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耕堂散文(共2册)(精)

  • 定价: ¥86
  • ISBN:9787535069863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海燕
  • 页数:642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耕堂散文》一书,精选了孙犁各时期的散文,作为“花城文库”之一种,一九八二年十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本书沿用这一书名,在内容上做了扩充,如将作者后来陆续发表的《乡里旧闻》悉数补入,最后一辑增加了同为怀念故人的《悼念田间》《关于丁玲》。《耕堂散文续编》则辑录了作者中后期散文,以内容题材分为若干辑,系列文章如《芸斋琐谈》、《文事琐谈》,按照写作时间或作者自定的顺序收集在一起。

内容提要

  

    “耕堂”为孙犁使用过的著名堂号之一。《耕堂散文》曾结集出版,本书以之为基础重新编选校订,集中了作者最精粹的散文作品,并与《芸斋小说》相呼应,构成一个完善、纯粹的选本系统。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曾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散文集《晚华集》《秀露集》等。

目录

《耕堂散文》
  关于散文——代序
  识字班
  投宿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王风岗坑杀抗属
  相片
  天灯
  张秋阁
  织席记
  采蒲台的苇
  安新看卖席记
  一别十年同口镇
  访问抗属
  随感
  王香菊
  香菊的母亲
  诉苦翻心
  新生的天津
  人民的狂欢
  团结
  宿合
  慰问
  保育
  站在祖国的光荣岗位上——向天津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致敬
  杨国元
  访旧
  婚俗
  家庭
  齐满花
  黄鹂——病期琐事
  石子——病期琐事
  红十字医院——病期经历之一
  病期经历
  某村旧事
  保定旧事
  在阜平——《自洋淀纪事》重印散记
  服装的故事
  童年漫忆
  装书小记——关于《子夜》的回忆
  书的梦
  画的梦
  戏的梦
  戏的续梦
  乡里旧闻
  伙伴的回忆
  回忆何其芳同志
  悼画家马达
  谈赵树理
  悼念李季同志
  大星陨落——悼念茅盾同志
  悼念田间
  关于丁玲
《耕堂散文续编》
  母亲的记忆
  父亲的记忆
  包袱皮儿
  故园的消失
  报纸的故事
  牲口的故事
  住房的故事
  猫鼠的故事
  夜晚的故事
  吃饭的故事
  昆虫的故事
  鞋的故事
  钢笔的故事
  唐官屯
  一九五六年的旅行
  野味读书
  我的位置和价值
  关于我的琐谈——给铁凝的信
  答吴泰昌问
  关于“乡土文学”
  再论流派——给冯健男的信
  谈铁凝的《哦,香雪》
  读一篇散文
  再谈贾平凹的散文
  贾平凹散文集序
  芸斋琐谈
  芸斋梦余
  楼居随笔
  菜花
  残瓷人
  新春怀旧
  秋凉偶记
  文过——文事琐谈之一
  文虑——文事琐谈之二
  老年文字——文事琐谈之三
  文宗——文事琐谈之四
  “病句”的纠缠
  当代文事小记
  《文场亲历记》摘抄
  我和青年作家——《文场亲历记》摘抄
  我与文艺团体——《文场亲历记》摘抄
  反嘲笑
  作家的文化
  编后记

前言

  

