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芬妮·希尔(欢场女子回忆录)

  • 定价: ¥58
  • ISBN:978755940698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文艺
  • 页数:237页
  • 作者:(英)约翰·克利兰...
  • 立即节省:
  • 2017-12-01 第1版
  • 2017-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18世纪的欧洲,享乐主义盛行,伦敦妓院林立,各种色情场所生意兴旺,妓女和社会名流之间的风流韵事、通奸、离婚等八卦消息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有关妓女的八卦消息的传播逐渐成为一个“产业”,妓女出书蔚然成风,她们或自己执笔,或找枪手代笔撰写的自传、回忆录一度畅销。
    约翰·克利兰著的《芬妮·希尔(欢场女子回忆录)》,主人公芬妮小姐确有其人,她是当时首屈一指的高级妓女,也是知名政治家约翰·威尔克斯的情妇,作者以她的生平为原始素材写的这本书,立意要写出“全然直白的真相”,从乡下男女在荒村野店的苟合,到绅士淑女在高级妓院的当众淫乐.完全不使用一个猥亵或禁忌的字眼,而以风趣优美的文字描写了包括自慰、偷窥癖、女同性恋、男同性恋、性虐待等性爱场景,完美呈现了芬妮小姐的性爱经历,也从侧面展现了18世纪上半叶伦敦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图景。

内容提要

  

    芬妮·希尔,一个向往英国伦敦这个繁华都市的乡下孤女,当她如愿踏上伦敦街道时,却也误入高级妓院,从此展开以身体交易金钱的人生。约翰·克利兰著的《芬妮·希尔(欢场女子回忆录)》,作者特意巧妙安排主角芬妮·希尔以写信的方式,娓娓道出她如何在妓院里接受性启蒙,如何被训练成经验丰富的高级妓女,甚而开始享受欢愉的生活。

目录

译者序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译后记

前言

  

    十八世纪,随着英王查理二世的复辟,之前压制人们一切正常欲望的清教徒主义逐渐式微,享乐主义盛行,上流社会和底层民众或隐蔽或公开,各自寻欢作乐,社会风气空前自由放荡。伦敦妓院林立,各种酒吧、色情场所也生意兴旺,妓女和被包养的情妇应运而生。书中主人公芬妮小姐确有其人,是当时首屈一指的高级妓女,也是知名政治家约翰·威尔克斯的情妇,作者正是以她的生平为原始素材写了这本书。
    书中故事展开的背景有旅馆、劳工市场、中下层妓院、达官贵人的私邸等等,其间读者也能大致领略到十八世纪上半叶伦敦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图景。
    然而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都只是浅淡的底色,作者克利兰把真正明亮的色彩都用在了一幅幅男欢女爱的场景上。他的立意是要写出“全然直白的真相”,从乡下男女在荒村野店的苟合到绅士淑女在高级妓院的当众淫乐,他完全忠实地实践了自己对身体哲学的看法,的确没有“费心替它们遮掩上些许薄纱”。
    为了充分表达自己对性爱、对身体之美的赞赏和膜拜,作者选取了不那么悲惨的上层阶级来描写,也刻意规避了普通烟花女子的凄惨生活。书中的性爱场景几乎全发生在俊雅的绅士和美貌的淑女之间。其中有不少片段巨细靡遗地描绘了女性的娇柔之美以及男性的雄健之美。在对欢爱场景的刻画上,作者也着力渲染铺陈,不厌其烦。其笔法恣肆,奔放大胆,特别注意避免直白的用词,而是使用了大量比喻,可谓写得酣畅淋漓。
    然而克利兰也不是全无顾忌,写过瘾之后,大概是怕自己的书不容于当时的教会和政府,在本书结尾处,他很识趣地向正统礼教抛上了媚眼,声称自己“一直都是德行的信徒”,这么写只是为了“更彻底地向德行敬献上花环”。只是政府并没有没买他的账,还是在1749年以“伤风败俗、诱人犯罪”的罪名把他投入监狱。
    他的书付梓后流传一时,也多少改变了当时的人们对妓女这个行业的看法。之后,模仿之作纷纷涌现,蔚为风潮。从今天来看,英语情色文学作品早已不是什么新奇事物,且后来的情色作品也各有特色,不过在当时,这本书堪称是开一代风气的标新之作了,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道德都造成了一种冲击,无怪乎它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色情小说的开山鼻祖。
    至于本书到底如何,正如书中主人公所说,读者自有见识和理智做出判断。幕布已经拉开,戏,开场了。
    夏奇

后记

  

    当朋友听说我在翻译《芬妮·希尔》时,不假思索地来了一句:“情色小说也能翻译?”言下之意,情色小说的翻译是没法读的。或许我可以劝说她来买一本,证明情色小说不仅可以翻译,而且还很好读。
    如果单纯将其作为一本禁书来看,《芬妮·希尔》的故事放在今天算不上有多劲爆。在对人情世故的描绘上,《芬妮·希尔》亦无法和《红楼梦》等巨著相比——它显得过于唯美化、理想化了。但这本书很好读,因为线索简单,人物性格形象生动。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屡屡被作者活灵活现的描述所折服。这本书虽然出自男人之手,其对女性心理的洞悉和对男性种种癖好的嘲讽却可谓登峰造极了,实乃大师之作。不得不说,翻译它是一个寂寞而痛苦的过程,但我也体会到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快乐。原作成书于十八世纪,读来诗意盎然,但还是有些佶屈聱牙的,有时就忍不住要吐槽,这哪里是翻译,这简直就是破译么!翻译过程中最难处理的莫过于情色描写中的各种比喻了,我要感谢项目负责人和合作译者夏奇,在她们的帮助下我的译文读起来才顺畅了许多,另外还要感谢张亦和葛昱两位朋友,他们不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润色意见,还见证了译文从初稿到终稿的过程。张慧聪也对此书有启发和贡献,特此鸣谢。
    是为记。
    陈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