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乡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精)

  • 定价: ¥42
  • ISBN:9787506098779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
  • 页数:265页
  • 作者:郑山明
  • 立即节省:
  • 2017-11-01 第1版
  • 2017-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由郑山明著的《乡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精)》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湘南农村风土人情的长卷,一部记录中国地方社会颇多生动细节的历史文献磨豆腐、酿酒、烧窑、碾米、织布……再现那些曾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过年、喝茶、赶圩、治病、看电影……重温特殊年代乡民的苦与乐乡愁是村口的那条小溪,是那口常年不涸的水井,是那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乡愁是那些终日在田间劳作的乡亲,那些一起在水塘里洗澡游泳的小伙伴,那些静立在青山上的父母和祖辈们的坟茔。乡愁是那缓慢的平常日子,是水牛漫步在田间的影子,是隔壁姑娘哧哧的笑声,是村里小学传出来的琅琅书声。乡愁还是池塘边妇女的捣衣声,母亲深夜纺纱的呜呜声,婴儿静夜的啼哭声……作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摸爬滚打二十余年,熟悉湘南农村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他对农活的介绍,对乡民生活的描绘,对农村发展历程的勾勒,为未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提供了一份真实可信的史料。

内容提要

  

    由郑山明著的《乡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精)》是一部以怀恋故乡为主题的文集,作者将年轻时代湘南农村的生活情景、平凡人物、耕种方式和传统手艺,像老牛反刍一样,不断咀嚼回味,把留存于乡亲们身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他们对土地的珍惜与热爱,对自然的顺应与利用,对生命的包容与承受,对乡邻的坦诚与友爱,用真挚的文字展示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乡邻的思念。本书既是一幅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农村风土人情的长卷,也是一部记录中国地方社会颇多生动细节的历史文献。

作者简介

    郑山明,生于三年困难时期,对生计艰难有切肤之感。长期生活在湘南农村,对纯净自然和淳朴民风有深深眷恋。生性木讷,不善言辞,不喜交际。看书不少,过杂过浅;交友不多,过直过严。大学期间修习中文和世界文学,毕业后混迹于机关和校园,了无作为。爬格子多年,既有应时应景的官样文章,也有自娱自乐的消谴之作。不求扬名于世,但求无愧于心。

目录

辑一  那些年
  过年
  酿酒
  喝酒故事
  喝茶
  赶圩
  治病
  村街
  开会
  上学
  学生宣传队
  恋爱
  成亲
  看电影
  娱乐
  械斗
  电灯
  照相
  裙子
  灭虫
  熏蚊
  采蜂蛹
  家燕
辑二  那些事
  春耕 l凹
  春荒
  双抢
  抗旱
  打石灰
  割草
  记工分
  下雨
  摸鱼
  烧窑
  建房
  挑煤
  碾米
  织布
  补锅
辑三  那些人
  麻生
  毛领大衣
  木鱼脑壳
  秀秀
  高长子
  驼子
  裁缝
  算珠子
  恶媳
附录一  我的父亲母亲
附录二  忆长兄

前言

  

    我的老家是坐落在湖南南部丘陵地区的一个小村落,自然条件比较差,土地贫瘠,是典型的石灰岩和页岩交织地带,近几年通过检测被确定为富硒土地。祖祖辈辈以种植水稻、红薯、黄豆、辣椒等农作物为主。东边有一条名叫舂水的河流经过,但离老家有四五里路,田地得不到自然灌溉,大集体时期征调民工在舂水上修了一条河坝,把河水提到山上,在夏秋干旱时节可经过弯弯曲曲的渠道流入我们村的田地里。平时全靠附近一个小二型水库供水,水库水位较高的时候通过一条人工渠道引流到村里,中间经过一个田洞时架设了一座渡槽,乡民们称为“天桥”。“天桥”一个连接处有缝隙,渠水从空中十几米处直坠而下,宛如瀑布,声音可传到好几里外。每到盛夏的夜晚,渡槽还是小孩子和男人洗澡的好去处,白天也有一些妇女去渡槽洗头发或衣物。地势较低的田洞,一年四季都靠蜿蜒曲折的小溪提供水源,在没有使用农药的年代,小溪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每到雨季,水库泄洪,水库里的大鱼也顺流而下,很多都成了农家餐桌上的美食。村落四周都是山,多少年来,山上的植被非常茂盛。背靠的后龙山上树龄上百年的栗树、枫树、樟树遮天蔽曰,每到秋天,火红的枫叶随风飘落到水渠上、小溪里,飘落在每家每户门前的石阶上。松鼠经常从树上溜到地下来拣食小板栗,老鹰、猫头鹰和白鹭都在大树顶上做窝,啄木鸟则在樟树或枫树上凿洞为巢,无风的日子坐在家里也能听到啄木鸟节奏明快的啄木声。在水渠经过的村口,生长了几百年的柏树、松树照旧郁郁葱葱。老辈人说,那时,外地人不到村口都不知道村庄的存在。就连村庄对面的石灰岩山上,也长满了各种乔木和灌木,记忆中有一种会自动褪皮的树,老皮掉落之后新的树皮光滑锃亮,一些不服输的农家少年总想在这种树上展示爬树的本领,可惜没有一个人成功。还有一种藤蔓植物,细细的,没有叶片,呈桃红色,缠绕在其他灌木上,任你如何梳理,都找不到它的根在什么地方,乡民们据此取了个名字:无根藤。这样丰沛的树木,这样宁静的环境,如果没有在后来遭到砍伐和破坏,肯定会成为现代社会人人向往的“桃花源”。
    ……
    站立在城市灰色的高楼大厦之上,遥望关山重重的南方故闶,一波一波的乡愁犹如浩浩潇水奔流不息,在我的心中汹涌激荡。繁华的城市,给了我比青少年时期丰裕得多的物质生活,但我的灵魂却一直在城市上空飘浮,多年的磨炼并没有让我适应城市的喧嚣、官场的角斗、人际的疏离与防范。我的内心总是向往故闶、遥望乡愁。于我而言,乡愁是村口的那条小溪,是那口常年不涸的水井,是那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乡愁是那些终日在田间劳作的乡亲,那些一起在水塘里洗澡游泳的小伙伴,那些静立在青山上的父母和祖辈们的坟茔。乡愁是那缓慢的平常日子,是水牛漫步在田间的影子,是隔壁姑娘哧哧的笑声,是村里小学传出来的琅琅书声。乡愁还是池塘边妇女的捣衣声,母亲深夜纺纱的呜呜声,婴儿静夜的啼哭声……我隔着干山万水遥望,隔着风雨云雾遥望,隔着变迁的时代遥望,使乡愁成为生命的源泉,心灵的滋养,情感的归宿,快乐的方向。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