    关于散文
    我们这里所说的散文,不只区别于韵文,也区别于有规格的小说,是指所有那些记事或说理的短小文章,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杂文。但现在杂文一词,又好像专用于讽刺了。
    随便翻开一部古人的文集,总是分记、序、传、书、墓志等等门类,其实都是散文。鲁迅先生的集子也是如此,虽称杂文,但并非每篇都意寓讽刺。
    我最喜爱鲁迅先生的散文,在青年时代,达到了狂热的程度,省吃俭用,买一本鲁迅的书,视如珍宝,行止与俱。那时我正在读中学,每天下午课毕,就迫不及待地奔赴图书阅览室,伏在报架上,读鲁迅先生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的文章。当时,为了逃避反动当局的检查,鲁迅先生每天都在变化着笔名,但他的文章,我是能认得出来的,总要读到能大致背诵时,才离开报纸。
    中学毕业后,我没有找到职业,在北平流浪着,也总是省下钱来买鲁迅的书。买到一本书,好像就有了一切,当天的饭食和夜晚的住处,都有了着落似的。
    不久,我在白洋淀附近的同口小学找到一个教员的职位。在这个小学校里,我当六年级级任,还教五年级国文和一年级的自然。白天没有一点闲暇,等到夜晚,学生散了,同事们也都回家了,我一个人住宿在有着大天井的院子里,室内孤灯一盏,行李萧条,摊在桌子上的,还是鲁迅的书。这里说的鲁迅的书,也包括他编的杂志。那时,我订阅了一份《译文》。
    同口的河码头上,有个邮政代办所,我常到那里去汇钱到上海买书。那时上海的生活书店办理读者邮购,非常负责任。我把文章中间的警辟片段,抄写下来,贴在室内墙壁上,教课之余,就站立在这些纸条下面,念熟后再换上新的。
    古人说,书的厄运是水、火、兵、虫。其中兵、火两项,因为丧失了补救的可能性,可以说是书的最大灾难了。抗日战争爆发,我参加抗日行列。我在离开家乡之前,把自己艰苦搜求,珍藏多年的书,藏在草屋的夹壁墙里,在敌人一次“扫荡”中被发现,扔了满院子。其中布皮金字、精装的,汉奸们认为可以换钱,都拿走了。剩下一些,家里人因为它招灾惹祸,就都用来烧火和换挂面,等到我回家时,只剩下几本书,其中有一本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此后,我的书,也经过不少沧桑,这本书却一直在手下,我给它包裹了新装,封为“群书之长”。
    抗日战争年代,每天行军,轻装前进。除去脖颈上的干粮袋,就是挂包里的这几本书最重要了。于是,在禾场上,河滩上,草堆上,岩石上,我都展开了鲁迅的书。一听到继续前进的口令,才敏捷地收起来。这样,也就引动我想写点文章,向鲁迅先生学习。这样,我就在鲁迅精神的鼓舞之下,写了一些短小的散文,它们是:有所见于山头,遂构思于涧底;笔录于行军休息之时,成稿于路旁大石之上;文思伴泉水而淙淙,主题拟高岩而挺立。
    我的战友,大多是青年学生;而且大多是因为爱好文学,尤其是爱好鲁迅的书,走上革命的征途的。在这个征途上,要经常和饥饿、寒冷、酷热、疾病斗争,有些人是牺牲在拒马河、桑干河或滹沱河的两岸了。他们书包里的书,也带着弹孔。
    ……
    写作,首先是为了当前的现实,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对现实有用的,才能对将来有用。不能设想,对当前说来,是一种虚妄的东西,而在将来,会被人们认为是信史。只有深刻反映了现实的作品,后代人才会对它加以注意。
    编《古文辞类纂》的那个姚鼐说过,在唐朝,谁不愿意做韩愈那样的文章,但终归还是只有一个韩愈。能做到李翱和独孤及,也就不错了。姚鼐的目标,大概定得高了一些。
    但是对我们来说,目标是要远大的,努力是要多方面的。在我们的时代,由于阻碍限制文艺发展的许多客观条件逐步排除,攀登艺术高峰的可能和人数,一定是要超迈前古的。
    学习鲁迅的散文,当然不能只读鲁迅一家的书。鲁迅生前给我们介绍中国古代散文,翻译外国散文,都是为了叫我们取精用宏,多方借鉴。现在还有青年认为:鲁迅只叫我们读外国作品,不叫我们读中国古书,这是片面理解鲁迅的话。我们翻翻鲁迅日记,直到晚年,他一直在购买中国古书和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有的青年说,中国古文已经成了古玩,在扫除之列,这也是不对的。中国古代文献,并没有成为古玩,而是越来越为广大人民所掌握,日益发挥古为今用的现实作用。各个阶级都在利用它,我们无产阶级当然不能把它放弃。只有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当然,首先应该正确全面地理解现实,才能正确地全面理解历史。鲁迅的散文,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中国古代散文,是不能不很好研究的,这当然并不是反对读外国的古典散文。总之,古今中外,无不浏览,经史子集,在所涉猎,这样营养才能丰富,抵抗力才能增强。
    学写散文,也不能专学散文一体,对于韵文,也要研究。散文既然也叫杂文,参考的文章体式,就不厌其杂,越多越好。鲁迅的散文,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后记

  

    “耕堂”是孙犁使用最广泛、最为读者熟知的堂号之一。
    孙犁自称为“日记断片”的《书衣文录》之“续藏书”条云:“近日,余在书皮上乱书之堂号、斋名有:晚秀庐、双芙蓉馆、晚娱书屋、娱老书室、梦露草堂等等。均属附会风雅,百无聊赖之举动。”(一九七五年三月二十七日)除此之外,他自撰的堂号、斋名还有瓶斋、秀露书屋、善音室、幻华室、存华堂、老荒书屋、悲观堂、澹定室等。“纵耕”的笔名,出现于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则“书衣文录”上(一九五六年春),后来又有“纵耕堂”。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晋书·七》书皮上书“昨夜雪而无风。雪压树枝甚厚重,亦奇景也”,首次署“耕堂”。这大约是“耕堂”最早出现的时间。
    孙犁使用的堂号、斋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他的心境。有来自于乡村、水淀意象的“秀露书屋”“存华堂”,也有流露自伤、彷徨的“善音室”“悲观堂”,还有寄情抒怀的“双芙蓉馆”“芸斋”等。《澹定集》后记中说:“凡是文人用什么词句作为格言,作为斋名,作为别号,他的个性,他的素质,他的习惯,大概都是和他要借以修身进德的这个词句,正相反的。他希望做到这样,但在很大程度上,不一定做得到。当然有一个格言,悬诸座右,比没有一个格言,总会好一些,因为这究竟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多少还带有一些文化教养的性质。”
    《耕堂散文》一书,精选了孙犁各时期的散文,作为“花城文库”之一种,一九八二年十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本书沿用这一书名,在内容上做了扩充,如将作者后来陆续发表的《乡里旧闻》悉数补入,最后一辑增加了同为怀念故人的《悼念田间》《关于丁玲》。《耕堂散文续编》则辑录了作者中后期散文,以内容题材分为若干辑,系列文章如《芸斋琐谈》《文事琐谈》,按照写作时间或作者自定的顺序收集在一起。
    作者早年为文,语言习惯和某些字词用法与当下标准不尽一致,如“发现”在某些文章中写作“发见”。为了保留原初的信息,尊重作者语言习惯,维护文本的经典性,意义完全相同的同一字、词,在一篇之内保持统一,全书不强求一致。
    李建新
    二○一七年四月九日