读和横读都是一种需要。横读所需要的是了解,粗知即可;再加上一些愉悦和刺激。竖读所需要的是心灵的感应与启示,境界的提升,以及美的焕发。可惜我们的散文天地里没有这种书。有人说,因为我们的作家和读者心态太浮躁,写不下去也读不下去。我说,有理;但是还缺乏一种至关重要的东西,就是一对美的敏感及必备的气质。
    2000.4.10
    2017.1改

后记

  

    冯骥才先生越来越忙,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围着他,我常常不好意思抢占他的宝贵时间。尽管如此,每次到天津,还是见缝插针,哪怕是利用会议的间隙与他“私聊”一番。去年年底到天津也是这样子,在沉沉的雾霾中,我们的聊天却阳光跳跃。话题虽然天南海北,但基本不离心灵、文化、精神,他关注的范围也很广,比如这次他就谈到黄永玉先生的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为文学界没有充分认识到黄永玉的创作价值而打抱不平。这次,我送了一本我在海豚出版社出版的《<随想录>版本摭谈》给他,因为我知道冯先生尊敬巴金先生,更看重《随想录》这部书。他拿在手里,不禁赞叹此书装帧之精美。我随口说一句:给你也做一本吧,就这种西洋的古典装帧,我来选一点你关于阅读的文章,怎么样?他立即表示同意。随后,我即联系了海豚出版社的社长俞晓群老师一这样的书在国内,非找海豚不可。俞社长,爽快人,马上拍板。这桩差事就算定下来了。接着就是我搬出冯先生几尺高的著作,青灯黄卷下(场景略有夸张),收敛自己的热爱,选出一本篇幅不可太多的书。
    冯先生的文字,大气、率真,又不乏曲折的情思,感染力极强。同时,我还佩服他的敏锐,他以一个作家的敏感抓住很多细节,又能把它们放在大的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思考,并以思想的锐利穿透当代生活迷障,把一种人文情怀还原到我们的生活中。本书以“阅读”为编选主题,选取冯先生历年所写的读书、读人、读大地的三类文章,虽然这么分类,但书中有人,人书难分,而人与书也无不与生长他们的土地和文化息息相关,所以,这也只能是粗疏的分类。冯先生,不只是在书斋里阅读的作家,他读的书越来越大,为民间文化保护,他行走在中国大地;为探求精神的魅力,又奔走于世界各地。为此,我特意选取了一点他“阅读大地”的篇章,这是他的行走笔记、思考札记,也是情思寄托。近年来,他的这方面书写也越来越多,虽然限于篇幅,我只能选取一二,但也可略窥一斑。
    我比较喜欢冯先生“竖读”这个说法,他说阅读分为横读与竖读两种,“横读”近于浏览,而“竖读”却不止于精读,更需要投入情感和思想。“所谓竖读,则是每一页都不肯轻易放过,时而要把一段深邃且优美的文字重新再看过一遍,时而会坠落字里行间,让思维或情感纠缠其中,甚至愈陷愈深!”“竖读所需要的是心灵的感应与启示,境界的提升,以及美的焕发。”今天,大家恐怕都不缺少碎片化的阅读,而需要摒除浮躁静下心来的“竖读”,为此,我自作主张以此为书名,也真诚地希望,“竖读”就从冯先生的这本小书开始,大家一起来感受丰富的心灵斑斓的一面。
    周立民
    2017年1月8日午后于竹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